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的高科技风洞训练科研基地在哪里,中国的洲际导弹最远的射程有多远
国内唯一的高科技风洞训练科研基地在哪里,中国的洲际导弹最远的射程有多远?
中国的东风5B导弹导弹,采用增强型发射模式携带轻量的单枚700公斤300万吨TNT当量弹头可以打15000公里。
这是我们射程最远的打击方案。不过,还是无法打遍全球的,看图:
从我们西北的导弹发射基地发射东风5B导弹,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是无法覆盖的,但除了南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是在东风5B的魔爪之下。
至于1个小时是不是可以飞到最远距离,咱们可以模拟计算一下。
电影终结者中洛杉矶被飞弹攻击,那么咱们就计算一下飞到洛杉矶要多久,以及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从我们的导弹发射基地到洛杉矶的飞行距离是11580公里。
导弹会掠过从美国西海岸进入美国,中途擦过波特兰、越过旧金山,然后坠入洛杉矶,在地图上的红点就是导弹的毁伤范围。
先计算时间:
东风导弹采用两级液体燃料发动机,增强方案发射起飞重量185吨。第一级和第二集火箭都是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火箭燃料。
这个方案其实也用于我们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卫星。
和运载火箭不同的是东风5B在射向目标的时候并不进入地球卫星轨道而是形成弹道抛物线轨道。这样东风5B的最高飞行高度不会超过200公里。发射过程中,第一级推进火箭会在3-4分钟内烧完,这时候东风-5导弹已经脱离大气层具地面150公里左右。速度可以达到每秒4000米左右。
在脱离大气层后东风导弹的第一级火箭被抛弃掉,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继续加速导弹。导弹以抛物线的路径继续飞行。在90秒左右的时间内东风导弹的速度就已经达到了每秒6200米左右的速度。
由于大气层外没有阻力导弹将以这个速度持续飞行。
28分钟的时间内,导弹弹头飞行了10310公里,进入末端,在地球重力加速度的不断作用下导弹继续加速,直至触地的时候速度已经达到一小时23500公里。
整体飞行时间大约是36分钟多一点,就可以在洛杉矶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枚弹头穿过云层直接落地。
整个的过程在37分钟以内,恰如题主所说,我们导弹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打遍大部分地球。
而这枚300万吨的弹头也基本可以覆盖洛杉矶的全部区域。
这么大的区域,结合洛杉矶的人口密度,大约会有97万人直接死亡。
是不是很恐怖?
如何评价强?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个人观点:强五是歼轰-7出现之前,代表中国本土最高设计水平的战机,强五的设计师陆孝彭是当时水平最高的飞机设计师。
我们来看看强-5的研发和服役历程。强-5是1959年在米格-19,也就是歼-6的基础上进行研制的一款用于对地攻击兼低空格斗的战机。当时中国空军仅有歼-5,歼-6两种喷气式战斗机,虽然空战水平不错,但对地能力不强。比如歼-6只有挂载副油箱的挂点上能携带1枚最大250kg的炸弹,全机只能携带2枚,而且挂完后航程就没发看了;而图-4和轰-5都属于轰炸机,只适合高空投弹,而且数量稀少且出动成本高。因此我空军当时迫切的需要一款灵活的前线对地攻击机,能够胜任前线地面支援和空中遮断的作战任务。
当时少量的图-4和轰-5并不适合前线对地支援的任务
强-5在歼6基础上小幅增加了机身尺寸,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都有可观的增加;但强-5度机身和机翼的布局与歼-6几乎完全一致,比如:都是全金属半硬壳构造;机翼的后掠角都是55度,机翼上表面装有导流片,下表面有扰流片,与副翼的操纵联动。其最大的不同当属强-5机头两侧的进气,是摆脱苏式机头进气,朝西方先进战机看齐的一种设计。陆孝彭总师的眼光非常长远,考虑到了将来强-5的未来升级潜能,给机头前面的加上锥形整流罩,意味着强5有机会装上雷达和航电设备,使其不致用上十来年就落伍。此外,考虑到跨音速和超音速下的阻力与面积率相关,陆总师还采用了蜂腰形设计,这种做法至今在歼-10歼20和F-22身上还可以看到,可以说原创度和前瞻性是非常高的。
强5和歼6的对比
强-5基本型武器挂点增加到了6个,翼下4个,机腹2个;其中2个翼下挂点和2个机腹挂点都可以携带250kg炸弹(或者57mm/90mm火箭巢),此外还有一个机腹弹舱,内部可携带2枚500公斤的炸弹,这都是歼-6所不具备的能力。因此强-5度对地能力相比之前的战机是大幅提高的。
强-5和歼-6数据对比
其中1970年研制强-5甲型,是为应对苏联入侵专门设计的能够投掷核弹的型号,使用半埋式机腹弹舱,可以携带一枚氢弹,或者“狂飙一号”战术核弹,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款能投掷战术核武器的战斗机。
可以携带核弹的强-5甲
在那个困难年代,强-5绝对算我们的一款“争气”机,从它如此多的变体就可以看出。强-5除了对地型之外,还开发出了一款对海型号——强-5乙鱼雷攻击机。强-5乙取消了机腹弹舱,加大了翼面积以加装鱼雷挂架。这也是我国当时唯一一款能够对海的战斗机型号。不过由于雷达落后,配套的火箭助飞鱼雷研制缓慢,海军方面改变了思路。最终强-5乙未获服役。
强-5乙鱼雷攻击机
1976年到了强-5I设计时,机腹弹舱也被取消,弹舱被改为油箱,机腹挂点改为4个,载弹量增加到2吨,航程也从1820公里大幅增加到了2000公里以上。自此以后,强五还有很多的改进型,包括加装新型雷达航电,挂载新型空空格斗弹,甚至最新型号的强-5还可以投掷激光制导炸弹。不过随着歼轰-7,歼10,歼11B等战斗机的服役,强-5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2012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最后一架强-5下线交付空军,自此,强-5在空军中只有退役,没有服役了。
强-5最终改型——强-5G,可以携带激光指示吊舱,激光制导炸弹,机腹有一个半埋的保形油箱
