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玉玺,你们了解历史上的搞笑事件有哪些?
伦敦奥运会玉玺,你们了解历史上的搞笑事件有哪些?
1、宋襄公的“笨猪式”战败;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楚国与宋国爆发了一场战争。当时,楚军进抵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而这时宋襄公也已率宋军在泓水北岸布列好阵势。
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宋襄公,应把握战机,乘楚军渡河时发起攻击。
“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结果,宋襄公却大义凛然的说自己率领的乃仁义之师,不干这样的事,不同意公孙固的合理建议。
“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后来,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行列未定之际发起攻击。谁知,宋襄公还是置之不理。最终,宋军被强悍的楚军所击溃,宋襄公负伤狼狈逃回宋国,不久因伤重而去世。
宋襄公为了坚持自己那所谓的“仁义”,最终一再错失战机,落得“笨猪式”的惨败,为后世所耻笑......
2、“皇上,您生孩子,臣没能帮上忙!”晋元帝司马睿生了个儿子,于是很高兴的设宴款待并赏赐文武百官。谁知在宴会上,光禄寺勋殷羡却很不走心的给晋元帝说一句:
“皇上生子,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蒙厚赏。”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皇上,您生娃这么重要的事,我殷羡都没能帮上什么忙。现在却受到如此赏赐,实在过意不去啊......殷羡这么说,也许是想表达下谦虚吧。可问题是,皇上和自己老婆生孩子这种事,他殷羡还敢帮忙?难不成是想把皇上给绿了不成?所以,他这话一出,就让晋元帝很是尴尬。
3、即便在刑场上,也要逗逼一下的金圣叹;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想必大家也并不陌生。金圣叹不仅文才绝佳,而且毕生都玩世不恭,曾先后4次在科举考试中交“零分作文”。最后,哪怕是到了刑场上,他还是要逗逼一下。
清朝初年,江南地区先后发生了“哭庙案”、“通海案”和“江南奏销案”,合称“江南三大案”,而其中的“哭庙案”便与金圣叹有关。
当时,金圣叹等当地秀才,因不满吴县县令任维初的恶行,于是纷纷到南京文庙哭诉,大骂任维初。结果,任维初将案情坐大,上升到对当时刚驾崩的顺治皇帝不敬之层面上。最终,朝廷逮捕金圣叹等十八人,并斩于市。
刑场上,金圣叹不忍看着其他士子人头落地,想第一个受刑。他神秘兮兮地对刽子手讲:我的耳朵里各有一张银票,你要是先斩我的话,那两张银票就归你。于是,刽子手很乐意的给了金圣叹一刀。之后,刽子手掏出金圣叹耳朵里塞的字条一看,一条写着“好”字,另一条写着“疼”字,加起来就是“好疼”......
4、土耳其空军所创造的史上最佳战绩!1974年7月,塞浦路斯发生政变,土耳其和希腊都出兵进行干预,于是双方军队均进入战备状态,剑拔张弩……
后来,土耳其军方截获一份希腊电报,获悉希腊计划派遣一支舰队前往塞浦路斯。然这不过是希腊故意散布的假情报而已,希腊根本就没计划派遣舰只前往塞浦路斯。但第二天,土耳其空军侦察机又碰巧在塞浦路斯外海侦查到一支由三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正在前行。于是,土耳其空军便判断,这就是前往塞浦路斯的“希腊”舰队……
于是,在获悉目标舰队的准确位置后,土耳其空军便快速出击,派出48架F-100和F-104战机前往攻击那支舰队。最终,土耳其空军仅以1架F-104被击落的微小代价,便成功击沉对方1艘驱逐舰,重创2艘驱逐舰,取得其建军以来最辉煌的战绩。
但事后证实,这三艘“希腊”驱逐舰其实是土耳其自家海军的,分别是“克卡德培”号驱、“阿达德培”号和“费夫奇恰克马克元帅”号。此次空袭,土耳其空军共计干掉232自家的海军士兵。想不到,土耳其空军打起自己人来居然这么狠,实在够厉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有哪些你因为一个片段就看了一整部的影视作品?
