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德国vs意大利,一战到二战德国的进程
欧洲杯德国vs意大利,一战到二战德国的进程?
1918.10.29 基尔港水兵起义,十一月革命开始1918.11.11 德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法国贡比涅森林签订停战协定
1918.12.30 德国共产党成立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场
1919.1 德国工人党成立
1919.2.6 魏玛共和国建立
1919.4.13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919.5.3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
1919.6.28 《凡尔赛和约》签订
1919.9 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
1920.1.10 国际联盟成立
1920.2.24 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
1920.3.13 自由兵团发动卡普政变
1921.6.29 希特勒成为纳粹党党首
1923.11.8 纳粹党发动“啤酒馆政变”失败,希特勒入狱
1924.8.16 伦敦国际会议通过“道威斯计划”,大量外资流入德国
1925 《我的奋斗》书成
1925.10 签订《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会员国
1927 德国经济生产恢复至战前水平
1928.8.27 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
1930.5.30 德国总理布吕宁辞职
1930.6.1 冯·帕彭任德国总理
1930.9.14 国会选举,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二大党
1932.7.31 国会选举,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2.11.6 国会选举,纳粹党仍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2.11.17 德国总理冯·帕彭辞职
1932.12.2 施莱谢尔任德国总理
1933.1.28 德国总理施莱谢尔辞职
1933.1.30 兴登堡总统任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1933.2.27 纳粹党导演国会纵火案
1933.2.28 希特勒宣布“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总统紧急法令,取缔德国共产党
1933.3.23 希特勒操纵国会通过“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国会在四年内授予希特勒内阁全部立法权
1933.5.2 解散一切工会
1933.6.21 解散德国民族党
1933.6.22 解散德国社会民主党
1933.6.27 解散德国国家人民党
1933.7.4 解散天主教巴伐利亚人民党
1933.7.5 解散德国中央党
1933.7.14 通过法案规定“纳粹党是德国的唯一政党”
1933.7.25 颁布“净化法令”
1933.7.20 解散天主教青年联盟并开始迫害宗教人士
1933.10.14 德国宣布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1934.8.2 兴登堡总统去世,内阁宣布将总统与总理合二为一,称为“元首”
1934.8.19 “国民投票”批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
1935.3.10 德国建立空军
1935.3.16 德国实行普遍兵役制
1935.6.18 英国与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1935.9.15 通过“纽伦堡法案”,取消犹太人的公民地位
1936.3.7 希特勒退出《洛迦诺公约》,进军莱茵兰
1936.7.17 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支援弗朗哥叛军
1936.10 德意签订《德意议定书》,确立德意两国同盟
1936.11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1.30 希特勒宣布《凡尔赛和约》无效
1938.2.4 德国发布《关于国防军领导权的决定》,宣布取消战争部,代之以“武装部队最高指挥部”
1938.3.11 德军进驻维也纳
1938.3.14 德奥正式合并
1938.4.2 英国承认德奥合并
1938.9.29 慕尼黑会议开场
1939.9.30 签订《慕尼黑协定》,同时签署“保证和平”的《英德宣言》
1938.10.10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1938.11.2 第一次维也纳仲裁,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地区划给匈牙利
1938.11.9 “水晶之夜”,标志着纳粹开始有组织地屠杀犹太人
1938.12.6 签署《法德宣言》,表示应和平解决纠纷
1938.12.17 希特勒授权凯特尔发布“关于清算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元首命令
