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足球网沈阳东进,上港俱乐部盈利你信吗

2023-08-10 62阅读

辽宁足球网沈阳东进,上港俱乐部盈利你信吗?

不可能

解放军里最能打攻坚战的纵队你认为是哪一个?

攻坚硬不硬,战绩来说明!在解放战争的五大城市攻坚战中,也就是锦州战役、济南战役、天津战役、太原战役和兰州战役中(守敌不低于10万),有两次都是由东北野战军包打的,分别是攻克锦州和攻克天津。其中比较巧合的是,东野在两次战役中也都动用了五个主力纵队遂行攻坚任务。

辽宁足球网沈阳东进,上港俱乐部盈利你信吗

(刘震上将)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之锦州攻坚战,守敌是范汉杰的六个正规师加地方武装、特种兵部队杂七杂八共10万余人,而东野则动用了第2纵队、第3纵队、第7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的全部,以及第6纵队的第17师,加上炮纵主力共25万大军,历时29个小时破城。注意啊,作为总预备队的第1纵队,并未参与攻城战斗。

那么在1949年1月的天津战役中,面对陈长捷的十个师13万守敌,由刘亚楼楼统一指挥的东野攻城部队,则是由第1纵队、第2纵队、第7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炮纵大部,以及第6纵队的第17师和第12纵队的第34师组成,总兵力共计34万大军。当时北平方面虽然在进行和谈,但是并不包括天津,所以在陈长捷拒不放下武器后,东野发起猛烈攻击,历时31个小时解放全城。

(刘亚楼上将)

需要说明的是,东野结束辽沈战役之后,各纵都增编了一个师达到四个师的编制,入关时各纵兵力明显增加,因此天津战役参战部队,虽然只比锦州战役多了一个师的番号,总兵力却增加了9万余人。大家想必注意到了,两次战役中有四个纵队和一个师的番号是重复的,那就是2纵、7纵、8纵、9纵和6纵17师,显然,101首长对上述部队的攻坚能力肯定是比较看好的。

关于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的17师,之前特别介绍过,这是一支出身于新四军第三师的部队,该师不少战士曾经当过矿工,擅长摆弄炸药,所以对攻城有独特的一套办法。要是评选攻坚第一师的话,那么6纵17师必然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要评选“攻坚第一纵队”的话,有四个纵队都参加了两次重大战役,该怎么进行比较呢?

别急,虽然都是使用五个纵队的兵力攻城,但是两次战役都是有主攻方向的,能够担负主要突击方向重任的部队,才是首长心目中的攻坚王牌!锦州战役的主攻方向是在城北,我们熟知的配水池战斗、大疙瘩战斗都发生在这里,而主攻集团是由韩先楚统一指挥的第2纵队和第3纵队,韩先楚当时是第3纵队司令员,后来的兵团副司令员。

那么天津战役的主攻方向是哪里呢?刘亚楼采取的是北方佯攻、南方助攻,而以“东西对进,拦腰斩断”为核心战法,也就是东西两个方向为攻击重点。根据刘亚楼的作战部署,两个主攻方向上各自组成突击集团,分别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和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统一指挥,具体兵力分配如下:

(韩先楚上将)

李天佑西集团:统一指挥第1纵队、第2纵队以及配属部队共九个师的兵力,加强三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团,由西向东实施突击。

邓华东集团:统一指挥第7纵队、第8纵队的四个师兵力,加强两个炮兵团和两个工兵营,由东向西实施突击。

显然,西集团才是重中之重,也正是西集团的部队最先攻到金汤桥,同时还冲进敌人的警备司令部大楼生俘陈长捷。对比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的主攻部队明细,找到其中两次出现的那个纵队番号了吗?没错,正是开国上将刘震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天津战役结束后全军大整编,部队番号更改为人民解放军四野第39军!

