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利用卫星传递奥运圣火的是第几届奥运会(71黑鸟为什么最后暗淡收场)
首次利用卫星传递奥运圣火的是第几届奥运会,71黑鸟为什么最后暗淡收场?
在1990年由于国防预算降低和操作费用高昂,美国空军将SR-71退役,但在1995年又编回部队,并于1997年展开飞行任务,1998年SR-71永久退役。作为上世纪60年代研发的侦察机,直到退役也无人超越,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超越他的存在,即使在今天看来,SR-71黑鸟依然看着非常科幻,如果在刚问世时美国保密工作做得好,突然亮相在中国的天空飞过,相信很多人不会将他与美国侦察机联系在一起,网络上铺天盖地恐怕是“疑似外形飞行器造访中国”的新闻了,这样的战机即使退役也不叫黯淡收场!
SR-71黑鸟侦察机的气动设计,典型的三角翼布局,翼根前缘直到机头布置是一个超长的大边条,两台霸气十足的发动机布置在机翼上,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后来发现没鸟用,两台发动机产生的超高红外辐射,老远就给侦查到了),以及降低机身阻力,这样的设计让其拥有了双3指标,3万米高空3马赫速度飞行!
为了突破热障产生的300℃高温对机体的影响,铝合金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美国从苏联那里搞来了昂贵的钛合金,用来作为SR-71的机体设计,即能抗热障的高温,也加强了机身结构能够承受住3马赫飞行时的强度,其全身钛合金材料占用30吨自重的85%以上,黑鸟的单机造价绝对不会低,恐怕会是F22的3~5倍吧。
高速飞行时机身温度超高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飞行员和相关设备如何在这样的高温下驾驶飞机,为此臭鼬工厂在黑鸟的驾驶舱内加装了专门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将飞机舱内温度控制在人和设备能够承受的范围,而且在3万米高空飞行,飞行员还必选船增压服,看起来就和宇航员一样。
还有就是如何保障航空燃油的安全?为了寻找耐高温的燃油,臭鼬工厂的工程师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最初测试液氢、煤或硼悬浮燃料,经过测试发现不合适。费尽周折后臭鼬工厂找到了为U2高空侦察机研发燃油的壳牌石油公司,壳牌公司为其研发了LF-2A专用燃油,美军称为JP-7燃油。JP-7燃油的特点:沸点非常高,但这种专用燃油价格也高得有些离谱,据说比同体积的威士忌还贵不少,所以黑鸟飞一个小时油费也就高达24万美元,也只有美国这种地主才玩得起!
SR-71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高温下热胀冷缩问题了。黑鸟在高空3马赫以上速度飞翔时,热障产生机身表面任何一处的温度都超过了450度,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机体前部和尾垂,高达570度以上,钛合金虽然扛住了耐高温的性能,但金属在高温下都会因热胀冷缩发生形变,会造成机体接缝处爆裂,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臭鼬工厂将黑鸟的机身接缝处都留有一定的缝隙,高温飞行时产生热障再将缝隙封堵上。
解决了热胀冷缩问题,有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黑鸟机身上遍布着很多油箱,其中许多是用来隔热的,比如前起落架轮胎就被油箱包围着,防止因温度过高爆胎,而遍布机身的缝隙就造成黑鸟在不飞行和低速飞行时漏油。所以说黑鸟每小时烧24美元油费恐怕很多不是飞机烧油烧了的,而是这样浪费掉的。为此黑鸟侦察机一般在起飞时只加少部分的起飞燃油,升空后再有空中加油机进行加油,避免浪费!
黑鸟地上满地的漏油
解决了这些问题,为了让黑鸟达到3马赫速度,机翼上融合两个庞大的J58变循环发动,最大加力推力可以达到140千牛。J58发动机是唯一的投入使用的变循环发动机,而且J58变循环发动机在黑鸟飞得越快的时候输出的动力越强劲。强劲的动力和特殊的气动布局使得黑鸟最大速度可达3.35马赫,这个记录恐怕还会延续很长时间都无法突破!