1939.3.14 斯洛伐克分裂运动领导人约瑟夫·提索宣布斯洛伐克脱离捷克而独立,并请求希特勒保护该国
卢西尼亚宣布独立,建立“喀尔巴阡-乌克兰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与外交部长契瓦科夫到达柏林
1939.3.15 希特勒接见哈查与契瓦科夫,会上哈查在一份“宣告把捷克人民与捷克国家命运交到德国元首手中”的公告上签字
德军进入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并占领布拉格、
匈牙利军队占领卢西尼亚
1939.3.16 希特勒成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并将斯洛伐克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
卢西尼亚被匈牙利兼并
1939.3.18 英国、法国、苏联对德国提出抗议,指责德国违背了《慕尼黑协定》
1939.3.20 美国对德国提出抗议
1939.3.22 英法结成同盟
1939.2.23 德国占领梅梅尔
1939.3.31 英国宣布保证波兰的独立
1939.4.13 法国宣布保证波兰的独立
1939.4.28 德国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1939.5.22 德意签订《钢铁盟约》
1939.8.12 英法苏谈判开始
1939.8.21 波兰拒绝苏军入境的抗击德国的要求,谈判失败,苏联宣布中止英法苏谈判
1939.8.23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8.31 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军士兵袭击并占领了格莱维茨电台,希特勒宣称:“德国遭到了波兰的袭击”
1939.9.1 德军越过德波边界,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开展大规模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二战中德国的仆从军损失有多大?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一个恶人也不是独自一人,也是有帮凶的。
二战中德国纳粹有两大帮凶,分别是意大利和日本,以上三个国家统称为轴心国。
这两个国家是主动地加入法西斯阵营,希望能火中取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家最初并不想成为希特勒的打手,不愿意卷入战争。但最终为了明哲保身,被逼无奈,或者是为了本国利益加入到纳粹阵营,上了希特勒的贼船。
这些国家主要有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芬兰被称为四大仆从国。
芬兰严格地说,芬兰是被迫卷入二战的。
芬兰和波兰一样,不幸与强大的沙俄帝国为邻,在19世纪被俄罗斯吞并。直到俄国1917年2月,芬兰宣布才挣脱了俄国魔爪宣布独立。
但是后来表面上承认芬兰独立的苏联政府,对芬兰独立出去耿耿于怀,一直在伺机入侵。
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希特勒为了跟苏联结盟,默许苏联吞并芬兰,苏芬战争在同年11月爆发。
让斯大林没有想到的是,人口只有苏联几十分之一、兵力只有苏联投入兵力六分之一的芬兰,却成为帝国坟场,埋葬了几十万苏联军人。
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占有绝对优势的苏军伤亡高达数十万(《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提到了苏联红军在那场的损失时说"我们损失了上百万人"),装备物资损失不计其数,苏联军队被芬兰人打得胆战心惊,而芬兰方面的伤亡仅仅7万余人。
苏联方面损失惨重,却达到了他想要的土地,将芬兰十分之一的土地并入苏联版图,但也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人觉得复仇机会到了。苏芬战争后,芬兰人一直在磨刀霍霍,打算报仇雪耻,为了这一天,芬兰人做了精心准备。
芬兰一直在扩军备战,将自己的绝对扩大了数倍,达到60多万。
一般来说,一个5口之家,除了儿童、妇女和老人,只有一个人适合当兵。当时芬兰总人口为300万。这就意味着,芬兰适龄男性基本穿上军装。
苏芬战争后的1940年,芬兰的军费开支高达财政收入的30%。
芬兰卯足了劲,要报仇雪耻,万事俱备,只差东风;苏德战争就是东风。
不过芬兰人非常知足,也非常有分寸。
苏德战争芬兰军队虽然协助德军进攻苏联,但是他们恪守底线,那就是只想拿回属于自己的领土,多余的土地一寸也不要。
因此,在苏德战争进行了两个月后,即1941年8月,芬兰军队攻入苏联境内,收复之前被苏联侵占的领土后,就见好就收,不再主动进攻了。
芬兰元帅曼纳海姆拒绝派芬兰军队参与在苏联境内的特定战斗行动和重大战役,例如围困列宁格勒和攻击通往苏联摩尔曼斯克的铁路,芬兰只派少数军队象征性地参加。芬兰人非常清醒,不知道苏德之争鹿死谁手。但他明白,和苏联这个强邻不能闹翻。
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
但是芬兰政府在当天上午发表声明,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表示自己将保持中立。1941年底,希特勒曾向芬兰提出,让芬兰来指挥芬兰境内的全部德军,遭到坚决拒绝。
后来芬兰和德国签约,但1944年芬兰总统里提因病辞职后,77岁的曼纳海姆将军接任总统,马上宣布条约无效,迅速与斯大林达成停战协议,被迫向苏联人割让刚刚收复不久的领土。