太子妃升职记
偶然在微博看到一段太子妃升职记的look推荐,入的坑。我想这部不算精制作的剧能吸引我大抵是以下原因。
①题材新颖:具体讲述了现代一个叫张芃的花心男子在酒吧为躲避前任不小心落水然后穿越成了一个架空朝代太子妃,最后与太子相爱的故事,该剧是在2015上映,当时穿越题材的电视剧还不算多,广电总局也还没发出禁令。
② 服化道具独特:这部剧的服装费用貌似全部用在了女演员身上,男演员大部分造型“清凉”,全靠身材支撑,而女演员的的服装不仅造型独特,款式也多样化。(你说是不是剧组偏心😂)
③剧情清奇轻快:该剧中出现了许多现代才应有的生活习惯 例如快递送件等,连太医服装都出现了某某牌子,难道是赞助,但是听说当时剧组挺穷的。连宫廷戏必上演的争宠争权戏码都拍的比较轻松甚至有点喜感。
④ 演员选角好,这部剧的演员个个都是高颜值,好身材,绝对养眼。
观看总结:虽然这部剧 剧情服化等有点粗制甚至有些许画面让人脸红,但因整体剧情看下来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并且因题材在当时比较新颖还是有一定的热度。
接下来放几张当时的剧照
明朝最惨皇帝是谁?
历史有种种不同的一面,明朝我们看到了哪一面,要靠自己去发现。我发现在明朝的历史上最惨的皇帝,不是继位一个月就死了的明光宗朱常洛,也不是煤山上吊的那个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更不是那个被叔叔朱棣夺了皇位的朱允炆,而是那个想要一改永乐一朝弊端,振兴明朝的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在在中国的历史学界很是出名的,史学家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仁宗"说明朱高炽在当皇帝期间实行的政策,惠民的权利,利国利民的方针是可行的,是被百姓和史官赞颂的。那么这样一个好的皇帝为什么会是明朝最惨的皇帝呢?你或许不敢想象这其中的原因。
明仁宗朱高炽体型上让朱棣极其看不上。朱高炽小的时候倒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世子,也养成了沉静、端庄的性格,不过却和温文尔雅有点不搭调。小时候还能耍枪弄棒,谁知道越长大越懒,这个喜欢端庄的坐在那里不运动的世子,最后变得体态肥胖很是难看,最让人忧虑的是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着才能行动,朱棣见了甚是不喜。作为一个世子,后来成为太子,再后来成为皇帝,虽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有着很大的学问,更是有着一颗一改永乐朝弊端,振兴明朝的雄心,但是却不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有再多的抱负,有再多的雄心,但没有一个好的身体那就是世界上最惨的人,一个可以改变成千上万人命运的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只在位短短十个月就驾崩了,难道这不是最惨的人吗?作为最有可能把明朝变得更加强大的皇帝来说,体态肥胖,直接导致身体健康时刻威胁着生命的人来说,这就是最惨的事情,因此明朝最惨的皇帝名副其实。
朱棣的偏爱让朱高炽险些丧命。作为一个指挥官出身的皇帝来说,尚武的朱棣喜欢他的次子朱高煦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朱棣对朱高煦的偏爱却让身为皇太子的朱高炽险些丧命。
就是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一点都不像自己,而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跟自己很像不说,而且在战场上还多次救过朱棣的性命,因此朱棣对这个大儿子朱高炽是越看越不顺眼,对二儿子朱高煦是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喜欢。有一次竟然对朱高煦说:"努力吧,皇太子的身体不好,多有疾病。"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就这样传出来了,而朱棣尚且不知道,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喜好来做事。
得到了默许的朱高煦,更加的卖力了。在往后的征战中,更是屡立战功,讨好朱棣,虽然最后朱棣还是因为宗法制和内阁制度的一些影响,再加上解缙一句"好圣孙"才最终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的。但是作为皇帝的朱棣并没有因此对朱高炽的看法有所转变,正是他的这种偏爱,让朱高煦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朱高煦私底下养了一批死士,更是纠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来壮大自己的实力。那个只说了一句"好圣孙"的解缙,就是被朱高煦给整死的。后来更是要秘密杀了朱高炽,作为一个弟弟,作为一个臣子想要犯上,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之罪,但是被朱棣偏爱的朱高煦并没有管那么多,一心要除掉朱高炽,幸亏是杨士奇和徐皇后发现了朱高煦的不轨行动,并劝服了朱棣,削弱了朱高煦的大部分权力,才让朱高炽免遭一场劫难。
作为一个皇太子,算是最窝囊的了,能被自己的父亲嫌弃,差点被自己的弟弟加害,所以才说朱高炽是明朝最惨的皇太子,是明朝最惨的皇帝。
皇家无情,这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但是像朱高炽这种却很是让人感到怜惜,自己规规矩矩的做事,老老实实的做人,还是让自己的父亲看不上,本来身体就不好,还要整天担惊受怕,身为皇太子是这样,坐上了皇帝,却也是没福享受,不足一年而终。
想要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欢迎关注黎顾百年!
