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微乐辽宁麻将是不是有挂(详细开挂教程)

2024-08-09 40阅读

网上有关“富士s4050使用技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富士s4050使用技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咨询加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http://www.boyicom.net/sheng/1.jpg
1.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2.咨询软件加微信【】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富士s4530新手使用技巧

1.如果是小白的话,试机不要用自动档,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可以先试试sp档里的场景模式来试,人物模式看看。你会发现相机不是很难的。

2.循序渐进,不要机器一到手,就拍各种特效和晚上的照片,先从白天开始练习,因为白天比较容易。

3.如果家用的话,sp档里的各种场景模式基本能满足需要了。如果想好好练习一下摄影的话,请放弃aoto和sp档,还有不用闪光灯

4.我是直接从m档开始练习的。手动开始拍,不是黑就是白,弄了两天,才弄出个头绪。原来手动拍照,几个因素的掌握好:iso 光圈 测光 白平衡 对焦 焦距 景深 构图。

我是摄影小白一个,以前拿卡片机瞎拍,自我感觉不错,现在一用m档,晕了。照片怎么全都是黑的,机器坏了,不对,场景模式拍的正常啊。还是我设置的不对。

查了一下发现得设置光圈和快门。哆哆嗦嗦的摁了+/- 按钮,可以设置了,好在这个机器光圈就两档,光线不好的话就用大一点的光圈(实际上是数值比较小的那个),然后用上下键调快门速度,让那个标尺走到中间,半按快门对焦,听到响声按下快门,hold 住等看到,就ok了。还不错,哈哈。

下面是我总结的经验(新手一周经验,请各位老大拍砖)

新手练习拍照,原则是:照片曝光适当,不糊(不抖)对焦准确。白天好练,室内或者灯光环境对光圈和快门才能悟出来心得。

1.新手对iso 快门 光圈是很纠结的。我是这样理解的:相机拍照前要先设置iso 64是图像质量最好的,但要看光线的强弱,因为晴天室外没得说64,要是阴天或者室内就要看看100,光线要是暗的话200以内都可以,然后是光圈,两档光圈也是看情况,光线暗的话就大光圈(数值小得那个),还有拍人像背景虚化的情况尽量大光圈。最后是调快门,快门要看标尺的位置,试验调快门的值,直到把标尺调到中间就可以。不过这里提一下,快门可调的范围很大,几秒到2000分之1秒都可以,但是,对于新手来说,最好快门的范围在安全范围内,我一般都是30那个档以上都不爱糊,还有的照顾到被拍的东西的速度。特别是晚上,有时候最后一步调快门的时候,曝光调好后发现快门特别低的话,像5或者1” 以上,手持的拍照必糊。这时候就要考虑降低iso和增大光圈了,但是我们的这个机器光圈在广角端就两个档,没办法,只有调iso。iso越大,照片越模糊,噪点多。建议新手调到400以内就不要往高调了。

总体来说,我拿起相机考虑的顺序是这样的,iso ->测光模式->白平衡->对焦->光圈->快门->光圈->iso 。

2.上面的熟练以后,开始研究景深。我有点偏好拍人物,传说拍人物需要景深浅,才能出背景虚化,所以特意研究了一下。

是这样的:光圈大景深浅 被拍人物近景深浅 焦距越长景深越浅。那就尽量满足这几个条件好了。纠结在于 我们的机器光圈就两个档,可调范围小;焦距太长,人物会失去立体感。不给力啊。

有个前辈发得帖子是这样的,拍人的话,焦距不要超过6倍,超过6倍,人物失去立体感。我试了一下6倍焦距,加上大光圈,虚化效果有限。后来翻了很多帖子,发现4050的一个亮点:焦距8.3倍的时候,光圈竟然有三个档,还可以往上调一个档次。我想这个是4050拍人的一个转折点吧,看看我们能不能发掘一下这个潜力。但是8.3倍的焦距,照人得离好远,待测试一下。过两天发个测试帖来看看.

