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vs法国比分预测,不禁枪的国家有哪些?
英格兰vs法国比分预测,不禁枪的国家有哪些?
不禁枪的国家名单如下:
1、美国、英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
2、瑞士、加拿大、巴西、南非、哥伦比亚等国家。
美国持枪要求如下:
枪支法律较严的州(加州,纽约州,伊利诺州等)需要考枪牌,有等待期,数量限制等。
50个州中有48个州允许隐匿持枪,这些州中的大部分需要考持枪证,合格的话一定要发证,少数几个州和地区要当地执法机关认可只有当地有一定身份或关系的才能得到隐匿持枪证。
没有隐匿持枪证的话带枪外出每个州的法律基本上都要枪支空膛上锁并和弹药分开放在汽车后备箱或直接拿不到的地方。只要合法,枪支携带没有什么地域限制(例外的有芝加哥禁止拥有手枪,但所在的伊利诺州没有),坐飞机也可以(枪支上锁托运)。
1、根据州不同,大部分州无需购枪证,少部分需要,手枪要求严些。
2、购枪时,要证明是本州居民(长枪有些可以在邻近州购买),自己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需要购枪证的出示购枪证。网上可以购买武器,发运到本州有枪支营业执照的地方和当地购买一样地完成交易,只是购买费用已经支付了,但还需要一笔几十元的转让费。
3、全自动武器,短枪管长枪(有枪托),消音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爆炸物购买在一些州是允许的,但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地方和联邦审查过程。反器材狙击步枪如巴雷特等是半自动武器,只有加州禁止购买。
4、有持枪犯罪前科和其它重案案底的不可能合法购买到枪支。
英国的玫瑰战争是怎么回事?
谢邀。关于玫瑰战争,很明显只言片语是说不完的,这里面牵扯到了两个家族和两代人的恩怨情仇,其中过程十分复杂。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子渊这里就尽量挑重点事件和人物,和大家简要地谈谈“玫瑰战争”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
喜欢追美剧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权力的游戏》感到陌生,事实上这部影视作品有大量情节与真实历史相对应,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来源于著名的“玫瑰战争”。这场战争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温情浪漫,然而战况却极度残忍——数万士兵在冬日鏖战厮杀,洁白雪花覆盖被血水染红的荒原……
▲“玫瑰战争”油画
“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乃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爆发的内战。爱德华三世第三子冈特的约翰及其后裔,为兰开斯特公爵家族,家徽为红蔷薇;爱德华三世第四子兰利的埃德蒙及其后裔,为约克公爵家族,家徽为白蔷薇。这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分支,由于黑太子爱德华逝世早于爱德华三世,而爱德华三世死前并未明确继承人,于是约克家族第五代、第六代继承人与兰开斯特家族第四代、第五代继承人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大打出手,不断发动内战。
▲红玫瑰、都铎玫瑰及白玫瑰家徽
起初,人们并未使用“玫瑰战争”这个称呼定义这次内战,直至公元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在其所创戏剧《亨利六世》中,用两朵玫瑰被拔除作为战争爆发的标志来形容这场夺位内战,这个温情十足的名字才逐渐为世人熟知。两大家族的对立始于公元1399年,因不满英王理查二世(爱德华三世长子之子)将爱德华三世次子莱昂纳尔的重孙埃德蒙·博福特立为王储,理查二世的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鲁克发动政变,将堂兄推翻。事后,亨利·博林布鲁克自行加冕为“亨利四世”。由于理查二世统治不得人心,英格兰臣民对这场政变表示支持。
▲英王爱德华三世画像