古诗词中有哪些很潇洒的诗句?
要说最潇洒的诗词,那恐怕要数柳永失意后写下这首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如此潇洒有谁能写?只可惜命运从此改变,人生不幸词坛幸,值得品读。
人声鼎沸的汴梁,南来的、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街道两边的店肆也生意兴隆。
失魂落魄的柳永,相比于繁华热闹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他今日少有的不是酒气熏天,衣服上也没有沾染丝毫胭脂水粉的气味,因为今天是个很重要的日子——拜访当朝宰相晏殊,谋求自己的仕途。
只是从表情上看,便知道这一次登门拜访并不顺利。柳永停下脚步,站在树荫之中,回想着方才和晏殊的交谈——刚一见面,晏殊便问他,"贤俊作曲子吗?"这看似平淡的一问,聪明绝顶的柳永怎能听不出话外之意?明摆着,晏殊是在说他不该和烟花柳巷那些歌妓厮混,要他端正自己的身份。一听这话,柳永脑子一热,开口便回,"和丞相大人一样,也在作曲子。"
就是这句话,彻底惹恼的晏殊。晏殊乃是身居高位的当朝宰相,怎么能和柳永这种混迹风月场所、填词为生的家伙混为一谈?
于是乎,柳永被赶了出来,想要进入朝堂的理想,再一次化为泡影。
此时的柳永,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初不该发牢骚写下了断送前途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举考试,一向是文人走上仕途的大好途径。才华横溢的柳永,自然不会错过报效国家的机会,却未料到,竟然榜上无名。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柳永忍不住发牢骚写下了这首《鹤冲天·黄金榜上》,暗里讽刺宋仁宗不识人才。
一考不中,自然是卷土重来,这一次柳永技压群雄,怎奈何,宋仁宗想起了柳永这发牢骚的词,直接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
柳永知道自己得罪了当今皇帝,晋升无望,也能表面上装作无关紧要,顺杆往上爬的自称"奉旨填词",投身歌妓优伶的怀抱;但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深深的郁郁不得志。
这样讲来,晏殊拒绝柳永求官,一方面是真的不喜欢柳永"艳俗"的词风,另一方面也是看宋仁宗的脸色——得罪了皇帝的人,谁敢破格提拔呢?
自从柳永彻底在烟花柳巷度日之后,他的名声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连大文豪苏轼,调侃自己的学生兼妹夫、同是婉约词派的秦观,都要说一句,"少游啊,几天不见,没想到你学了柳永写词";更可悲的是秦观回了一句,"我虽然没啥才华,也不会学柳永啊!"
至此,柳永变成了被全体词人贬低的对象。
白衣卿相,浅斟低唱
凡是总有两面性,也正是柳永一波三折的遭遇,让他能跻身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描写青楼女子的可爱与温柔,抒发她们心中的苦闷;相辅相成,柳永虽然被主流文人看不起,但也借着歌儿舞女的吟唱,让自己的词传到了大江南北,更是"凡有井水处,皆歌柳郎词"。
坊间传闻,柳永死后,一穷二白,还是全城的青楼女子凑钱下葬——这当然不是历史真相,却也侧面反映出那些女子的重情重义,以及柳永在她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早知如此,柳永还会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吗?
这是无解的问题,但如果柳永真的早早走上仕途,又哪来《雨霖铃》《蝶恋花》《卜算子慢》这些传诵千年的诗篇呢?
为什么把宋作为主朝代?
