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班禅(清朝哪位皇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五世班禅,清朝哪位皇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是梵语“班智达”(学者之意)禅是藏语“钦波”(大之意)的简称,“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藏传佛教信徒一般认为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萨化身。依此说法,达赖喇嘛和蒙古可汗分别是班禅额尔德尼的左右胁侍。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语(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一班禅。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珠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为三世班禅。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人物来历
世系始自四世班禅罗桑曲吉坚赞。像达赖喇嘛一样,班禅的前世也是追认的。罗桑曲吉坚赞本是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寺主,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方的代表人物。四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他到拉萨主持三大寺和格鲁派上层的事务,负责寻访并教授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罗桑曲吉坚赞是为格鲁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由于争夺权利,西藏地方势力头领藏巴汗不让达赖喇嘛转世,罗桑曲吉坚赞治好了藏巴汗的病,才说服准许寻找转世灵童。后来罗桑曲吉坚赞与五世达赖喇嘛商议,于1641年(明朝崇祯14年)将从新疆进入青海的蒙古势力固始汗部引入西藏,一举消灭了藏巴汗。固始汗到西藏,封罗桑曲吉坚赞为“班禅博多克”。后来,罗桑曲吉坚赞和达赖喇嘛又联合清朝势力,赶走了蒙古人。罗桑曲吉坚赞圆寂后,他的继承人罗桑益西于1713年(康熙52年)被清庭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这个封号是梵语、藏语、满语的混合。“班”是梵语,“禅”是藏语,合起来是“大师”的意思,“额尔德尼”(erdeni)是满语,意为“珍宝”,全称班禅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645年。这一年蒙古固始汗赠给格鲁派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曲结以“班禅博克多”的尊称。 班禅原为后藏(今日喀则地区)一带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
17世纪初﹐日喀则著名黄教寺院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1567~1662)是当时黄教领袖﹐因精通佛学而被人尊称为班禅。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蒙古和硕特部领袖顾实汗消灭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权。康熙五十二年清朝派官员进藏封他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从此班禅的宗教地位得到清朝中央的确认。班禅六世贝丹意希(Dpal-ldan ye-shes﹐1738~1780)是第一个到过内地的班禅﹐他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先后到承德﹑北京﹐祝贺乾隆帝七十寿辰﹐当年冬圆寂于北京。五十六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侵略后藏﹐班禅七世丹贝尼玛(Bstan-pa‘i nyi-ma﹐1781~1853)退避拉萨﹐与达赖八世吁请清朝救援。班禅八世丹贝旺秋 (Bstan-pa‘i dbang-phyug﹐1854~1882)二十八岁圆寂。班禅九世却吉尼玛(Chos-kyi nyi-ma﹐1883~1937)因受达赖十三世排斥﹐于1924年逃至内地﹐1937年返藏受阻﹐圆寂于青海玉树。却吉坚赞(Chos-kyi rgyal-mtshan﹐1938~1989)为班禅十世﹐于1989年1月28日在日喀则圆寂。
雅利安人为何没能征服上古中国?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研究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学。首先摆明我的观点:雅利安人没能征服上古中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地理上的隔绝;第二,他们所掌握的战争技术对上古中国来说没有任何优势。