公元1413年,英王亨利四世病逝,次子亨利·兰开斯特继任为亨利五世。彼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骁勇善战的亨利五世数次亲征,获得诸多胜利,顺势赢得英格兰贵族们的普遍支持,由此强化了兰开斯特家族的统治权。不过在亨利五世死后,英格兰形势陡然生变,继承王位的亨利六世由于性格软弱,丢失了其父留下的所有法国重要据点,大臣和贵族们眼见利益受损,便将其视作昏庸无能的君主。再加上亨利六世罹患间歇性精神疾病,几次在召开朝政会议时发作,令英格兰王室颜面尽失,贵族们也不再信任亨利六世。随着时间推移,英国部分贵族转而支持约克家族继承王位。
▲英王亨利五世剧照
早在亨利五世加冕次年,埃德蒙之子剑桥伯爵因“叛国罪”遭到处决,爵位被褫夺,而其兄长约克公爵又不幸阵亡,膝下并无子嗣,亨利五世与贵族们协商后,便令剑桥伯爵之子理查·金雀花继承其伯父约克公爵的爵位。由于理查的母亲妮·莫提梅是爱德华三世次子莱昂纳尔的孙女,所以新任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在理论上享有英格兰王位继承权。公元1453年,亨利六世精神疾病愈发严重,贵族们组建摄政理事会,选举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为英格兰摄政王,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的争端由此展开。
为加强自己的权威,理查囚禁了亨利六世堂叔——索姆赛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并对国王支持者进行打压。约克公爵理查摄政两年后,亨利六世疾病痊愈,理查被王后玛格丽特赶出王宫。玛格丽特王后来自法国安茹,在挫败理查夺位野心后,她特地建立起多数贵族参与的政治同盟,取代丈夫成为兰开斯特家族的事实领袖。理查被驱逐离宫后极为恼怒,他决定付诸武力,挑起“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
▲圣奥尔本斯古城墙遗迹
公元1455年5月22日,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以“清君侧”的名义,率领小股精锐部队突袭伦敦,结果在圣奥尔本斯平原,理查就遇到了得知消息赶来的亨利六世禁卫军,“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就此爆发,标志着“玫瑰战争”的开端。虽然战役规模甚小,但由于是仓促生变,兰开斯特家族还没来得及组阵抵抗就损失了大量核心成员,其中甚至包括埃德蒙·博福特。取得战争胜利的理查与约克家族重获大权,继而强行宣布亨利六世病患复发,理查再次出任摄政王。在新一届摄政理事会组建时,王后玛格丽特权力受限,无法行使决策权,理查还特意规定即使亨利六世日后康复,他依然拥有决定性发言权。
▲英王亨利六世画像
在自身地位稳定后,理查的野心越发膨胀,转而开始谋取王储之位。虽然玛格丽特王后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事实上,此时的她对于约克家族的夺位手段毫无招架之力,只要约克家族及其同盟继续保持着军事优势,兰开斯特家族早晚会失去英王宝座。亨利六世夫妇在约克家族的打压下,民心逐渐丧失,不得不以出巡为由远离伦敦。出逃之后,亨利六世在考文垂建立起小朝廷,发文宣布解除理查的摄政王一职,后者被迫离开伦敦,回到爱尔兰封地。虽然约克家族此时退场,但其盟友沃里克伯爵理查·奈维尔在伦敦却越来越受民众欢迎,兰开斯特家族的王位仍然岌岌可危。
▲亨利六世剧照
公元1459年9月,约克公爵理查重返伦敦,两大家族冲突开始激化,由于罗马教皇公开支持约克家族,沃里克伯爵等人很快就组建起军队对兰开斯特家族展开攻击,叛军在肯特和伦敦建立起军事据点后,亨利六世率军南下迎敌,王后玛格丽特和王储爱德华留守北方。次年夏天,在“北安普敦战役”中,亨利六世兵败被俘,给兰开斯特家族造成了沉重打击。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遂以兰开斯特家族统治缺乏合法性为由,对王位提出要求。进入伦敦时,理查和妻子塞西莉·奈维尔甚至以君王和王后的规格举行入城式。
▲英国国会内景
国民大会召开时,理查径直走向王座,这一举动引发全场哗然。严格地说,大多数贵族并未做好推翻亨利六世的准备,他们原本只想以“清君侧”来获取更多利益而已。在理查拿出详细的家谱证明血统后,国会最终同意废黜爱德华的王储之位,并将约克公爵理查任命为王位继承人与英格兰摄政王,不过亨利六世的王位依然被保留下来。得知这一调解法案后,兰开斯特家族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表示绝对不能接受,兰开斯特家族迅速在北方组织起一支四倍于约克家族的庞大军队,想要维护王位不失。
▲“韦克菲尔德战役”场景绘画
双方展开“韦克菲尔德战役”,此役理查·金雀花不幸阵亡,其子瑞伦伯爵埃德蒙与萨尔斯堡勋爵被捕并杀,玛格丽特王后下令将三人头颅悬挂于约克郡城门,以威慑约克家族其余人等。此时,约克公爵长子爱德华继承了父亲的公爵爵位与王位继承人。为彻底平定内乱,玛格利特王后北上前往苏格兰寻求帮助,最终以割让贝里克镇并与苏格兰王室联姻为条件,获得大批军队援助。然而,兰开斯特家族此前已斥费巨资招募军队,拿不出足够的军饷酬劳苏格兰军队,玛格丽特王后只得纵容苏格兰士兵在英格兰随意掠夺,这便为其日后失败埋下伏笔。