智能场景摄影模式 2011-11-02 13:22:53| 分类: 富士S4050使用技 |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所谓智能模式,即相机可根据场景的情况及拍摄对象自动选择合适的摄影模式。目前已有部分相机推出丁此种模式,下面就来简单介绍智能场景摄影模式中包含的几种摄影模式。

在夜晚进行拍摄

若打开闪光灯则会造成前景较亮而背景一片漆黑的现象.如果使A夜景模式进行拍摄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夜景模式下的闪光灯都是默认关闭的,选q的是长时间快门拍摄。

进行夜景拍摄时最好用上脚架,达样就可以应用较低的感光度来保持画质,若用手共拍摄,则凶面可能会模糊不清。此外,为减少按下快门瞬间造成的抖动,最好采用定时器翅行拍摄。

风景模式

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拍摄风景的,用该模式柏摄风景名胜时,一般相机选用小光圈来得到更大的景深。在拍摄时相机会进行白动对焦,使拍摄出来的照片·近景和远景都比较清晰。在风景模式下拍摄出来的照片整体效果较好、色彩艳丽、对比度高,但在拍摄时需注意不要让阳光直射镜头,同时也要留意现场环境的光线。

人像模式的主要拍摄对象是人物,

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相机倾向于选择大光圈,以达到虚化背景突显人物的效果;

第二,稍微降低拍摄色彩的饱和度,以准确还原人物肤色。

和取景问题,若是在昏暗环境下使用闪光灯则需要启用不着防红眼功能。此外,若使用长焦端拍摄人像,人像会更加清晰而背景则会更加虚化。现在有很多相机级具备脸部识别的对焦功能,有更强的脸部拍摄能力,如针对脸部的曝光、白平衡控制等都更加有利于人物脸部的拍摄。

微距模式

即将微小的景物放大的摄影模式,多用于细小昆虫、露珠、细微花卉等对象的拍摄。一般的Dc都能进行微距拍摄,但用小巧数码相机更具优势,其长处就表现在微距拍摄能力上,因其感光元件面小,ccD与镜头的实际距离较短,所以十分有利于微距的拍摄。进行微距拍摄时一般都用大光圈来拍摄,这样能够得到背景虚化、浅景深、突出主体的照片好友一些模式就不讲了 ,大家多去运用下就可以了,智能模式真的很方便。希望大家多用用富士s4050的智能场景模式,不要一味执着于那些手动档。

关于auto模式 2011-11-02 13:20:15| 分类: 富士S4050使用技 |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摄影模式是数码相机上一个最常见也最基本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拍摄需至快速切换到特定的摄影模式,轻松方便的拍摄出好的照片。但并不是每个用户都能认识到这巧功能的作用,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数码相机常用的几种摄影模式。

一、简单易学的AUTO摄影模式

AuTo模式即全自动模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开始拍摄前,只需先设定相片的分辨率(如果存储卡的容量较大,建议使用最高分辨率进行拍摄),再在LcD上观察要拍摄的对象.然后按下快门键就完成拍摄了。另外,用户可通过拨动变焦杆,将在影像小占回面太小的主体放人,然后再进行拍摄。

AuTo摄影模式比较适合那些喜欢操作方便几对相片质量要求不怠的摄影者。由于这种“傻瓜式”的摄影模式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

AuTo摄影模式操作虽然简单但也要注意,其与传统胶片相机的拍摄存在一定的差异,柏摄时不是“次按紧快门键就可以.而是先要进行半按,等出现对焦成功提示后才能全按下去。初级入门者一定要注意这点,而且按快门时要保持手形稳定,否则很容易出现照片模糊不清、发虚等现象。

auto模式,说是实话,平时出去玩接触到最多的档位,为什么?因为方便,不用反复调试参数在不同设置在同一环境下的表现,我应该相信,虽然4050是长焦相机,但是用auto模式的朋友不再少数吧。

富士s4050使用技巧——光圈,焦距,拍摄距离与景深之间的关系。无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这几个概念有非常直观的了解,那么你才能真正掌握好景深

第一:什么是景深

不讲专业术语,就讲我对景深的理解,说得通俗一点,景深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常常听到大家讨论的背景虚化就涉及到景深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精确调焦的主体前后,还会有一段相对比较清晰的范围。比如我们对某静物,指的是,我们把那么该人必然处于清晰点上,而此时,因此,我们可以说小物体处于清晰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景深范围之内。景深,也就是景物清晰的深度。这里我们所说的相对比较清晰,是因为前后景物的清晰程度毕竟不如对焦点上的那个物体,但是可以为人们的视觉所接受.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么请看下图:

该图为浅景深的例子

习惯上,这个清晰的范围大,就被人称为“大景深”或“深景深”,相反则称为“浅景深”或“小景深”。

那么景深和这3者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第二:焦距越大,景深越浅,则反之;

第三: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浅,则反之。

由于,富士s4050的光圈不是定光圈,而是随着焦距的变大光圈数值变大,这个因素制约了我们这个原理在人像的运用,因此单凭相机的配置要达到人物背景虚化的效果还是捉襟见肘的。

富士s4050长焦机使用技巧:如何拍摄夜景,拍摄夜景的技巧

很多富士s4050长焦机的朋友都会问:如何用富士s4050拍夜景,富士s4050拍摄夜景的技巧是什么,我的富士s4050拍的夜景怎么没有你们拍的好?

