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王子驯服记(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2023-10-09 53阅读

冰王子驯服记,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古代中原天子可不敢娶番邦的公主,因为风险太大了,轻则家道不严“自己青青草原”,重则丢失江山沦为笑柄。

冰王子驯服记(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所以无论自汉朝刘邦开始与匈奴和亲,只有汉朝的“公主”远嫁番邦大汗,绝少中原天子会娶番邦公主,因为周襄王亲身经历,给后世帝王活生生的样本,娶了番邦公主教训有多深刻了。和亲这事古以有之,远古的部落时期,部落增强实力相互联姻,联姻就是和亲的一种,当初大禹治水娶了涂山氏,就是一个强大的部落的公主,后来他们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而到了东周初年,周襄王遇上了一件头痛事,就是有春秋小霸王之称的郑国,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让他心里非常不爽,当时东周天子的威严还在,不过实力上和郑国相比,又有点差距,

打不赢怎么办,请帮手啊。周襄王脑回路很新奇,他竟然没联合秦,晋,宋这些大的诸侯国,反而去和狄国合作,狄国王也不傻啊,不能平白无故的帮你,得罪了郑国啊,就给出了一个条件,狄王将女儿隗氏嫁给了周襄王做王后,注意身份是非常高的,算是两国和亲了。

这回事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番邦公主嫁给中原天子的事情,周襄王本来小算盘打的叮当响,自己得到了一个王后以外,还找到一个外援,看谁还敢不给面子我,郑国不服是吧,你给我等着。可他心理乐开花的时候,现实却给开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本来周襄王借狄师伐郑,当时周朝很多大臣看不下去,进谏说:周王和郑国不过是家里,兄弟之间的争吵,现在找来一个外人帮忙,你可以会因此后悔的。”

可周襄王但是油盐不进,啥也听不进去,还真的答应了对方的条件,废了自己的王后,立狄人的隗氏为周朝王后。这样一来狄国人也很给力,和周朝一起伐郑,还捞到了郑国的一个城池。

周襄王一看,见自己胜利了,威严也树立了,郑国也老实了,就非常开心,在看这个隗氏确实长得几分与众不同的姿色,心里就更开心了,不过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

这狄国人男女都喜欢驰马射箭,当然隗氏自小就是和将士们驰逐原野长得,性格比较全无拘束。可是嫁给了周王以后,天天呆在深宫,感觉非常无聊。后来,她干脆就经常找借口出去狩猎,周襄王没时间陪她,让自己的弟弟王子带经常照顾嫂子。

这王子带也个狩猎高手,很快隗氏和他性情相投,暗暗的好在了一起,后来竟然路人皆知。

当然周襄王知道弟弟和王后隗氏这事,就很愤怒啊,要休了隗氏。此时大臣就劝诫道:冷静冷静,我们当初和狄国联手,才娶了隗氏,现在你这样做,必然出事的。”

不过王子带此时也怕了,逃到狄国打了小报告,搞的狄君知道女儿被废,就非常的愤怒。就派兵教训周襄王,周襄王根本抵不住,只有逃到了郑国,这时郑国反而接纳了他。狄国的人就推举了王子带做了周王,王子带和隗氏建立了一座宫殿,天天不理事,就是到处寻开心的玩。导致周朝的人民很气愤,这太不像话了。

这时周襄王知道了王王子带这事,天天哭的泪人一样,不过此时晋文公重耳看到了机会,高举起了勤周王的大旗,聚集了诸侯来勤王的义军,将天天只会开心,啥都不管的王子带给揪了出来,迎回了周襄王,平定了周王室的一个小风波,史称“子带之乱”。

而此事以后,晋国在重耳的带领下,开始走向了称霸之路,而周朝却因为周襄王的骚操作一蹶不振,再次颜面扫地不算,更是完全被诸侯们彻底的忽视了。

后来到了明朝,就有诗人做了一首诗,讽刺周襄王:“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因为周襄王这个事情当时全天下都知道了,更被各国的史官记载入史书,纷纷写了自己的评价和心得,一致认为娶番邦的公主非常的高风险,所以到了后世,基本上娶番邦公主的帝王非常少,因周襄王的教训太深刻了。