1. 谁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到底是谁?我们来追溯一下这个词的最早来源。雅利安(Aryan)其实源于印度梵语的 Arya(आर्य ),意思是可敬的、高贵的。北印度被称为 Arya-varta(雅利亚伐尔塔),意思是“雅利安人居住的国土”。
在古波斯的经典《阿维斯陀》中明确使用 Airya或者Airyan 作为伊朗人的族群名称,其含义就是雅利安人。现代伊朗的国名IRAN,其实也是出自“雅利安”一词。
所以说雅利安这个词汇的源头是古代印度和伊朗,他们自称雅利安人。实际上,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古印度语和古伊朗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界认为这两个都自称雅利安人的民族曾经是同一个民族,讲着同一种语言。所以目前将“雅利安”所表述的人群归属为伊朗-印度语人群。
雅利安人分支之印度高种姓雅利安人分支之伊朗人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不对劲,因为希特勒不是说日耳曼民族是雅利安人后裔吗,怎么雅利安人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
在18世纪及以前,雅利安人还仅仅相当于现在的“印度-伊朗人”的概念。后来欧洲的学者发现欧洲人所使用的语言与古代印度伊朗的语言其实是同源的,出自古代印欧人,他们就用“雅利安语”来概括这些语言。再后来一些学者把“雅利安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雅利安人”的概念被从印度-雅利安人扩大到原始印欧人。该理论认为原始印欧人的外貌特征是金发碧眼,他们扩散并征服了各其它人种,建立文明。这种思想后来被德国纳粹党所吸收,成为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
纳粹德国宣传海报上塑造的标准雅利安人形象这一理论已被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是不可靠的。例如金发碧眼其实是北欧人的主要外貌特征,而北欧人中金发碧眼的芬兰人根本就不是印欧人,他们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其父系血统以起源于东亚的N类型黄种人基因为绝对主导。芬兰人其实是一支远古时期从东亚迁徙到北欧的黄种人部族后裔。
著名的芬兰F1车手哈基宁为典型的金发碧眼,但是芬兰父系基因以东亚的N类型黄种人基因为绝对主导准确来说雅利安人就是印欧人中往伊朗、印度以及东方迁徙的一个分支。
2. 雅利安人的迁徙和征服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是位于里海到黑海之间的南俄草原地带以及临近的南西伯利亚是印欧人的起源地,考古学将印欧人创造的最早的文化称为“颜那亚文化”和“阿凡纳谢沃文化”,距今5300年到4600年。印欧人应该是最早驯服马的民族,在欧亚大草原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驯马遗迹。他们也发明了最早的马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考古工作者在南西伯利亚发掘出了距今四千年的双轮马车。
生活在欧亚草原地带的印欧人不仅驯服了马而且还发明了马车考古发掘证明古代印欧人在生产方式上已进入半游牧状态,驯养牛马羊,同时也种植小麦,他们还具备了冶炼青铜的技术。
据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欧亚大草原地带在距今四千到三千年间经历过两次气候变冷,而这两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很可能导致了印欧人的大规模对外迁徙。
第一波对外迁徙的印欧人有凯尔特人、赫梯人、吐火罗人等部族。凯尔特人于距今四千年前西迁抵达欧洲,是最早进入欧洲的印欧人。
凯尔特人西迁征服欧洲赫梯人则差不多在3900年前南下今天土耳其所在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建立了赫梯帝国,几百年后赫梯军队进军两河流域,毁灭了古巴比伦文明。
浮雕上的赫梯国王图特哈里四世戴着印欧游牧民族喜欢的高帽,赫梯人摧毁了古巴比伦王国根据北大林梅村教授的研究,吐火罗人是一只向东发展的印欧人,他们经过南西伯利亚于四千年前来到了新疆的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开创了“克尔木齐文化”,最后继续向南和向东扩散到整个塔里木盆地,建立了众多的绿洲城邦国家。著名的“楼兰美女”和“小河公主”就是吐火罗人。
在新疆罗布泊小河遗址出土的“小河公主”拥有吐火罗人典型的红色头发作为第一批外迁的印欧人,欧洲的凯尔特人和中国的吐火罗人拥有诸多共同点,例如语言、宗教信仰类似,外貌都以红发绿眼为主要特征等。