不急,现在就说说富士s4050长焦机的拍摄夜景的技巧,掌握好一下七大技巧,相信你一定能拍出让自己满意的夜景。

拍摄夜景技巧一:自备三脚架

富士s4050拍摄夜景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曝光,因此相机要保持隐定才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为免因震动而破坏照片效果,最好使用三脚架减低晃动。

拍摄夜景技巧二:调低感亮度(ISO)

富士s4050的高感表现的太差,iso高于400,噪点就非常明显,因此,在具备三脚架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利用大光圈,慢快门,来获得较低的ISO,建议使用iso200.来保证画面没有明显的颗粒感。

拍摄夜景技巧三:使用大光圈来

结合低iso来说,我们需要大光圈来配合,已获得更充足的光线,因此在漆黑的环境中,较大的光圈可以令更多光线进入镜头,令观景器上的画面更清楚,也能是曝光时间稍微缩短,有利于缩短快门。

拍摄夜景技巧四:使用小光圈拍摄

看起来或者会有一点矛盾,刚刚才说过要使用大光圈镜头,为什么现在又说要使用小光圈拍摄呢?原因很简单,使用大光圈镜头的作用是为了方便摄影师于取景时看得更清楚,但拍摄时把光圈转小是因为以下的两个原因:

1. 小光圈能令景深更大,令景物不会受浅景深的影响而变模糊;

2. 如果晚上有灯光照明,使用小光圈拍摄可以令灯光变成星型(富士s4050必须加星芒镜才可以达到要求),效果更突出。

拍摄夜景技巧五:慢快门——长时间曝光

慢快门可以用于拍摄车轨、星轨、海浪等。长时间曝光不但可以令海浪变得平滑或者记录下汽车红色尾灯的轨迹,还可以令一些平时肉眼看不见的光线显现,效果绝对引人入胜,由于长时间曝光的设定,也允许我们使用较低的iso,这也是在光线不充足保证低iso也能拍摄到清晰画面的一个原因。

拍摄夜景技巧六:设定白平衡

拍摄夜景的时候不建议使用自动白平衡,因为在黑暗环境下,自动白平衡很容易会变得不一致,导致相片出现色差。拍摄夜景时你可以使用“荧光灯”模式的白平衡,但当然要根据当时环境来选择最适合的模式。对于大场景的夜景拍摄.自动白平衡还算准确,但如果发现色温错误的话,各位不妨改用日光或荧光灯模式。阴天模式虽与现实色彩有点距离.但如果个人喜好是偏暖调的话.其效果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至于白炽灯模式.则营造出一份清冷的另类

拍摄夜景技巧七:有美丽的夜景

掌握好以上相机的设置技巧后,只能助于你拍摄清晰的夜景却不能拍摄漂亮的夜景,因此有美丽的夜景,才能拍出漂亮的片片。

以上就是富士s4050长焦相机夜景拍摄的几个技巧,发现好多人都在抱怨4050的夜景拍摄不好,其实是大家没有掌握住拍摄技巧,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照出好的夜景。

摄影技术之——夕阳摄影技巧

夕阳摄影技巧前期准备篇:

1.去哪寻找夕阳的身影(拍摄地点)野外拍摄:包括的地点很多,糊,山,草地等。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视野开阔,能看到夕阳,风景优美,景色多。野外拍摄的时候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点,比如高山上,拍摄的视角选择高处向下的角度,这样在取景时近处和地面就不会有什么多余的物体遮挡太阳,有利于主要内容的表现。重峦叠嶂在旭日东升时处于大逆光会产生一种层次丰富的效果。城市拍摄:水平线就不可取了,最好去高楼,能拍摄出来的夕阳想必也很有层次感。

2、夕阳什么时候最美(拍摄时间)好像废话了,但是是傍晚啊。当然,这没错,但是从季节上来说,春秋2季是最适合的,为什么,因为云层多,才能拍摄出层次感,画面才会漂亮。

1、如何捕捉夕阳的美(构图)先了解日落的过程:大至分为四个,由太阳变黄,进入变红长蛋形,再到水平线上消失,及至天空由红转紫再转深蓝。掌握好这个过程,可以抓拍,可以等待一个画面在拍摄。

