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法国比分预测,法国为什么总是输?
英格兰法国比分预测,法国为什么总是输?
在整个中世纪中,除了波及整个欧洲和西亚的十字军东征,持续时间最长的国战,当属英法之间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不仅率先发难,步步紧逼,在长达116年的战争绝大多数时间里,更是连战连捷,几乎占尽了所有先机。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战争末期,最终胜利的天平,却倒向了原本苦苦支撑行将崩溃的法兰西。法兰西人不仅将丢失的领土全部收复,还成功把原本属于英国的诺曼底地区占为己有,将它永远留在了法兰西的怀抱。
那么,英法战争后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法兰西得以反败为胜呢?
(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
一、长弓和骑兵的对抗。发动英法百年战争的始作俑者,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和其懦弱的父亲相比,这位君主更像他的祖父爱德华一世,在法兰西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强势,曾以血统问题干涉法国国王的继承权问题。
爱德华三世赖以强势的倚仗,是其祖父时期就已经开始风靡整个不列颠岛的威尔士长弓。这种长弓达到一人多高,不仅射程远,穿透力惊人,向敌人密集的区域发射,还能形成一箭连杀数敌的巨大威力。而拉开这种弓,除了要经过长年的精确度训练,要求弓箭手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体能,因此这些士兵的身体素质,要远优于一般对手。
英格兰的军队,多由国王自行组建和训练。其资金来源得益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开始流行的盾牌税。那些治下的领主们,为了逃避兵役,常常拿免役金赎买征召。而一旦有战争发生,他们还会雇佣职业军人代替他们上战场,在这些雇佣兵中,大多都是英格兰长弓手。
而法国士兵大多来自于不同的领地主,这些领地主从管辖地农民那里征收钱粮,然后以骑士领、男爵领、伯爵领为单位,组成一个个军事团体,其征召和训练都由领主负责。
可不同领地主的收入状况和对士兵类型的喜好不同,所以他们所拥有的军队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大的公爵领,由于资金富裕,其麾下的士兵装备精良,有更多的机会训练,因此战斗力更强。而一些贫瘠的骑士领,可能连自己的贴身护卫,都无法配备合格的战马。
正是由于领主们贪生怕死花钱雇人代替从军的行为,使得英格兰军队中虽然骑士数量远远低于法国,但其士兵的数量和战争力,反而比法国更充足更强大。
(英格兰长弓手)
二、后继兵源的比拼。战争初期,无论是爱德华三世亲率的克雷西之战,还是黑太子的普瓦捷之役,英格兰的长弓手们都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他们名扬欧陆,射出的箭雨令所有法国领主胆寒。
不过这种状况到1320年时发生了改变,虽然法国的士兵战斗力不如英格兰人,但重骑兵数量却是英格兰的三倍以上。当时的法国治下的男爵领多达300个,每领下辖骑士领30个,这样法国至少有九千骑兵。
而英国的骑士领主,即使在鼎盛时的爱德华一世时期,加上苏格兰也只有三千左右。更何况百年战争期间,苏格兰一直降而复叛,剿而复降,根本不可能为英格兰提供什么兵源。再加上免役金制度,使得骑士领主们,都愿意花钱苟安,从而导致英格兰骑兵数量不足。而法兰西骑兵们则利用人数优势,快速机动迂回作战,以小规模冲突避免落入包围圈。使得昔日利用拒马桩以逸待劳的英格兰长弓手,优势荡然无存。
(玫瑰战争)
三、国家意识的较量。战争前期,法兰西节节败退,连首都巴黎都被英格兰攻陷,大半个国家沦落敌手,贵族们惨遭杀戮,为了避免厄运继续降临,余下的贵族们聚拢在太子身边,团结一心一致抗敌,整个法国的国家意识开始觉醒。
但连战连捷的英格兰,却反而因为胜利,陷入争权夺利的漩涡中,一些贵族居功自傲,开始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连最大的兰考斯特及约克家族之间,都引发了红白玫瑰的内战悲剧。
此消彼长之下,内斗的英格兰无力维持对法国占领地的统治,最终全国一心的法国全面反击,在1453年夺回吉耶纳,收复全部失地,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结束。
百年战争不仅让法国重新建立更加稳定的集权,也让英格兰失去了所有岛外领地,成为一个海岛国家,而正是这种失利,让盎格鲁人转而将目光投向海洋,开始海外殖民地扩张,成长为一个新的日不落帝国。
(参考资料:《英法百年战争史》等)
英法曾进行百年大战?