▲新任约克公爵爱德华剧照
在“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之后,兰开斯特家族虽然凭借强大外援成功寻回亨利六世国王,却被伦敦市民拒绝入城,他们害怕自己会被那群“野蛮的北方人”洗劫一空。与此同时,新任约克公爵爱德华和沃里克伯爵刚好进入伦敦,他们则受到了伦敦民众的热烈欢迎。新一届国会召开,亨利六世由于纵容王后“迫害”王位继承人理查,被国会剥夺统治合法权,王储爱德华随即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简洁登基仪式,伦敦市民此起彼伏地大呼“爱德华国王”。爱德华登基后,迅速组织起一支大军,在陶顿与兰开斯特家族军队交战,这是“玫瑰战争”期间参战人数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共计投入十万大军,其中超过两万人战死沙场。战争结束后,爱德华率领约克家族军队成功占领约克郡,并且夺回父兄头颅。爱德华盛怒之下,处决了俘获的众多兰开斯特家族成员,他们的头颅同样高悬于城门之上。
▲爱德华四世加冕场景绘画
至于亨利六世夫妇,则被迫逃往苏格兰避难,寻求国王詹姆士三世的庇护,并继续遥控指挥手下抵抗。然而资金断绝的兰开斯特家族,势力迅速衰减,最终被约克家族吞并。公元1461年6月,爱德华在伦敦正式加冕成为“爱德华四世”,亨利六世则在四年后被捕,软禁于伦敦塔中。此后虽然兰开斯特家族仍掀起数次叛乱,但都被约克家族平定。有意思的是,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联姻,导致沃里克伯爵与之决裂,在爱德华四世弟弟乔治的唆使下,沃里克伯爵发动政变,将爱德华四世扣押在约克郡米德勒姆城堡,而后者很快就被另一个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所救。
▲伦敦塔远眺
发动政变的沃里克和乔治被爱德华四世定义为“叛国者”,仓皇逃往法兰西,不久接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建议,与玛格丽特王后结盟。公元1470年秋,联军入侵英格兰,亨利六世复位,宣布爱德华四世及其父为“叛国者”。可惜没多久,爱德华四世在勃艮第统治者支持下又卷土重来,这次他彻底歼灭沃里克伯爵以及兰开斯特家族的残余部队,亨利六世与其子爱德华均被弑杀,约克家族彻底占有英格兰王位。公元1471年,爱德华四世在威敏寺正式复位,一些史学家将此视作“玫瑰战争”的结束。
▲“白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剧照
不过事实上,这场内乱还未彻底结束。爱德华四世逝世时,其子爱德华五世年仅12岁,混乱于是再度爆发,外戚伍德维尔家族与约克家族为争夺内阁控制权产生激烈冲突。在斗争中,英格兰摄政王、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发兵俘虏侄子,将其与幼弟约克公爵理查(年仅9岁)一并拘禁于伦敦塔中。随后,理查德宣布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非法”,并将二人所生两个孩子视作私生子,国会对此表示同意,通过《王室权利法案》任命理查德为新任国王,史称“理查德三世”。作为约克家族的杰出将领,理查德三世很快就获得了英国贵族们的支持。
▲英王亨利七世画像
这样的局势给落败的兰开斯特家族带来一线希望,趁着约克家族内斗之时,他们推出了新的候选人——亨利·都铎,其父乃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的兄弟,其母更是爱德华三世后裔,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王位继承权。公元1485年,亨利·都铎率军击败理查德三世,加冕为“亨利七世”。为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争,他迎娶了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为妻,重新统一两个家族,红白两种玫瑰合并,成为亨利七世的特有徽章。如今史学家普遍认为,亨利七世继位才是“玫瑰战争”的结束标志。这场漫长血腥战争的终结,标志着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统治的结束,威尔士都铎王朝统治得以开始,也代表着英格兰结束黑暗的中世纪,以崭新姿态走向新的文艺复兴。
参考文献:
《英国通史》《玫瑰战争简史》
欧洲为什么会有女性有爵位?
