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开始什么作为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新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开始什么作为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中共十二大确立的外交战略的基本方针是坚定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正如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所讲: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同时,中共十二报告中首次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次标题,对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谋划,并强调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中共把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主权权益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根本的出发点。 独立自主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年轻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知道我肯定没有资格告诉你们年轻人到底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但就这个问题,我却很愿意与各位聊一聊,今天的年轻人到底是怎样的。
一、什么才是年轻人?什么才是年轻人?
如果我们用经济学家的方法,把一个人的一生看作是一条横轴,收入看作是纵轴,那么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年轻人就是他在具备自理能力的同时,赚钱能力最低的时候。
今天的年轻人,在谈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时候,很多人说人生无意义更无价值,本质上也就是自己的赚钱能力太弱,限制了自己的“话语权”。
年轻人是最想花钱的时候,却也是人生赚钱能力最差的时候。
说到人生价值和意义,也许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
今天年轻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普遍是两类,一类是“理想化”,一类是“现实化”。
理想化的年轻人不以房子车子结婚为最终目的,这类年轻人常常是“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他们可能为了“改变世界”,也可能为了“某个夙愿”,总之,不是为了房子车子和结婚而活着,更具体地说,是厚重的个人主义者。
现实化的年轻人,大多以房子车子结婚为当下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口头禅也都是“他们都这样……没办法”。这类现实化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中占比大多数。
现实化也好,理想化也罢,这两者之前都有贫富,也就是说,理想化和现实化中的年轻人里面,贫富占比很均匀。
二、今天的年轻人,该怎样活?坦白讲,我未曾见过有多少人具备“理想化”这个标准。
从某种社会结构来说,这两者都应该存在,但另一个现实是,大部分都是现实价值观的年轻人。
当然,不管怎样,这两者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
但一个问题是,今天的年轻人,到底该怎样活?
前几天看了一段《十三邀》,是许知远和李诞两人之间的对话。
许知远问:“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喜欢钱了呢?或者说,人真的需要几个亿才能不操心吗?”
李诞说:“年轻时候吧,也有过知识分子的傲骨和风气,那时候最早是去的南方周末,一个自诩为道德标杆的南方周末,妈的。有一次,我回家抢票,听见南方周末的两个同事说,这次回家你有票吗,他们说,没事都有都有,票留着呢。就那一瞬间,我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没过多久我也离开了南方周末。”
你看,现实和理想,很多年轻人平衡起来很累也很绝望,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没有什么障碍。
我的意思是,今天的年轻人很累很累,未来的年轻人只会更累,要么你选择理想型,要么你选择现实型,千万不要左右为难,最后痛苦的是自己。
年轻人该怎么选,这是你们的问题,我一点也不操心,我也认为,一个社会最健康的事情,那就是多元化。
什么是多元化呢?你干啥都有你的自由,不担心温饱、不担心住房。
我是@罗sir职话 ,新青年的职场内参,专注职场,欢迎关注。生存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民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从解放到五七年,生活平稳期。
从五八年到七八年,社会阶级斗争动荡期。
从七八年到现在,经济发展上升期。人民生活逐步好转到富足,国家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原因?
20世纪80~90年代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完善了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繁荣势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兴起的背景 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0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0,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文化大革命0结束后,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举国上下又重新转向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发展轨道,现代化又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强劲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重大课题就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新问题是从/现代化0的视角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当人们把眼界投向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时,发现历史呈现某种重复性。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与近代中国存在一定相似性。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朝思暮想的愿望。关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问题,可以直接实现中国近代史学界以史服务于现实的愿望,以此改变史学界日益被边缘化的局面。一个时代的主题往往也会成为这个时代学术界首先关注的话题。正好马克思说过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0[1]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的/时代精神0,使得史学界自觉地以此为主题去反思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更何况,积极介入现实,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贯学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世代相延的道统。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中国是一项国家支持的社会事业。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2010年3月武陵学刊 Mar.2010第35卷第2期JournalofWuling Vo.l35No.