2.云彩夕阳伴侣 云彩配合夕阳的美景,深深陶醉,所以曝光一定要降低,尽情拍摄云和夕阳的暧昧吧。3、前景的运用!前景可以解决画面的单调感觉,具体应用树枝,花,手中的小饰品都行。但是要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过曝,宁可欠曝。为何,因为前者可以通过软件弥补,后者即使能弥补也不好。

4、在水边吗?表现出美丽的倒影吧!不少优秀的日出日落摄影作品都是在水边完成的,因为在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波光鳞鳞的水面倒映出美丽的彩霞,水面上的船只帆影给画面平添了几分生动,确实是很不错的摄影题材。拍摄水面倒影会使日出和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现出如镜中一样的影象,而拂过水面的微风总是会扰动这种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条更加耀眼的光线,并从地平线到画面的前景之间勾画出一条光路,当太阳渐渐下落时,这条光路会延伸到你的眼前。所以,在水边拍摄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构图的因素,按下快门之前,是不是已经将水平线摆好了位置?是不是已经将我需要的景物都包含进去了?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测光的时候,一般是选择平均测光模式,这样才能使整个画面的光线分布均匀,不至于过曝或者欠曝。

5、相机如何设定 设定白平衡:日光白平衡画面偏黄,白炽灯偏蓝色,夕阳的话还是建议日光白平衡,黄黄的色调适合夕阳;测光模式:自由发挥吧,看表现的效果,不过我倾向于点测光;模式:更加自由了,没有墨守陈规,自己去打破规律吧,用尽各种办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照片才是好照

2100年10个黑科技,准备好你的脑洞了吗?

手机相机专业模式在拍照中的应用?

手机相机的专业模式,即可手动控制快门速度、感光度、测光模式、对焦模式、白平衡、曝光补偿(华为手机专业模式的六大参数,其他品牌手机大同小异)。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使用专业模式能拍摄出更符合心中预想的画面。下面介绍2种在平时拍摄中用到专业模式比较多的两个场景。

1、慢门

说到慢门,大家应该不会陌生,相信很多朋友都见过诸如此类的各种梦幻、唯美的长曝光摄影作品,如流水、车轨、星空、星轨以及光绘等等。

就拿拍摄星空来说,常用参数为:15-30秒曝光时长,800的ISO,EV可选0至+4(因拍摄环境不同,设备不同,参数仅供参考),这套参数大部分设备都适用。

当然,慢门的拍摄还包括一种特殊的拍摄技法——追焦,即是利用相对运动的特点,使相机和被拍摄物体保持相近速度的同步水平运动,配合适当的快门速度,就可以拍出背景模糊且呈现流动感的作品。

2、高速快门

高速摄影,是一种使用非常快的快门速度来捕捉图像的技术,最常用于那些通常情况下人眼无法看到的场景的拍摄。这样的画面,生活中也见过不少,地铁上的广告、广告牌,甚至是食物或者饮料包装上,都有着类似的画面。

1/3200s, ISO6400

一般来说,1/500-1/1000秒的快门速度可以很好地拍摄戏剧、舞蹈等动态题材;1/2000秒在一般情况的 体育 运动题材都有达到清晰程度,如要把雨滴下落的过程凝固住,或鸟类起飞时快速煽动翅膀等较高速的题材时,快门设置到1/4000秒会得到很清晰的影像。不过这都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场景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整。

当然,专业模式的用途也不止这么多,就和相机的M档一样,几乎可拍所有的场景,前提是你自己心中要有数:是因为我们想要专业模式给我们预想的画面,而不是,我们进入专业模式里以后,在尝试各个参数决定拍摄什么内容。如果是那样,普通的照片模式就可以了,所以,还是把基本功打好才是王道。

手机上的专业模式就相当于相机上的手动挡(M档),可以让手机像相机一样的调节测光模式、感光度、快门速度等参数来满足不同的创作需求。

我们打开相机的专业模式,在这里有几个图标:

第一个图标是M(测光模式),测光就是调整照片的明暗分布,这里的测光模式有三种:矩阵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一般我们拍照时默认使用前两种就行,点测光适合拍摄舞台剧照。

第二个图标是ISO(感光度),指手机传感器对于光的灵敏程度。ISO越低,画质越好,但是画面越暗。ISO越高,画质越差,噪点多,画面越亮。

第三个图标是S(快门速度),就是曝光时间,快门速度越快,进光量就越少,画面就越暗;快门速度越慢,进光时间越长,画面就越亮。

分母越大,快门时间越小,比如1/3200秒的快门速度比1/32秒的快门速度快。

快门速度越快,我们称为高速快门,适合抓拍运动中的人,行进中的车,奔跑中的小动物等。

快门速度越慢,我们称为慢门或长曝光,可以拍出物体运动的轨迹,拍摄出光轨、星轨之类。

第四个图标是EV(曝光补偿),主要是为照片补个光。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照片过亮,要减少EV值。

