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不参加东京奥运会,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2023-07-28 57阅读

朝鲜不参加东京奥运会,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冬,皇太极率兵十二万亲征朝鲜(“丙子胡乱”),被围困于南汉山城的朝鲜仁祖被迫投降,史称“丁丑下城”。而在朝鲜和清朝订立的合约中,便包括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断绝和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当然朝鲜也不再被允许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而要改用清朝年号。然而,朝鲜王朝虽然在正式场合履行了这个条约,但在其他场合却依然沿用着“崇祯”这个年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仇:“丁丑下城”被认为是朝鲜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清军凭借庞大的军事实力,虽然成功迫使朝鲜投降,但朝鲜君臣从内心非但没有认同,反而认为“丁丑下城”是朝鲜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朝鲜不参加东京奥运会,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要知道,朝鲜一直都是以“小中华”自居的,如今沦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令朝鲜上下极为痛心疾首,再加上经济上的掠夺、政治上的欺压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朝鲜始终有着一股极为浓烈的思明反清浪潮,而这种思潮更是长期成为了社会主流。

即使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上下依旧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里称清朝皇帝为“胡皇”,称清朝的使者为“虏使”。尤其是在葬礼和祭祀中,朝鲜上下更是一贯反对使用清朝年号,而一直用着明朝年号,一旦有人使用清朝年号,便会被人骂做“家贼”。

除了暗中的无声对抗之外,朝鲜方面更是进行过公开的反抗,朝鲜孝宗李淏(1649年-1659年在位)直接便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而且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曾意图联合南明、日本一起“反清复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备战,可惜最终未能成行。

而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朝鲜更是玩了一票大的,3月19日这天朝鲜竟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便是60年前殉国的大明皇帝崇祯,祭文的开篇便是,“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鲜国王臣李焞,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而在祭祀活动之后,朝鲜肃宗竟然又命人在汉城府筑了一座“大报坛”,并表示要年年祭祀。

此后,到了肃宗的儿子英祖在位时,更是直接将崇祯皇帝和洪武皇帝的神位请进了“大报坛”,使“皇朝之日月,复照于朝宗之邦”,而这座大报坛自此便成为了朝鲜君臣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场所,直到1908年被日本人拆毁。

家恨:部分朝鲜臣民对清朝充满了怨恨

为了确保侧翼安全,后金(清朝)曾先后两次大举进攻朝鲜,第一次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的“丁卯胡乱”,第二次便是前文所说的“丙子胡乱”。而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少朝鲜臣民死于清军手中,这导致不少人对清朝怀有着深深的仇恨,这也是民间使用“崇祯”年号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仇恨下,甚至有大臣公然反对使用清朝年号。例如仁祖朝的金光炫,按照规矩大臣上疏时是要采用清朝年号的,毕竟这算是公开场合,然而金光炫因父亲死于清军之手,便坚持不肯使用清朝年号,虽然他也没有采用“崇祯”年号,但却只使用了干支。然而即使如此,朝鲜君臣却对此表示了默认,即使金光炫此后因事触怒了仁祖,仁祖也并未对此深究。

而在朝鲜肃宗三十九年(1713年),画师在为肃宗画像后,肃宗竟然特意吩咐,在纪年处“当以崇祯后几年书之”,而在朝鲜的官方史书《仁祖实录》中,更是在明朝灭亡以前(即1644年以前)均使用“崇祯”年号,而即使明朝灭亡以后,也仍然未使用名义上的宗主国清朝的年号。这一习惯直到编修《景宗实录》时才改用清朝年号。

公开场合尚且如此,民间抵抗之激烈可想而知,当时朝鲜民间便流传着“虽下贱无书清国年号者”。例如纯祖三年(1803)时,忠清道怀德县知县姜世靖在主持地方祭祀时,将祭文中的“崇祯”年号改为“嘉庆”年号,结果激起民愤,以儒生李近源为首的七百多人上疏强烈抗议,姜世靖最终被贬。

清朝作为朝鲜名义上的宗主国,每年都要朝鲜“颁朔”,也就是赐予朝鲜历书,以便其使用。然而朝鲜人在使用的时候,却故意将清朝年号涂掉,反而在旁边书写上明朝年号。朝鲜文人在记载此事时所提到的年号是“大明永历二百二十九年”(1875),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后期。

由此可见,由于清朝对朝鲜的入侵,导致朝鲜大量军民死于战乱,亲人的去世使得这些朝鲜军民始终对清朝饱含怨恨,他们从内心对清朝怀有一种抵触。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上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极为亲近,不仅从未侵犯过朝鲜的主权,甚至多次挽救了朝鲜的统治,因此当清朝通过武力迫使朝鲜投降后,在这种“国仇家恨”的刺激下,朝鲜上下始终对清朝怀有一种敌意,而对明朝充满了思念之情。

不是规定日本不允许有军队吗?