有人一定会问,那为什么不选择邓华的7纵为最强呢?一方面是两次主攻任务的细微区别,前面已经详细说明了,另一方面,7纵的前身“西满纵队”曾经是四平攻坚战的参战主力,当时在1纵司令员李天佑的统一指挥下攻取陈明仁把守的四平,众所周知,那一仗打得并不好。九个月以后1纵和7纵虽然雪耻,于1948年3月攻克四平,但是7纵在1947年6月的欠佳表现,确实不足以称为攻坚最强纵队。

刘震的2纵其实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红军部队,那就是威震鄂豫皖的红25军的老底子,长征到陕北后合编为红15军团,也就是八路军初建时的第115师徐海东第344旅,1940年刘震接任旅长,再后来东进南下,序列演变为新四军第三师第10旅。抗战胜利后奉命出关,然后以三师10旅为基干,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最早的五个野战纵队之一,无论是部队历史还是成为野战部队的时间,都堪称王牌部队。

(八路军旅长徐海东)

第2纵队的战场攻坚能力有目共睹:早在1947年5月,2纵就曾经长途奔袭,一举攻克吉林重镇怀德,俘敌5000余人;同年9月间再历经五小时激战胜利攻克辽宁彰武,全歼敌人第49军第79师的9000余人;而辽沈战役期间,第2纵队参加了攻克锦州的战役,期间歼敌15000余人。到了1948年11月1日,刘震又统一指挥2纵和1纵,担负了主攻沈阳的重任,一举歼敌31000余人,俘敌第八兵团司令周福成以下将官18人。

天津战役,担负主要突击任务的第2纵队更是歼敌20000余人,几乎可以说是“攻无不克”。部队改编为第39军后,1949年4月刘震被任命为四野第14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8月间该军转隶第13兵团,刘震将军又成为第13兵团司令员,在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中大破桂系军事集团。包括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攻克云山战斗,也是英雄的39军打出来的,那一战干掉了1800多美国兵,是何等的痛快淋漓?

有句话得说在最后,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各野战军先后组建了50多个野战纵队,其中战斗力强劲的纵队真心不少,攻坚野战阻击各有所长,网上流传的就有“十大王牌纵队”的说法,所以关于哪个攻坚能力最强这个问题别抬杠,可能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但是根据攻城战绩和主攻次数,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名列前矛,虽然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应该也是禁得起推敲的。

附第39(集团)军军歌《当兵来到三十九》:一直往东走, 用双手拉起太阳, 一直往北走, 让热血点燃冰霜, 当兵来到了, 咱三十九集团军哟, 青春跳动在, 啊练兵场上。 陕北的火种, 抗日的脊梁, 红十五军团的军魂, 血脉里流淌, 陕甘边的土黄, 鄂豫皖的花香, 关东大地上百炼成钢。

想一想, 先辈们血战疆场, 先锋劲旅, 血火中军旗飘扬, 能征善战英勇顽强, 集团军给了咱, 骄傲和荣光。 看一看, 同志们热血激荡, 生龙活虎, 就是那铁打精钢, 枕戈待旦壮志飞扬, 高举起光荣, 再创那辉煌。

(徐海东大将)

盗墓笔记里提到建立云顶天宫的东夏国?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长白山一直都是个特别的存在。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屡屡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然而历史上,建立在长白山地区的东夏国,却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鲜为人知。

公元十三世纪初期,我国北方正值金、元两个朝代交替之际。当时,在蒙古与金国之间的军事角逐中,蒙古人凭借强悍的铁骑,切断了金国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就在这个时期,东北地区一位名叫蒲鲜万奴的金国将领,自立为王,建立东夏国。

在传统的历史学家看来,金国是当时的正统,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的时候,金国并未灭亡,他是对金国的背叛和分裂,对历史具有负面作用。

因此,正统的《金史》和《元史》中,都没有为蒲鲜万奴立传。直到几百年后,《新元史》和《元书》等史籍中,才为他补写了个人传记,这也是导致有关蒲鲜万奴和东夏国史料比较少的原因。

公元1206年,蒲鲜万奴以尚厩局使(养马机构副职)的身份,作为右翼都统完颜赛不的副手,参与对宋军的作战。在这场战争中,蒲鲜万奴屡出奇兵,全面配合完颜赛不的正面进攻,最终击溃宋将皇甫斌所率的主力。这是蒲鲜万奴首次出现在史籍记载中。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发兵南下,攻打金国。金卫绍王完颜永济一面派西北招讨使粘合合打前往蒙古军营求和,一面派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千家奴)、参知政事完颜承裕(胡沙)统兵迎战。双方在乌沙堡(今河北张北县西)大战,金军大败,蒙古军乘胜南下。

蒲鲜万奴被调往北线,任监军,随招讨使纥石烈九斤驻守野狐岭(今河北张家口万全区)。由于主帅无能,驻守野狐岭的金军被蒙古军击败,精锐尽失。从此,金国的统治开始崩溃。

与此同时,金国的北边千户耶律留哥(契丹人),在辽东起兵叛金,东北的辽国遗民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军规模达十余万人,营帐百里,耶律留哥被推举为都元帅。

