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推举孝廉答案(你怎么看待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qq三国推举孝廉答案,你怎么看待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部《二十四孝》流传至今,讲的都是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卧冰求鲤便是其中之一。抛开“孝”的文化成分,用今天的社会实际来看这件事,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不能赞同。
卧冰求鲤讲述了晋时王祥在继母患病想吃鲤鱼时,不畏严寒,要用自己的身体融化冰面,终于感动上天,跃出两条鲤鱼,继母吃后病愈的故事。
这看似是一个圆满的故事,我却从中读出了传统家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父亲的缺失。不论继母生病是真是假,她想要吃鱼,找的不是丈夫,而是继子,让一个孩子在冬天外出找鱼,他的父亲还能不闻不问,这难道不悲哀吗?
古来今来,传统夫妻的相处模式基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妻子的角色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责任,丈夫的角色一直处于模糊或者缺失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家庭矛盾,对子女后代亲情关系体验影响极大。近些年来,社会上一直呼吁的“男女平等”,我认为不只局限在职业工作领域要求无差别平等对待,也包含了家庭责任方面,不能只强调女性就应该为家庭付出而忽略男性的位置缺失问题。
回到故事本身,这是晋代发生的事,主人公王祥后来官至青州刺史,这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史实: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沿用汉代的察举制,推举孝廉为官。隋朝时首创科举制,此后一直沿用,直至1905年废除。而在此之前,秦朝采用军功制,汉代开创了察举制,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有孝廉、秀才、廉吏、光禄四种,特科分为常见科和一般特科。其中,以常科为主,孝廉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魏晋时期开创九品中正制,但任然沿用汉代察举制,王祥这么孝顺,入朝为官也是符合历史走向的。这样看来,这个故事的作用显而易见。
其实,卧冰求鲤与《二十四孝》里的其他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孝子的行为感动了天地,最后达成心愿,有着一股强烈的感化意味。给读者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遇到困难,只要你心意真诚,感动上苍,就能实现愿望。这是唯心主义的体现,弱化了人的作用,把希望寄托于外力,试想一下,如果王祥没有感动天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冻死。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些故事更像是统治者为了让人民服从其统治而编撰的故事,其中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十分不可取的。
故事是真是假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对“孝道”的传承弘扬,孝敬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化精髓。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动>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动>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动>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动>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动>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动>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副>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遥远神秘的国家
今日的新疆在遥远的两千年前被称为西域,是个幅员辽阔且小国林立的地方。其地北接乌孙、南控祁连山、东濒大汉、西至葱岭,因此南北长千余里、东西宽六千余里。地形为南北皆有大山,中间那条大河有葱岭(今喀什噶尔河)和于阗(今和田河)两个源头,在昆仑山下汇合后(今塔里木河)流向蒲昌海(罗布泊)。起初西域有邦国36个,随后分裂成50多个,从大汉玉门关出来有两条道,第一条为途径鄯善沿着(今新疆昆仑山)的北麓可至莎车国,沿途分布着大月氏、安息等国,第二条是从车师出发沿着北山(今新疆天山)可至疏勒,零星排布着大宛、康居、奄蔡等国。
据《汉书》记载“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可以分析得出,康居国有3个重要的城市,分别是冬季都城越匿地、夏季都城蕃内、经济重镇卑阗。其中卑阗距离长安一万两千三百里,距离越匿地骐骥要跑七日,而去蕃内则有九千一百零四里。而户籍方面有户数十二万,人口六十万,士卒十二万,因为实力弱小所以不得不对匈奴仰人鼻息!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承平日久的康居国不幸惹上了祸事。那时候郢支单于作威作福于西域各国,如此一来康居国王首当其冲,杀王妃及贵人百姓共数百人,更有甚者尸体肢解投入枯井中,其场景之惨令人发指。除此之外还发配康居国的百姓,500人为一班轮流修筑城池,一干就是两年才结束!其疯狂的程度塞外无人能及,有3波汉朝使者死于其手,最后竟然敢不奉召入京,只是把儿子送到长安为人质。
当时在西域的最高官员是陈汤与甘延寿,经过通力合作之后,将郢支单于枭首,阏氏、太子、左右贤王皆被斩,俘虏145人,主动投降的有千余人,另外释放了被郢支单于囚禁的西域各国王15人。回朝后陈汤说出了:“明烦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句。按一般人的理解,此时的陈汤应该是拿着关内侯的俸禄的生活,然而事实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罢免一切官职流放边疆了,个中原因纷繁复杂下文详说!