第五个图标就是AF(对焦模式),一张拍的是否清晰,对焦是至关重要的。手机上的对焦模式有以下三种,能让细节突显不一样的美。

AF-S:单次自动对焦,点哪里对焦哪里,常用于拍摄静止的物体。

AF-C:连续自动对焦,点击手机屏幕一次,然后自动连续对焦,适合拍运动的人或物。

MF:手动对焦,选择某区域对焦,然后拍完或者移动手机时,对焦点仍不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拍摄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对焦模式。

第六个图标就是WB白平衡,能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冷暖色调,还原照片本色。

一般都会选择自动模式,当你觉得自动拍出来色温不准确时,可以手动选取后面的云、雨、白炽灯、太阳这几个模式来获得更准确的白平衡。

专业模式适合拍摄夜景、长曝光、星空等拍摄场景。下面的几张都是我用华为手机mate20pro拍摄的。

强大的手机专业模式

手机拍照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很多人都是拿起手机咔嚓咔嚓就可。这里使用的是手机的自动模式或者hdr优化。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手机拍照专业模式的应用。

1.拍星空

现在大部分手机都可以拍摄星空或者星轨。一般参数为快门时间15~30秒,ISO800~3200,对焦无线远。具体数值看周围环境而定,只要固定好手机,调整参数,等待十几秒后一张星空照就出来啦!

魅族15专业模式拍摄

2.快门与慢门

高速快门通常是指足以冻结动作的快门速度。通常1/250或更高的快门速度才能在相框内冻结动作,而不会产生运动模糊或相机抖动。

通过高速快门,你可以捕捉到一些惊人的“冻结”动作,例如下落中的雨滴,飞行中的鸟类,行动中的运动员或水滴飞溅。

如果你在拍摄水时使用高速快门,则每滴水滴都会完全清晰地悬挂在空气中,甚至我们自己的眼睛也看不到。

高速快门能消除运动模糊,能创造性地使用它来传达运动和速度。这些类型的镜头通常需要大量的反复拍摄,但是最后成片效果视觉冲击力会非常强。

而快门速度越慢,我们称为慢门或长曝光,速度通常约为1秒或更长。非常适合拍出模糊的人群照,使流水具有雾状外观,并捕获来自 汽车 和星星等物体的光迹。星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

华为p20Pro专业模式拍摄

安卓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支持专业模式,苹果可以下载procam7来实现,这也算一个非常强大的相机软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已经算是不易,若能预测未来就显得更为困难。就好像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我们只能幻想着嫦娥奔月这样浪漫的传说,万户也只能是献身于火箭和烟雾中。如此说来,未来几年里会有什么科技奇迹发生我们也无从得知,更不用说八十年后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2100年10项最有可能实现的超级先进技术吧!

虽然这些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但是我在做出这些预测时相当有信心。就像已经存在的先进科技一样,现在我们或许觉得理所当然,发明之前人们可能觉得这只是异想天开。我相信,到了22世纪,即使这十项超级先进技术不会全部研发成功,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的。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在计算机发明之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如今这般庞大的信息网络。计算机科学家古德(I. J. Good)曾在20世纪60年代很贴切地形容“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问世,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不可能完成的发明”。

一旦研发出超人类智能的机器(最早在21世纪50年代),那么智能机器将取代人类,并作为设计师和工程师,帮助我们实现科技之梦,甚至包括一些我们还没有想到的技术。以下我们将介绍十项几乎可以改变一切的技术。

1.脑机连接虚拟现实

像Oculus Rift(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设备——虚拟现实设备)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都非常精致先进,但是无论这些小玩意配置多么复杂且精妙,现实生活中的那种真真切切的感觉依然遥不可及。我们需要的是那种能够给予我们更真实的感官冲击力的虚拟现实设备,或许到了22世纪初,研究人员就能成功研发这种设备,在体验虚拟现实时,感受会真实到让我们无法分辨出虚拟与现实。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信息直接由人体的感受器传递给大脑,不同于普通的感官输入模式,这样我们的感受就更加真切了。

