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清泉身高,有哪些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平均身高不太高?
龙清泉身高,有哪些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平均身高不太高?
一些对体育运动不太了解的人可能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个子高的人才适合当运动员,职业运动员一般都长得很高大。
不可否认,相当多的体育项目确实需要运动员个子高一些,比如排球、篮球、游泳等。
但也有很多体育项目不需要运动员长得高。甚至在某些项目中,个字高反而不适合,个子矮才适合。
下面来盘点一下有哪些项目的运动员是普通身高甚至比普通人还矮。
体操体操运动员,不管男女,他们的平均身高都是低于普通人的。比如李小双身高是1米61,杨威身高是1米60,刘璇身高是1米58,程菲身高是1米54。
体操运动员为什么普通偏矮?这是因为很多体操动作只有矮个子才能做出来,让高个子去练体操就是个灾难。当然了,也有极个别例子,如俄罗斯名将霍尔金娜身高1米64,在女子体操运动员中算是罕见的身高了。
另外,由于体操运动员退役较早,尤其是很多女运动员不到20岁就退役了,所以一些人在退役之后还会长高一点。
举重举重也是一个运动员平均身高低于普通人的项目,甚至比体操运动员还要矮。比如北京奥运会男子56公斤级冠军龙清泉只有1米58,这在普通人中明显偏矮了。不过和体操运动员相比,举重运动员属于“矮胖”型的,下盘更稳。
举重运动员有这样的体型很容易理解:把杠铃从地面举过头顶,肯定是身高越矮越容易。
乒乓球我们的乒乓健儿一般都是普通身高,甚至比普通人略矮一些。比如刘国梁身高1米68,马龙身高1米75,邓亚萍身高1米55。
一般来说,身高超过1米8的就很难成为乒乓球高手了,因为乒乓球台只有0.76米,正好适合中国人的平均身高。
足球没错,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其实也不要求运动员长得多高。足球主要看场上位置,一般来说,守门员、后卫比较高,但是中场球员和前锋完全可以是普通人的身高甚至略矮一些。比如梅西身高只有1米7,马拉多纳只有1米65。
除了高中锋和守门员外,足球运动员很少有超过1米9的,因为身材过高下盘就不稳,容易被抢断。
除了以上项目外,还有台球、射击、长跑、竞走等项目的运动员也是普通身高,其原因和上述项目类似。
身材矮小的选手更有优势?
首先谢谢邀请!总所周知,身材矮小的人特别的灵活而且特别的快!高大的人呢!行动就比较迟钝没有矮小的灵活!正式比赛项目,我们国球乒乓球就很厉害了!集中最出名的就是邓亚萍!她的身高才155cm!人是很小,但是呢!她的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89年世乒赛女双冠军,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1992年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同样的我国现役的球员评论身高都不高!但是他们是我国顶级,世界顶级的乒乓球运动员!在一个就是,重量价格的举重运动员!其他的国家我就不好说,但是我们国家的举重身高没有超过170cm的!虽然他们身体矮小,但是他们的成就还是很厉害的!尤其是陈燮霞48公斤级,生日:1983-01-08,体重:48公斤,身高:150 cm 龙清泉56公斤级,生日:1990-12-3,体重:56公斤,身高:150 cm 张湘祥62公斤级,生日:1983-7-16,体重:56公斤廖 辉69公斤级,生日:1987-10-05 ,体重:72公斤,身高:1.68米 刘春红69公斤级,生日:1985-1-29, 体重:70公斤,身高:1.65米 李宏利77公斤级,生日:1980-12-26,体重:79公斤,身高:168厘米 陆 永85公斤级,生日!这些人都是我国顶级的运动员!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加关注!
中国十个最厉害的运动员都是谁?
谢谢邀请,大家好,我是轩辕风迹。下面我来和大家聊下这个问题。
其实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钟意的那个,认知不同,评断标准也各不相同。就好比关于足球,有的认为梅西最强,有的认为c罗最强。关于篮球,有的认为科比最强,有的认为詹姆斯最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答案是没有对错的。好啦,言归正传,想要在中国选出10个最佳运动员挺难的,因为优秀的人太多了。下面我从各领域都选出一个我心中最厉害的给大家,这样也比较有看头。不然,像我这种热爱篮球的,十个我都可以选篮球运动员,但那样也显得我的回答太单调,太没意思啦😄。我轩辕风迹怎么会如此不识趣呢?
第一位,姚明!
大家都知道,我热爱篮球,给谁呢?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也瞬间出来了几位,王治郅?巴特尔?姚明?孙军?胡卫东?刘玉栋?易建联?太多太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了,比足球运动员多得太多了!好了,我把这一票给姚明了!大家没意见吧😄
姚明在nba都能打成首发中锋,横扫全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也能在nba这么厉害!那在cba更不必说,简直是无敌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姚明有很高的爱国精神,国家需要的时候,从不退缩,他是中国人的骄傲。08年男篮在他的带领下达到巅峰!