黑鸟服役后利用自身高速性侵犯过很多国家的领空,他甚至都应该属于战略侦察机范凑了,美国数据统计曾有一共超过1000枚防空导弹飞向黑鸟,但是没有一架被击落,仅仅在朝鲜侦查过程中被一枚S200导弹击伤。更有意思的是,SR-71黑鸟还层潜入以色列侦查核设施,被F4鬼怪拦截被发射了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但那时候的导弹速度只能被黑鸟越帅越远,没有任何鸟用。
而到了90年代后,黑鸟再也不是那么无敌的存在了,防空导弹飞速发展已经拥有了击毁他的能力,再加上他与卫星的高空侦察任务重叠了,SR-71飞入别国境内还会被谴责,让国际气氛紧张,但卫星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每天不间断的在高空侦察,因此属于SR-71黑鸟的时代就这么过去了,但直到今天他也是很先进的。退役后的黑鸟还有4架在美国空军进行飞行试验,其他的少数几架进行了封存,大多数的黑鸟都进了美国各大博物馆中成为了高科技展品!
祖国颂的全文?
作品原文
《祖国颂》[2]
用一串串英雄的名字
架起中国近代历史的脊梁
用一块块英雄的白骨
垒起中国近代最高的丰碑
是你,就是你
喂养了一代又一代缺钙的中国人
扶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尊严
是你,就是你
演绎了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山河
演绎了八月洗劫岗楼林立的疮痍
演绎了赤地千里吃糠咽菜的土地
是你,就是你
用最后的呐喊
唤醒了长江黄河的反抗
用最后的体温
输送给了黄土最后的呼吸
是你,就是你
站在世界的上空
歌唱着天安门广场上
被捆绑的民主与自由
歌唱着新文化运动中
被泥沙重重围困的封建思想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你是秦汉雄风大唐屹立的巨人
你是宣布旧时代灭亡的伟人
你是呐喊真理建设祖国的设计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你就是脚下这片深沉的土地
是你,宣布了旧时代的灭亡
点亮了新时代的火炬
是你,就是你
我亲爱的祖国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
------引子
站在历史的讲台前
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带着民族苦难的历史
齐刷刷的截断
把天安门广场上
飘扬着八月心跳的国旗
高高扬起
把人民大会堂上
带着人民体温的国徽
髙高擎起
擎过上升的亚洲大陆的额头
告诉世界
《义勇军进行曲》
将传遍五湖四海、山三五岳
用没有病句的声音
向全世界宣布;
共和国沉睡的泥土已经苏醒
共和国明天初升的黎明
将握住民族命运的刹把
挺起民族自信的胸膛
共和国
将用嘉兴南湖商的灯光
寻找新的长城出口
将用黄河岸边沸腾的水
焊接起一个又一个永不生锈的中国梦
(二)
追忆历史的脚步
曾经,被苦涩泡久了的年月
在不断地唠叨着
在南湖红船上
在南昌战场上
在延安失眠的油灯下
在枪声和炮声交加的
苦难重重的黑夜里
醒来一群黑色的眼睛
而每一双瞳仁里
苏醒了
比骨头更硬的意志
比鲜血更浓的信仰
这就是共产党人
这就是让共和国脚步不再骨折的人
这就是让共和国希望不再绝望的人
这就是让共和国伤口不再流血的人
而就是这群人
扛起“东亚病夫”死去的耻辱
播种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阳光
而沿着阳光生长起来的是
一个伫立在新世纪门口的中华民族
即使囚车碾过我僵死的心脏
我撕碎的魂灵也不跪下
即使帝国主义眨着危险的眼
张开贪婪的嘴
共和国吐血的朝霞也不应该跪下
于是---
人民的双脚从黄土地站起来
人民的血液从全国凝聚到延安
背负起民族沉重的理想
跃动起前仆后继的身影
为了民族为了人民
多少英雄在过草地的爬雪山中
用血肉肥沃了雪山的厚度
用血液浇灌了草地的贫瘠
多少英雄在飞夺泸定桥中
用旗帜扶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用平仄的枪声谱写了多少篇中国雄伟的篇章
多少英雄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
用一道道坚硬的骨骼架起了中华民族
通向革命成功的道路
又有谁知道?