而雅利安人则很可能是第二波外迁的印欧人。根据相关研究,雅利安人初期居住在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大草原,然后于3500年至3000年陆续前南下印度次大陆。他们先来到阿富汗,然后通过开伯尔山口后扩散到整个北印度。
印度北方虽然有高山阻挡,但是有开伯尔山口这个通道,雅利安人穿过开伯尔山口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比游牧雅利安人先进许多。但雅利安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击败了创立古印度文明的当地土著,成为了新的统治者。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了以印度教为核心的“吠陀文化”。
古印度文明的哈拉帕古城遗址而另外一波雅利安人则在距今三千年左右从中亚入侵伊朗,这就是伊朗系雅利安人。他们先建立了米底王国,后来发展为波斯帝国,在公元前538年的时候,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古埃及。
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就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波斯人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梳理了上面的历史后我们发现雅利安人征服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古印度、巴比伦和古埃及,但是唯独没有征服中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3. 中国的雅利安人首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有没有雅利安人?答案是有。
印度雅利安人和伊朗雅利安人陆续从中亚迁徙到了印度和伊朗,他们与当地文化融合后变成了定居民族。但是在其老家欧亚大草原还有很多亲缘部族依然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包括斯基泰人、马萨革泰人、伊塞顿人等等不同的分支,他们其实都属于广意上的雅利安人,保留了上古雅利安的语言和习俗。这个族群其实进入了中国,传统典籍中称呼这些印欧游牧部族为“塞人”或者“塞种”,我们也姑且用这个称谓来指代中国的雅利安人。
斯基泰人是古代塞人的典型代表,这是公元前4世纪斯基泰人制作的金器当他们的兄弟南迁印度和伊朗的时候,一些塞人部落其实也往东方迁徙。不过高大的帕米尔高原阻挡在了他们面前,由于条件实在太恶劣,大部分到来者都选择离开,只有少数部族翻越高山沿着峡谷深入,最终定居在帕米尔,这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祖先。
中国的塔吉克族是定居帕米尔高原的古代塞人的后裔想要继续东进的塞人只能避开帕米尔选择北上,来到天山和阿尔泰山,然后沿着一些山脉之间的通道进入乌鲁木齐所在的北疆准噶尔盆地。
近几十年来考古专家在阿尔泰山区发现了大量古代塞人的墓葬,有的墓葬里还保留了完整的木乃伊。根据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记载,塞人有纹身的习俗,而这些木乃伊身上的确有大量精美的纹身。
在阿尔泰山区发现的塞人木乃伊头发为金色,身上还有精美的纹身塞人木乃伊金发特写塞人通过天山和阿尔泰山的通道进入新疆之后发现这里已经有主人了,而这些人就是在第一波印欧人大迁徙的时候先期到来的吐火罗人。所以最后塞人只是渗透进了新疆的西部地区,而东部则依然是吐火罗人的地盘。这些东迁的塞人连新疆都无法突破何谈征服中原?根据古代典籍记载他们一直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1983年在新疆伊犁新源县那拉提草原附近的巩乃斯河畔出土了一件塞人青铜武士像,年代为战国时期。当然更早来到中国的吐火罗人最远也只到达新疆东部的哈密。
伊犁出土的青铜塞人武士头戴尖顶弯钩宽檐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保持着半跪姿势,制作工艺精良塞人进入阿尔泰山地区后还可以沿着南西伯利亚的草原继续东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阿尔泰山以东的图瓦共和国阿尔然村附近发现了多座塞人贵族的墓葬,被称为阿尔然墓群(Arzhan),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个图瓦共和国曾经是我国的领土,位于外蒙古西北方向,清朝时被称为唐努乌梁海,属于乌苏里雅台将军府管辖,于清末民国时期被俄罗斯侵占。
阿尔然大墓发掘现场根据炭14检测结果,阿尔然墓群的年代为公元前9世纪到6世纪,也就是距今2900年到2600年左右,基本上等同于西周到春秋这段时间。
阿尔然大墓出土的黄金鹿饰阿尔然大墓的墓主人塞人首领夫妇复原图根据阿尔然墓群的出土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周代塞人其实已经进入到蒙古高原的西北部了。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像征服古印度、巴比伦和古埃及那样征服中国呢?
