德国对西班牙历史战绩(历史上有关诺曼底登陆的细节你了解多少)
德国对西班牙历史战绩,历史上有关诺曼底登陆的细节你了解多少?
小编以白话文的形式回答诺曼底登陆不为人知的惨烈:
1.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和最惨烈的抢滩战役。双方军力对比几乎1:1。盟军调集了36个集团军。总兵力288万,相当于盟军把一切该上的部队全上了,和德国决一死战。德国方面,虽然只有30多万,但几乎都是拼命状态抵抗盟军登陆,死伤比很惨烈,毕竟,没什么后路可退了。
2.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惨的战争。盟军陆陆续续登陆了140W军队,来对战死守的德军30W死士。德国30W最后只剩8W不到被俘虏。而盟军阵亡近10W,失踪和受伤50W,双方战损及其惨烈!
3.最后,诺曼底登陆战是二战的转折点之一。盟军由被动防御切换成了主动进攻。而解放巴黎,光复法国更是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劣势。
想了解更多军事、战争知识,请关注右上角头像-“LY传媒or 大杂烩”;
LY传媒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加关必互关。
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战斗手枪用于军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驳壳枪之所以在中国很牛逼,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
中国在一战后的10年时间,因为军阀混战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受到了武器禁运。
军阀可以通过走私获得武器,但数量不多。而国内可以自产步枪、轻机枪以及少量重机枪,却无法大规模自产冲锋枪。说起来,冲锋枪毕竟是新奇的东西,一战期间刚刚开始使用。
中国主要有德国的MP08/18冲锋枪,也就是花机关,也有部分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数量都很少。
军阀的部队中,近战武器也就是冲锋枪奇缺。
通过合法手段无法进口,自产的话又造不了多少,只能设法解决。
驳壳枪如果装上枪托,勉强可以当作卡宾枪使用。
传统手枪射程不超过50米,一般25米外就打不准了。驳壳枪有效射程可以扩大到50米,装枪托可以在100米内半自动射击,装弹高达10发。
可以这么说,驳壳枪就是一种简化版粗劣版的卡宾枪,大大提高近战火力。
国军各部都很重视近战火力,而驳壳枪确实很厉害。
东史郎回忆,国军一个拿着驳壳枪军官,曾经在近战中打倒了五六名日军。
在中央军精锐部队中,步兵班班长一般配备驳壳枪,在近战中提高火力,排长也是如此。
只有营长以上,才会放弃战斗手枪驳壳枪,使用勃朗宁等小型自卫手枪。
不过,驳壳枪之所以流行,前提是中国严重缺乏冲锋枪和卡宾枪。
任何一种粗劣的卡宾枪、冲锋枪,性能肯定大大超越价格昂贵的驳壳枪。卡宾枪使用短步枪弹,而驳壳枪使用手枪弹,双方不是一回事。
卡宾枪射程有150米左右,而驳壳枪枪管毕竟很短,主要是在50米内使用,差距明显。
驳壳枪一般都是10发装弹,而二战美军著名的M2卡宾枪用30发弹匣,也可以使用15发弹匣,火力旺盛的多。
同时,驳壳枪是手枪,瞄准基线很短,射手需要严格训练才能打出好成绩。
卡宾枪则要强得多,射击精度度相当高,是一种非常准确又容易掌握的枪械。
如果说卡宾枪尚且如此,那么可以疯狂扫射的冲锋枪,性能比驳壳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随着二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得到了大量的冲锋枪、卡宾枪,驳壳枪也就很快被淘汰。
至于驳壳枪的故乡德国,根本就没有将它列为制式武器,实际上欧美基本没有国家大面积装备驳壳枪。
二战爆发以后,苏联、德国、美国、英国等各列强都装备了数量惊人的冲锋枪。仅仅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就制造了600万支,哪里还有驳壳枪的舞台。
最粗劣的冲锋枪或者卡宾枪,也大大强于驳壳枪。
驳壳枪只是在民国的中国那种特殊环境下,才莫名其妙的火力起来。
苏联与德国几场著名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苏联与德国的战争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发起了战争,而苏联现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场,战争最激烈,死伤最惨重的战场。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几次战役
基辅会战:也被称为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战,对于德军而言,这次战争从战术上来讲,无疑是最成功的,这次战争使德国获得了大面积的土地,苏联军队在德国军队闪电战的打击下,被打的节节败退,而这次战争则以德国的大获全胜而结束,德国军队占领了基辅。
明斯克战役:在1944年6月29-7月4日,苏联与德国第二次战役打响,白俄罗斯第3、第2、第1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配合下,实施的进攻战役,是战略性白俄罗斯战役的组成部分,参战绝对众多,德国一共有56个师,俩个旅以及一个航空队,而苏联共44个师参加战争,战争的惨烈情况难以想象,而在这次战争中也是以苏联胜利而结束,从苏联军事来讲,这次战役具有重要意义,而苏军参战的50余兵团在这次战役中被授予“明斯克”的光荣称号
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围攻从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3年1月18日,一条狭窄的通往城市的陆上通道被建立为止,而围攻全面结束于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围城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第二多的保卫战,德国参加了70余万的兵力,而苏联参加了90余万的兵力,死伤无数,德国死伤近40万余人,而苏联死伤近60余万的军人和居民,而这次的战争影响巨大,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