公元1213年,金卫绍王完颜永济任命完颜承裕为元帅右监军兼咸平路兵马都总管,率领六十万大军前往辽东平叛,蒲鲜万奴也在军中效力。

蒲鲜万奴率军驻屯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双方首战于迪吉脑儿(今辽宁昌图附近)。耶律留哥在蒙古骑兵的帮助下,大败金军。

此时,金国的朝廷发生政变,金卫绍王完颜永济被弑杀,丰王完颜珣继位,是为金宣宗。

金宣宗任命完颜承裕为辽东宣抚使,非但没有追究蒲鲜万奴的丧师之罪,还命其担任咸平路招讨使,将功赎罪。不久,完颜承裕去世,蒲鲜万奴接替了完颜承裕的辽东宣抚使之职,成为了辽东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

公元1214年,在平叛不力的情况下,金宣宗对耶律留哥采取抚剿并用的策略,派遣退守盖州(今辽宁盖州市)的广宁知府温迪罕青狗,前往已被耶律留哥占据的广宁进行招抚工作。

虽然金宣宗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但是遭到了耶律留哥的拒绝。温迪罕青狗眼见耶律留哥势力强大,而且自己的妻儿老小都陷落在广宁,于是投降了耶律留哥,留在了广宁。

金宣宗闻讯大怒,于是派新任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率领大军讨伐耶律留哥。双方激战于归仁(今辽宁昌图)的北细河上,由于蒲鲜万奴的轻敌,导致金军大败。蒲鲜万奴率领残兵散卒,败走东京(今辽宁辽阳)。耶律留哥趁机占据咸平,附近州县,尽归其有。耶律留哥以咸平作为都城,称为中京。

随着蒙古对中都(今北京)的威胁越来越大,金宣宗被迫迁都汴京。中都陷落后,金国的覆亡已成定局。

蒲鲜万奴先后两次败于耶律留哥,使得他意识到金国已无挽回中兴的可能,因而有了叛金自立之心。

其实早在北细河之战前,蒲鲜万奴就打算逃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改图另举,但是遭到了咸平路宣抚司经历官梁持胜的极力反对,蒲鲜万奴一怒之下,杖责了梁持胜八十军棍。

梁持胜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将此事上报给了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行省完颜太平。殊不知,完颜太平早已与蒲鲜万奴暗中勾结。所以,完颜太平表面上对梁持胜的举报进行嘉奖,实际上对此事置若罔闻。

蒲鲜万奴兵败北细河之后,当时的北京留守奥屯襄和上京宣差蒲察五斤对其进行弹劾,并揭发他有不臣之心。然而金宣宗并未对蒲鲜万奴做出任何处置,而是诏令三人要同心协力,守住辽东和上京。

公元1215年春,蒲鲜万奴时机已经懂事,便发动兵变,他以东京(今辽宁辽阳)为根据地,分兵两路,一路偏师南下,一路主力北上,以夺取上京为战略目标。

蒲鲜万奴先是率军迅速攻占了咸平、沈州(今辽宁沈阳)和澄州(今辽宁海城)等地,接着又进攻婆速府路(今辽宁丹东九连城)、上古城、望云释、三叉里和,大宁镇,攻掠上京城等地,然后南下攻取了宜风、汤池(今辽宁盖州一带)。

蒲鲜万奴的这次军事行动并不顺利,先是在婆速府路及宜风、汤池等地被婆速路兵马都总管纥石烈桓端击溃,然后又在大宁镇被都统温迪罕福寿击败。

就在蒲鲜万奴出征期间,耶律留哥趁机攻破了他的大本营东京,他的妻子李仙娥等被俘。耶律留哥无意久居东京,劫掠一番后便离去,蒲鲜万奴才得以收复东京。

接连的失败使得蒲鲜万奴认识到,辽东宣抚使的名义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必须要改弦更张,树立起建国称王的新旗号,才能收揽辽东人心。

公元1215年10月,蒲鲜万奴在东京自称“天王”,国号“大真”,建元“天泰”。

大真建立之初,被蒙古、金国和高丽三国围困,与外界联系的陆路通道被阻断,处境极为艰难。辽东南部和东部的金国军队是距离最近的敌人,威胁也是最紧迫的。

蒲鲜万奴的反叛,给了垂亡的金国以很大的打击,动摇了金国在东北的统治。面对蒲鲜万奴的叛乱,金宣宗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平定。