首先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距离越近越容易迁徙,反之越远就越困难。雅利安人的大本营中亚地区距离印度和伊朗都不远,直线距离就几百公里,而且途中没有不可逾越的天险,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而中亚距离中国核心区中原的直线距离为三千多公里,而且一路上要面临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戈壁沙漠的重重考验。如果能够到达基本就是九死一生了。
因此遥远的距离以及路途的艰难决定了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最多只有零星的小部落可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中国。中原的农耕文明可以供养大规模的军队,如果是小股游牧部落入侵,根本不可能形成多大的威胁。
可以设想一下在塞人到达中国的西周到春秋时代,如果有一支部落从阿尔泰山南下蒙古高原,穿越了戈壁后到达中原的边境地区,这时候他们将面对的是北部诸侯秦国、晋国或者燕国的军队,那个时候的中国由于战事频繁,军队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战斗力极强,如果他们敢发动进攻可能连边防部队都打不过,官方文献估计都不会记载这种小规模战事。
如果塞人入侵中国,他们将面临以秦军为代表的北方诸侯国军队,可以想象胜算有多少第二,当年雅利安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征服多个古代文明,他们所依靠的是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但是这些所谓的优势在中原王朝面前是根本不存在的。
根据考古发掘我们了解到在夏商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大规模铸造青铜兵器了,而马拉战车则从商朝开始就是军队的标配。如果在西周到春秋时代塞人进入中原,那么他们的武器占不到任何便宜,而且中原诸侯的军队不仅规模更加庞大,也更加专业化,面对这种情况征服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西周到春秋时代中国各诸侯国的军队都是以战车为主力所以说中国没有像古印度、巴比伦和古埃及那样遇到大规模的雅利安人入侵。不过呢,来自中亚的塞人到确实以个体或者小族群的方式进入了古代中国。
例如,我们在商朝的重要遗迹河南安阳候家庄商王陵区的祭祀坑里就发现了印欧人的头骨,商人一般用战俘作为人牲献祭,那么这些印欧人很有可能就是商朝军队在与北部方国作战的时候俘获的塞人俘虏。当时一些塞人部落有可能跟中国北方的戎狄部落进行了融合。
河南安阳候家庄商王陵区祭祀坑发现的印欧人头骨还有一个例子是在陕西宝鸡的西周遗址出土了两个高鼻深目的塞人蚌雕,为什么确定这就是塞人呢?因为其面部有卷云形纹面,多位学者曾撰文阐述这是塞人的典型标志。我们知道周人的大本营在西北地区,根据周人自己的记载,在建立周王国之前其祖先曾有一段时期“自窜于戎狄之间”,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融合了少部分的塞人或者跟塞人有密切交流。
陕西宝鸡的西周遗址出土的塞人蚌雕另外,目前的出土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以及秦汉时代的滇国可能也跟塞人有密切的关系。
云南滇国青铜人物为印欧人长相感谢阅读,欢迎评论和点赞,别忘了关注我的头条号@天可汗文化 。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文化历史类资讯。
(文中部分插图来自网络)
西藏是从清朝开始纳入版图的吗?
西藏什么时候纳入中国版图,这个历来存在争议,特别是西方的一些国家和媒体别有用心的曲解中国历史,甚至声称西藏一直都没有纳入中国版图,唯恐中国不乱。而国内关于西藏何时纳入中国版图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多数人认为是元代,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清代。当然,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一个是纳入中国版图的时间,一个是直接加强管理的时间。
巴斯巴的国师印玺
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应该从元朝时开始算。1239年,窝阔台次子阔端派道尔率军进入吐蕃,1247年,喇嘛教萨迦派领袖萨班与阔端协商,蒙古与西藏建立了宗藩关系,西藏正式归蒙古国管辖。元代宣政院辖地
1264年,总制院设立,国师八思巴任长官,宣政院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相等,任免官员,处理大小事务不必经过中书省,直接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元代时西藏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明朝初年,朱元璋派遣使节入藏令其酋长推荐官员到京受职,1373年,摄地势喃加巴藏卜来朝,被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明代乌斯藏
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在甘州上书内阁首辅张居正,请求承认他在西藏所得的地位并如期进贡,明政府准求了他的请求。随着明朝对西藏的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但是不得不说,元明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多是宗属关系,中央政府册封当地选出的官员。到了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全面加强的控制。金瓶掣签
驻藏大臣