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这次战役持续了长达一年之久,参战人数之多,死伤之大,德国军队参战了约180万人,苏联军队参战了125万人,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以少胜多而告终。 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而此次战争的意义重大,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美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法,西斯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库尔斯克战役: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 在这次会战中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因希特勒的阻挠使得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延后,苏军事先已获取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建立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 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参战方兵力 苏联:1 910 361人 德国:912 460人 伤亡情况 德军约损失25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而此次战役的结 果 德军被苏军阻滞后被击溃。
柏林战役: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1]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另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面之敌为德军 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2]共8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5月2日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会战结束。[3]1945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共俘虏德军3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这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苏军有生力量将战争拖延下去的图谋,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
第二次是人类史上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死伤了千千万万的人,无数人的家庭被毁,家园被摧毁,给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给人民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深深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为什么德国在历史上如此好战?
三十年战争。
从 1618 年到 1648 年,德国的平均一天——入侵军队对德国各地的城镇和村庄进行大屠杀。30 年战争对德国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创伤,因为它使这片土地损失了大约 3 到 800 万无辜者,他们与奥地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和瑞典人之间的地缘政治争吵毫无关系,所有这些都在那个时代拥有强大的帝国和军队,所有这些帝国和军队都在德国领土上进行了战斗,以决定哪种宗教才是真正被上帝合法化的宗教。德国包括勃兰登堡选侯国的土地,即后来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核心地区,也是这个问题所要问的德国的原动力和跳动的心脏。同样,尽管它最终在战后获得了土地,但也未能幸免于 30 年战争的残酷。事实上,它是战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战争造成的破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平均每两个居住在选帝侯国的人中就有一个人死去。德意志领土内的勃兰登堡选侯国。因此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决定,为了让他的领地避免再次遭受如此可怕的命运,需要一支专职的职业军队来保卫领地。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普鲁士军队由此诞生。勃兰登堡-普鲁士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他创立了普鲁士军队,有时也被认为是“德国军队之父”。一百年的汗水、铁血和汗水,使普鲁士军队从一支毫无军事能力的皇家红颜知己小军,成长为一支由精干军官和步兵组成的庞大军队,他们的火枪射击速度是他们的两倍。当代人可以。军队如此庞大,以至于当时的贵族们很容易嘲笑普鲁士拥有“一支拥有王国的军队”。他们称赞它从来没有错,但正是由于过去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创伤造成了如此多的生命,而军队现在正试图阻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从弗里德里希·德·格罗斯 (Friedrich der Grosse) 在七年战争中取得的丰富多漂亮的胜利,到拿破仑战争的黑白记录,直到 1870-1 年的伟大奇观,普鲁士军队的规模和影响力都在增长它从这个变成了普鲁士……对此。德意志领土内根本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反对伏尔泰曾经称之为现代斯巴达的高度军事化的国家,即使是强大的奥地利人也无法反对它,他们只坚持了七周就最终被贬低并被带到谈判桌上失去条款。