芬兰与苏联签署和约后,德国军队还不愿意自行离开。
于是曼纳海姆又“翻脸无情”,指挥部队调转枪口,将盘踞在芬兰北部的德军驱赶了出去。
保加利亚一战的时候,保加利亚跟德国就是盟友,有着传统友谊;二战中,保加利亚当然要跟德国牵手,成为其帮凶。
二战之前,柏林奥运会(1936年8月)开幕时,鲍里斯三世还专门去柏林给希特勒捧场。
希特勒对这个死党也非常友善,将保加利亚在一战前巴尔干战争被罗马尼亚拿走的中南多布罗加地区划给了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对此感激涕零,对希特勒更加忠诚,死心塌地。
尽管如此,保加利亚鲍里斯三世也是个滑头,没有断了自己的后路。
鲍里斯三世在二战中曾经说过:保加利亚的百姓喜欢苏联,保加利亚的军人钟情于德国,保加利亚的达官贵人们则对英国有好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三个国家都是欧洲强国,保加利亚谁都惹不起。
鲍里斯三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确实这么做的,比如对于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指示,保加利亚就是不执行。
再比如保加利亚军官想完全倒向德国,鲍里斯三世不答应。
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虽然正式加入轴心国阵营,但一直在观望之中。
1943年10月,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保加利亚开始与美国进行接触,开始谈条件。由于谈判破裂,盟军于同年11月开始对其首都索菲亚开始空袭。
盟军对索菲亚的空袭使保加利亚乱作一团,政府加紧了与盟国的接触。
在二战中保加利亚主要在参与进攻南斯拉夫,后期主要防御土耳其。1944年9月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法西斯政权被推翻,亲苏政权建立。
不管怎么说,保加利亚是二战德国仆从国里最大的赢家,不仅损失少而且还扩大了国土。根据1947年2月,战胜国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等东欧小国签订的《五国和约》,希特勒从罗马尼亚割出“还”给保加利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依然在保加利亚版图之中。
在二战期间,保加利亚军队仅损失了2000人左右。
匈牙利匈牙利是德国最忠实的打手,一战时它属于奥匈帝国,两国就是同一条战线。二战时两国又都仇视共产党,希特勒对匈牙利还非常照顾,让他得到不少好处。
二战前夕,希特勒给匈牙利发红包,允许匈牙利吞并将近1/4的斯洛伐克领土。1940年8月,希特勒再度发"红包",把罗马尼亚一块土地划给匈牙利。
如此一来,匈牙利摄政王、海军上将霍尔蒂感激涕零。成为德国的盟友。
1944年3月之前,霍尔蒂看到纳粹节节败退,想给自己找退路,有意退出轴心国阵营并与纳粹德国断交,被希特勒发觉,派德军将其绑架至德国,用箭十字党傀儡政权将其取代,德国军队出兵匈牙利。
二战时期,匈牙利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并且率军协助德军入侵南斯拉夫。
所以,苏联在反攻时,对匈牙利志在必得,为了消灭那里的德军,进行了布达佩斯战役。
苏军投入的兵力达到110万之众,德军只有50万左右。
因为,匈牙利是德国的仆从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里的平民老深受其害,他们的尸体堆积如山。
有人甚至把死者尸体,运到前沿阵地,充当防御工事。
由于希特勒下令死守布达佩斯,苏军伤亡惨重。
据事后统计德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十二万,苏军伤亡超过三十万。城内百姓伤亡达十万人以上。
二战时期,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阵营对苏宣战,由此遭受了惨重损失。整个二战中阵亡的士兵数量更是达到34万-36万。
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是二战中德国最给力的盟友,遭受的损失也最大。
说起来可笑,当初罗马尼亚跟德国结盟并非自愿,是英国和苏联人逼的。
罗马尼亚本来跟英法是一个阵营的,可是英国纵容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见死不救,让罗马尼亚人寒心,觉得这个靠山一靠就倒。
英法靠不住,苏联就更不能依靠了。
苏联对波兰和芬兰有领土野心,对罗马尼亚也不例外。苏联对罗马尼亚来说,苏联是张着血盆大口的狼。
而苏联当时四处扩张,不但跟芬兰开战,还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跟德国瓜分了波兰。
在罗马尼亚人看来,苏联入侵自己是迟早的事。
所以罗马尼亚非常恐惧,希望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抵御苏联可能的入侵。这时候德国人及时出手帮忙了。
德国人承诺向罗马尼亚出售武器,帮助提高军队战斗力。
1940年6月,苏联真的出兵,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为了抵御苏联入侵,罗马尼亚彻底倒向德国。
要说德国对罗马尼亚并不友好,在德国主导之下,匈牙利从罗马尼亚割走了大片领土,保加利亚也从罗马尼亚割走大片领土。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罗马尼亚认为,跟着德国比跟着苏联强,毕竟德国跟自己不是邻居,远交近攻嘛。