帝王都是男人,男人最担忧的两件是,周襄王都发生了,谁还敢乱娶啊。

其实周襄王这事,主要还是两族文化的不同导致的,华夏族为主的中原文化和四周的兄弟民族有差异,特别是在婚嫁的观念中有很大的差别,才会有这样事情发生,比如中原很早就在黄帝时期定下了婚俗文化,到了周朝的六礼聘娶等等,对于婚姻中的女子都要求从一而终,

可即便是到了蒙古时期的元朝,漠北草原上的民族,还是保留着由来已久的收继婚制,这和中原的观点是完全违背的,到了汉朝独尊儒术以后,更是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而大漠和各族的女子,倒是没有这样的一个约束,还是可以非常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和谁相爱。

而这在中原皇室看来确实是不可思议,也是大不敬的,所以文化习俗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后来中原王朝对各族的大汗和亲,但是不通婚。

但是也有例外的汉朝以后,还有几个中原的天子因为各种原因和草原民族的公主联姻的事,比如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北齐都争着做可汗的女婿为荣,并没有觉得非常尴尬的,北齐的高欢就迎娶了柔然的公主做妻子,而他的镇妻非常懂的进退,自愿降级不做王后,让位置给柔然的公主,而北周的宇文邕,想方设法的去和突厥拉好关系,好几次申请成为突厥的女婿,最后突厥可汗被他打动了,就让女儿嫁给了他。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当时的突厥可汗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唐的王子,武则天不愿意,想找个武家的公子哥给他做女婿,可是这可汗就认李家唐朝,导致双方最后谈不拢,突厥可汗还找这个借口来讨伐武则天。

当然到了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后金的联姻,那种倒是特殊看待,因为两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上是差不多的,所以他们的相互联姻,皇太极娶了海兰珠和大玉儿都用担忧,因为他本身觉得就没啥问题,后来大玉儿和多尔衮好上,后金也没有人说三到四的,和辽国萧太后与韩德让一样,感觉这不就是很正常的事吗。但是在中原王朝看来,这哪里行啊,作为天子的王后,本身都要母仪天下,成为道德楷模,

如果出现周襄王这事,作为天子不但颜面不存,更重要的就是没有了尊严,当然是能避免则避免。

可是反过来,送女子出去和亲有不同了。

和亲这事,最早应该算是刘邦开始的,当时因为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征伐匈奴不成功,靠着三千的后宫女子,才得以逃出生天,所以他已经面对匈奴,有了恐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刘邦自己打仗可是非常一般的人,汉朝建立以后,很多名将功臣也都收拾的七七八八,

幸好此时有个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建议,刘邦当时就采纳了,因为和亲这个做法,对于汉朝来说是本小利大,不但能和匈奴做亲戚得以修养声息,更重要的是汉朝能有个喘息的机会,这样对于当时还是不稳定的汉朝来说,非常的实用,

而匈奴可汗也觉得这样主意好,毕竟他是得益的一方,不用征伐对方每年进贡点什么,还有汉王室的公主做妻子,多有面子啊,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和亲可以说是弱时的汉朝一个权宜之计,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依然实行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攻守双方才转换了过来,汉朝和匈奴停止了和亲,不过在后来有恢复了和亲的做法,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出赛,而在汉朝和匈奴的和亲中,双方的文化也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吸收和创新,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基础和贡献。

唐朝以后和亲对象,由原来北方的突厥,变成了西南的吐蕃,这样就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来源,当时也是因为唐朝和吐蕃在西南方的势力此起彼伏,双方进行了数次的和亲,以希望大家可以借此和解和修养声息。

其实所谓的和亲对于天子来说,利多于弊,因为天子派出的不一定都是自己王室的女子,反而是一些名义上的公主,大部分是在宫中挑选出一些愿意出嫁的异域的女子,封了一个公主的称号,让她带着厚重的嫁妆,过去给匈奴可汗或者赞布做妻子,当然带过去有时候还有工匠,