哨兵小虎第745条回答。

一、《和平宪法》

今天的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明文规定:

“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虽然正在向着“自卫军”发展,但无论他是“自卫队”还是“自卫军”,显然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军事武装力量”,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自卫队代表的是只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但自卫军却可以发动战争,先发制人!

二、日本没有军事力量的一段时间

事实上,日本在战后有一段时间,确实是没有军队的,甚至连自卫队都没有!

二战胜利后,日本投降,700多万日本军队向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四国盟军投降,投降仪式就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

但从1945年8月28日,美军15万大军进驻日本后,到9月6日,共计46万大军进驻完毕。直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承担占领、维持治安和统治日本的第8集团军赴朝鲜作战。这段时间内,日本是没有真正的武装力量的。也算是真正维护了《和平宪章》。

三、组建警察预备队

但这是,统治日本的“太上皇”麦克阿瑟将军,为了维护美国的最高利益,按照华府的最高指示,维护日本治安,打出了组建“警察预备队”这张牌。

于是1950年12月29日,警察预备队成立,而这个怪胎,不仅要扮演警察的职能,而且还要发挥军队的功能,很快,首期以“国家特别职公务员”的形式就募集到7.5万人。而这也是陆上自卫队的由来!

紧接着,1952年4月26日,又重新建立了海上警备队。而这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由来!紧接着10月份,美国又宣布日本可以保有航空兵力。

四、日本自卫队

所以,1954年7月1日,在日本防卫厅的发动下,日本成立了包括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三支武装力量在内的日本自卫队。

为什么一些日本人认为万历朝鲜战争他们并没有输?

这个问题吧,你要真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来说呢,也能说得过去。且不说这个民族向来有赖账的伟大传统,单从万历朝鲜战争最后的结局来说,也确实不好说谁赢了。

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之役)总共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登陆朝鲜半岛,几乎占领全境,把朝鲜国王逼得哭着喊着要内附大明;

第二阶段:大明出兵,克复平壤后与日本陷入相持阶段,两国开始谈判;

第三阶段:谈判破裂,战争继续,明朝取得了几个大胜仗后,丰臣秀吉去世,日军撤退。

看到这儿,诸位应该也就明白我为什么会说日本人的想法有那么点儿道理了——因为日本不是被打残了的,而是自己主动撤的。

这就很没办法了,毕竟明军虽然取得了战役层面的优势,却还没有转变为战略上的优势。而当大明已经从四万军队增加到十一万,并且派出大量锦衣卫入朝刺探情报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丰臣猴子却在这个时候翘了辫子了。

丰臣秀吉一死,日军立刻大部分往后撤退。而偏偏明军在后期取得的巨大战果——露梁海战,就是在日军半数主力撤回岛内所取得的。

这就给了日本人口实了——我们只不过是因为太阁大人去世了才撤退的,可不是打不过你们。我们虽然没赢下来,可是也没输!

日本人就是这个样子,哪怕在三百五十年后,打的他们要一亿玉碎,也不承认自己败了。反正你们只要没把我彻底打趴下,我就没输!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但他们是分别是什么年代与中国分离的呢?

朝鲜半岛人种比较接近中国人,现在变种了,雌性屁股脸,男人鸡屁眼嘴。日本人种和中国完全不同,比较粗矮,雌性虎牙多。是演化过程中跑偏了!

日本和韩国会不会加入北约?

日本和韩国肯定不会加入北约,但是美国已经依靠日本韩国等国打造了一个亚太版的北约,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都是美国在环太平洋地区的盟友,他们互相之间虽然没有缔结统一的同盟,但是分别都和美国缔结了单方面同盟。

加入北约并不适合日韩,也不适合北约。北约是一个主要针对俄罗斯的军事政治同盟,虽然日本和韩国对俄罗斯也有很强的防备,也是美国亚太战略上的一环,但是还没有到和俄罗斯彻底分道扬镳,成为军事集团对抗的阶段,美国打造的亚太版北约也完全是针对该区域的两个世界强国进行的一种防备。

而北约不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当时成立就是作为对抗苏联的苏东华约集团的军事政治同盟,北约至今也是为了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完全针对俄罗斯的同盟,他们有统一的同盟纲领,俄罗斯不论是打击了其中的任何一国,都等同于打击了北约整体,因此北约和美国在亚太打造的同盟体系完全不是一回事。

况且,日本韩国虽然是美国的军事盟友,但是和中俄有着广泛的民间交流和经济文化合作沟通,尤其是东亚的三个国家,甚至已经发展到想要设立自贸区的阶段了,所以日本和韩国没有必要完全站在亚洲大陆上两个陆权大国的对立面上,如果日本加入了北约,那简直就等同于成为俄罗斯的死对头,这样的头衔日本目前要补齐。

而对于北约来说,日本韩国加入对于他们防备和压制俄罗斯没有什么帮助,和北约成立的初衷和发展的目标并不一致,所以也不会接纳日韩加入北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