1940年6月,苏联出兵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导致罗马尼亚反苏情绪高涨。
安东内斯库将军于9月4日任首相。9月6日宣布自己为"国家领袖",成为军事独裁者。安东内斯库是个典型的亲德分子,他掌权后加快了跟德国结盟。
同年10月,他引狼入室,邀请50多万德军进驻罗马尼亚。11月23日,签署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议定书。12月4日,与德国签订为期10年的罗、德经济合作协定,开始向德国提供石油,为希特勒进行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1年6月22日,罗马尼亚军队全力以赴,参加侵苏战争,充当希特勒的打手。
7月27日,罗马尼亚以战死1万名士兵的代价,收复苏联吞并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达到了自己达到目的。
但是安东内斯库并没有像芬兰那样见好就收,决定跟着德国并肩作战,将苏联打趴下,结果付出惨重代价。
10月结束的敖德萨战役,罗军损失了13万人,其中战死2.7万,负伤8.9万,还有1.4万失踪。
罗马尼亚一战损失这么大多人,安东内斯库觉得对国内老百姓不好交代,在希特勒跟前抱怨。
于是希特勒就发了个安慰奖,将包括敖德萨在内的,从比萨拉比亚到德涅斯特河地区的控制权交给罗马尼亚。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罗马尼亚军队再次冲锋陷阵,共出动了18个师和4个摩托化重炮团,投入兵力24万,损失过半。
这时候,安东内斯库已经杀红了眼,不但跟苏联交战,还跟英国和美国宣战,一条道走到黑。
1944年,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苏联给罗马尼亚提出了投降条件:一是将收复的领土还给苏联,二是赶走德军,欢迎苏军进入。
对此,安东内斯库坚决拒绝。如果答应了苏联人的条件,那么自己就不是收复国土的英雄,而是侵略苏联的罪人了。
1944年8月20日,苏军攻入罗马尼亚。23日,国王迈克尔一世采取行动抓捕了安东内斯库,结束了其独裁统治。
在整个对苏战争期间,罗马尼亚军队损失了60多万人,包括38万人死亡或失踪。
纵观整个二战,罗马尼亚军队在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中起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出兵数量,质量,还是参战的程度,都仅次于德军,可以说是苏德战场第二劲旅,犯下的罪行也罄竹难书。
可惜罗马尼亚在二战中又是最悲催的国家,打来打去自己的领土被苏联和匈牙利、保加利亚瓜分了很多,自己一无所获,白死了那么多人。
一战二战的时候意大利军队素质差吗?
许多人认为意大利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适合打仗,他们太爱贪图享乐,而不愿忍受战争的残酷。这一说法未免过于片面,任何一支军队只要给予其良好的训练并装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后都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意大利军队无论在训练程度还是武器装备上都没能达到合格的标准,所以意大利军队给我们整体的感觉就是素质太差了。
尤其在北非战场这样的机械化作战的绝佳区域,拥有高度机动性的摩托化部队的作用远远大于那些步行的非摩托化单位,摩托化单位可以发现其弱点然后快速的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而这些非摩托化单位却不能及时的将其兵力集中于那些弱点之处,一旦防线崩溃,这些非摩托化单位也根本跑不过摩托化单位,只能面临被合围的境地。而在北非绝大多数的意大利军队是没有汽车的步兵部队,而他们的对手英军几乎全部都是摩托化部队,所以意大利军队的数量优势只是纸面上的,在实际作战中,行动迅速的英军在大多数的战斗中总能保持局部的优势。
除了机械化程度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坦克以及反坦克兵器的太过落后,试想下你手中的反坦克武器和自己的坦克都无法穿透对手的装甲,而对手的坦克可以轻而易举的摧毁你的坦克和反坦克炮位时,那是怎样一种绝望。武器装备的过于落后对部队的士气是极大的打击,甚至会引起恐慌,让他们失去胜利的信心。炮兵也是这样,意大利的火炮射程太近,所以总是承受英军的火炮打击,而他们的火炮却因射程不够而无力还击。
德军后来总是将意大利军队同德军单位进行混编,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军单位也能爆发出很强的战斗力,这主要是得益于德军精良的武器的帮助。甚至只要为这些意大利军队派一些如坦克分队或者反坦克炮单位来辅助时,他们也能发挥出不错的战斗力,这让他们再度恢复胜利的信心,不再害怕英军坦克的冲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击毁这些坦克。
所以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就是武器装备和训练程度的不足所致,而这些不足又是由意大利薄弱的工业基础所造成的。虽然意大利也算是工业强国,但是它的资源短缺问题比德国还要严重的多,这导致意大利无法为其庞大的军队来提供足够的质量良好的武器装备,并且在和平时期就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所以战斗力差也实属正常。
喜欢的请加个关注吧!