首先,我们简要比较下这三个政权:
辽:907-1125年,鼎盛时人口4300万人,疆域489万平方公里
金:1115-1234年,鼎盛时人口5000多万,疆域361万平方公里
宋(含北宋和南宋):960-1279年,鼎盛时人口1.26亿,疆域280万平方公里,GDP占当时全球的22.7%.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宋在经济和人口规模上都强于辽、金,其而疆域少于鼎盛时候的辽和金,众所周知宋在文化上强于辽、金,但在军事上弱于他们。综合看这三国在各自鼎盛期的实力基本相当的。但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宋依靠强大的经济和民族文化凝聚力有着比辽、金更强的生命力,这一点从金灭辽11年,蒙古灭金22年,蒙古灭南宋45年可以看出。客观的讲辽、金、宋在历史上是基本可以并列的。
接下来,我们讨论下为什么在一般人的认识中,宋朝被认为是正统(使用“正统”可能比题目中的主朝代更合适)?
简单的讲,这是因为种族原因。一百年前,梁启超在《新史学·论正统》中总结出历代正统之辨的六项标准,其中之一是“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为伪也”。辽、金王朝的正统性之争,自始就是与种族问题纠缠在一起的。
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自宋以来占据舆论主导和历史研究地位的人多数也是汉族。辽的主体民族是契丹,金的主体民族是女真(和清代女真有渊源但并非其先祖)逐渐退出了中国历史,因此将宋作为正统也就顺理成章并可以理解了。
那么,宋作为正统王朝这一观点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呢?
1、元朝修史,就已经出现了谁是正统的争议
辽、金两国在统治的后期都已相当程度的完成了汉化,并将自己看作了中原正统王朝。自元世祖开始元廷屡次议修宋辽金三史,均因正统之争而不得不搁置。其间的主要分歧仍旧是自金朝亡国之日起就已产生的两种对立观点:究竟应当独尊宋为正统呢?还是应当将宋与辽金视为南北朝呢?两种对立的正统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汉人和南人的政治倾向。主张独尊宋统者无一例外全是南人如杨维桢、陶宗仪等人,而首倡南北朝说的修端是燕山(今北京)人。这种情况绝不是偶然的。最后,1343年在修史的总负责人蒙古人脱脱的主持下,终于做出决策选择了第二个观点,分别为三朝修史。
2、明朝修史,独尊宋为正统
明代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华夷观念最为强烈的一个时代,比起元人来,明朝士大夫对于宋辽金三史并列不能容忍,这就是明人纷纷重修《宋史》的主要动因。
《宋史新编》书中《凡例》第一条详细阐释了作者的宋辽金正统观:“ 宋接帝王正统,契丹、女真相继起西北,与宋抗衡,虽各建号,享国二百年,不过如西夏元昊之属,均为边夷。”
王洙《宋史质》以辽金入《夷服》,其《叙略》曰:“先王严五服之制,所以谨华夷之辨也。……元人合辽、金、宋为三史,且以外国名,非制也,兹黜之。”
宋辽金正统问题的讨论毋宁说是明代士人华夷观念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一个宣泄渠道,与元朝正统之辨所不同的是,这个问题的结论在明代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因此,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自然是明朝士大夫汲汲于心的一件事情。
3、清朝修史,与明代殊途而同归
清朝前期,统治者有意提高辽金王朝的历史地位,但并没有对宋朝的正统地位进行颠覆。到了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的正统观念已经发生蜕变,他们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立场。乾隆曾说:“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 所以在他看来,清朝与辽、金这些北族王朝之间既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也没有任何共同点,清王朝的正统乃是来自于中原王朝。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他在为改译辽金元三史所作的序中,再次明确否定辽金王朝的正统性:“夫辽、金虽称帝,究属偏安。”
4、民国年间,民族主义盛行,宋正统观念深入人心
自晚清至民国,由于民族主义思潮盛行,传统的华夷观念又开始抬头,于是明人的宋辽金史观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共鸣。金毓黻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宋辽金史》一书,开篇《总论》首先讨论正统问题,并全盘接受了明朝史家的观点,主张当“以宋史为正史,即用元人杨维桢之议,‘挈大宋之编年,包辽金之纪载’,如明人改修之例是也”。
至此,通过史书的记载和传播也就在人们认识中形成了宋为正统的观念。不过近年随着历史研究的更加客观和理性,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将宋、辽、金并列,另外还要加上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