随着金瓶掣签制度的确定,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清代的西藏有效的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新中国建立后,西藏设立自治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自治区
西藏虽然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潜力非常巨大。并且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也是亚洲多条大河的起源地,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维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根本手段是民族平等,区域协调发展,祖国复兴指日可待。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葛尔丹,号博硕克图汗,他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
他就是准噶尔汗国的大汗,还是曾经俘虏明朝皇帝的也先的后裔。
清朝向来跟蒙古诸部的关系很好,而这个蒙古人的后裔葛尔丹,却成为康熙皇帝最大的敌人。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呢?具体有这么两个方面的缘由。
其一、葛尔丹野心太大,勾结俄罗斯帝国,欲效法也先,效法成吉思汗葛尔丹勾结俄罗斯帝国1674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噶尔丹派使臣桑吉克、格苏勒等人到莫斯科,转达了卫拉特蒙古人,“愿意与伟大国君的乌克兰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互市”的企图。
此外,噶尔丹撤销了其前辈们不允许俄国人进入其领地的禁令,他居然允许俄罗斯人通过卫拉特领地,从而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葛尔丹效法成吉思汗,进行武力统一蒙古诸部噶尔丹实现诸卫拉特部落,皆听命与他的目标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卫拉特汗。
此后,噶尔丹攻杀鄂齐尔图车臣汗,而且遣使向清朝献俘,还将其所获的军用弓矢等战利品献给朝廷。
康熙皇帝认为葛尔丹不尊大清的规矩,擅自攻伐其他部落,所以拒受其“战利品”,但对其每年常贡之物还是照例接受。后来,噶尔丹又平定杜尔伯特、辉特等漠西卫拉特各部,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葛尔丹政权。
同年冬天,达赖喇嘛派遣使者,向噶尔丹受与“丹津博硕克图汗”的称号。
噶尔丹随后举兵侵入青海地区,但行军几日后,他就莫名其妙的撤退回去了。
1679年,葛尔丹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从此伸展到甘肃张掖一带。
统一蒙古诸部后,葛尔丹有觊觎清朝之心,多次试探性进攻大清朝1680年,葛尔丹兵锋曾经直指青海边界,因清军把守比较严密,噶尔丹在此徘徊几日后就撤兵了。
1688年,噶尔丹又率军3万余人,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区。土谢图汗因仓促迎战,初战就失利了。
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两部,掠夺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牧地,致使很多蒙古人被迫迁往内地。
其二、葛尔丹野心膨胀,欲重新占领清朝国都北京噶尔丹还率劲骑2万,屯兵于乌兰布通,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翁牛特旗。
噶尔丹驻乌兰布通峰顶,在峰前布设“驼城”,妄想能够严密防守此城。
乌兰布通距离北京,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京师震动,葛尔丹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最后,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统率清军向乌兰布通发起猛攻,连续激战3日,才大败噶尔丹的军队。
与此同时,策妄阿喇布坦,见葛尔丹出兵喀尔喀,趁机“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
噶尔丹率领他的残兵败将,只能逃往漠北,以科布多为基地,企图恢复生机。
随后,噶尔丹随又进入漠南蒙古,劫掠驼马牛羊,以图发展。
1692年的夏秋之间,噶尔丹曾经多次致书康熙大帝,要求重新统治喀尔喀七旗蒙古牧民,以实现“我长北方”的宿愿,但遭到康熙严辞拒绝。
康熙皇帝亲征,彻底剿灭葛尔丹势力1695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密谕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沙津,派遣使者引诱噶尔丹入侵。
不久,噶尔丹果然率兵6000人,沿克鲁伦河而来,到河源处聚集,在巴彦乌兰抢劫牲畜,他扬言已经“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即将大举内犯漠南”。
1696年2月,康熙决定亲征葛尔丹,用三路清军约定好期限,以便一起夹攻葛尔丹。
后来,清朝西路大军,在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下,于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歼灭了他的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跑了。
综上所述,葛尔丹勾结俄罗斯帝国,想效法也先,效法成吉思汗,他野心膨胀,还想重新占领清朝国都北京,所以康熙皇帝才要彻底剿灭葛尔丹势力。
仓央嘉措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一代情僧仓央嘉措去世距今已300多年了,他孤独而短暂的一生,至今依然充满了各种谜团。
几百年来,人们品味着他的诗歌,思考着本该是“雪域最大的王”的仓央嘉措,为何却总是流连忘返在拉萨街头,成为了“世间最美的情郎”?