金国先是对辽东之地进行大赦,以收买人心,对和蒲鲜万奴作战有功的将士进行了嘉奖和升迁。同时,金国东京总管府奉旨向高丽国送去公文,除了要求捉拿进入高丽的叛军外,还向高丽提出借粮草与战马,但被高丽拒绝。

辽东行省的完颜阿里不孙对高丽的态度不满,于是派兵侵扰高丽边境。金宣宗知道后,又特意派遣特使向高丽说明,完颜阿里不孙之举并非金国朝廷之意。

与此同时,蒲鲜万奴也时常对高丽进行侵扰,但是高丽却畏惧蒲鲜万奴的强大,助其八万石粮食。由此可见,此时蒲鲜万奴在辽东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金国。

公元1216年10月,蒙古大将木华黎已经平定了辽东大部分的地区。蒲鲜万奴清醒地认识到,此时与蒙古对抗就是找死,为了保存实力,减少树敌,便假意归顺蒙古,并以其子帖哥为人质入侍成吉思汗,而其主力开始计划秘密东迁。

为了麻痹蒙古,蒲鲜万奴故意表现出疲态,以示无意卷土重来的态度,使得蒙古松懈了对他的防范。

公元1217年2月,经略辽东的蒙古统帅木华黎,率军南下,进取中原,未留相应的兵力守备辽东。蒲鲜万奴趁辽东蒙古军力空虚之际,起兵杀死蒙古监军耶律捏儿哥,踏上了东迁的路程。

蒲鲜万奴先是发兵掠夺鸭绿江下游的高丽边境大夫营一带,然后率主力北上进攻隆安府(吉林农安)。金国的辽东、上京等路宣抚使兼左副元帅蒲察移剌都弃城逃往汴京。

随后,蒲鲜万奴率军进攻上京,上京的内应完颜太平作出呼应,焚毁上京的宗庙,并捉拿了上京元帅完颜承充之后,投奔而来。完颜承充之女完颜阿鲁真代父坚守上京,顽强抵抗。此时,辽东路转运使纥石烈德及部将刘子元率军前来支援完颜阿鲁真,蒲鲜万奴被迫撤军。

公元1217年7月,蒲鲜万奴再次自立称帝,改国号为“东夏”,仍沿用“天泰”年号,建都开元城。至此,蒲鲜万奴在今天吉林省东部的东海女真故地稳定下来,开始统治吉林等地区。

东夏国存续期间有两个都城,一个是开元城,东夏国王城所在,位于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乌苏里斯克南面的克拉斯诺亚尔山城;另一个是南京,位于今天吉林省延吉市以东10公里的城子山山城。

东夏国的官制大致承袭了金国,中央设立尚书省和六部,地方设有行、部、路、府、州,以及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东夏立国之后,虽然金国非常恼火,但是它已无力在辽东和东夏对抗。而此时的蒙古正在向西夏用兵,同时又和金国争夺中原,根本无暇分兵辽东,这为西夏的发展壮大赢得了时机。

蒲鲜万奴经过不断的用兵,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占据了金国的曷懒路、恤品路和胡里改路等地区。东夏国鼎盛时期的疆域,西北至今天黑龙江省阿城白城子,西南至今天辽宁省丹东九连城,东南到今天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东北至今天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双城子。

当年耶律留哥起兵之后,部将耶律厮不等劝其称帝,但他怕得罪蒙古,不敢接受。其部下再三请求,迫于压力,耶律留哥归降了蒙古。之后,耶律厮不叛离耶律留哥称帝,国号为“辽”,史称后辽。

耶律厮不被杀后,众人推耶律乞奴为监国。木华黎率蒙古军东下征讨,耶律乞奴不敌,率九万契丹部众越过鸭绿江进入高丽境内,辗转各地进行袭扰,甚至威胁到了高丽王城的安全。于是高丽向蒙古和东夏国发出请求,希望他们派兵相助,歼灭境内的后辽势力。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元帅哈真和扎剌领兵一万,结合耶律留哥的余部,开赴高丽。蒲鲜万奴也派遣元帅胡土率军二万前往高丽。蒙古和东夏的兵力共有十万之众,高丽自己出兵四十万,共同讨伐后辽。