感觉这种东西真的很奇妙!说它是有形的吧,有时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它是无形的吧,我们又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要想知道感受到底在我们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存在,还必须从源头——人类的大脑开始了解。事实上,大脑(在所有器官中)是一种感觉处理器,它对于所有事物的感受都有规律可循,无论是对于玉米饼的味道,还是电脑屏幕上刺眼的光线,都是如此。正如墨菲斯(Morpheus)在**《黑客帝国》( The Matrix)中所说的:“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如果你指的是那些你能感受到的东西,或者是你可以品尝的,亦或是你闻得到的、看得见的东西,那么抱歉,这些所谓的‘真实’不过只是你大脑处理的电信号而已。”

《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是一位未来主义者,他在书中的问答部分解释了这是怎么发生的。

“我一开始了解的是可以植入我们体内和大脑中的纳米机器人(这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在实现神经系统范围内的全浸入式虚拟现实技术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还能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大脑间的沟通交流。另外,纳米机器人还能拯救我们的智商!不过请记住,我们的生物智能(biological intelligence)自出生以来几乎保持不变,但是非生物智能(nonbiological intelligence)却可以每年成倍增长!等到了21世纪30年代,我们的非生物智能将占智能的主导地位。”

虽然库兹韦尔给出的这个时间表未免有点太乐观,但他的观点却是合理的。我们正在努力研究,试图找到突破血脑屏障的新方法,并发明可在人体内自由移动的微观机器。与之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创建一个详细的大脑网络图,包括负责处理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的区域。

一旦墨菲斯的纳米机器人植入大脑,它就会找到大脑接收到的各种感官输入的信息并阻止信息进一步传递(例如,拒绝接收有视网膜、耳朵收集到的电子信号),这可以让我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周边的实际环境(完美地屏蔽了外界信息),而此时,纳米机器人便取代那些丢失的信号,通过无线传输将一些人工模拟的感受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区域,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主观体验。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许他们会觉得自己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2. 实用雾

纳米技术先驱约·斯托尔斯·霍尔(J. Storrs Hall)曾设计了一种实用雾( utility fogs),实则是一群纳米机器人或者可以说是“小雾块”,它可以复制任何实物的真实形状,也能在移动的过程中改变形状。斯托尔斯从未来安全带的概念中获得启发,假如保护我们的安全带不再是静态的也不再是充气气囊,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呈雪花状智能雾块,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如乘客的座位移动,它们也变换自己的形状,从而保护大家。

这种实用雾要求研究人员要拥有较丰富的想象力来实现复杂的技术。每个小雾块大概只有10微米长(大概跟一个人类细胞的大小差不多),它的运动一般由一个可随车携带的微型电脑控制,也就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从外部控制。同时还配置有十二个伸缩臂,可向外挤压成一个十二面体的形状。两个小雾块相遇时就会形成一个电路,如此便可实现这个网络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有效分布。但是这些小雾块并不能自由浮动,当他们在十二个方向互相连接时会形成晶格结构——八位组桁架。

实用雾使用起来就像程序化的物质,可以在一个物体或者人的周围四处移动,也可以包围住他们,甚至可作为一种运输工具。更让人激动的是,实用雾还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甚至在一个人身处纳米雾中的时候主导他的思想(类似于沃伦·埃利斯(Warren Ellis)的《穿越大都市》(Transmetropolitan)一书中描写的小雾块)。

3. 太空太阳能

目前我们一直努力减轻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并试图过渡到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社会。从目前看来,地球上的现有资源永远无法满足我们无休止的能源需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空太阳能这个想法就不断有人提起,称其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能源问题。

大概60年前,皮特·格拉泽(Peter Glaser)设想太阳能卫星能够将其捕获的太阳能通过微波的形式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接受盘上。从这以后,相关研究人员相继提出很多不同的方案,日本首先为此做了一个完整的实施计划——SBSP系统,其实就是日本太空轨道电站在赤道上方约22400英里的固定轨道运动,然后通过激光束将能量传递到地球上。每个卫星都对应有一个1.8英里宽的接收站,其接收到的太阳能能够产生十亿瓦特的电力,这足以供五十万套住房用电了。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接收站应该建在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地方,比如沙漠或者岛屿上。

4. 意识上传

到了22世纪,每个人的存在都可以用以纯粹的数字形式表示出来,不受任何生物学的限制。所谓的思想上传(mind uploading),或者称为全脑仿真(whole brain emulation),这都需要我们掌握并复制现有生物大脑的所有细节。扫描仪器能够捕捉到大脑的每一个精确到分子水平的细节,包括记忆、联想甚至一个人的性格怪癖。