这里还要介绍一下强-5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总师。陆总师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并且在美国的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和英国格罗斯特飞机设计公司工作过,因此眼光比较开阔。担任强-5总师时,他几乎是倾尽毕生所学,融入了诸多新式的设计,首次实现了机头两侧进气的设计。要知道在1950年代,这种设计在西方才刚刚流行,而苏联哪里甚至还没有任何一款现役飞机可以参考。这对于当时航空工业刚刚起步,航空设计能力处于小白水平的中国来说,不啻为一种冒险。所以当时强-5立项的时候,军方直提出设计一款高亚音速的对地攻击机。然而陆总师对次并不满意,他认为,中国的空中力量过于薄弱,对地机必须本身拥有不弱于战斗机的格斗能力。因此将强-5设计成一款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对地攻击机,同时具备相当优秀的低空格斗能力。在80年代与巴基斯坦空军推销强-5III的时候,强-5III在模拟曾经在低空击败了巴空军的幻影-V,用战绩证明了实力。1985年,强5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对陆老的最高肯定。
除了强-5,陆孝彭在南昌飞机制造厂期间还设计了另一种对地攻击机——强-6,这是一款更大,载弹量更高,机动性更好的飞机。这款飞机居然有可变后掠翼的设计!这也算是我国航空历史上独一份了。不过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根本不足以制造出可变后掠翼的飞机出来,所以在80年时项目终止。尽管没有制造出来,但是仅从设计上来看,强-6的边条翼+可变后掠翼设计可以说拿到美国苏联也是毫不落伍的,假如真的做出来,在机动性上完全可以达到主流三代机的能力。
强-6 对地攻击机
陆老不光实际设计能力拔群,他也的理论功底也十分了得,非常重视飞行器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1980年,他发表了“用速度坐标法描述三度空间位流微分方程”论文,将查普雷金的二元流线函数微分方程引伸到三度空间。1982年,他发表了《后掠机翼的翼根效应》一文,提出了翼根旋涡区与非旋涡区之间有一条分界线,通过数学分析,求出了这条分界线的轨迹及翼根区的涡强分布。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跨音速学术讨论会上,陆孝彭发表了《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一文,对学术界长期有争议的二元跨音速流中极限线的性质,以及与激波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数学分析,为应用查普雷金特殊解求解复杂的气动力问题开辟了道路。这些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对于理论研究能力最为薄弱的中国航空,也是贡献颇丰。
陆孝彭总师和他的强-5
航天发射基地隶属哪个部门?
中国航天工业部
中国航天工业部成立于1982年5月。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1965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的第七机械工业部。
主要任务
中国航天工业部领导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其他科研机构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火箭和卫星控制系统、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设备、遥测系统、测量控制设备、计算机、惯性器件等的设计和研究;空气动力学研究、材料工艺研究、结构强度环境试验、空间环境试验。
主要企业
中国航天工业部的主要企业有:运载火箭总装厂、人造卫星总装厂、火箭发动机厂、控制设备厂、地面设备厂、遥测设备厂等。中国航天工业部领导的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和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负责航天技术和装备的进出口业务,同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技术合作和贸易关系。
同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哪些?
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国内首个“汽车整车风洞”、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结构抗震防灾技术、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北京新机场有哪些特点和创新?
北京新机场还未开通便名列英国卫报评选 “新七大奇迹”之首,看见这项“世纪工程”有多瞩目。我们也用几个关键词来了解一下,例如北京新机场拥有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首次采用“海星”状结构、不规则自由曲面屋顶结构创下施工难度之最纪录、新航站楼屋顶面积全球最大、国内首创双层出发高架桥、高铁首次穿过航站楼、国内首创隔震技术、效率提升4倍的栈桥功法施工……
北京新机场的跑道在国内首次采用“三纵一横”式布局,能够极大提升空、地一体化运营效率。其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总面积达143万平方米,包括航站楼、停车楼、综合服务楼等主要设施。从空中看新航站楼类似五角星形,标高50米。新航站楼的结构超长超大,这也导致结构长度超过规范限值,需要解决裂缝控制、温度作用和结构扭转问题。
航站楼的屋盖钢架结构投影面积多达18万平方米,这是25个标准足球场面积之和,而支撑起这么大面积仅需8根C形柱作支撑。其中有6根在1个180米直径的同心圆上,里面足以放下整座鸟巢体育场。而8根C形柱相距达200米,为旅客带来广阔的使用空间。这也带来极难的施工挑战,屋盖架采用空间网架结构,由12300个球星节点和6万根杆件组成了一个自由曲面。每1个杆件和球型节点的连接被三维坐标固定为唯一位置,施工难度创下世界纪录。
在北京新机场的巧妙设计下,旅客可以做到安检后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仅600米,这只需要8分钟,效率更是超过世界其他同等规模机场。而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创新的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