公元1219年正月,随着后辽首领耶律喊舍的自杀,后辽军全部投降。高丽为表达谢意,便向蒙古和东夏国呈献岁贡。

对于蒙古来说,蒲鲜万奴的东夏国是从金国分裂出来的,与金国势同水火,这对正在进攻金国的蒙古而言是件好事。而且东夏国毗邻高丽,在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高丽。所以,此时的蒙古对东夏国采取安抚的政策,承认其独立地位,东夏国则向蒙古称藩纳贡。

此后,蒙古每次派往高丽督催贡物的使臣,都取道东夏国境内,经常和东夏国的使臣一起来往于高丽,亲如一家。

东夏国和蒙古之间看似友好,其实只是表面上的亲善,是一种政治上的暂时妥协。私底下,双方却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孤立或打击对方,东夏国和蒙古都对高丽进行拉拢或胁迫。

面对强大的蒙古,东夏国原本应该和高丽联手,共同对抗强敌。但是东夏国非但没有和高丽合作,反而不断派兵侵扰高丽边境,使得两国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战争,彼此消耗国力,却毫无所得。

公元1224年,东夏国与蒙古的关系出现了转折。东夏国趁蒙古西征,无暇顾及辽东之际,背叛蒙古,并向高丽派遣使者,挑拨高丽和蒙古之间的关系,同时希望与高丽开榷场进行贸易。

为了使蒙古和高丽断交,蒙古前往高丽的使者,在回国途中,被蒲鲜万奴派人杀死,并嫁祸给高丽。蒙古和高丽断交后,东夏便不断派兵袭扰高丽边境。

东夏和蒙古关系的交恶,除了东夏错误地估计形势负主要责任外,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格斡赤斤的贪暴不仁,对东夏肆意的索贡,也是原因之一。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继位,经过三峰山之战,金国仅存的主力覆亡,蒙古的对外扩张政策有所调整,开始在东北地区大举用兵。对于东夏国的发展,蒙古没有坐视不管,两国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

公元1230年,窝阔台命侍卫撒礼塔率军东征辽东、东夏国和高丽。蒙古大军在扫平辽东金国的残余势力后,于第二年降服了高丽,并要求高丽与蒙古一起征讨东夏国。

就在蒙古和高丽达成盟约之后,高丽听信蒙古要派大军前来征伐自己的谣言,于是被迫迁都江华岛。而蒙古对高丽听信谣言,不顾两国所达成的盟约而逃入海岛非常不满。

蒙古再次出兵高丽,其目的是想让高丽从江华岛迁回旧都开城。但撒礼塔此次未能完成使命,他在攻打高丽处仁城时,被高丽僧人金允候射死。撒礼塔死后,蒙军副元帅帖哥率军返回蒙古,征伐东夏国一事不得不搁置。

公元1233年2月,蒙古大军占领汴梁后,窝阔台和蒙古诸王再次商议征讨东夏国之事。随后,按赤台受命偕皇子贵由和国王塔思率军前往辽东,征讨时叛时降的东夏国。蒙古大军取道高丽,然后北进东夏国境内。

公元1233年9月,蒙古大军包围东夏国的都城南京。虽然南京城池坚如立铁,但最终因寡不敌众,城陷,东夏国王蒲鲜万奴被擒,此后下落不明,民国时所修的《新元史》称其被擒后就惨遭斩首。

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东夏国并没有因为蒲鲜万奴的被擒而消亡,而是作为蒙古的藩属国,继续维持管理着该地区的政务,从此彻底归顺服从于蒙古,并协助蒙古镇压高丽的反叛。

根据《高丽史》记载,从公元1249年至公元1259年,几乎每年都有东夏国的兵马入境侵扰。其中公元1257年,东夏国一次入侵登州的兵马就有三千余骑。公元1258年,东夏国还出舟师围攻高城县的松岛。东夏国对高丽的侵扰,直到蒙古出面干预才停止。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开始逐步加强对东夏的控制。他先后在东夏的领地内设立宣抚司和提刑按察司,采取和国内其他地区相同的统治模式。公元1287年之后,史籍中不再有“东真”、“东夏”之名的出现。

一直以来,东夏国只存在于史籍之中,相应记载也只是寥寥数语,鲜有考古发现。直到1954年,图们市长安镇一个农民在山上捡到一枚铜印的出现,拉开了东夏国考古的序幕,最终考古证实,发现铜印的地方,就是历史上东夏国的南京所在地。

1984年,黑龙江牡丹江市郊发现了一枚刻有“天泰”字样的“古州之印”,“天泰”是东夏国的年号,进一步印证了东夏国的存在;1991年,黑龙江海林市出土了一枚印章,证实了东夏国北京的存在。史籍中记录了东夏国的存在,考古进一步佐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

一直以来,我们总说长江是天险。对于历史上那些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来讲,更是其苟安于世的最大倚仗。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名将枭雄,被这条水道所阻,遗憾终生,比如曹操!