英国似乎不允许爵位和领土由女性继承,但是现代又有几个爵位继承的特例:马尔博勒公爵和缅甸蒙巴顿伯爵就是传了女儿。
一般贵族的勋爵可以世袭,至于是长子或是其他亲属继承,再由英王授予的封授状或敕令上会有记载。但依据1876年的上诉审判法案及1958年的终身贵族法案,两法案所授予的终身贵族(只能授以男爵勋爵)不能世袭。而属于平民的准男爵勋爵可以世袭;骑士勋爵则不能世袭,荣耀仅限其一生,子女不能继续享有。而在1963年的贵族法案通过后,女性才得以继承勋爵。在法国爵位是如下划分的
第一等级是公爵和公爵夫人
第二等级是侯爵和侯爵夫人
以上为大贵族,爵位由国主册封,另外公爵也有可能自有公国,自为一国之主.在中央集权不强时,侯爵也可能自有侯国,例如普鲁士在早期就是一个侯国,国主为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之一.类似我国春秋时期的诸侯.
第三等级是伯爵和伯爵夫人,为中级贵族,爵位也由国主册封.
第四等级是子爵和子爵夫人
第五等级是男爵和男爵夫人
英法百年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 War)一词是 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是英法两国 1337 年至 1453 年间,围绕着法国王位继承问题而展开的争夺封建领地的一场争霸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国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王热衷于这场王位争夺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王室财政收入上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即传统的封建收入被新兴的关税所取代。
一、英格兰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英格兰作为岛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资源,时常受到欧洲大陆海盗和王朝国家的侵略,特别是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 年征服英格兰,1154 年安茹伯爵亨利二世登上英国王位后,英格兰与欧洲大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登上英国王位建立了诺曼王朝,是为英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又称征服者威廉。
1154 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建立起安茹王朝,是为亨利二世。无论是征服者威廉,还是亨利二世,他们既是英国的国王,同时也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至此两国便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为以后两国的冲突埋下了祸根。威廉征服以来,两国因领地问题长期不和,到金雀花王朝时冲突更加激烈。
但有趣的是,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二世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撮合下,迎娶了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儿伊莎贝拉,而这桩政治婚姻不仅没有消弭双方的隔阂,反倒加速了百年战争的到来。
1328 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其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继位,是为腓力六世。英王爱德华三世为伊莎贝拉的儿子,即为腓力四世的外孙,腓力六世的继位引起他的不满。
于是,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
为此,法王借注释《萨利克法典》之机,在关于自由份地只能传给男性而不能传给女性的条款解释上,以法学家之口宣布法国王位继承的父权制原则,不承认爱德华三世拥有法国王位的继承权。由此,两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法国支持苏格兰引发英格兰的仇恨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期里,英格兰和苏格兰是死敌,直到 1707 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
在金雀花王朝时,两国斗争愈加激烈,富有苏格兰“铁锤”之称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就是以残杀苏格兰人而著称。英格兰和苏格兰长期不和,这给法国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所以它大力支持苏格兰以牵制英格兰。
如,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于 1295 年 7 月与法国和挪威结盟(史称“老盟约”),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 16 世纪,根据盟约,法国每年提供给苏格兰补助金 5 万镑,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必须每年用 4 个月的时间同英格兰作战。
长期以来,英格兰对法国支持苏格兰的行为一直耿耿于怀,在爱德华三世时这一矛盾迅速激化,“摘取一朵名贵的百合花本比拔起一把多刺的蓟草为容易,为荣誉,且多利益”
无论是英王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还是英格兰对法国支持苏格兰的仇恨,双方的矛盾只是封建的和政治上的敌对,这充其量是英格兰进攻法国的次要原因。
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 13 世纪后期英法在商业利益上的冲突,它主要体现在英法在加斯科尼葡萄酒贸易上和佛兰德尔毛织品贸易上的竞争。