国旗中渗透着多少斤光荣的鲜血
国徽中凝聚着多少英雄苦痛的希望
纪念碑中行走着多少英雄从未彳亍的脚步
又有谁知道?
多少无辜的百姓
在这片华夏大地上
被日本人肮脏罪恶的手
掳掠去了可爱的生命
我知道,你们的户籍上
写着陕西、南京、宁夏
我也知道,你们平凡的生命已经死亡
但革命的精神却活着
时刻准备着
汇聚成一股有力地脉搏
以英雄的姿态
浓缩成铀一般的力量
时刻准备着
冲破地壳
毁灭一切铁蹄踏过的碲印
毁灭一切黑暗世界里的阴暗
如果罪恶可以被谋杀
如果死亡可以被贿赂
我也愿以英雄的姿态
和你们站在一起
即使带血的头颅可以死亡
也决不能让正义停止呼吸
也决不能让中国失去分量
也决不能让人民的血液
同污水一样
活生生地流进恶臭的污池
即使失血的心脏可以被剁碎
也决不能让帝国主义的手
堵住人民呐喊真理的嘴
即使残损的手掌可以被砍去
也决不能让帝国主义篡夺去
共和国土地的契约
透过历史的眼眸
过去塌踏的岁月里
枪声和哭声大声诵读着
一年又一年骨折的日子
(三)
当流血的夜晚得到包扎
当骨折的黎明被重新扶起
我看到:
苦难的中国人民
挥动金色的镰刀
斩断罪恶魔掌的情景
举起正义的巨斧
砸断封建主义枷锁的情景
我也看到:
一卷厚厚的史册
卷到1937年的夜晚时
阵阵枪声骤升了土地的温度
束束火焰烧尽了祖国的山河
潮声的咆哮从卢沟桥上发出
烈火的焚烧从卢沟桥上蔓延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国
在被热血和烈火炽烧后
已失去母性的温柔
变的刚强
刺刀恫吓不了她的胸膛
子弹威胁不了她的头颅
她是战士,她是英雄
她是中国大地上
被叫醒的善良的头颅
穿过时光的怒吼
我还看到:
1949年的秋天
在世界的东方
一颗古老的心脏
喷薄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希冀
奔跑在天安门广场上、长城上、故宫上
洋溢在老百姓的脸上
变成共和国上空
最晴朗的日子
我听到;
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旳铮铮强音
杨靖宇“同仇敌忾抗日寇,联合义勇把敌杀”的复国之音
陈毅“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刚强之音
朱德“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的救国之音
我也听到:
一把镰刀呼啸着要割断封建社会的喉咙
一把铁锤呐喊着要砸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
一面国旗歌唱着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我还听到:
在1949的秋天
当敬爱的毛主席
在天安门广场上
掷出一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
全国人民的笑声
爽朗了黄河水
爽朗了长江水
爽朗了中华大地上的每一条血管
而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话
杨靖宇、赵一曼、李林
用生命铺垫了革命的成功
用不屈不挠的意志
挽救了中华民族
垂死挣扎的山河
今天,在这里
我们追随那些英雄的脚步
缅怀他们对历史的追问
今天,在这里
我们告别不了的却是
每一位英雄的名字
我们告别不了的却是
历史上每一个血与火的文字
(四)
你从烈火中重生
坚如磐石的筋骨
化作黑暗中的利剑
斩断了旧中国的贫穷
磅礴生命的铿锵
坚定了共和国复兴的步伐
无畏强悍的灵魂
化作光明中的丰碑
领导了新中国的富强
热血沸腾的壮美
谱写了共和国复兴的乐章
当共和国站在改革开放的浪端时
在黄河壶口的惊涛骇浪里
我们听到阵阵斗志昂扬的激情
在重庆三峡的幽深峡谷里
我们听到阵阵鸟语花香的欢喜
在青藏高原的山峰之巅上
我们听到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呐喊
听,《春天的故事》在吟唱
在祖国的田垄上放歌高唱
共和国沉死的空气里
飘满了新时代的气息
飘满了共和国四季的清香
啊,邓小平
伟人邓小平呵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制
哪一项创举不是您的功劳?
哪一项不是您辉煌的业绩?