所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和亲,到了在现在历史上还是浓重的一笔,因为她们才传播中原文化上确实做出了贡献,也为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

特别是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经过宫中培养过的公主,其品德和思维比起可汗的公主,要有闺德得多,至少当时的天子和士大夫是怎么认为的,嫁过去了也不会给皇室丢脸,可是如果去了一个可汗的女儿回来,那倒是不好说了

毕竟可汗的女儿可要是供着,但是如果她的思维和隗氏一样,加上遇上王子带,那么做天子的就左右为难了,休了会被可汗找借口找自己麻烦,不休让他们胡闹,这天下的人怎么看自己呢。

所以,在周襄王这一折腾后,后来的帝王,除了部分是兄弟民族担当天子的,中原的天子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拒绝娶她们。这就完全说的通了,

中原天子和少数民族和亲,还有联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公主嫁过去的和亲利大于弊,可是娶可汗女儿的联姻是弊大于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些都成为了过往的历史,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互相了解,互相热爱,聚在一起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了?

方腊起义是被童贯带领十五万精兵、京城禁军镇压的,而任命他们这么做的正是无能的宋徽宗。

毛主席说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而方腊起义正是体现了老百姓对北宋后期封建统治的顽强斗争。

在宋徽宗时期,腐败的封建统治使农民生活在艰辛之中, 激起了广大农民的不断反抗,其中规模最为浩大的就是方腊起义。虽然这次起义被镇压了,但是却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那么当时的宋朝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让广大人民奋起抵抗?方腊起义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方腊起义威震东南半壁?方腊起义为何会失败?

接下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回到九百年前,翻开北宋末年的历史篇章,一睹这场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方腊起义吧!

首先来看看当时的宋王朝是多么的腐败,才会让百姓揭竿而起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北宋后期,宋徽宗这个皇帝头子就十分“不正”,只顾自己享受,十分奢侈,而他所重用的大臣更是一些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

其中,最为凶狠的就是蔡京、童贯、 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这六人,在当时全国的军、政、财权都在他们手上。他们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在百姓面前无恶不作,搜刮民财,被称作“六贼”。

这些大官僚地主大量地兼并老百姓的土地,比如大官僚朱勔一家就霸占了30万亩土地,让许许多多的农民一贫如洗。

当时的宋王朝十分的腐败无能,面对辽和西夏的侵扰,采取的是投降主义的路线。宋王朝每年甚至要把数百万两银子送给辽和西夏的统治者,而买单的却是广大劳动人民。

宋徽宗画像

不仅如此,宋王朝的封建统治者还设立了各种款项,说不清、道不明的税收多如牛毛,就连人也要收“身丁钱”,这也让许多农民被迫逃亡。

就是在这种老百姓都没法过日子的情况下,宋徽宗竟然还派朱勔去东南各地强行捜括民间花石竹木,并运到汴京,去修建宫殿林苑,而这也使当地的百姓倾家荡产。

朱勔画像

而这些捜括的花石通过大船运向了汴京,每十船称作一纲, 而当时运输的大船一共有2400多艘。为了给这些大船开路,朱勔奴役了几千人,甚至把挡路的桥梁和城墙全部凿开。

农民无法种田,水牛也无法耕地,这就让百姓没有了粮食。朱勔仰仗宋徽宗给的权力,使江浙的老百姓陷入了艰辛之中。

被逼无奈的百姓们奋起抵抗,山东一带的农民率先揭竿而起,而江西、广东的百姓也开始反抗,所以后来就有了方腊起义。

再来看看方腊是什么样的人?