英国和法国,欧洲历史上极具盛名的两个"曾经伟大"的国家,他们都有着漫长的历史,曾经恢弘和强盛的过去。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1000多年之前,这两个国家的爱恨情仇就开始了。
这一切,要从历史上一次有名的"离婚"开始。
公元1152年,法国当时在位的国王,是卡佩王朝的君主路易七世。路易七世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作为的国王。但是,此时此刻,他正在为离婚的事情发愁。
在中国古代,女性在大多数时候是依附于男性的,只有丈夫休掉妻子,君主废掉配偶,而基本不存在夫妻双方和平分手甚至法律意义上离婚的情况。
但在欧洲则不同,男女在婚姻上平等的观念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即使强如一国之君,想和妻子分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路易七世却不得不赶快结束这段婚姻了,因为他遇到了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的男人遇到的相似的难题—生不出儿子,没有男性继承人。这一点,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致命。
此时,距离路易七世和妻子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诺结婚已经有16年了,期间他们生了两个女儿,但就是生不出儿子。在中世纪,人们对于生孩子这件事上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路易七世就觉得生不出男孩,就是自己王后的问题,丝毫没有考虑过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
国家未来大于一切,路易七世和妻子离婚了。离了婚的路易七世十分开心,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离婚的代价会有多高。
埃利诺公主是不缺接盘侠的,接盘的人是法国的死敌,当时英格兰的国王亨利二世。之后的历史证明,路易七世生不出儿子,多半是他自己的问题,因为他前妻埃利诺和亨利二世结婚后陆陆续续生了五个儿子。而让路易七世更加暴怒的是,他不但丢了老婆,还丢了领地。
按照欧洲王室的婚姻制度,路易七世娶了阿基坦的公主埃利诺之后,阿基坦这个地方也成了路易七世或者说法国的领地。
路易七世和埃利诺离婚了,阿基坦这个地方就成了亨利二世的地盘。无论是出于国家的利益,君王的尊严,还是男人的面子,路易七世都有理由暴怒,他选择和英格兰开战,却被亨利二世打的满地找牙。
被暴揍的法国,丢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领土,而路易七世,则气的不行,但也无可奈何。对外战争打的稀烂的路易七世,只好窝在皇宫里,先把生儿子的问题解决了。
1165年,努力了十多年的路易七世,终于和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当时是他的情妇)生了一个男孩。而为了生这个儿子,路易七世真的没少努力,在儿子出生后不久,路易七世就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成了病秧子。
法国的国王在生病,而英格兰那边,亨利二世和埃利诺的事业却在蒸蒸日上。1179年,路易七世将王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年仅14岁的腓力二世。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法国都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了。自己这边,老国王身心备受摧残撂挑子不干了,新国王是一个14岁的小孩子。
现在14岁的孩子还在辅导班刷题,腓力二世能干什么?英格兰那边,亨利二世和埃利诺枝繁叶茂,五个儿子个个都能顶班上。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波谲云诡。无论是当时的法国人、英国人还是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都小看了只有14岁的腓力二世。他是只有14岁不假,但他的野心、想法和精神力,比很多40岁的男人都强。在他的统治下,法国的国力开始如日高升。
1187年,腓力二世22岁,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君主。而与他对位的英格兰国王,则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狮心王理查一世—亨利二世和埃利诺的儿子。狮心王有多么强悍,历史上对他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中世纪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但面对腓力二世,狮心王理查所有的骄傲都被打的如玻璃渣一样粉碎。腓力二世和狮心王理查之间的战争,打了十几年。最后,腓力二世把父亲理查七世丢掉的东西,大多数都找了回来,不仅如此,还捞到了许多富余。那个英格兰历史上著名的狮心王理查,在屡次与法国作战不利之后,心态崩了,跑去找另一个宿敌利摩日的麻烦,结果在战斗中中箭不治身亡了。于是,腓力二世成功折腾死了狮心王,随后,他又开始折腾自己的另一个哥哥—继承理查王位的约翰一世。
和自己的能征善战的兄长不同,约翰一世很不能打,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不得人心最让人鄙视的国王之一,人送外号失地王。而他之所以得到这个外号,和腓力二世有很大的关系。
他失去的地基本上都是送给腓力二世的。腓力二世和约翰一世之间的战争,同样打了十几年,战争的结果是,英格兰惨败,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
英格兰丢掉了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部的领土,彻底的变成了英伦三岛,而法国的领土则扩大了三倍。
一次代价昂贵的"离婚",造就了隔海相望的世仇,他们的仇恨在不久后演变成了一场百年战争。
为何英法联手都打不过德国?