三、加斯科尼对英格兰的经济意义加斯科尼位于法国西南部,属于阿奎丹地区。其历史要追溯到罗马时代,但对英法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却是阿奎丹女公爵埃莉诺时代。
她起先嫁给了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的儿子路易 (即后来的路易七世),后来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兰西的王后,阿奎丹地区也作为嫁妆成为法兰西王国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之间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5 年后,路易七世以不守妇道和不能生育男性继承人为由与她离婚。
由此,法兰西也丢失了富饶的阿奎丹地区。
事有凑巧,不久埃莉诺又嫁给了安茹伯爵亨利(当时他为法王的封臣)。1154 年,亨利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国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埃莉诺便成为英格兰王后,阿奎丹地区也便随之成为安茹帝国的一部分。
至此,路易七世才恍然大悟,他为失去富庶的阿奎丹地区后悔不已,于是收复阿奎丹地区便成为他与他的后代要完成的艰巨任务。由此,英法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为领土征战不已。
最后法国取得优势,在“失土王”约翰时期,英国丢掉了在法国的大片领地(包括诺曼底、安茹等),仅存下阿奎丹地区和普瓦图的一部分。加斯科尼则成为英格兰在欧洲大陆仅存的几个领地之一,其战略地位更显重要。
然而,英格兰更为看重的还是当时加斯科尼所处的商业地位。首先,英格兰进口葡萄酒的大部分来自加斯科尼。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从客观上决定了加斯科尼和英格兰特殊的贸易关系。
英格兰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温差变化不大,不适合葡萄的种植和生长,故英格兰所需的葡萄酒主要靠进口。
而加斯科尼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
该地区葡萄酒的产量多、质量高,而且临近海洋,运输也方便,与英国的距离相对较近,十分便于葡萄酒出口到英国。
与此同时,加斯科尼作为英王的领地,两地经济交流相对较为频繁。因此,英格兰所需的葡萄酒主要从加斯科尼进口。
葡萄酒对中世纪英格兰的重要意义。
第一,宗教方面的象征意义。
有人做过统计,《圣经》中提到葡萄园和葡萄酒的地方多达 521处,而且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将葡萄酒比喻为自己的血液,将面饼比喻为自己的身体,所以基督教的圣事都离不开葡萄酒。因此,中世纪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作为一种神圣的工作。
第二,英格兰贵族对葡萄酒有很强的依赖性,宴会时最喜爱喝葡萄酒。
英格兰贵族偏爱葡萄酒不仅是因为口味好,更重要的是地位的象征。葡萄酒要比果酒和啤酒的档次高。由于普通百姓消费不起葡萄酒,喝葡萄酒便成为贵族的特权。最后,英格兰葡萄酒的需求量极大。
在中世纪吃喝是骑士贵族阶层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举办宴会相当频繁,而且在宴会中,“有些骑士经常豪饮过量,还有人在宴会中拒绝喝水,全靠葡萄酒解渴”
四、佛兰德尔对英国的经济意义佛兰德尔位于欧洲西北部,包括今法国的一部分、比利时的大部和荷兰的一部分。 英法为何对此地情有独钟?
一方面因为佛兰德尔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 11 世纪起,佛兰德尔地区工业经济开始萌芽发展。那时该地人口增多,农业经济已经不能承担大量的剩余人口。这些过量人口不得不转行谋生,很多人便涌入城市,加入城市工匠的队伍。
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共同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先进,从而该地的毛纺织品质量越来越好,逐渐超出了欧洲其它地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11 世纪后半期,佛兰德尔被描述为一个生产精致优美布匹的中心,其生产的布远比临近的地区好,并出口到英格兰、法兰西和德意志。另一方面因为佛兰德尔是英国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场,英国赖之获得巨额利润。
随着佛兰德尔毛纺织业的发展,本地的羊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这样就急需国际市场羊毛的输入,而英格兰则是天然的“经济盟友”。一是因为英格兰的羊毛产量巨大。
13、14 世纪时,英格兰作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区。“到 13世纪后半叶,英格兰平均年出口量达到了30000 袋以上,也就是大约 1100 万镑。
因此,12、13 世纪毛纺织业在佛兰德尔地区大发展的同时,两地之间因为羊毛贸易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羊毛贸易在两地区的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英格兰也在与佛兰德尔羊毛的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1300 年英国出口总值三十万镑,其中羊毛占二十八万镑,主要市场是佛兰德尔”。
再一方面是因为英格兰统治阶层对佛兰德尔高级呢绒的需求。英国当时毛纺织技术相对落后,生产不出质量较高的呢绒,而当时欧洲呢绒质量最好的生产地区就是佛兰德尔,故贵族和国王所需的高级呢绒大多需由佛兰德尔进口。
综上所述,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既有法国王位继承方面的背景,也有英法两国国王对加斯科尼和佛兰德尔的争夺。
金瓶梅到底该不该禁?