方腊是睦州青溪县的一位贫苦之人,住在小县城西边三十五公里处的一个村子里,他起初是有一小片漆园的,但要上交杂乱的税,方腊最后也不得不主通过劳动力来过日子。

方腊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带来的苦难,所以他对宋王朝的封建统治十分痛恨。方腊的家乡有一个组织,方腊在这个组织里面十分活跃,也拥有很高的威信。

他最后成为了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为了反对封建剥削制度,方腊号召了大量贫苦的农民进行积极的准备,就是为了起义活动。

方腊剧照

有一次方腊在洞源村的名叫方有常的家里做工, 当他和一些骨干分子秘密计划组织起义时,他的这个行动被方有常的儿子方庚发现了,随后方庚就去往县城里告发方腊。

而方腊知道后,当机立断,就灭了方有常一家,而方庚独自逃命去了。在这之后,方腊立即聚集义军,向大家讲述了北宋王朝的罪恶,号召大家与其被贪官陷害,不如奋起反抗。

方腊眼见百姓因为花石被朱勔弄得难以生存,于是他就以“诛朱勔”为名,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从这时候开始,著名的方腊起义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方腊起义的全过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方腊起义的力量迅速膨大,就在几天的时间过后,方腊的起义力量就从千人发展到了数万人,可谓是势如破竹。

农民在起义中十分英勇顽强,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面对敌人的铁制兵器,农民们就以用木棒竹枪来对抗。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农民巧妙地设计陷阱,与敌人进行斗智斗勇。

在十一月,方腊起义的队伍向青溪城进发,面对宋兵的顽抗,起义队伍丝毫不惧,与宋军展开大战,最后还大获全胜,吓得青溪县令弃城逃跑。最后,起义队伍占领了青溪县城。

趁着这股势头,起义队伍乘胜追击,发起了进攻,一路打得宋兵溃败逃跑。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起义队伍就占领了睦、歙、杭三州,气势惊人,直接让北宋王朝也大惊失色。

在这个过程中,方腊起义的队伍也在一路壮大。因为方腊队伍占领一个地方后,就把城内的财主赶出城外,让城外的贫苦百姓住进城内,还把没收的布匹做成衣服送给这些百姓,而这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让队伍越来越庞大。

团结就是力量,势如破竹的方腊起义队伍让宋军闻风丧胆,方腊起义的精神也让其他地区的百姓响应了起来。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方腊起义队伍就占领了睦、歙、杭、婺、衢、处6个州、52个县。

方腊起义的这股力量,吓得宋徽宗手足无措,他马上就调兵遣将,想要镇压起义队伍。最后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 率领准备对辽国作战的十五万精兵、京城禁军赶往江南,对方腊起义队伍进行围剿镇压。

童贯剧照

但是宋徽宗是个“两面虎”,表面上一套,背地里又有一套。他一方面派兵镇压起义势力,另一面对外宣称花石的费用是自己出的,而让百姓受苦的是办事的官吏出现了问题,与自己无关,他还假装停止修建宫殿林苑,罢了朱勔的官。

可是当方腊起义的队伍被镇压后,宋徽宗又原形毕露了,他又开始继续修建宫殿林苑,还重新重用了朱勔,而这时的朱勔更加变本加厉,比以往更嚣张。

由于一方是举国的精锐之师,一方是装备落后的农民,力量悬殊太大,最终方腊起义失败了。方腊起义队伍占领的各个州县也都被朝廷夺回,最终方腊被迫退守至帮源东北的石洞,在敌人重重围攻下,方腊一行人全部壮烈牺牲了。

童贯剧照

而凶狠的童贯为了一泄自己的怒火,开始残害方圆二十多公里的百姓人家,最终二百多万平民百姓被夺走了生命,而童贯的这个行为足以称得上是滔天的罪行。

虽然方腊英勇牺牲了,但是他的伙伴们还在徽州、婺州、处州和浙东地区坚持斗争着,而这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方腊起义在镇压下失败了,但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让北宋王朝每况愈下, 在六年之后就覆灭了。

方腊起义英雄们那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也永远铭刻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中。

1975年瑞典电影?

