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子,诸葛亮能不能和贾诩比
贾天子,诸葛亮能不能和贾诩比?
不能,诸葛亮拿什么跟贾诩比呢?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也是毒士,号称三国第一聪明人,要是郭嘉不死也许还可以跟贾诩比个高低,诸葛亮一个被《三国演义》神话被历代君王美化了的人物如何比得了贾诩呢?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就三分天下,初出茅庐就献计博望坡,去东吴舌战群儒,怒击周瑜,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那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周瑜临死前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至今还为人所深深叹息,可是《三国演义》写得好是好,所有的功劳都不是诸葛亮的啊。
要是诸葛亮真这么神那么还可以媲美贾诩,可是这些都是李代桃僵的故事如何服众啊,唯一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诸葛亮从没有过取刘禅而代之的想法,这才是诸葛亮被后世敬仰的原因,君主拿诸葛亮震慑人臣,诸葛亮这么厉害一个人物面对刘禅那个扶不上墙的君主都那么忠心,你们要是有了不臣之心还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诸葛亮被神话是有后世君王的政治考量的。
而贾诩无愧于三国第一谋士的称呼,在董卓死后怂恿董卓的手下郭汜等人回攻造反,杀了司徒王允等一干朝臣,很是威风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投奔张绣,因为曹操玷污了张绣的婶婶所以张绣打算反了曹操还是贾诩献计,把曹操杀得抱头鼠窜,长子曹昂、大将典韦都被杀了,后来贾诩又跟了曹操,在曹操选谁做世子犹豫不决的时候,还是贾诩说自己想到了刘表袁绍的故事,而曹操明白了贾诩所表达的意思就立了曹丕为世子,可见贾诩可谓是算无遗策啊,当属三国第一谋士,当然了前提是郭嘉早死的背景之下。
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表达什么?
对于一本小说来讲,写这样一场隆重又光光的葬礼太重要了,因为他表达了作者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从人物形象刻画,到小说的环境描写,通过秦可卿的葬礼全都展现出来了。
我们从三方面解答,如下:
小说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在这场葬礼当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说的重要人物,她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和林黛玉一样都是从第三回正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从小说的总体叙述方式来看,小说采用的全景式的描写,通常这样的小说都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和事比较多,它企图想要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时代的现实,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面貌。
我们在读红楼时,总能感觉到曹雪芹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将那个时代他所经历人和事,以及家族变故娓娓向我们道来。这其中有他自己深切的感受,有他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失望,更重要的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价值观。
对于一部小说来讲,个人认为就是将上述的这些东西放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再将这些人物放到一个与其适应的环境当中,最终呈现一部小说。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回,作者没有从全景角度来写,而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的。这对于刻画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以及贾府在外人眼中的面貌很重要。
林黛玉本人的出身并不低,既读书识字又见过世面也有一定的礼仪教养,但是即使是普通官宦家的小姐进入贾府,仍旧感到无比新奇。
从林黛玉的眼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王熙凤。她的出场方式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先叫场再现人,而且在贾府的最高级别领导人面前,她还敢开玩笑。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林黛玉的眼中也是具有颠覆性的,也让读者感觉到王熙凤是一个特别的人物。
王熙凤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要进一步表现她的性格特点。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让我们见识到了她的狠毒。那么王熙凤坐上贾府行政院长的职位,靠的是狠毒吗?通过秦可卿的葬礼,我们看到了王熙凤的另一面。
她的确具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对于宁府的弊端了如指掌,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她本人也是尽职尽责。人如其名,这冰山的凤凰绝非浪得虚名,她的确比贾府的男性要强百倍。
通过秦可卿的葬礼,我们看到了王熙凤多重性格中精明强干的一面,对于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静王对情节的推动在秦可卿的葬礼上,我们还认识到另一位人物,就是北静王。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也称得上是一个穿线人物,而且他与贾府的交情还非同一般。