被误解了的千年第一禁书
如果我问你在你心里西门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猜十有八九会回答淫魔、酒色之徒、纨绔子弟。除去这些标签,鲜少有人知道西门庆还是一个情商高,深谙人性的生意人。被潘金莲的支之窗杖打中后,十分恼怒的他正要破口大骂。一抬头看到对方貌美如花,他立刻喜笑颜开,关切地问对方是否闪了手,还主动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这一下饶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对他印象很好吧。后来他明明看上了潘金莲,心里想让王婆帮忙做媒,但他没有直接开口,而是多次去王婆处做客,主动提出让王婆的儿子跟着自己做事。这是因为他深谙人际交往的真理:利益交换。果然,之后得到了好处的王婆非常卖力,成功帮他拿下了潘金莲。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说,这不是水浒传中的故事吗?没错,但这更是金瓶梅开头的故事。
读过金瓶梅的人应该都知道金瓶梅的一些人物本就是脱胎于水浒传。一提到金瓶梅,很多人的表情总有那么一丝不自在。金瓶梅之前的作者都把人生价值加诸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身上,普通人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直到金瓶梅才第一次把价值真正赋予普通人,极尽笔墨描写普通人的人情、人性、心理生活。而这点也被曹雪芹学去用在了红楼梦中,比如晴雯,冯渊等小人物的描写。毛泽东有言,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是的,一直以来,我们对金瓶梅的误解太深了,只因百万文字中不到四千字的情色描写,就说它是淫书,丝毫不知道这是一本外表极歪,骨子里极正的千古奇书。面子上是淫言糜烂的文字春宫图,里子里却是真真切切的晚明风情画。表面上是官商勾结的黑色生意,实际上却是入木三分的官场现形记,下笔百无禁忌,浮世一览无遗。怪不得古代大家,张竹坡,刘廷玑,袁宏道等,近代名家鲁迅,郑振铎,张爱玲等人都对金瓶梅推崇备至。刘廷玑在在园杂志卷二评价说,人情事故无如金瓶梅。郑振铎说,金瓶梅里所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的社会,这社会到了现在丝毫不曾成为过去。可以说一部金瓶梅足以让你见历史、见艺术、见人心。那天之后,在网上到处搜寻那个声音,才知道原来他是著名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无数,如班主任,钟鼓楼,飘窗等。但他真正为人熟知的是,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后,那时他讲解的红楼梦创下同期收视第一,全网播放量超两亿的佳绩,在中国掀起了红学热。他就是刘心武,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世人只知他研究红楼梦,殊不知他最有研究的其实是金瓶梅,且早于红楼梦。
2012年,他出版的《刘心武评点金瓶梅》在中国引发海啸般的关注,但误解依旧不少。有读者当面说,刘老师您怎么搞金瓶梅了?好好的一个作家,您不务正业,不好好写小说。那一刻更加坚定了他推出金瓶梅改变这一误解的意志。而他讲解的金瓶梅一经推出,竟比红楼梦的点播量还要高。研究金瓶梅近40年的刘心武说,这是一部深微体察人性之书,直入人心深不可测的部分,能够让你不断看到人心复杂之处,金瓶梅里的世界才更贴近我们的真实生活。书中复杂的故事和人物在他的讲解中变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有血有肉,让人越听越上瘾。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黄玲说,在刘心武的讲解中,您能够领会第一奇书的价值所在。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也高度评价刘心武对金瓶梅的解读很有意义,很多读者听完后也不无感慨地说道,固有的文化让我们耻谈金瓶梅,听了刘心武的讲解,才知道这本小说在风月之外有万千滋味,他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为什么刘心武讲解的金瓶梅能被众人所推崇的,因为他解读时是带着一颗怜悯之心和敬畏之心,将书中晚明时期的人事物与现代人的欲望完美结合,将人性深处的东西剖析给你看,让你清楚懂得里面的人情,人性和人生智慧。比如都说雌性现实,其实男人更现实。