是您,睿智的头脑
过滤了“文革”的喧嚣与忧郁之后
绘就出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是您,整理过历史的大手
砍断了一条条桎梏的错误思想之后
用南方谈话挽救了人民千年的夙愿与希望
是您,不息的呼吸
在春天
在深圳的春天
在珠海的春天
唤醒了东方巨龙昂天奋飞的决心
唤醒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信念
是您,在改革开放的春天
叫醒了沉睡的中国经济
打开了解放思想的通衢
加速了落后中国的肺活量
是您,让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民族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您,让八亿中国人民
有了土地,有了自主权
有了温饱的欢乐
有了奔小康的福音
邓小平呵
伟大的邓小平呵
历史没有忘记您
人民没有忘记您
您永远是共和国的儿子
您永远是人民爱戴的
邓副总理
邓小平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写在了人民的心中
写在了香港的国旗上
写在了澳门的国旗上
写在了共和国
明天冉冉升起的太阳上
(五)
当共和国的国旗飘进21世纪时
井冈山上满山的红杜鹃
在眺望东方欲晓的天际
黄河长江里沸腾的水
在谱写着共和国激昂的交响曲
你听,你听啊
思想的汽笛
引领着雄浑的共和国交圆梦响曲
你看,你看啊
带血的体温
孕育着共和国明天的梦想
当绯红的太阳冉冉升起时
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
56个民族同跳一支舞
13亿双手共同擎起同一个信仰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共同编织
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看------
北京申奥成功
中国正式加入WTO
首次载人航天圆满完成任务
中国GDP提高百分之十三个百分点
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二
听------
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
中国人在联合国讲台上的发言
中国人在经济合作论坛中的建议
啊,祖国
你从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
岁月的灰尘掩不住你亮丽的丰采
你从旧中国的封建制度中走来
你顽强的生命没被扼杀
反而锻造了你傲然屹立的风姿
你从革命岁月的创伤中走来
一路流着血
一路却没有忘记挽救人民
(六)
21世纪
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
载人卫星嫦娥奔月
天空一号蛟龙下海
21世纪
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移动电话平板电脑
宽带通讯卫星定位
21世纪
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新的技术新的突破
21世纪
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科学发展观的完善
中国梦的逐步实现
今天,在这里
我们抚今追昔
缅怀共和国过去的峥嵘岁月
今天,在这里
我们憧憬未来
展望共和国未来的面孔
祖国的春天
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来
正在把祖国复兴的大门打开
正在把唤醒酣睡的中国梦的号角吹响
今天,我们伫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齐声高歌“爱我中华”
但愿我们的歌声串成
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飘荡在国旗上
祖国啊
革命年代,我无力的诗
能给您些许温暖么?
但今天,我不会撒谎的诗
在大声讴歌着
共和国时代的韵脚和节拍
一什么的星星填量词?
一颗闪亮的星星
量词:颗
“颗”,读音为kē,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颗”的基本含义为小而圆的东西,如颗粒;引申含义为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如三颗珠子。
在日常使用中,“颗”也做名词,表示颗粒状物,如颗盐。
“颗”,初见于《说文》中,会意字,现作量词,用于颗粒状的东西,“颗”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山东卫视主持人有哪些?
1、李毅
山东电视台首席节目主持人,《山东新闻联播》、《风云鲁商》栏目主播,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孟慧
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公共频道《身体健康》主持人,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女生组》栏目主持人,射手座 。
3、文雨
山东电视台新晋主持人主持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
4、王依桐
山东教育卫视《民生说法》、中国教育电视台《传奇中国》《奇趣大自然》等节目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5、乐乐
199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大学,研究生学位,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好运连连到》《食全食美》等节目主持人。
6、王土土
1993年出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山东电视台新晋主持人。
7、东辰
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当头炮》主持人,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为何再也没重返太空?