小说中介绍北静王与贾府的交情从祖辈就开始了,关键北静王不以官俗国体所缚,亦不以国礼与贾府交往,而且还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这样的品行很对贾宝的胃口,而实际上两人私下也早已仰慕对方之久,最终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他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了,随后有了两人的私交。
为什么北静王一定要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出现呢?在古代,婚丧嫁娶不仅是家族大事,而且也是展现家族人际关系和地位的重要场合。所以,在这些场合中,一般该出席的重要人物都会出现,好比一场大咖聚会。作为贾府的重要合作伙伴,北静王自然是上场的好机会。
北静王与贾宝玉结识,并邀请宝玉去参加他的私人聚会。这样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宝玉挨打的一个因素,与蒋玉菡有关,而蒋玉菡有北静送的大红汉巾子,这个汉巾又辗转到了袭人手里,为袭人的归宿又作了伏笔。
忠顺王府派人来向贾府要人,这背后又展示出复杂的政治关系。蒋玉菡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戏子,能引起忠顺王府的如此重视,能让贾政产生焦虑和恐惧,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已不是一个戏子的问题,很可能涉及到两大政治派系的斗争,为宝玉叛逆的性格特征也添了一笔。
体现贾府的社会地位小说中介绍了四大家族贾王史薛,这些家族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等各种关系,将彼此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结成一张密集的利益之网。在贾府葬礼这么一个重要的场合,正是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最佳时机。
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葬礼的规模做了详细的描写,从出席的人物,到盛大的场面,特别是官客送殡的名单,罗列了很多官场的大人物。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贾府,而我们看不到的还有无数个贾府,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场面隐形呈现了封建社会的现实。
同时,这一时期的贾府与没落时期的贾府又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如小说开头写到的《好了歌》及其甄士隐的注解,一荣一枯,全都是过眼云烟。
综上所述,曹雪芹通过写秦可卿的葬礼,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后续情节,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也隐入其中,不愧为一场大宴。
评分高的电视剧有哪些?
以下电视剧都是豆瓣评分9.5以上的电视剧,占据榜单多年的5大国产剧。
1.《亮剑》 中国抗战年代有一个“嗷嗷叫”的汉子,他说:“咱中国军人不能当孬种,逢敌必亮剑,决不含糊!”这个军人名叫李云龙。 然后他有一个朋友,这个人也说过相同的话:“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个人叫楚云飞。 李云龙还有一个搭档,他总结了“亮剑”这两个字:“亮剑,亮出的是气势,是胆略,是男子汉的精神!” 《亮剑》展示的不仅是战争,冷兵器和炮火,他还有铁汉柔情,还有秀芹、和尚、还有骑兵连连长一般的人。 《亮剑》豆瓣评分9.1,刷了不下百八十遍,凭什么能让人反复刷?它最大的成功是对每一个角色的刻画,深入骨髓,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它的失败,在于结局的戛然而止,李云龙最终的命运,并不欢喜。
2.《武林外传》 它是国内最成功的章回体电视剧,每一话都衔接到位,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宁财神的脑回路,大奇葩。 它不仅产出了流行至今的经典台词,还囊括了中国方圆千万里,这神州大地上的无数方言,每一个人都能在剧中找一种亲切感,看似流水账式的表演形式,不温不火的剧情,就一间二层楼的小客栈,却道出了人生百味,看遍了武林中有血有肉的场面。 遗憾的是,有6集镜头被完全删去,也想看看佟湘玉幼年学武成痴,李大嘴如同到了女儿国的猪八戒一样,大腹便便,怀胎生子。 看的时候就幻想,如果这社会, 这生活,也像《武林外传》里的人生那样,该是什么样的场景?
3.《红楼梦》 没看过的人只听闻“黛玉葬花”、“金玉良缘”,看完的人,才知道还有一个薛宝钗。 87版的《红楼梦》,人物都像是书中走出来的一样,就连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跟戏曲老师练习了N多遍。 豆瓣评分9.6,广陵绝唱——是对《红楼梦》最好的诠释。都说曹雪芹没有写完结局是遗憾,可这未必不是一种成全,富贵到头终散去,这种描写方式倒是与《百年孤独》有共通之处,必成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里的诗句实在是美极了。反正也不知是剧中人出不来,还是看剧的人进不去。 到头来,只有真正看过《红楼梦》的人,才懂什么叫“一入红楼梦难醒”。
4.《走向共和》 在历史的长河中,区区二三十年的时光,压根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把这二三十年放在历史的节点上,变幻莫测的年代,必定涌现出几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书写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不同于一般历史剧的谋权,虽然结局早已获知,但是仍然值得一看,如果《红楼梦》是广陵绝唱,那么《走向共和》就是荡气回肠。 看完之后,你变得无法评判历史,或者我们还没有资格去评判,历史上的罪人真的是罪人?好人就一定没做过错事? 真假谁知。
5.《大明王朝1566》 国产剧中最高评分9.7,我印象里最深刻的,对该国产剧的一句评论是:看完这个,感觉《权利的游戏》只能改名叫《权利的斗殴》了。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让人倒胃口。 “倒严”是该剧的主线,以历史的转折点为背景,去阐述历史,每一个事件好像都可以粘贴复制到其他历史时期,这才知道:每一个时代的中国,都活在历史的中国中。 大部分的电视剧看完之后都让人称赞其中的演员,演技了得,入木三分。《大明王朝1566》不一样,看完的人都会感叹,张黎太厉害了,是他“调教”的好,他把所有好的演员都挑到了他的剧组。
如果推荐对你有帮助的话,请留下痕迹,点个赞,谢谢🙏
心怒四字成语?