给你推荐一部。

《条子骇客》

主演:托克尔·彼特森

剧情讲述因为国家经费的紧张,并且对于这个没有犯罪率的小镇来说警察局就是可有可无的,取消警察局也即将被实行,为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开始了近乎无厘头的努力甚至自己创造“危险事件”来解决,为的就是得到评估官员的认同

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

佛教在老家印度基本消亡了,而印度教经由婆罗门教改造并吸收大乘佛教精华而盛行。这里面即有着两教的基因因素,也有着两教对社会发展适应性的原因。

原始佛教的基本立论——苦

早期的佛教立论基础是人生皆苦,这个没有商量的,在佛陀的四真谛中以苦谛为标识,这是个前提,就像基督教的立论人是有原罪的一样,必须要清楚,否则没有了基础,也就无法讨论了。一句话,人生是苦,在佛陀的早期传教中,强调这个苦,以让人产生出离世间的厌离心,比如在《杂阿含经》中教比丘修不净观,一度有僧人自杀的情况发生,等等皆是因为苦的缘故,当佛陀发现后对一部分就采用了修十四特胜的方法以阻止自杀的发生,这本身就说明苦的立论在原始佛教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小乘教派就生死的解脱,从某种形式上变成了过于单纯地歌颂死亡了。

这种苦在以四谛中的苦谛进行了剖析,后来形成了佛教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在公元2-3世界的逐渐完善的《大涅盘经》有记载。

所以苦谛的有一个历史和哲学的根本问题,要回答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苦。也毫无疑问地也成了宗教的根本问题,因为它是佛教的立论。

小乘佛教的历史进程——逐出了印度——形成南传佛教

所以,一个教派如果天天说苦、讲苦、叫苦的,肯定就令人不舒服,一个人不舒服问题不大,一群人不舒服就不利于传教,一个时代的人都不舒服,可能就面临着抛弃,所以后来佛教发展到大乘的时候,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不着重谈人生是苦了,而是不苦不乐了,因为苦乐是相对的事情,苦是乐的因,乐也是苦的因,是相互转化的。如果忽视了乐,那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什么用处?在世间受苦谈苦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人之所以忍受苦,就是因为以此为代价换取将来的快乐,这是人性,所以大乘更进了一步。即使如此,大乘佛教在表面上也不能说人生是乐,也要顾及到宗教的原有立论。

所以佛教初期的立论问题,让后来的大乘也伤透了脑筋,在印度,间接的结果是小乘发展到大乘,小乘在印度没有了市场,直接被印度逐出了印度,向南迁移,进入东南亚形成了南传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的出现,在教理上得不到小乘的认可,而大乘对小乘也多有蔑视之意

在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里,这种以苦的立论,迟早会背其他的理念所替代,所以到了大乘佛教时期,意识到了这个不利于佛教发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然而大乘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佛教内部分裂,别一方面一些杰出外道人物也加盟了佛教,这些人加入佛教的初心有所不同。总之,到了大乘阶段,按照佛陀的三法印(或称四法印)进行了教理的开拓和创新,这里会不会参杂渗进一些人原有教派的教理基因和个人的认识,出于宗教感情,我们不讨论,所以后来形成了众多的大乘经典,按大乘所说都是从龙宫或其他天上取来,但小乘是不承认的,认为这些以佛的“如是我闻”冠名的经典是伪经,而大乘以《阿含经》中的“胜乘”为自己立为,除此之外,确也找不到太多的证据,但对小乘也多有岐视,并在大乘经典中称小乘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只是到了近代的国际佛学大会上,大小乘才算得到了互相的承认、理解和尊重。

印度大乘后期的内斗让信众出现辩别上的混乱

在印度,大乘发展到空观与瑜伽行派时期,也使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教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很不幸,两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中观派的空观和瑜伽行派的有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三次大辩论,在辩论中产生了很多精华的哲学理论。

然而,这些理论并没有善加系统化的消化和吸收,以改善调和原有的两家理论,致使两方信众,听中观者以空观有理,听瑜伽行派,感到唯识有理,两边都有理,但两方又是针锋相对地争论不休,至使信众无所适从,恰适其时,商羯罗创立了印度教,让信众流失,这里边也是有原因的。

印度教创立——吸收婆罗门教观点、吸取大乘佛教精华

在大乘佛教空观与瑜伽行派内部进行经年日久的三次大辩论时期,印度出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物——经院哲学家商羯罗,他学习了婆罗门的经典,遍游印度各地,