随着奥地利的退出,钢铁般的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在普鲁士的统治下统一德国只是时间问题,正是从那里,1945 年前的德国最终与好战和军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新帝国由普鲁士领导,事实上,在 1870 年对法国的战争之前,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军队复制了普鲁士的军事体系,以及整个新的德意志帝国军队必须模仿普鲁士军队,确实,三十年战争的暴行导致了现代德国军队的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与军国主义的联系。二战爆发前德国陆军的重新组建与成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德国,虽然在协约国的监督下强制解散了军队,只能维持不超过10万陆军。但社会组织形态其实没变,强大的工业,良好的教育基础和高社会组织度让德国也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底层动员能力和武器供应能力,这是德国重建陆军并迅速扩充的前提条件;而且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无疑给德国政治风头转向和重回军国主义提供了最好的温床。到1939年的时候,德国的的极限动员力为1800万人,此时德国总人口也才6700万,动员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战时期的水平;强大的工业能力让德国在二战开始后的几年内都没有实行战时经济,相当多的工厂居然是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一直到1942-1943年,德国才开始实行战时经济,一直到1944年德国的工业才开始全速运转。相比之下苏联比德国进入战时体制和完全发挥出全部工业潜力的时间点都要早得多。
德国的坦克工厂
第二个是虽然德国战败,但德国的容克贵族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而容克贵族恰恰是承载德国军国主义文化的阶层。这个社会仍然有很强的号召力,当希特勒站出来煽动社会完成国家转型的时候,容克贵族的态度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德国迫害犹太人,跟一战后犹太人整垮了容克集团把持的实业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个是技术层面的,那就是德国本身科技创新能力强大,加上德国在军事发展上走对了路子。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海因里希·古德里安将军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化作战理念,发展为“闪电战”的作战概念。这种作战理念要求装甲部队集中使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配发给步兵作为支援武器使用。大装甲集群通过战略层面的穿插,迂回,像一把把尖刀可以轻易撕裂敌军防线,完成绕侧,绕后,分割包围,从而瓦解敌军抵抗意志。比起肉体的消灭,这种作战理念更加致命且高效(后来的苏德战争初期无疑证明了这种作战方式的高效)。在正确的作战理念发展军事,加上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天生组织度和素养较高的兵源,德国的军队自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扩张和作战实力的上升了。而德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并为因为一战的战败受到重创,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20、30年代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冯·布劳恩的液体火箭,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BMW003喷气式发动机等等。。。这些工厂、科学家和工程师个人都得到了纳粹政府的大力资助。
四号坦克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虽然是重回军国主义,但德国科学技术和作战理念的起点都非常高,一开始就站在了时代技术前沿
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BMW003喷气式发动机
V-2火箭,第一种投入使用的弹道导弹
第四个是外部层面的,那就是英法的衰落,无力遏制德国扩军;美国自己也陷入大萧条,没有功夫管德国。英国和法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实际上只是一场惨胜,或者说只赢了个面子。英国死亡人数占总人口2.19%,另外还有160万人的致残,由于伤亡太过惨重,英国贵族从此没落(这跟英国贵族有身先士卒的习惯有一定关系)。法国更惨,死亡人数占国内总人口高达4.29%,还有360万人致残。所以表面看协约国赢了,其实是大伤元气。相比之下,德国虽然死亡人数占总人口3.82,有400多万人致残,但是德国的体量比法国大得多,人口比法国人口多出2/3,比英国多40%,所以一战给德国造成的损失其实相对而言反而没那么大,人口恢复较快。反倒是英国和法国在这一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陆军的规模都没有恢复,加上经济危机的因素,再也没能力遏制德国的暴走。而德国却可以在不违反一战条约的情况下完成扩军。怎么做的呢?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不超过10万的陆军。于是德国就没年都招募10万新兵,进行军事训练。到了1935年德国干脆退出了条约,堂而皇之的实行了征兵制,此时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是英法同样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原因很简单,有心无力啊!后来法国被1个月亡国,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延续了一战以来对德国的弱势罢了。
法国人希望用马奇诺防线防守住德国的入侵,等于一开始就已经在示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