1.勃然大怒
拼音: bó rán dà nù
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出处:《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2.赫然而怒
拼音: hè rán ér nù
解释: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出处:《汉书·枚乘传》:“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后汉书·张皓传》:“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
3.怒火中烧
拼音:nù huǒ zhōng shāo
解释: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宋·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晌空。”
4.怒气冲天
拼音:nù qì chōng tiān
解释:怒气冲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5.怒不可遏
拼音:nù bù kě è
解释:遏:止。 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秦可卿出殡为何如此声势浩大?
秦可卿之死影射崇祯皇帝之死,这就是其中的隐情。《红楼梦》以秦可卿之死为大关节,大节点,把故事背景一分为二,自秦可卿出殡后,就到了南明时期了。那么,从秦可卿之死到出殡这段故事中,究竟隐藏了哪些隐情呢?
秦可卿到底死于哪年哪月哪日哪时我从“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段故事中,解读出秦可卿死于春分节前一天,对应历史真实中的崇祯之死,应当是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丁未黎明时分,也就是1644年正月二十四(3月19日)清晨。正月建寅,黎明是卯时,正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秦可卿死后,贾元春魂游大观园。
却说冯紫英推荐了张太医来到宁国府,给秦可卿看病。号脉开方已毕,贾蓉问张太医秦氏的病情,张太医说:“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张太医的话中有话,秦可卿活不过春分。查阅万年历可知,1644年的春分是3月20日,崇祯死后的第二天就是春分。
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此时正是四更天气。书中写道,王熙凤因贾琏陪林黛玉去了扬州,夜里无聊,与平儿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此时,“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秦可卿临行之前来托梦,说了一大通话,讲到“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时,王熙凤正要往下问,却被“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惊醒了。传事的人报信:“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云板响了四下,秦可卿死于四更时分,大约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之间。《明史·本纪·庄烈帝》记载:“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这其中的“昧爽”,指的是天亮之际,也就是黎明时分,正是卯时。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比历史真实中的崇祯之死早了一个时辰。这其中的缘故,就在“是夕,皇后周氏崩”,周皇后之死到崇祯之死,大概相差了一个多时辰吧。
奇怪的是,在秦可卿停丧期间,却忽然传来了林如海“捐馆”的消息,昭儿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这就出问题了,秦可卿是春分节前一天死的,停丧七七四十九天,五七这天昭儿回来报信,怎么又到了九月了呢?其实,林如海之死是崇祯之死的一个注脚,也是大明都城陷落的一大原因。
九月初三,是瘟神的诞辰,刘姥姥所讲的“雪下抽柴”故事中就有一个瘟神爷。这其中的隐情,就是崇祯之死与“瘟神”有关。据《崇祯实录》记载,自崇祯十四年(1642年)起,京城鼠疫横行,“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之死,以及李自成速败,历史在这里拐弯,都跟这场鼠疫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红楼梦》中不断写“耗子”,“鼠貂”等等。而且,以“鼠”暗喻几个关键性历史人物,揭示了明亡清兴的另一大客观原因。
从这些“隐情”看,秦可卿出殡声势浩大,说的就是崇祯之死。
秦可卿出殡暗伏崇祯安葬过程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忙成一团,尤氏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理事,贾珍便请来了荣国府的王熙凤前来“协理宁国府”。这一笔也是写实,交代了秦可卿死后历史背景的转换。这一笔究竟写的是什么,下文再来解读。