2¹收稿日期:2010-0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走向0(01AZS004)。 作者简介:龚 云(1971-),男,湖北南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和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国家领导人就一再要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迎头赶上,改变落后面貌,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1979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呼吁思想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0[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为了稳步地推进现代化,在朝前看的同时,也需要汲取前人的现代化经验,既有国外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又有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经验教训。因此,现代化史学思潮就是在这种时代的巨大召唤下兴起的。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就是这股史学主潮中的重要一脉。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史学界检讨以往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时,有学者从现代化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史研究,认为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大致可归结为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外因取向,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0和/冲击)反应0是这一取向的基本框架。其中/侵略)反侵略0的解释框架也是战后前苏联、西方和日本激进史学的主流倾向,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新的理论)))/世界体系论0和/依附理论0[2]235-237的支持。一种取向是内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失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痼疾。/传统)现代性0的对立是其基本分析模式。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教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到二战后西方现代化理论,为这种取向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取向代表当代西方中国研究的主流派。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影响较大的学者,如蒋廷黻与陈恭禄也采用了这种分析框架。学者们认为这两种研究取向,虽然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具有片面性。前者实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虽然/侵略)反侵略0与/冲击)反应0两种框架显得颇为对立,对西方力量对近代中国的作用各执一端,但实际上都过分强调了西方力量对中国本土社会的决定性质,只不过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后者虽然强调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具体国情,却抹煞了或淡化了帝
国主义造成中国现代化扭曲和/断裂0的直接作用,也是一种非历史主义观点。学者们认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两个过程0作为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中国近代史研究被革命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历史研究的趋向性也是历史的现实运动的反映0,但/革命毕竟只是近代中国变革的一个方面,况且即使要全面理解中国革命的过程,不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演变的诸侧面也是不深不透了。中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社会变革,并不能代替对社会变革全面的研究0,所以/深入地研究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0,既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也/有助于加深对当前大变革的全面认识0[3]238。现代化视角的引入,是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可以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用现代化的视角观照中国近代历史,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也曾有先例。有学者指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存在/以陈恭禄的5中国近代史6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0[4],蒋廷黻/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来构建他的中国近代史话语0[5]。因此,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接续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化话语0的。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也是改革开放后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的结果。研究现代化问题,以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世界历史进程,是20世纪50~60年代首先从美国起步的。20世纪60、70年代,港台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以中国现代化视角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热点。香港学者金耀基在5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百年来现代史的概念架构6一文中,以现代化为主线,对中国百年历史进行了解释[6]。台湾学者从1973年开始开展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现代化视角一时成为主流。中国内地在20世纪60年代,鉴于那时美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公开宣称对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以对现代化理论采取了批判和拒绝的态度,鉴于同样的理由,对于海外资产阶级学者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研究也采取了批判的态度。20世纪60年代初选编的5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122 武陵学刊第35卷
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6第1、2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和5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看法6(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近120万字,收集了有影响的英、美、法、德、日等国数十位资产阶级学者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近代经济及文化问题,中外关系、农民战争、边疆危机、中国革命、国共斗争等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序言中,选编者对各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在那种学术氛围下,中国近代史学界是不可能借鉴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成果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开始与海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各种理论、方法及其论著被译介至中国大陆。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1980年创刊的5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6到1995年终刊时,15年内就出版了27辑,发表了400余篇、近800万字的译作。1990年创刊到1996年停刊的5国外中国共产党史研究动态6,6年内出了42期。这些刊物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海外学术界的信息,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各类译介丛书,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0,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陆续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0等,更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海外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相当大部分是从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成果,如/海外中国研究0丛书总序说明的:/收入本丛书的译著,大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接触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0在上述背景之下,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觉地引入现代化视角。