虽然未来学家也并不完全知道到底应该怎样获取人类思想意识方面的信息,但是关键的一步还是要保证能够很好地复制大脑的重要区域,尤其是那些与个人认同感即海马旁回(位于枕叶和颞叶下方的内侧)和扣带皮层(位于扣带回的大脑皮层)相关的信息。这个过程可能有点“破坏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记录大脑的状态和记忆,最好将大脑切片或者以其他方式分开(只是模拟操作),这有利于记录各个细节方面的信息。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功能足够强大的大脑扫描仪来拍摄大脑的快照,然后将其传到电脑,再由电脑将照片上的信息通过分析翻译成一个正常思考运转的大脑。为了让上传的人的各个功能行为表现地正常点,一个虚拟的身体和环境也必不可少。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和哲学问题,这是否能代表真正的思想意识的转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一个人的大脑?同时,清晰的自我意识到底能不能在数字基板上复制这一点也还不是完全很清楚。令人恐惧的是,每个上传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并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说得更直接点,就是如同行尸走肉般,其行为表现都是按照已存在的人的思想进行的,实际上称其为“脚本驱动的机器人”或许更合适。

5. 控制天气

到21世纪末为止,我们还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天气,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试着利用科技,让天气按照我们所想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利用由特殊粒子(如干冰)制成的云块来刺激降雨,常年缺水的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已经人工降雨将近五十年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政府在风暴前向北京上空发射了1100枚火箭实行人工降雨,甚至试图通过向雷云层发射激光脉冲以可控制的方式来触发闪电以达到降雨的目的。

展望未来,气象工程师可以建造一个巨大的墙状结构的建筑,以防止破坏性龙卷风的形成。同时,为了从飓风中捕获可用能量作为清洁资源供社会使用,也可以建造一个体型巨大功率强大的海上涡轮机阵列。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风能发电厂一般包括成千上万的涡轮机,这样能够将高峰风速减小到92英里每小时(即148公里每小时),同时风暴潮也减少百分之二十一。实际上,这会使得飓风的能量减小一个数量级,当然,减少的能量可转化为可供人类利用的能量。

更激动人心的是,最终我们可以研发一个天气机器,它可以通过编程模拟大气环境。目前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计划,主要是利用透明的小型气球拼成全球云区,然后上升到平流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太阳光入射。在每个气球里面放上一面镜子,同时还配有GPS(监控位置)、执行器(控制方向)以及一个微型电脑,然后在氢气的帮助下向上移动,这个具有编程功能的的温室气体在到达离地面大约二十英里的位置后会停下来。当数以万计的镜子正面背对地球表面时,阳光通过镜面反射返回太空。这个系统由人工智能操纵,对全世界的天气模式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并将无人居住区变为宜人居住的温带区域。

6. 分子装配机

3D打印机很神奇?比它更神奇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分子装配机(Molecular Assemblers)。这是纳米技术之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K. Eric Drexler)在其著作《造物引擎》( Engines of Creation)中提设想出的一种装配机。德雷克斯勒描绘出的这种设备可以将单个原子组装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星际迷航》(Star Trek)中有一集,一名船员用一种复制机打印出了一杯热气腾腾的伯爵茶,如果你看过这里,那基本上就会明白这种分子装配机如何工作了。很多未来学家也将它称为fabricators,简称fabs。

《星际迷航》中出现的复制机基本就相当于一部分子装配机

德雷克斯勒认为,生物装配机早已存在,它可以生成很多复杂且精妙的生物结构,比如细菌、树木,甚至你和我。而以相同的逻辑来看,我们最终也能深入了解到极小物质的力学性能,从而利用相似的原理制造出任意大小、形状和密度的物体。

fabs有望为世界开启一个“固有的富足”的新纪元(译者注:Radical Abundance《固有的富足》是德雷克斯勒一本书的名字)。它可以让我们制造出用其它方式无法制造的物品和材料,完全从无到有,或者更确切地说,从分子开始。但是,这样的设备只能用于制造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食物。如果制作一块牛排,首先,分子装配机会采集原材料,包括碳、氢、氮等,接着将它们制成氨基酸和蛋白质,最后再做成牛排的形状。

7. 地理工程学

很遗憾,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似乎已无法逆转。从现在起到2100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大气中大量的温室气体都会继续让地球变暖。