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长江为何能成为天险?毕竟长江只是一条河,渡江并不难,有条船就可以。如果是在江水流速比较平缓的下游,弄块小舢板都能过去。如果游泳厉害的话,直接游过去也不是不可能!

就算是有人守卫,那也没关系,毕竟长江那么长,对岸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人把守。只要找个没人的地方,那也就过去了。

如此看来,长江似乎也不是不可逾越,如何能令千军万马止步,无数英雄折腰?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行军打仗和旅游踏青可不一样。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一点,北方政权如果要南征,必定需要调集大规模的部队。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甚至数十万。比如当年曹操南征东吴,虽然只是号称有八十三万大军,但实际兵马应该不会少于二十万。

这么大规模的军队渡江,无疑是需要大量的舟船。如果船少了,那还不得渡到猴年马月去?这个账很好算的,比如你手下有十万大军,然后手里却只有五条渔船。算一条船满载是二十个人,五条船就是一百。

然后算船只往返对岸需要一个小时,一天就算是昼夜不停,顶多就运两千多人。等到你这十万大军全部过河,黄花菜都凉了。即便是找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这么多时间过去,也早就被发现了。

所以,想要渡江作战,你手中的船必须要多,然后一鼓作气冲过去。这又涉及到一个渡口的问题,比较那么多船,总得要地方来安置,这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偷渡”的可能性,毕竟对岸也不傻,但凡是适合大规模的渡江的渡口,肯定都会加倍留意。一般都筑其城寨,长期把守。

其次,用于渡江的船只,最好还得是大船。毕竟军队打仗不能只带人去吧,武器装备、粮草物资、马匹器械,这些东西都需要运过去,仅仅是舢板渔船肯定是不够的。此外,造大船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渡江部队的安全。

还是那句话,对岸又不傻,他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你们过河,然后在自家地盘上摆开阵势,硬碰硬的打一场。宋襄公之后,这种事就再也没人玩儿了。

所以,在北方大军渡江的时候,南岸必定会有所行动。一般来讲,南方政权都会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水师部队,毕竟陆战比如北方,只能在水上找点场子。如果北方军队这边都是一些舢板渔船,拿什么去抵挡对岸的水师?人家直接撞都给你撞沉了。

总结以上几点,其实我们就不难发现,所谓的长江天险,并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水道,而是南方政权整个江防体系中的一部分。南方政权会利用城寨把守渡口,利用水师封锁江面,形成一个坚固且严密的防御体系。

对于北方大军而言,渡过长江很容易,但是想要渡过有着江防体系的长江,那就很困难了。别的不说,你至少得需要准备一支强大的水师部队,否则一切免谈。毕竟长江那么宽,又那么深,来再多人它也能装得下。

不过,组建一支水师并不容易。水师不像陆军,随便找块地方,建起营房,平好操场就可以开始招买马了。组建水师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河流或者湖泊,而且小了还不行,毕竟那么多船呢。此外,还得需要交通方便,临近大城,周边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毕竟你得要造船啊,而且是造大船,规模还不小,其需要大量的原料、工匠以及工具。

最后还有一点,不能在长江上搞。原因很简单,对岸又不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在那里爆兵。估计你这边船还没造好,人家派水师过来打你了。所以,一般北方政权训练水师,都会选择长江的支流,或者是与长江有着水道连接的其他湖泊与河流进行。而且这些地方,都需要有一定的守备能力,能够扼守水道,防止对岸偷袭。

这样一来,在长江北岸,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多。

一般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长江中游地区的襄阳。因为这个地方正好卡在了汉水流入长江的关键节点之上。有着襄阳的守卫,北方政权可以比较安心的在汉水造船练兵。等到准备工作完成,大军可以由汉水入长江,然后向南岸进攻,直逼长江中游的核心区域武昌。只要拿下了武昌,北方大军便可以顺流之下,直逼九江、安庆、芜湖,而后南京。当初曾国藩灭太平天国,就是沿着这个路子来的。