中国近代史专家章开沅认为:/从我们的前辈到我们这一代,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漫长岁月,然而对于现代化理论的探讨却起步甚晚,贻误甚多。中国理论界应该急起直追,加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为当前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0[7]1986年,章开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七五0规划项目/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0,课题的参与者主要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近代史研究与现代化的问题联系起来,从各种角度探讨早期现代化问题的论著更是屡见不鲜。/近十年来,与经济史、文化史研究迅速进展相
伴随,
还有城市史研究、商会与绅商研究、学堂学生群体史研究、教会大学史研究、留学运动史研究、大众传播媒体史研究、社会心态变迁史研究,等等史学分支的崛起,这些都与历史学者对现代化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有关,而这些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又为中国现代化研究增添了更为坚实的基础。0[8]10现代化视角被广泛运用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各大历史阶段,大多进行过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或与现代化相关的学术研讨。许多传统内容的研究课题也从现代化视角进了重新审视。现代化成为近代中国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参照系,兴起了对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再认识,引起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激烈学术争鸣。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原则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化视角引入引起的不同认识所致。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提出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引起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中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有学者提出以/现代化范式0取代以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革命范式0,认为/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不仅仅是一场革命史,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0[9]。显然,这种观点是不足取的。现代化在近代中国并没有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才是近代中国的主题。现代化视角可以弥补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不足,但不能取而代之。二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探讨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开始系统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主要有:章开沅、罗福惠主编的5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6(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罗荣渠著的5现代化新论6、5现代化新论续篇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1995年),周积明著的5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胡福明主编的5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6(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5中国现代化史6(第1卷1840~1949)(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陈勤、李刚、齐佩芳著的5中国现代化史纲)))不可逆转的改革6上、下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史元芹主编的5中国近代化的历程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等等。在5现代化新论6中,罗荣渠认为近代中国的现1232010年第2期龚 云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
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这种延误,是由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四条线索:其一是自身衰败的过程;其二是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其三是革命化过程;其四是现代化过程。所以,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不是按简单化的/挑战(冲击))回应0模式或/传统)现代0模式运动的,而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同于欧洲内源性现代化,中国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对中国现代化的形式和道路具有特殊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与革命化,实质上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特殊形式,就现代化的特定意义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近世社会大变动诸流向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现代化才异常艰难地上升为诸流向中带有主导性的趋势;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才逐渐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即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3]240-243。在5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6中,周积明研究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早期现代化的阶段性推进及其模式评估(洋务时期、维新时期、新政时期、共和革命时期),并分析了现代化中的动力与阻力)))西方扩张的双重效应及传统文化的双重机制等问题。在5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历程6中,胡福明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1949年以前中国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0的论述;中编是对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工业化及其带来的后果的分析;下编是全面看待现代化问题,包括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内容。该书的重点是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与其它从中国近代史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著作的明显不同之处。在5中国现代化史6(第1卷1800~1949)中,许纪霖将中国现代化的源头放在19世纪的开端)))1800年。这种作法明显受费正清主编的5剑桥中国晚清史6的影响。该书以专题的形式论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统治、政治变革(包括改革和革命)、工业发展、文化变迁,一直写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0。
章开沅、