完全带不动的盟友?
二战期间,同盟国欧洲各国的表现差强人意,一些国家不约而同上演了快速投降甚至不战而降的一幕。北欧五国之一的丹麦仅仅用了四个小时就举手投降,创当时之最;荷兰用了不到四天时间就缴械投降;有着200多万陆军、号称欧洲霸主的法国也仅仅坚持了40天,其表现令人大跌眼界……

当然是有诸多段子支持的,芫首特批颁发的猪队友勋章,这帽子基本上跑不掉了。这些段子基本上出于《二战意大利爆笑史》这本书。一次战斗中意呆利军离补给站10公里的战场上因为肚子饿,全军竟然煮意大利面吃,然后全军被敌人轻松俘虏…

1940年,在对法国的战争中,意大利先是以“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为由,拒绝参战,在德国已经快攻占巴黎时,想趁机捞一把的墨索里尼又急忙发动了对法国的进攻,结果是他精心拼凑的攻击部队反而被本已放弃希望的法军打得溃不成军,把战火烧到了意大利境内。幸亏不到半个月后,法国就向德国投降了,否则法军最终会在哪儿停下脚步还得看心情。

在北非战役中,英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向意大利军队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当时意大利军队阵地上有一个旅的兵力。最开始的时候,意大利军队还在坚持开火还击,不过意大利军队坚持不到十分钟就停火了,举起了白旗向英军投降。英军觉得很奇怪就问意大利指挥官为什么,意大利指挥官理直气壮地说道:弹药箱没有撬开,我们没有弹药了,才会投降的。

在德国的铁蹄之下,欧洲诸国瞬间怂的令人绝望。各国之怂,并不是说轴心国有多厉害,比如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往往出工不出力,甚至还时不时在战场上梦游。进击法国、攻打希腊都以失败而告终,打埃塞尔比亚也是艰难胜出,意大利人的表现完全让人感受不到当年罗马人的影子。意大利意军队如同头子墨索里尼一样,野心大而实力弱,刚愎而少谋断,张扬有余而务实不足。

整个二战中,意大利很奇葩它因自身战斗力太弱,竟然为血腥残酷的二战史增添了一丝搞笑气氛。不过,意大利人二战中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之弱,是件值得琢磨的事情。事实上,意大利这个国家,早在二战开打之前就已经战败了。如今我们把总拖队伍后腿、习惯于坑队友、卖队友的人称为猪队友,而在二战时期,这个词汇大约可以同等代换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

简短一点说,意大利被黑的太惨,太夸张。可以看看李德哈特的《隆美尔战时文件》其中隆美尔对意大利陆军的评价是:意大利缺少优秀的指挥官,但是他们在有优秀的指挥官的情况下可以和德军一样好。但是隆美尔把意大利军队和德军混编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意大利军队(陆军)确实比较弱。
德国和波兰有合并的可能性吗?
波兰表示:斯拉夫人永不为奴
德国是欧陆大国,国土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8300万。波兰也不小,国土面积超过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量则是超过3800万。
这意味着,如果德国和波兰合并,欧洲将会出现一个国土面积接近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超过1.2亿的“庞然大物”。其无论是地盘还是人口,在欧洲都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国家”占据着中欧核心区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如果好好经营,说不准就可以脚踢俄罗斯,拳打法兰西,一统欧陆,重铸辉煌。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当下这个时代,德国想和波兰合并,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人家波兰人不愿意啊!