当然了,如果南方政权拿下了襄阳,不仅可以保长江中游防线不失,还可以进一步威胁中原。因为襄阳其地处南阳盆地南部,从襄阳到南阳一马平川,且可逆淯水而上。南阳是中原门户,一旦失守,北伐大军即可直逼洛阳。当然了,如果拿下江陵那就更稳了,届时汉水南北无忧,如铁桶一般。

由此可见,襄阳的地理位置确实很关键。这也难怪其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了,历史上围绕这个地方,打出了不少名场面。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襄樊之战,南宋时期蒙古灭南宋的襄阳之战等等。

跟随这个逻辑,其实在长江下游也能够找到两个类似的地方,一个叫合肥,一个则是叫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扬州。

其中合肥扼守濡须水,也就是现在的裕溪河。这也是一条长江支流,上起巢湖,下至长江,甚至于还能通过施水和肥水,联通淮河水域。显然也是一条北方政权入江的黄金水道。只要北方政权能够把合肥这个地方守住,那么获得了长江的入江口,中原庞大体量的兵力财力就将源源不断的登陆江东。同样,江东如果拿住了合肥,便可以顺水而上,跑到淮河开船了,届时中原各地,也就任其遨游了。

当年孙权为何死盯着合肥不放,多次北伐,原因就在这里?合肥乃是曹魏南下江东最为可靠的桥头堡,曹魏只需要在这里布防,就能将整个江东地区憋在长江内。

孙权很清楚,自己如果想要取得对抗曹魏的主动权,合肥必须得拿下。只不过,孙权这打仗的水平实在太差了,每次无功而返不说,还经常被张辽一顿狂揍,留下了孙十万的“赫赫威名”。

除了合肥以外,扬州也算是一个渡江的选择,因为其扼守着邗沟。这是一条人工运河,连接长江和淮河。有了这条水道,北方政权就可以在淮河流域组建水师,然后顺着邗沟向南,直击江东。不过邗沟有个问题,就是会有枯水期,使用限制比较大。当初曹丕南征,有条路就是走的邗沟,结果就因为枯水而草草收场!

总的来说,在长江下游,扬州与合肥,都算是比较重要的地方,是长江防线的关键节点。如果南方政权不能掌控这两个地方,不仅自己北进无望,还会失去主动权,被动挨打。

仅凭一个长江水道,是很难挡住北岸的南征大军的,毕竟国力上的差距摆在那里。最为重要的是,人家北军在江北有了立足点,掌握了渡江的主动权。届时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成为对方的突破口。

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我朝之渡江,大体如此。

所以南方政权一般都会尽力将两个地方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为了保障这些地方的安全,他们会尽量往北延伸边界线,最好是延伸到淮河一线。这样一来,不仅淮河水道能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整个江淮地区也能为江南提供缓冲。

江淮地区水网密布,地形复杂,是个打拉锯战的好地方。有着这块地方的层层阻拦,南边要好受得多。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绝对不能死守长江,而要立足长江经略中原,主动出击,才有活路。防守不能死守,与敌共长江那么天险不再是天险,我守敌亦守,我能渡敌亦能渡,坐守等死灭亡无日了。

所谓“守江必守淮”,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问题。

当然,这里更多的是针对偏安于江东的政权,比如东吴、东晋、南陈等等。如果其控制区域扩大,延伸至长江中游,那就需要守荆州了。至于再往上,来到巴蜀地区,那就简单多了,守汉中就行。比较蜀道之险要,尤胜于长江。这其实就是诸葛亮的战略了,他的《隆中对》写得很清楚。

反过来讲,这些地方如果丢了,那肯定就会失去很多的战略主动权。比如丢了巴蜀,人家便可以在上游造船练兵,然后顺江而下。当年西晋灭吴,就采用了这个办法。如果丢了荆州,那武昌也就等于拱手让人了,长江中游不保。

最后剩下一个江东,坚持不了多久的!

大秦帝国之纵横赵王扮演者?

赵王扮演者是;刘天佐。

《大秦帝国之纵横》采用了以一个君主和一个重臣作为作品主要人物的经历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心,用此带出一段波澜历史,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巧妙的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宏大叙事和精漂亮细节辩证关系,这种方法也为重大历史题材和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