杨利伟想重返太空,但曾经“恐怖的26秒”,让他不敢再次飞向太空。
年龄不是限制杨利伟重返太空主要因素,聂海胜第一次坐神舟6号上太空时,他年龄41岁,2013年他又坐神舟10号进入太空,年龄已经49岁。
景海鹏一共执行三次载人航天任务,对应的年龄分别为42岁、46岁、50岁,所以年龄并不是限制杨利伟重返太空的因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杨利伟遭遇濒临死亡的26秒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全国老百姓都观看直播,但是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速抖动。
因为几百吨的高能燃料燃烧喷射所带来的抖动,使火箭在上升的过程中和飞船产生共振。
因为之前没有人跟中国航天工作者说过,火箭上升过程中,会有共振的情况,美国和苏联都没有跟中国说过,所以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杨利伟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练习,面对突发的共振,他靠军人的毅力挺过去。
根据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记载,当时的共振以曲线变化的形式出现,而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会引起人体内脏共振,所以当时杨利伟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快被震碎。
共振和6个G的负荷度叠加在一起,这对杨利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次共振持续了26秒,整个航空指挥大厅进入静音模式,大家的目光死死的盯住屏幕上的画面,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念头,出现意外了!
就在大家处在安静状态时,火箭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照进来,杨利伟眼睛突然动了一下,原本安静的指挥大厅突然活跃起来,有人说:“大家快看,利伟眨眼了,他还活着!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真的无法体验到那种喜悦,当杨利伟进入太空,遥望地球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情不自禁的拿出笔,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遭遇的低频共振,为什么那么可怕在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有低频共振,比如我们晕船、晕车、晕机,都是一些轻微的低频共振,但这种轻微低频共振,却让我们难以接受。
杨利伟所面临的低频共振是致命的,而且在训练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不仅面临低频共振,还要面临超强的负荷,这种负荷相当于10个人同时压在你身上,当两者相互叠加时,会让人有一种窒息的痛苦。
当时杨利伟是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人,意义重大,他心中有“不想辜负祖国,不想辜负人民”的强大信念,坚信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民族实现天空梦的决心,他以顽强的意志力和身体做斗争,最后他挺下来了。
航天器返回又出现意外,杨利伟再次受伤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接到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的返航命令,于是他开始返航,但是在距离地面还有100公里时,飞船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我们学物理都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加速度不断变大,下落速度越来越大,高度飞行的航天器和大气层发生剧烈的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所以航天器温度变高,整个航天器都装变得通红。
航天器的防烧蚀层开始脱落,有红色、白色的碎片,从窗外划过,更加可怕的事出现了,杨利伟看到他右侧的舷窗出现了一道裂痕,而且纹路在不断的扩大,他全身寒毛瞬间立起来。
杨利伟看到舷窗出现一道裂痕,为什么会那么害怕,之前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的途中,航天器的一块小预热板出现裂痕,却让整个航天飞机当场解体,而飞机内的7名航天员,瞬间气化升天,所以杨利伟面临舷窗出现的裂痕,肯定非常害怕。
最后航天器成功着陆到内蒙的草原上,但由于着陆巨大的冲击力,杨利伟整个人撞到旁边,头部猛甩,通信头戴耳麦过于松弛,造成位移,而当时的麦克风棱角有些锋利,划破他的嘴唇,让他出了不少血。
当时电视台是全程直播,杨利伟第一次出舱时,嘴里鲜血太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杨利伟出舱后,又迅速会舱里处理嘴巴的伤口,当电视台镜头再次对准他时,我们发现他嘴角的伤口已经被处理过,这就是杨利伟二次出舱原因,现在杨利伟嘴唇下方的白色伤痕仍清晰可见。
还好麦克风没有挂在脖子上,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的麦克风,采用整个海绵包裹,避免意外再次发生。
由于早期航载人航天技术还不够懂事,每次航天员升空,都要面临比现在更大的生命危险,所以国家当时为了保护杨利伟的安全,让他不再执行航天任务。
如今杨利伟的身体,真的不能重返太空吗宇航员回到地球之后,会休息一段时间调整,因为在太空遭受微重力和宇宙辐射下,心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视力也会下降,患病也会增加,因为他是中国上太空第一人,而且受过伤,为了安全起见,不会让他轻易上空。