谢邀。法国战役时英法联手打不过德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战略层面的消极,二是战役层面的失算,三是战术层面的落后。
1940年夏天爆发的法国战役,是德军在二战中最辉煌的胜利。作为协约国台柱子的法国在短短六个星期就被德军灭亡。实际上,双方当时的兵力对比,联军(英、法、比、荷、卢五国,以英法为主力)和德军兵力都是130多个师,联军是2000多架飞机、3000多辆坦克;德军是2000多辆坦克、3000多架飞机。可以说双方基本势均力敌。那么,为何德军如此迅速取得胜利呢?
首先在战略层面,双方的积极性是两个极端。
希特勒是一个战争狂人,也是很执着的人。一旦制定了目标,他就会不遗余力地去推行。在1940年既然确定了法国是德国的阶段性目标,希特勒不惜豪赌取得打垮法国的目的,可谓战意十足。尽管德国国防军高层对和英法全面开战始终存疑虑,但希特勒以自己的魄力和手腕推动他们向前。
相反,英法方面因为一战的惨痛损失,对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心怀恐惧。正是因为这种恐惧,当希特勒采取豪赌时,他们却采取绥靖政策,步步退让。让德国打破了陆军10万的限制,让德国开始造海军巨舰,开始设立空军,让德军进入莱茵兰,让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吞并苏台德,吞并整个捷克。甚至直到希特勒进攻波兰时,英法虽然被迫向德国宣战,却在西线陷入“静坐战争”“奇怪战争”。包括法国战役开始后,英法联军依然是消极防御为主,企图借助比利时荷兰的地形和马奇诺防线让德军头破血流。
这就好比两个块头差不多的人打架,一个人是豁出去要拼命,另一个总想着打伤了好痛的,打人会不会被拘留,怎么才能正当防卫……这么搞,不输才怪!