大姚第二位给谁呢,我个人比较喜欢搏击,那这一票我给柳海龙!
号称“柳腿劈挂”柳海龙!虽然他的巅峰时期比较短暂,但他是中国武术散打王中之王,名气无人可及。柳海龙曾经击败过宝力高,宝力高那也是一位顶级高手。柳海龙的招牌动作就是柳腿劈挂,势大力沉,难以阻挡。他的打法又很灵活多变,技术也很高。是我心中的最强运动员之一。
柳海龙第三位,刘翔!
刘翔是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栏运动员。他是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室内室外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
忘不了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冠。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保持13年的世界纪录夺冠。后来在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冠军。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10米栏,以12秒87的成绩夺冠。2012年6月,世界110米栏排名第一,刘翔时隔五年后重登榜首。他告诉世界,亚洲人也能跑!!!
我始终不明白网上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刘翔,我也不想明白,他就是我心中最强运动员之一!
刘翔第四位,林丹!
林丹是中国羽毛球男单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羽毛球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苏迪曼杯、汤姆斯杯、亚运会、亚锦赛、全英赛、全运会及多座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冠军于一身的双圈全满贯选手,被誉为中国羽毛球一哥,21世纪初期世界羽毛球四大天王之一。
宇宙丹第五位,刘国梁!
刘国梁,乒乓球运动员。他多次获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并与队友合作获得过男子双打世界冠军、混合双打世界冠军,作为主力队员多次与队友一起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是首位在正式比赛中采取直拍横打技术并取得成功的乒乓球手,是中国男子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
刘大师第六位,孙杨!
孙杨是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奥运会纪录保持者。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孙杨是世界泳坛历史上唯一一位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奥运会世锦赛大满贯冠军得主,史上唯一一位男子400米自由泳世锦赛四连冠,唯一一位男子800米自由泳世锦赛三连冠,男子自由泳个人单项金牌数居世界第一。
孙杨第七位,李宁!
李宁是二十世纪最杰出运动员之一,在其运动生涯中先后摘取十四项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1999年获世界体育记者协会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
体操王子李宁第八位,李娜!
李娜,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单打第四名,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的年度最佳女运动员。
在李娜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21次打入WTA女单赛事决赛,并共获得了9个WTA和19个ITF单打冠军,职业生涯总战绩为503胜188负,并以排名世界第六的身份退役。
李娜大力挥拍第九位,郎平!
郎平在1981年,随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世界杯冠军,获“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随中国队获得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并荣膺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MVP" 。1984年,随中国队获得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完成实现三连冠!!
年轻时的郎平第十位,郑智!郑智,效力深圳健力宝及山东鲁能期间先后两次获得中超冠军,2002和2006年度两获中国足球先生。
2010年郑智加盟广州恒大并担任队长,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率队完成中超三连冠,而个人也一共五次获得中超冠军。2013年代表广州恒大获得亚冠冠军。2013年11月26日,郑智荣获2013年亚洲足球先生。
郑智对于中国足球,我想说,别一直这么稳定,加油吧,往前挪挪…
好啦,以上就是我心中的十大最佳运动员。欢迎友友们来讨论,留言!谢谢大家!!!
历史上项羽举的鼎究竟有多重?
《史记》中关于项羽的记载很有意思,说他是身长八尺多,力能扛鼎。也就是说司马迁在夸项羽,这小伙儿不仅长得高,而且力气大,在哪儿干活都是一块好料子,堪称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能够得知项羽是个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可问题是力能扛鼎,那么他力气到底有多大呢?就要问问大鼎有多重了!
当年楚庄王就曾经问过周天子的九鼎重量,也就是问鼎中原的意思。不过楚庄王问了,周天子也没给个确切的答案,以至于后人还真不知道大鼎到底有多重。
更何况,你怎么可以认为,项羽能扛起来的大鼎,和九州鼎一样重呢?所以说我们压根无法从这句话里,得知大鼎究竟有多重。
一、从目前出土的大鼎来看,项羽的力气的确不小。咱们国家在先秦时代,是铸鼎的高峰期。大大小小出土的大鼎,也基本上都是商周时期的产物。那么出土的大鼎究竟有多重呢?
这其中,目前出土的大鼎中,最大最重的,就是后母戊鼎。这只大鼎是商朝做铸造的,重达832.84公斤,简直就是反人类的重量。按正常逻辑,人类是不可能举得起来这只大鼎的。
除此之外,最重的则是咸阳出土的西周敦化大鼎。这只大鼎重达226公斤,也就是452斤,你说一般人能拿得动吗?