众所周知,波兰在欧洲是出了名的“裹脚布”,谁都能来踩上一脚,入侵挨揍乃是家常便饭。由于波兰地处中欧,是为东西方文明的夹缝地带。那些波兰周边的大国们,往往都会将波兰当做新手村副本,每当出村逐鹿之前,都会在波兰猛刷一波。似乎要是没有揍过波兰,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欧洲混过。
德国作为波兰的邻国,自然也是波兰的苦主之一,两国的历史仇怨相当深厚。
公元13世纪,波兰人为了对付宿敌普鲁士人,雇佣了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然而请神容易送神难,条顿骑士团征服普鲁士之后,就在此地扎下根了,和波兰人当起了邻居。
雇佣兵出身的条顿骑士团,显然不是什么安分的主。他们在普鲁士站稳脚跟之后,便打起了波兰的主意。当时的条顿骑士团背靠汉萨同盟,又有着罗马教会背书,势力扩张得很快,波兰人被压得快喘不过气了。
为了对抗条顿骑士团,波兰人和隔壁的立陶宛人走到了一起,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有了立陶宛的加盟,波兰的实力空前强大,终于是有了和条顿骑士团对抗的资本。
公元1410年7月,条顿骑士团在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的坦能堡战役中惨败,割地赔款。而占据上风的波兰人没有就此收手,他们发起了针对条顿骑士团的“十三年战争”。在普鲁士当地的原住民帮助下,波兰人再度取得胜利,条顿骑士团不仅丢掉了大半领土,还被迫臣服于波兰。
公元1512年,条顿骑士团宣布世俗化,改称普鲁士公国,团长改称公爵。而这个普鲁士公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依旧臣服于波兰。换句话讲,此时的普鲁士仅仅只是波兰王国版图中的一个公国,而普鲁士公爵则是波兰国外麾下的一名家臣。
这一时期应该算是波兰最为辉煌的时刻,拳打普鲁士,脚踢俄罗斯,疆域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周边瑞典、俄罗斯以及奥地利等势力的崛起,夹在中间的波兰就变成了四战之地,腹背受敌,进退维谷。
公元1660年,波兰在与瑞典的战争中惨败,丢掉了大批属地不说,国力声望更是一落千丈。而这边抱上了勃兰登堡大腿的普鲁士公国,趁机脱离波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公元1701年,腓特烈一世成功加冕,获得国王称号,普鲁士由此进入到王国时代。作为条顿骑士团的继承者,普鲁士王国尚武之风浓烈,每天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凭借强悍的军事实力,普鲁士王国出道没多久,就已经成长为欧洲大陆上的强国。
而彼时的波兰,则早已经变成了欧洲裹脚布,周边大国轮番上场,对其各种蹂躏。尤其俄罗斯和奥地利这两个当时堪称欧陆霸主的存在,几乎就是把波兰当做了战场棋盘。当然,热衷于战争和扩张的普鲁士,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18世纪后半期,波兰曾遭三度瓜分,最终灭亡。而在这一过程中,普鲁士乃是主要参与者,每一次都有出力,甚至于连瓜分波兰的主张,也是普鲁士首先提出来的。
当然,在这个瓜分过程中,普鲁士的收获也不少。据统计,普兰在三次瓜分活动中,总计获得了原波兰约20%的领土,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公里。在参与瓜分的三国里面,普鲁士的收获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波兰的头号苦主俄罗斯。
当然,这还不算完,因为更惨的还在后面。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在这场战争中,曾经瓜分波兰的三个大国,全都出现了巨大的变故。其中作为战争失败方的德国被打废,帝国变成了共和国;而奥匈帝国更是直接解体,由此退出欧洲大国行列。至于俄罗斯这边,更是早早变了颜色,改头换面,成为了一个新生政权。
在这样的大好时机下,波兰顺势复国,此时距离上一次波兰灭国,已经过去了123年。而复国后的波兰也没闲着,正所谓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当年怎么被这几个邻居欺负,如今就要怎么把场子给找回来。
虽说此时的波兰实力平平,但周边几个国家的情况更糟,而且波兰的背后,其实还有着英法在支持。形势比人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是接受眼前的虎落平阳。苏俄被波兰抢走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而德国则是丢掉了普鲁士和波罗地海的海岸线。
不过,虚弱只是暂时的,只要他们恢复过来,形势便会马上发生逆转。所以我们看到,在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钢铁军团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紧接着苏联在东线发难,60万大军如秋风扫落叶般向西横推。