一搜无人驾驶“造云船”的概念图,这艘船正在制造云层,并将阳光反射回太空。

从海平面上升和特大干旱再到超级风暴和物种灭绝,气候变化带来了各种环境灾害,为了阻止这种危害继续蔓延,我们不得不开始小心翼翼地运用地理工程学来拯救地球。

有一些呼声较高的解决方法,包括通过卷云造雨来降低反射率、在平流层注入微粒进行太阳辐射管理、通过注入硫气溶胶减缓全球暗化,以及基本地通过热带造林恢复碳平衡。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方法,比如布置一个巨大的太空反射镜(虽然可能到了2100年我们的技术能力也无法到达这个水平),或是给海洋施肥用以消除大量水华,以及增强海洋碱度来降低海水酸性。很显然,解决办法层出不穷,我们并不需要局限于某一个。

然而,地理工程学存在的问题在于,如果这些办法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变成打着科学的名义将地球破坏得更严重。此后我们对这些方法只会越来越依赖,无法再回头。但是非常时期就需要有非常手段,也许为了确保最终结果的安全性和功效,我们除了依靠复杂的气候模型和超级计算机也几乎别无他法。

8. 心灵感应

目前,通讯技术和神经科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成为可能。

《攻壳机动队2:无罪》

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灵感应,这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无疑也促进了“蜂巢思维”早日到来。“蜂巢思维”是指在未来,每一个分散的个体的思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那时我们会发现,个体的力量逐渐消融,而群体意识的力量却不断壮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情景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早在2014年,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就展示了一个完全非侵入式脑对脑交流系统,这算得上是人类首次直接通过大脑收发信息。在这项实验中,两名志愿者相隔几百英里,却通过脑海中的念头进行了交流。一年以后,另一个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让两个志愿者合作去玩同一个电脑游戏,其中一方通过互联网将脑中的信号传递给另一方,并指挥他做出动作。这些系统虽然都处于起步阶段,却指明了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未来我们可以仅仅通过意念就与另一个人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意念取物”来控制我们周围的智能设备。

9. 聚变能量

今年年初,德国的物理学家们用2兆瓦特的微波脉冲加热氢气到8000万度,最后其转化为一种密度极低的氢等离子体。整个实验没有产生任何能量,并且整个过程只持续了1/4秒,但是它却让人们在实现终极目标的道路上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实现能量产生的方式:核聚变。

加热、加热、再加热:氢等离子加热至8000万度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而与之不同,核聚变指的是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发生聚合作用最终生成一个质量更重的原子核。科学家们认为,核聚变最终的结果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也将成为未来切实可行的清洁能源的来源。最终,聚变能量可以代替化石燃料和传统的核反应堆。

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还需要找到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太阳进行实验时。其中的难度在于,聚变等离子体很难“装在一个容器里”,因为这些质子流和电子流很难控制。太阳因为有巨大的引力足以将离子体约束在一起,但是我们在地球上,所以必须要依靠磁体或激光约束的方法来达到相同的效果。一旦有一个极小的等离子分离出来,机器壁都会有所损坏,致使核反应堆停止运作。

10. 人工生命

未来的科学家们并不会满足于基因工程,而是从无到有设计和制造新生命 ——从最微观的合成细菌到《银翼杀手》(Blade Runner)里重新设计的与人类有相同感觉的复制人。这门新兴的学科就是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也叫Alife,它指的是通过计算机和其它合成生物学技术人工改造生物。

JCVI-syn3.0,由473个基因构成的人工合成细菌

科学家们对于合成生命形式的探索早已经展开。今年年初,合成基因组学公司(Synthetic Genomics )和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 J. Craig Vent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们成功制造出了一个合成基因组,这种细菌只有473个基因,比目前已知的任何其它细菌的基因都要少。未来,该领域取得的进展将帮助生物学家探索生命的核心功能,以及给细胞内最重要的基因分类。研究人员还能够以此为基础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有机体,比如吃塑料和有毒垃圾的细菌、以及有一定药效的微生物。

与此相关的还有另一项重大突破,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同时也是这项新计划的组织者之一,他正在尝试合成人类基因组。研究人员称,他们的目标只为合成一个细胞里的完整人类基因组。但是一旦成功,这项技术也会应用于合成人工有机体,甚至是合成人。

以上列举出的任意一项科技都有可能重塑人类的文明历程。只是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些不凡的成就将来要如何相互协作,不同的科技融合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总是难以预测。比如,脑机连接的虚拟现实、意识上传和人工智能三者的融合可能会产生一种可能,那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世界同真实世界的人相融合,仿真大脑和人工智能同时存在。而未来的地理工程学系统则会同时融合气候控制系统和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诸如此类。

我们对未来科技的预测越多,未来真实的样子就越显得扑朔迷离。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gizmodo,译者 一粒宸、sunshine,转载须授权

关于“富士s4050使用技巧”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