商羯罗同时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观点,吸收了大乘中观和瑜伽两家的精华,组织了“十名”教团,在印度次大陆的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大修道院,创立了印度教。

印度教把人生是乐作为立论,把追求欢乐与欲望的人生价值作为宗教目标并进行实践,符合时代的发展,也更适合底层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你整天讲人生是苦啊。

在印度教里,佛陀也被吸收到了神学体系,成为第二大神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并且这个化身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的,有一说,这个第九化身的佛陀专门吸收坏人入教,其目的把坏人都送走来净化这个世界。

大乘在印度的没落

在印度教吸取大乘教理精华的时期,逐渐进入到发展壮大时期,相反,佛教的大乘经过内斗的辩论,解决不了佛教理论的调和问题,信众的流失,出现了信仰危机。

所以,佛教面临着急需理论的变革和发展,所谓的病急乱投医,讽剌的是,当时的大乘佛教却吸收了印度教的垃圾即密化。大乘佛教过入密化时期后,基本被印度教所同化,进入了名存实亡阶段。

佛教的苦论和不抗争性的立论,面对穆斯林入侵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因为苦的立论,让人生畏,还有和谐不抗争的立论,当面对穆斯林入侵更显示出它的软弱性和毫无用处。

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并最终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突厥贵族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 他们大肆烧杀抢掠, 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 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印度教经过调整和反抗后, 与穆斯林征服者实现了妥协,继续生存发展, 而佛教的不抗争性的基因,在那个大背景下,灭亡是自然的了。

所以佛教更适合在繁荣和平环境里生存,国家越强大和谐,佛教也就越繁荣。

总之,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由于其基因的原因,也因为历史机遇的原因,从此从印度消失了,而印度教却以顺应了印度的社会发展而得以保留下来。可幸的是,佛教经过南传和北传,留下了东南亚的南传佛教和汉地的大乘佛教。

对于关于我转生成为史莱姆这档事中紫苑被赐名前后身心变化巨大你怎么看?

史莱姆中第九集大鬼族仅剩的六人和萌王带领的哥布林产生了误会,双方动手,相信看了动漫的都会对那个身手矫健,野性十足的鬼族女子印象深刻!

没错,就是这个一身毛皮大衣,身材火辣还火爆脾气,充满异域风情的彪悍女子!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驯服的女子!而且最视觉反差的是这么个女人居然用的武器是钝器“棒锤”!一锤下来开碑裂石,这要是一不小心砸到胸膛上,小命就没了!

双方解开误会后,史莱姆邀请大鬼族几人到村子里参加宴会,萌王实力强大,几人也无家可归,于是领头的大鬼族王子接受了萌王收他们当部下的建议!

收部下,赐名字,标准程序!于是萌王给几人赐了名,几人和之前的哥布林一样获得进化!身心容貌和性格都发生变化!这里只说这个彪悍女子!

因为赐名消耗魔素过度而融化的史莱姆醒来见到的是这两个眉眼温柔的女子期待的眼神,公主朱菜就算了,之前喊打喊杀开碑裂石的彪悍女上哪儿去了?!彪悍女得名紫苑!

而且,这待遇!岂可修!好想变成史莱姆……emmmm……无稽之谈!

进化为魔人的紫苑少了几分野性,反而增添了知性美!这个知性美不止体现在更加精致的外表上,也包括行为……

这不,还自告奋勇当起了萌王的秘书,萌王的全天时间表安排得井井有条。紫苑是自荐的,萌王因为紫苑确实长得很像秘书而答应了。你别说……确实很像!

岂可修!好想变成史莱姆……

被赐名后的两个女人朱菜和紫苑都很亲近萌王,紫苑尤其黏,对萌王超级痴迷……完全成了一个脑残粉加痴女!

当有人冒犯萌王时,秘书瞬间变身彪悍魔人,当头就是一锤……这样只对自己犯花痴的怪力秘书,好想来一打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