在德国和苏联的双面夹击下,波兰仅仅坚持了一个月不到,便再次沦亡。而波兰的国土,也遭到了德国和苏联的瓜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再次重演。
二战期间,德国在波兰实行军管统治,手段极其残酷,为波兰人带来了极其深重的苦难。像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修建在波兰。整个二战期间,有超过110万人死在这里。另外还有1944年的华沙起义,波兰军民死伤近30万人,85%的建筑遭到毁坏,几乎整个华沙城都被打烂了。
二战结束后,波兰虽然再度复国,但德国人留在波兰的伤痕,却永远无法愈合。比如1939年9月1日,是德军进攻波兰的首日。而这一天,则是被波兰人称为“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纵观波兰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波兰和德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仇怨,尤其是在近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德国数次瓜分波兰,并且两度灭亡波兰,给波兰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波兰人可是一个十分“记仇”的民族,不然当初在一战后,他也不会头铁的到处惹事。所以,单凭历史恩怨这一条,波兰就不大可能答应和德国合并。
有人说,德国是欧洲最为发达的国家,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面包牛奶够。但是这对波兰来说,其实也没多大的吸引力。毕竟波兰不是乌克兰,人家的经济水平可不差。
有数据显示,在2020年,波兰的GDP总量约为5942亿美元。而按照当时波兰约3800万的人口计算,波兰的人均GDP应该是1.56万美元左右。波兰的这个GDP数据,比起德国自然是差了不少。但是放在全球横向对比来看,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尤其是在中东欧这一块,那绝对配得上“富裕”二字。所以,德国的发达,其实并不能吸引波兰的投靠。
有人说既然合并不成,那就强吞。毕竟历史上德国蚕食瓜分波兰,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这个想法要是放在二战时期,那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要是说放在当下,可能性不大。因为按德国当前所表现的军事实力来看,它并不具备吞并波兰的能力。
根据全球火力指数给出的数据,德国当前的武装力量规模并不算大。
在兵力方面,德国的现役部队人数大约是18.4万人,另外大约1.5万人的预备役,总兵力没超过20万。而在装备方面,德国的海陆空三军目前装备有大约80艘舰艇、约260辆坦克,以及约620架飞机。
作为对比,波兰目前的武装力量总兵力大概在15万左右,包括12万人的现役部队,以及3万多人的准军事武装。在装备方面,波兰军队目前装备有大约450架军用飞机、860辆坦克,以及90艘军舰。
很明显,德国当前的军事力量,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在数量规模上对比波兰都没有太大优势。当然,衡量军队的战斗力,不能只看数量,质量才是关键。比如士兵素质和装备水平等等。不过在这些领域,德国同样比波兰强不到哪里去。
首先装备水平方面,德国在空中主要装备有狂风和台风等主力战机,而波兰这边是F-16。在陆地上,德国装备的是自家产的豹2主战坦克,而波兰除了豹2坦克外,还有老美的M1打底。至于在海上,两国的海军都属于是短板,缺少大型作战舰艇,半斤八两。
其次人员素质方面,德国的军人福利待遇是出了名的好。在德国当兵,不仅工资可观,而且服役条件也相当舒适。他们的上下班时间固定,往往都是朝九晚五,还有双休,而且很少有加班。即便是加班,那也得有补贴才行,否则随时可以罢工。
他们的工作环境舒适,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很舒服。许多士兵都是就近入伍,下班之后就可以回家。在身体素质方面,德军也是疏于控制。曾有机构做过统计,德军士兵的肥胖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超过3成。所以德军士兵也被外界戏称为“德国肥宅”。
试问这样一支军队,能有多强的战斗力?
所以总的来说,德国目前的军事水平,比波兰强不到哪里去。当然,德国的综合国力其实是要远胜于波兰的。但无奈自己是战败国,军事发展受到限制,打起架来束手束脚,没法全力发挥啊。
所以,总的来说,在当下这个时代,德国和波兰合并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