宁国府并没有料到秦可卿这么早就走了,根本就没有给她准备陵寝,就连棺材都没有备下。正当贾珍犯愁的时候,皇商薛蟠解了难,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对应的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笔的隐喻也是下文解读,此处先说说“樯木”。脂砚斋在薛蟠这番话中有一笔夹批,说的是“樯者,舟具也”。这个“舟具”出自“潢海铁网山”,暗指的是清朝。
《红楼梦》中,从薛宝琴的口中说出了故事的总背景“清明”,也就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末世”。薛小妹“不在梅边在柳边”,更是以“梅”谐音“煤”,暗伏了崇祯煤山自缢,李自成以柳木棺材葬崇祯及周皇后的历史。贾探春册页画中有一只大船,也是“樯木”。
宝琴在书中讲了一个真真国女子写汉诗的故事,“水国”、“真真国”,就是女真所建立的清朝。既是“水国”,当然有“樯木”了。这一笔,又写到了顺治安葬崇祯的历史。《明史》中说:
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明亡。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崇祯生前克勤克俭,忙碌于国事,没有给自己准备后事。李自成虽然答应明皇室厚葬崇祯,但却找不到陵寝。昌平人便打开了田贵妃的墓,把崇祯与周皇后安葬在这里。秦可卿出殡,暂措于水月庵,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由于连年战乱,明皇室无钱安葬崇祯,四处筹款,京城商人凑了233两银子才勉强办了丧事。到了安葬时,监葬官发现,崇祯与周后的棺材没有棺椁,便将田贵妃的棺椁拿下,套在了崇祯的棺材之上。薛蟠出樯木,恐怕就是这段历史的隐写。
清兵入关后,顺治以皇帝规制重新安葬了崇祯,想必,此时的棺材棺椁都改成“樯木”了。为笼络民心,清廷按照皇帝规制安葬崇祯,也是动员了王公大臣前来祭悼,“臣民服丧三日”。
《红楼梦》中写秦可卿出殡时的盛大声势,其实就是崇祯入葬思陵的历史重现。从此,朱家进入南明时期,开始了末世“分瓜”的苦难经历。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之隐情秦可卿之所以给王熙凤托梦,是因为王熙凤的判词中隐伏了秦可卿之死。凤姐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被视为红楼死结之一,其实,这句话很好解读,只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作者写的不是康雍乾三朝,而是明清之交的“末世”。所以,王熙凤判词的第一句就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与樯木有关的贾探春,也是“生于末世运偏消”。
因为《红楼梦》写的是“末世”,也就是明末清初之际,所以,“一从二令三人木”就隐含了这样几层寓意:朱休、秦休、琹休、木休、春休、众休。其中,“秦休”就是秦可卿之死。“三人”是秦字头,“木”是秦字底,《说文解字》中说:“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禾与木原本是一个字,《红楼梦》中的“秦”,实出自《水浒传》秦明之“秦”,隐藏了明朝灭亡,“金”取代大明的寓意。
王熙凤的判词中,“春休”指的就是“三春去后诸芳尽”,然后众休,树倒猢狲散而“各自须寻各自门”。“木休”,既暗指了朱由检“木字辈”皇帝之死,又隐伏了崇祯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导致了桂林靖江王之死,更是暗藏了永历皇帝朱由榔因“两地孤木”而亡。《明史》中说,崇祯死而“明亡”,实际上,大明皇统一直到永历皇帝被吴三桂(两地孤木)以弓弦勒死才算真正灭亡。大明皇统在“樯木”中呻吟了一十八年,最终也是亡于“木字辈”。
崇祯死后第二年,桂林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做了代理皇帝。朱亨嘉是荣穆王之子,“荣穆王”这三个字隐藏在林黛玉所见的“荣禧堂”之中。第十一代靖江王朱履祜死后,谥号就是“荣穆王”。朱亨嘉称帝,以洪武278年为年号,取代了朱洪武之后的大明皇统。
桂林靖江王原本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也就是“兴隆街大爷”的后代,是没有资格继承大明皇统的。因而,隆武帝朱聿键派兵攻陷了桂林王城,活捉了朱亨嘉,以得暴病之名将他秘密缢杀于福建连江。朱亨嘉死后,其部下追谥他为平帝(平儿)——这就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因此,秦可卿出殡是一个重大时间节点,标志着《红楼梦》故事进入了南明时期,写的是朱家藩王在末世自相残杀,最终导致“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结局。
做秦可卿棺材的樯木,后来还载着贾探春远嫁“真真国”。贾探春“远嫁”,暗喻的是永历帝朱由榔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明节期间渡过伊洛瓦底江,逃到缅甸避难的历史。这一笔,也隐伏在秦可卿出殡的情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