除了诗歌,仓央嘉措留给后人的谜团,还有他的死因。这位年仅24岁就魂断青海湖边的六世达赖,其死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要从仓央嘉措成为六世达赖说起。
1682年2月25日,五世达赖在刚刚建成不久的布达拉宫突然离世,不过这一消息被藏王桑结嘉措下令严密封锁了。拉萨街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宁静,整个西藏的政教事务依然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这个消息一直被隐瞒了15年,直到1696年,康熙大帝在征剿噶尔丹的战役中,才偶尔从俘虏的口中得知,达赖五世早已去世的消息。震怒之下的康熙下旨将桑结嘉措臭骂了一顿,依然不解气,甚至打算和桑结嘉措兵戎相见,准备调集“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
自知犯下大错的桑结嘉措只好上奏认错,抓紧派人将达赖五世的转世灵童迎进拉萨。当时的这位灵童已经14岁了,他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生于1683年,其父母是藏南门隅地道的农民。小时候的仓央嘉措无忧无虑,整日嬉戏玩耍于田间地头,流连于雪山草原,满身都是山野的味道。
不过,仓央嘉措从小聪慧过人,身材高挑,加上他脸庞红润,眉清目秀,稍长后显得器宇轩昂,成为了众多美丽藏族姑娘心中的偶像。
在被选定为灵童后,这位未经世事的少年踏上了前往拉萨的遥远路途。他先是来到了一个名叫浪卡子的地方,会晤了五世班禅,并拜他为师。同时接受了班禅的沙弥戒。1697年10月,仓央嘉措在拉萨举行了坐床典礼,正式成为六世达赖。
从此,仓央嘉措开始了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在大德经师们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各种佛教经典、梵文音韵等知识。
不过,这种生活不是仓央嘉措想要的。他十分厌倦这种青灯黄卷、了无生气的达赖生活。经常私下里穿着俗人的装束,半夜里游走在拉萨街头,做起了“世间最美的情郎”,并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情诗。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西藏的政局就发生了重大变故。1701年,达赖汗去世,拉藏汗继承了汗位,与桑结嘉措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在1705年爆发了一场大战。结果,桑结嘉措领导的藏军失败,他本人也成为了拉藏汗的俘虏,并在不久后被拉藏汗处死。
随后,拉藏汗将矛头对准了政治上极不成熟的仓央嘉措。他不但上奏康熙,详述了桑结嘉措的“谋反”经过,还揭发仓央嘉措是“假达赖”,是桑结嘉措找来的傀儡,说他“耽于酒色,不守清规”,建议朝廷将他贬废。
于是,康熙下旨,将仓央嘉措“执献京师”。1706年5月,仓央嘉措被囚禁,一个月后,他在蒙古兵的严密看护下被押解上路。在途经哲蚌寺时,一群喇嘛为解救仓央嘉措,和蒙古兵发生冲突。双方死伤惨重,最终将他救出。不过仓央嘉措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主动要求停战,并自愿和蒙古兵一道上京。
在途经青海湖边时,仓央嘉措去世,年仅24岁(虚岁25岁)。
关于仓央嘉措的死因,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他患水肿病去世;二是说他遭人陷害,被下毒致死;三是说他在青海湖边遁去,直到1746年,最后在阿拉善圆寂。
关于仓央嘉措患病去世的说法,在《清史稿》中有明确的记载:“(拉藏汗)奏废桑结所立达赖,诏送京师。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乱者抛弃尸骸。卒年二十五。时康熙四十六年。”
同时,《清世祖实录》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
当然了,有人认为仓央嘉措是被人杀害的,他是被拉藏汗派来的人,下毒害死了,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也有人认为仓央嘉措失踪了,在《仓央嘉措秘传》一书中,说仓央嘉措在去北京途中行至更杂瑙尔,施展法术,于夜间向东南方向遁走。经打箭炉、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萨、山南,还去了尼泊尔,最终多方辗转,圆寂于阿拉善。
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是真实的呢?
首先,仓央嘉措肯定是死于押解上京的途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可能在蒙古兵的严密看守下逃脱。即便他逃脱了,在气候寒冷、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也断无生还的机会。
其次,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谋害?
应该说,仓央嘉措被谋杀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在桑结嘉措被杀身亡后,作为他选定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最好的结局就是死去,这符合其利益的。
拉藏汗之所以揭发他是“假达赖”,并建议将他贬废,目的就是置他于死地。在押解途中,是结果其性命的最好时机,拉藏汗不可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作为康熙来讲,他才不会关心仓央嘉措达赖身份的真假,以及他的死活,他真正关心的是西藏边陲的稳定。因此,康熙既没有理由对仓央嘉措提供保护,也不会追究他的死因。
所以,仓央嘉措在进京途中被杀,应该是必然的结局,上报其“病故”,也是最好的托词。
(参考资料:《清史稿》《蒙藏佛教史》《藏族史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