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运会的奥运圣火是怎么采集,奥林匹克火炬精神
现代奥运会的奥运圣火是怎么采集,奥林匹克火炬精神?
奥运火炬象征着光明、勇敢、团结和友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它使不同肤色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奥运会以火炬的燃烧与熄灭来象征着奥运会的开幕与闭幕。
奥运会点燃火炬是从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就开始了,一直被延续下来,成为了奥运会开幕式上一项不可缺少的仪式。
每届奥运火炬圣火的点燃仪式都起始于希腊雅典奥林匹亚遗址,终点是每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主场馆火炬台。
为保持奥运火炬圣火的纯洁性,在整个火炬接力过程中,只能使用从奥林匹克采集来的圣火进行传递,圣火不能与具有任何其他象征意义的火焰进行混合。
19届杭州亚运会火炬名称?
杭州亚运会火炬的名字就叫做“薪火”。火种里,延续着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五千年前,这把薪火烧制出的良渚陶器和玉器搭载着草船顺着密布的水网,在吴越之地传播福音;两千年前,这把薪火在丝织作坊里从容燃烧,煮茧织丝,一捆捆丝绸从这里启程,舟车相继,驼铃声声,带着东方文明的神秘与瑰丽西去世界尽头;近一千年前,这把薪火烧制出的南宋官窑瓷器,转而向东,登上巨大的海船,远航海上丝绸之路。
“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这是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州所作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提到过一句话。从良渚采集的亚运火种,一如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而火种里蕴含的,正是“用心交融,互相包容,团结向上、紧密相拥”的亚运理想。
它是来自过去之火,更是点燃未来之火。
亚运会圣火哪里来的?
亚运会的火种采集地点几乎每一届都不同。
第1届新德里亚运会的火种,是在印度莫卧儿第五代王朝的国王沙迦罕的王宫红堡采集;
第5届和第6届曼谷亚运会的火种,都在泰国国王的皇宫采集;
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的火种,是在首届亚运会举办地印度新德里昌德国家体育场内采集……
在我国举行的第11届北京亚运会和第16届广州亚运会,相信不少人对火种采集地点和采集仪式都还印象深刻——
北京亚运会的火种采集地,在拉萨市以北100多公里、海拔7117米的念青唐古拉峰之下,由当时15岁的藏族姑娘达娃央宗采集,再由其将火种交给“体操王子”李宁。
广州亚运会的火种,由采火使者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北烽火台采集。
奥运会的圣火火种是从哪里采集的?
奥运圣火火种取的是“由奥林匹斯山上的阳光点燃”的火种。
奥运圣火火种的采取的步骤:是在奥运会开幕前几个月于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点燃,遵循古希腊的传统,由首席女祭司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朗诵致太阳神的颂词,然后通过将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产生高温引燃圣火,这是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然后火种置于一个古老的火盆中由首席女祭司带到古代奥运会场内的祭坛,向等待那里的人们展示圣火:
接着点燃第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随后,开始火炬前往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行程。
奥林匹克圣火(ào lín pǐ kè shèng huǒ),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偷取火种带到人间,火一到人间就再也收不回去。宙斯只好规定,在燃起圣火之前,必须向他祭祀。根据这个神话,古奥运会在开幕前必须举行隆重的点火仪式,由祭司从圣坛上燃嚷奥林匹亚之火,所有运动员一齐向火炬奔跑,最先到达的三名运动员将高举火炬跑遍希腊,传谕停止一切战争,开始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头戴橄榄枝环的传令兵在各城邦之间奔走相告运动会正式开始的准确时间。他们邀请各城邦的公民前往奥林匹亚,并宣布“神圣休战”的开始。
现代奥林匹克圣火传递起源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当年,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的赫拉神庙前采集圣火,随后进行火炬传递活动。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从1964年开始,冬季奥运会也开始了圣火采集活动,虽然也在古奥林匹亚遗址进行,但圣火采集的地点与夏季奥运会取火点赫拉神庙不同,是在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纪念碑前举行。
古人随身带的点火用的那个是什么?
古人随身带的点火用的那个叫火折子,是没有打火机和火柴之前取火的工具。
火折子我没有见过,但我小时候却在农村见过另外一种取火方式,有点类似于火折子。
大概是80年代末吧,那时农村的老人都喜欢抽旱烟,把自制的烟叶放在烟斗里然后点着吸。农村那时比较贫穷,虽然有火柴但平常都是省着用,像这种抽烟抽一袋用一根火柴对于农村人来说太浪费,是不可能的。他们就想到了另外一种点火方式,用一根麻绳一头留着火星,要点火的时候,用嘴巴一吹就着了,不用就放到一个竹筒里,然后盖上盖子,一根能用很长时间,但我估计那麻绳应该不是纯粹的麻绳,应该是经过特殊制作,具体是怎么制作也不太清楚。
火折子其实与这种麻绳点火类似,应该就是在火折子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那么火折子是怎么点火的呢?
火折子的原料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这样一来,没了火苗,但能留下一个红点点,就像抽烟的火星一样,隐隐地燃烧着,但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到需要用火时,把竹筒盖子拔掉,对着里面的火折子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燃起到点火的作用。在很多古代电视剧里,这样的场景我们见过很多也不陌生。
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火,我们人类有可能今天还在茹毛饮血,所以在此对人类取火的进程再作一次补充。
我们都知道,人类在没有火之前,都是生吃食物,与现在的动物无异。最开始的取火方式是钻木取火,它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一种取火方法。
钻木取火分为两件主要工具:钻火板和钻火杆。第一步先是摩擦取火,利用钻火杆与钻火板穴槽间摩擦生热的原理,当持续的摩擦会产生燃烧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把这些火花引到事先准备好的易上,然后慢慢吹着。这可是个力气活,想要烧着火得有最少两个人分工合作,弄上半天才能生着火。
然后出现的取火方式是火镰,它的出现比钻木取火又前进了一大步。
人们在日常劳作中用铁工具碰撞到石器时,发现铁石相击的瞬间能迸出火花。通过这样的启发,古人创造了金属与石头相击的一种取火方法,并逐渐通过优化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火石。火镰发明以后,它便成为我国古代最流行、最实用的取火工具,用了很长时间。
火镰以后又开始有了火折子,火折子明显比以上两种取火方式更为适用也更便捷,在此不做赘述。
但无论是钻木取火、火镰取火,还是火折子取火等方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从有了火星到产生火焰还需要一个过程,让人们感到很不方便,因此后来才发明了火柴,能够快速引起火焰,而成功取代以上那些取火方式,成为在打火机被发明之前最主要的取火方式。
火柴虽然现在用得很少,但大数人应该都见过。火柴其实是通过硫磺引火的原理,自欧洲发明火柴后,很快传入中国,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火柴在中国又被称为“洋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柴现在也被打火机取而代之,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也许再过很多年,火柴也终将成为历史记忆,但是火,却是我们文明生活的象征,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