光环之下的人生原因一:
后皇太后同母弟苟参为水衡都尉,死,子伋为侍中,参妻欲为伋求封,汤受其金五十斤,许为求比上奏。弘农太守张匡坐臧百万以上,狡猾不道,有诏即讯,恐下狱,使人报汤。汤为讼罪,得逾冬月,许射钱二百万,皆此类也。——《汉书》陈汤家境贫寒,后来拿着多年的积蓄送给上官,谋得建功西域的机会,凭着敢舍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平息了西域的乱况实现了名利双收,然而年幼贫寒的生活始终是他心中的一道伤疤,所以有了职权以后趁机捞钱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没曾想他竟然把手伸向了皇太后,更没想到的会东窗事发!
原因二:
估计大多数人都被陈汤的豪言壮语感动的鼻涕四流,都没有注意到在平息西域事件中他破坏了官场规矩。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中有详细的描写,一开始陈汤跟甘延寿说此事的时候,甘延寿是准备先上报朝廷后再做去处,然而立功心切的陈汤利用甘延寿生病,私自调动兵马为甘延寿所阻止,最后骑虎难下的陈汤逼迫甘延寿与他一起行动。此举的害处在《读通鉴论》指出来了,其后戍边将士常常不等朝廷的命令就擅自行动,让朝廷始终处于被动无赖的局面!
陈汤幸郅支之捷,傅介子徼楼兰之功,汉廷议者欲绌而勿录,可矣;介子、汤无所受命,私行以徼幸,既已遂其所图,而又奖之,则妄徼生事之风长,而边衅日开。若第五伦之欲弃耿恭也,则无谓矣。——《读通鉴论》综上所述,陈汤的一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自作主张与先斩后奏,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谨小慎微,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飞来横祸打乱我们快乐幸福的生活!
孝敬父母的历史典故?
1、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 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 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 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 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
6、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戏漂亮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漂亮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 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 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 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 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 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 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 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 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 “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 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 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 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三国演义开头说张角是不第秀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第秀才应该是形容张角是个民间知识分子,而不是说他真的是秀才。
因为汉代没有科举考试,提拔民间贤才是举孝廉制度。
实际上,张角是道教的祖师爷。
汉代道教真正出现,代表人物就是三国前后的张角太平角 和张道陵的五斗米教,而张道陵的后人就是汉中军阀张鲁。
张角利用道教的教义,采用巫医治病的方法争取人心,又用迷信思想给信徒洗脑,建立了一个相对严密的太平道系统。
如果不是张角失败了,他应该就是道教的祖师爷之一。
短短十多年,张角信徒就有几十万人。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纵横全国。
更重要的是,张角并非乌合之众。
在三国志前,中国其实只有两次改朝换代,第一是秦朝末年,第二是西汉末年。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次改朝换代成功,均是因为先一个朝代时间太短,而且暴政导致天下大乱。前者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暴政,后者则是王莽篡汉。
如果不是王朝自己先大乱,改朝换代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张角暴动的时候,东汉虽然弱,但国家大体稳定,内部没有大规模叛乱,游牧民族也被挡住。
但是,张角能够把东汉差点推翻,关键在于他的严密组织和有明确政治宗旨。
来源于道教的严密组织,张角手下不是乌合之众。
信徒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另外,太交道的宗旨很明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
所以,张角死亡,张宝张梁被杀,前后只有不到1年。
但由此天下大乱,东汉再也控制不住全国局势,黄巾动摇了国家的根本,造反的民众数以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