如今的杨利伟还是战役航天员,神舟12号飞船发射之前,具备载人航天飞行能力的航天员有16人,其中杨利伟也在名单内。
这16名中国宇航员全程参加各项训练,他们训练的项目都非常考验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比如离地心机训练。
这个训练要在身上加8倍的体重,每一次的训练过程中,宇航员的面部都会练的扭曲变形,眼泪不断的飙出来。
有的宇航员可以多次被入选,并不是他们比其他进入过太空的宇航员更优秀,而是他们更加合适执行任务。
比如这次的神舟12号,航天员需要进行出舱任务,还需要进行遥操作对接技术试验,而16名宇航员中,只有有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景海鹏具有交会对接经验。
所以根据任务的需要,派出不同的宇航员,而且中国也尽量做到,让更多新人上去,做到老带新、穿帮带、以丰富航天员梯度建设。
如果国家一旦有需要,备选人员立刻顶替上去,这就是中国军人。
如今的杨利伟做什么工作因为神舟5号出现的问题不少,所以杨利伟协助神舟6号改进,神舟6号比神舟5号有了180项改进,神舟6号飞船增加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整个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超过10万件。
杨利伟从太空回来之后,有一段时间他负责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比如神舟6号航天员的选拔中,杨利伟既是高官又是教练,把自己的飞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的宇航员,并提出“零失误”的目标。
神舟6号任务完成之后,杨利伟作为项目责任总指挥,又开始策划和组织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
2010年中国第二批宇航员选拔完成,中国第一批宇航员,他们都是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选出来的,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员条件逐渐放宽,到第三批航天员,开始从社会中选拔部分人。
现在的杨利伟还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副总指挥,中国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负责工程总体以及航天员、空间站、飞船、运载火箭、空间应用、发射场、测控通信等各大系统,虽然没有再次飞天,但是他一直在为我国航天领域做出自己贡献。
现在宇航员和过去宇航员的待遇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巡天时,杨利伟只能吃月饼之类的食品,但是到神舟9号,宇航员的菜谱中包括七大类,共70余种中式食品。
神舟10号时,聂海胜,王亚平,张小光在太空中过端午节,还可以吃上豆沙粽,真的幸福。
2016年的神舟11号,太空食谱5天一循环,食谱将近100种,宇航员陈冬甚至还吃上老家河南的烩面,当时很多网友表示:就差在太空上吃火锅。
除了吃方面,住方面更加好,未来空间站活动空间能够达到110立方米,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空1号、天空2号相当于1室1厅,空间站相当于3室2厅。
现在的宇航员除了吃住,还可以在上面看电影、听音乐、写日记,如果无聊的话,还可以与地面人员进行look通话,发邮件等国家,刷抖音、看头条都没问题,不知道他们看到我的问答吗?看到之后点赞留言吧!
杨利伟表示:在他飞行的时候,只有15%的测控覆盖率,飞船飞一圈,只有15%的时间,他可以跟地面的人说话,现在已经达到85%的覆盖率,现在上面可以看新闻联播,还可以发短信、可以上网,可以把手机带上去,随时和地面的人通话,真的幸福。
写到最后:杨利伟神舟5号的成功着陆,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伟大贡献,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当时也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意外,当时的他,就是用命赌中国航天的未来,为后面神舟系列提供宝贵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他1988入伍,2008年可以晋升上将的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神舟5号只是开始。
1、2005年10月,神舟6号冲向太空,巡天5天6夜,真正意义实现了在太空生活工作。
2、2008年9月27日,当霍志刚走出神舟7号,漫步太空,挥舞国旗,这是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
3、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8号飞船与天宫1号对接完成,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这场完美的太空之吻,轰动全世界。
4、2012年6月16日,神舟9号搭载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飞天,和景海鹏、刘旺一起进驻天空1号。
5、2013年6月11日,神舟10号载三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空1号,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有6000万名中小学生,通过电视转播同步收看。
6、2016年10月19日,神舟11号与天宫2号对接成功,神舟11号在轨飞行33天,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7、2021年6月16日,神舟12号成功发射,而且只有6.5个小时,完美和天和核心舱对接,计划在上面停留3个月。
杨利伟表示:他可能就是像坐着“拖拉机”上去,那现在可能真的就是开“小轿车”上去,这句话完美诠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