罗福惠主编的5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6是改革开放时期比较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以现代化为主线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大型学术专著,也是把革命视角和现代化视角比较好地结合的著作。该书是章开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七五0规划研究课题/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0的终期总成果。在这部著作刊世前,已有七部专题著作以/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丛书0面世,包括5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6(章开沅著);5国情、民族性与近代化)))以中日文化问题为中心6(罗福惠著);5西学东渐与自由意识6(易运升著);5东方的觉醒)))近代中印民族运动定位关照6(唐文权著);5东方的复兴)))中印经济近代化对比关照6(范铁城著);5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6(严昌洪著);5折断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6(赵军著)。因此该书是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升华的结果,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界研究现代化的一项阶段性的学术总结。该书的研究范围是/把本书的主要研究范围放在我们比较熟悉的1840~1949年这100余年,即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并且以此与外国(主要是西欧与日本)的早期现代化作比较0[7]。该书的特色在于,/突破了依时间顺序逐段描述的程式,在进行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历史回顾和理论探讨之后,在勾画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进程与全貌的同时,着重从现代化的七个方面分别展开探讨。纵向回顾与多方面的横向剖析相结合,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与历史经验,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作者没有把视角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把中国的早期现代化置于世界发展的宏观进程中加以考察,并与有关国家作总体或局部的比较,从而深化了认识;本书融多学科于一体,既注重对史料的考求,翔实而丰富,又努力吸收海内外新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力出新意,兼具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的特征。0[7]5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6一书从现代化的角度论证了原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下基本结论的正确性,比较好地处理了革命和现代化两种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关系。该书认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就必须彻底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是历史本身规定的程序,谁也无法改变。0/近现代历史上两条不同性质的军事124 武陵学刊第35卷
发展道路的异趋与斗争,从根本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斗争,决定着中国社会前进与倒退、改革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的各个过程。同时它又是一张网,牵涉到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各领域。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很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作出比较正确的解释。0[7]703-704这样就将现代化和革命比较好地结合了起来。20世纪80~90年代在用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时,一些学者认为,从中国现代化开始启动的19世纪中叶直到20世纪的最后历程,中国社会的一切变迁、动荡、冲突,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经济结构转型、意识结构转型、意识形态更新,都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都可以在现代化这一宏大的主题下重新获得解释,找到它的价值意义。从这一视角出发,洋务运动问题、戊戌变法问题、辛亥革命问题、清末的立宪改革问题,以至近代的工商业、商会、学堂、文化、社会风尚问题,包括与现代化有关的各种人物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整体的研究。显然,这种看法,实际上把现代化作为近代中国的主题,以现代化作为主线,去重新构筑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这里就面临着如何看待以往的以反帝反封建/两个过程0为主要线索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罗荣渠就认为他的/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0是对原来中国近代史分析框架的继承和突破[3]5。但是,讲现代化,一定要看其启动的社会历史前提,像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取得民族独立前,中国社会只能出现帝国主义允许的,或者封建统治能够容纳的某种程度的/现代化0,不可能出现中国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出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考察整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看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紧迫性,同时要注意现代化过程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在考察视角上,既不能只注意到民族独立这一面,忽视现代化过程,也不能只看到现代化过程而忽视民族独立这一面。这两者在历史实际发展中不能相互取代。在近代中国,只有首先取得了民族独立,才能为现代化的展开和实现奠定
基础,
提供前提。因此,把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唯一主题,是不能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全貌的。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待中国近代历史,必须将革命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考察,仅仅考察一个方面是无法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全貌的。当然,必须分清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革命,还是现代化。从历史事实看,从近代中国的本质看,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事实主题,现代化并没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题,只是一种趋势,一种历史趋向。只有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现代化才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就认为近代中国也在进行现代化,那样将会重犯以现实改铸历史的毛病。同时,将革命当作近代中国的全部历史也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因为不能否认现代化在近代中国的存在,虽然现代化没能成为当时的主要历史事实。排斥从现代化角度研究近代史是不正确的,既无助于全面认识近代中国历史,也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的需要。章开沅等人在用现代化视角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时,就比较好地处理了突破原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和建立新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关系。三 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兴起的意义 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史学界用现代化视角考察中国近代史,为学者服务现实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强烈地表达了中国近代史学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正如章开沅所言:/平心而论,历史学家并非是现代化研究的先行者,在这个领域他们曾是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后继者。但历史学家并非消极地追随和附和,他们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历史研究方法投入现代化研究,并且根据历史学自身的特点推进多学科的整合。因此,历史学家的参与,不仅拓展了现代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现代化研究中的科际整合,同时也对历史学(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历史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与现实的契合点。0[8]9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我们与我们的前辈)))近代中国人实际上仍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之中。因此1252010年第2期龚 云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0的兴起
百度文库 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