其次在战役层面,德军庙算占了先机。
原本,法国战役双方都沿袭了一战的旧思路。德军计划把主力放在北线,从比利时突破迂回法国;联军则把主力分布在北线的比利时和南线的马奇诺防线,坐等德军来送死。但是,希特勒大胆采用了曼施坦因的建议,改将主力放在中路的阿登森林,从不适宜于装甲部队的地区一举突破,将英法联军的阵线切成两半,使得南面的马奇诺防线完全无用化,而北面的联军主力失去后勤线,只能一路朝诺曼底狂奔。这样就使得英法联军的整体阵线崩溃。
最后在战术层面,德军采用了先进的“闪击战”。
一战中,西线双方打的是堑壕战,防御方占据绝对优势。英法联军未能脱离这种陈旧战术思想,依然想依靠这种线式防御来挫败德军的攻击。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比德军多(3000多辆对2000多辆),但是他们却把坦克分配给步兵作为辅助兵力,用于防御和小范围的反突击。尽管戴高乐等将领提出了新的战术思想,但并未得到高层认可。
而德军方面,希特勒重用古德里安等人,以闪击战作为基本思路,即集中空军、炮兵、坦克在一点发动突击,摩托化部队旋即跟进,撕裂敌方阵地,长驱直入,占领敌方城市,使得敌军主力丧失战阵。在法国战役中,德军这种新式战法令联军完全手足失措,因此短短六个星期法国就被迫投降了。
你见过最性感的电影女演员是谁?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见过最性感的电影女演员是斯嘉丽·约翰逊。
必须得承认,有的人就是为聚光灯而生的。
论容貌,丹麦波兰混血,像是上帝亲了一口的苹果;
论天分,舞台处女作就跟四提奥斯卡(包括编剧)的伊桑·霍克飙戏;
论激情,她说她心里有团火,从3岁的时候就在烧了。
96年的时候,她出演《曼妮姐妹》提名美国独立精神奖,被媒体称为“The new hot thing”。
新鲜,又火热。
反倒她本人听了,没那么高兴。
一旦成为了“小鲜肉”,就有可能过气成为老腊肉,这我可不喜欢。我只想专注于表演。而那一年,她还只有12岁。
12岁,看看人家说出来的话。
条姐真的只有汗颜。
长大,发育。
这也是童星们普遍面临的尴尬问题。
有的被吐槽“长残”。
有的戏路被锁死。
斯嘉丽很幸运。
老天收走了她的童真,又给了她另外一样武器。
她也很懂得利用。
17岁拍科恩兄弟《缺席的人》,饰演一个外表清纯、内心放荡的怪萝莉。
她主动跟科恩兄弟提出来,把裙子拉高一点,再高一点。
让角色的冲突鲜明起来,让片子的黑色基调蔓延出来。
美貌。
以及渐渐到来的,性感。
有层次的性感。
19岁,斯嘉丽主演了两部电影。
这个时候的她,像是还没熟透的蜜桃。
这个时候,她选择两扇窗户来表演——
手,和眼睛。
《迷失东京》里,她是一个悲剧色彩的少妇。
孤独,凄切。
丈夫长期不在身边,即便在的时候也是感情麻木。
却在见到前女友的瞬间,莫名焕发生机。
丈夫像炫耀战利品一样,把斯嘉丽搂在怀里。
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那只环绕在脖子上的手拉开。
尴尬,又疑惑。
凝视着真正心动的人。
如水的目光,极力克制。
但上挑的眉眼,还是出卖了内心。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她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佣。
一出场的扮相,肤色雪白,就连眉毛都是白色的。
像一只珠圆玉润的瓷瓶。
圣洁。
但很快又跌进市井。
在屠夫的肉铺,她比谁都懂得讨价还价。
面对无理取闹的雇主孩子,她一个耳光就打了上去。
“瓷瓶”破了。
但灵气都流出来了。
和男友的第一次接吻,浓稠又热烈。
她想伸出手,环在男友的腰际。
但最终,却又收回来了。
那是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来的恐惧。
但当她见到画家雇主的时候,恐惧瞬间被放下了。
眼神的追逐,喘息的起伏。
成了禁忌的品尝。
高级情色。不靠裸露,靠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高级表演。
老戏骨科林·费斯盖戳认证的:
像她一样生动真实的演员,能给你太多太多。两部电影,让斯嘉丽站上世界舞台。
同时,“蜜桃”也慢慢绽开。
五官深邃、唇珠丰润。
你看到这件武器的杀伤力,在肉眼可见地增强。
她更大胆。
身陷丑闻,索性全裸出演文艺片。
在《唐璜》里面,完全化身欲望的缪斯。
当男主的手划过身体曲线的时候——
说实话,谁不想成为那只手呢?