而且敦化大鼎高度122厘米,口径83厘米,就算是你有这个力气,却也没办法一个人把这只大鼎给抱起来吧?毕竟尺寸摆在那儿。
除了这只大鼎以外,还有重达201.5公斤的大克鼎,重达153.5公斤的大盂鼎。光靠这几个出土的大鼎,我们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大鼎体格都不小。
就算项羽举了一个大盂鼎,那也有300多斤。试问一下,现代人能够轻而易举举起一个300多斤的东西吗?我看不行吧?除非真的有练过。
现代举重队员们,整天以科学的方式练习举重,就目前的记录来看,能举得起来的最大重量是266公斤,估摸着也就是项羽这一类型的水平。
所以说,可以把项羽当成一个举重选手,整天没事儿就抱着大鼎练习举重,这样的话,他应该是可以举得起400多斤的大鼎,至少是人类范畴以内的一个重量。
二、为啥大家对大鼎的重量如此感兴趣呢?当年楚庄王跑到周天子那儿,指着大鼎质问,这只大鼎有多重啊?表面上是在询问大鼎的重量,实际上就是为了告诉周天子,要是不太重的话,我就扛回家了!
这是诸侯王第一次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从此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各路诸侯争雄天下的时代,也就这么到来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周王室的九州鼎,的确很重,至少人力无法扛得起来。否则以楚庄王的实力,在楚国带几个大力士过去,把大鼎给扛走不就完事儿了嘛!
此后到了战国时代,秦武王嬴荡也觉得自己是个大力士,而且他身边受宠的大臣,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力士。没点力气,还真的不敢在秦武王面前晃悠,没力气的张仪不就被秦武王给赶走了嘛!
秦武王去周天子那儿,也带上了这些大力士。他们居然商量好,比赛举大鼎。这里的大鼎可不简单,也是周王室九州鼎中的雍州鼎,又被称之为龙文赤鼎。
都知道这大鼎很重,但是到底有多重,秦武王也不知道。于是秦武王先让几个大力士先后试了试,结果没有一个能举得起这只大鼎的。
秦武王嘿嘿一笑,表示还是得自己出马才行。于是秦武王亲自跑过去把雍州鼎给举了起来,但是没多久,秦武王就被这只大鼎给压死了,可见这只大鼎真不是随便就能举起来的。
其实这个时候的周王室,已经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了。秦武王过来举大鼎,也只是为了挑衅一些周天子的权威罢了,没想到把自己的小命给搭进去了。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史记》
由此可见,历史上对大鼎比较感兴趣的,都是一些想要挑衅周天子权威的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挑衅,证明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
三、项羽扛鼎问题不大,不过也是为了体现他挑战皇权的一种写作手法。当然了,我们不能排除项羽真的可以扛起来大鼎,毕竟此前也分析了,大鼎有轻有重,而且除了后母戊鼎以外,其他出土的大鼎,也在人类可以企及的力量范围之内。
所以说项羽完全可能就是秦汉期间,力气最大的那个人,因此他能够扛得起大鼎,无论从自身力量,以及大鼎的轻重差异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司马迁这么写,难道单纯地想要表达项羽力能扛鼎吗?说到底,这不就是武夫才愿意拿出来炫耀的一件事吗?所以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项羽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西楚霸王,相当于是取代了秦朝,一度成为了天下之主。所以说司马迁说项羽力能扛鼎,实际上就是为了体现项羽的这种特殊身份。
此前对大鼎的重量感兴趣的人,分别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和秦武王嬴荡。这两位都是一代雄主,都有一定的功绩。
最关键的是,这两位都是不服气周天子统治的诸侯王,所以他们对大鼎的重量提出质疑,这是可以理解的。
项羽没事儿也在那儿试探大鼎的重量,这就比较奇怪了。实际上力能扛鼎这种写法,第一层含义只是为了告诉大家,项羽的力气很大,至于有没有真的扛过大鼎,这是没有具体记录的。
第二层含义才是关键,项羽对秦帝国的统治,提出了挑战。当初秦昭襄王把九鼎给弄到了咸阳,此后秦始皇更是灭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所以项羽能够扛鼎,是为了告诉大家,项羽可以挑战秦帝国的权威。
总结:项羽力气大,但绝不是简单的武夫。实际上能够成为天下霸主的人,怎么可能是简单的武夫呢?就算秦武王被大鼎给砸死了,干出了如此蠢的事情,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秦武王是一代雄主,为啥?因为他短暂的一生,做了很多有利于秦国发展的事情。
实际上项羽也是一样,他力气大,只是他的一种生理特征而已。他能够成为西楚霸王,自然也是很有脑子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关注项羽的力气有多大,毕竟这不是他能够夺取天下的关键所在。可惜项羽的脑子还是比不上刘邦的脑子,只能说既生瑜何生亮了。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