西门庆家原本在清河县只有一个生药铺子,家里也只有七八间房和地,最后却通过贿赂官至理刑千户,拥有泼天富贵原始的资本。从哪来?答案很简单,除了放高利贷,娶有钱的小老婆成为他的致富秘诀。刘心武老师直言,其实西门庆非常精明,即便在男女情事上来者不拒,但他也不是谁都能娶回家的。娶不娶要看能不能帮他扩张事业版图。比如官宦小姐吴月娘能给他带来当官的机会,他娶她为正妻,孟玉楼、李瓶儿等拥有丰富的嫁妆,她也娶了。几房妻妾娶下来,宅院扩大一倍不止。绸缎庄、官印都有了。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潘金莲什么也没有,可西门庆不照样娶了吗?刘心武老师一针见血的点出他娶潘金莲不是真爱,是为了自保。合谋谋害武大郎之后,他自己也知道,他和潘金莲早已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如若他放任潘金莲不管,没准哪天潘金莲心生怨怼,鱼死网破,到时候他又岂能讨的了好?人心复杂,好人有上限,坏人有下限,一部金瓶梅几乎看不见好人,而西门庆就是坏人中的坏人。他纵欲无度,荒淫无道,自私刻薄,但就是这样一个坏得彻底的人,也有真情流露的时候,那就是李瓶儿死时,李瓶儿弥留之际,西门庆为她嚎啕大哭,痛彻心扉,恨不得自己也随她而去。在她死后,还请画师作画,每日睹画思人。刘心武老师说,西门庆估计是把仅有的一丝柔情给了李瓶儿。
其实不止西门庆,金瓶梅中还有好多其他人物,有阴暗的一面,也都有真性情的一面。比如西门庆的情人之一宋惠莲,宋惠莲平时各种看不起老公来旺,后来不顾伦理道德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西门庆为了和他相守给他定制了房子,还派了丫鬟照顾他。但当她得知西门庆诬陷来旺偷了银子,并将其发配到徐州后,她没有只顾自己,而是为来旺辩解。大骂西门庆。那一刻,你能看到她人心深处的良知吗?刘心武老师说,于细微处显现出人类文明的精华,但他们会就此痛改前非么?不会。因为人性的弱点,雌性要好命,得自己掌握人生主动权。金瓶梅多数女性的命运走向了自我毁灭或被毁灭之路,但有一个人例外,她就是西门庆的三房妾室孟玉楼。西门庆死后,她不仅觅得如意郎君,日子还过得很幸福。为什么她可以做到,别的雌性却做不到呢?刘心武老师解读说,她的好命不是因为男人的宠爱,而是依靠自己聪明的头脑。嫁入西门府后,看着府里其他妻妾明争暗斗,她只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她知道西门庆娶她是为了她的财产,她就牢牢守住自己的财产,让西门庆不得不尊重,也为她日后改嫁提供了重要保障。与孟玉楼相反,潘金莲是个把自己命运交到别人手上的人,她没钱,她的吃喝用度处处都要靠西门庆,所以她拼了命的争宠,不惜沾染人命。
甚至她可以不顾尊严,用嘴去给西门庆接尿。每每读到这一幕,都暗骂潘金莲低贱,可刘心武老师却惋惜地说,她所有的安全感都来源于西门庆,丝毫不懂自己掌握命运。听完他的讲解,你会觉得真正深刻的洞见往往藏在亦庄亦邪的怪诞里。真正深刻的人生道理,或许就在市井小民上不了台面的故事里。不得不说,读懂了金瓶梅,你才会知道如何面对人性的欲望,如何面对充满灰度的世界。世人都说金瓶梅好,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张竹坡称之为第一奇书,高晓松也高度评价说,金瓶梅里写的是真的生活,但就是这样一部明珠之作,真正拿起来去读时却总让人望而却步。人物繁多,线索复杂,想要理清思路并不容易,大量使用古代方言阅读障碍极大,只描述不解释,有时候人物行为读起来匪夷所思,没有一定的底蕴很难真正理解。不过遇到了刘心武先生之后,似乎这一切都变得容易了。25岁之前,你如果不懂金瓶梅,也许只是错过了一部文学经典。但三十岁后,你如果还不懂,也许你错失的就是一次次宝贵的读人性和社会的机会。比如李瓶儿死后,潘金莲为什么又得到了西门庆的宠爱?她做对了什么?吴月娘明明是正妻,却最后落得孤独终老的结局,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又有什么警示呢?
千古第一奇书,你还要错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