合作3次的伍迪·艾伦评价她——
斯嘉丽在灵魂深处有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那是一种丰腴的美感,艳丽四射、难以直视、诱人犯罪。2009年,她被《Glamour》评为“全球十大性感女星”。
也难怪,NBA巨星杜兰特会“想喝她的洗澡水。”
说真的,我想很多人都理解杜兰特为什么会这么说
接下来的故事就熟悉一点了。
2010年,她在《钢铁侠2》中亮相。
你看她俯身钻进拳击台的样子。
眼皮微垂,红唇翕动。
摆明了危险,却让人难以抗拒。
钢铁侠的管家哈皮不信邪,非要和黑寡妇比划比划。
结果,就被她使出了经典的剪刀腿。
一招,人头落地,干脆利落。
这一场戏,是“黑寡妇”的正面写照。
但,却是斯嘉丽的“背面”——
在拍摄漫威电影之前,她从未经过系统的锻炼。
可这一次,为了几十秒的戏份,她苦练了2个月。
她说,如果请她来只是为了摆几个美美的造型,用吹风机吹吹头发做做样子,那她就不演了。
有人说,超级英雄不也就是健健身塑塑型,要什么演技?
那是他还没看到黑寡妇的背面。
《美队2》,黑寡妇和队长挤在门口,述说着往事。
仔细看寡姐的脸部表情。
上半张脸保持松弛,没有一丝的纠结和痛苦;
下半张脸,嘴角向左上角撇开。
一个人物,被共存的两个表情割裂开来。
过去的,麻醉了,沉进心底。
剩下的,是自己爬出回忆残骸的骄傲。
像是诉说着别人的故事。
她把信任给了队长。
又把脆弱给了班纳。
条姐曾聊到过,《复仇者》4部,有一个逃不开的命题——
找寻自我。
每位超级英雄都是。
他们把脆弱放在一起,并且为彼此保管好。
作为初代唯一的女性,黑寡妇成了粘合剂。
就拿《复联2》里举锤子的那一段来说。
当所有的大男孩们都想拼出个高低,看看谁能把喵喵锤举起来的时候,她站到一边:
这可不是我该干的活。学会了温柔,也放心把后背交给自己的同伴。
《美队2》国会山听证的时候,黑寡妇受到了质疑。
关于她的,关于复仇者的。
她也只是笑笑。
在这一刻,她终于有了力量,和自信。
那是在打斗能力之外的力量。
叫做家人。
所以。
与其说是黑寡妇成就了斯嘉丽,不如说斯嘉丽成就了黑寡妇。
《复联1》导演乔斯·韦登就经常在片场感叹:
她的演技真的好到让人目瞪口呆。当然,《复联》对斯嘉丽的影响也不小。
显而易见的,从“十大”变成“唯一”。
还是好几个唯一。
两次被《时尚先生》评选为“全球最性感女星”;
美国影史上票房排行榜前十位中唯一的女性;
唯一一个仅凭声音出演就拿到罗马奖影后的演员。
以及现在又多了两个,中国票房史上第一个破百亿的女演员,第一个破百亿的外籍演员。
在《她》里,她是开启了情感的人工智能。
没露面,也不需要露面。
烟嗓一响起来,你能感觉到她在你耳畔的呼吸。
像是一阵香甜的微风。
从此,她得到了新评价——
“声音也要打码的实力派”。
如果说性感是一本书,她一定翻到了最后一页。
然后,提笔写下了一句话——
性感,并不一定等于距离感。
也可以是起床时撩动你鼻头的发梢。
说句实话,美人不少。
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但,少有通透。
老天爷是发给了斯嘉丽不错的筹码。
可难的是,她一刻也没有松懈。
反倒是拿着把这些筹码都扔出去,换回了最大的收获。
很多人受不了《复联4》对黑寡妇的处理。
甚至不给她安排一场体面的葬礼。
我也是别扭了一阵。
但转念想想,一个彻底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戏外的也是。
目前,斯嘉丽的团队正在争取《黑寡妇》独立电影制片人的位置。
如果能成,她将有望成为好莱坞影史票房收入最高的女明星。
故事还没讲完,条姐还在期待。
尤其是,那段布达佩斯的故事。
世界上的女演员比斯嘉丽约翰逊敢脱的很多,但是能像她由内而外既散发着性感又这么有演技的演员确是就此一个,别无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