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VS匈牙利,俄驻德国大使为何此时提出希望启动北溪2天然气管道?

2023-10-04 72阅读

德国VS匈牙利,俄驻德国大使为何此时提出希望启动北溪2天然气管道?

正所谓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德国为了“政治正确”,为了响应制裁俄罗斯,主动关闭了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然而德国人嘴上强硬心里却很诚实。

首先科普一下北溪二号,方便了解相关事件背景。“北溪二号”(Nord Stream 2)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和五家欧洲公司的合作项目,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重点推动的重大民生项目。2021年1月19日,“北溪二号”项目超过90%已铺设完成,2021年6月4日,普京透露,“北溪-2”项目第一条管道已经完工,第二条也将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内铺设完毕。

德国VS匈牙利,俄驻德国大使为何此时提出希望启动北溪2天然气管道?

然而在美国的干预下,北溪二号在最后关头停了下来。2021年1月21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欧盟立即同俄罗斯停止“有争议”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默克尔大妈退休后,新任总理朔尔茨对推动北溪二号的态度也一直模棱两可。

特别是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以后,德国为了响应美国及北约号召,全面制裁俄罗斯,全面落实石油天然气禁令,全面退出了北溪二号建设。德国政治家天真地以为,俄罗斯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败下阵来,摇尾乞怜于欧盟。然而事与愿违,俄罗斯通过卢布结算石油天然气收益、超低价格出售给印度等操作,俄罗斯不仅稳住了基本盘,财政收益反而成倍增长,这让德国等欧洲国家瞠目结舌。

德国是石油天然气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每年需要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其中500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如果投资上百亿美元修建的北溪二号按时投入使用,德国的能源就更加充足,成本也将更低。两全其美的好牌却被德国打得稀烂,坚持80多天后最后不得不低头,从而出现了德国驻俄大使希望启动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建设的问题。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没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注定是个悲剧。

二战柏林战役德军一百万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对于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人都认为德国是遭到了苏、美、英、法等国的群殴而败亡,但在战争的初期,却是苏军遭到了德军率一帮小弟的群殴。在付出了恐怖的伤亡数字和难以承受的损失之后,缓过这口气来的苏军于1944年,在苏德战线的十个方向上,先后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实施了著名的“十次斯大林突击”。

诺夫哥罗德战役(1944年1月14日--3月1日)

这是苏军针对瓦尔特·莫德尔元帅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第18集团军)的一场战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下辖48个师74.1万人,10000门火炮、389辆坦克和370架飞机。为了彻底解决威胁列宁格勒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苏军集结了戈沃罗夫大将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及波波夫大将指挥的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并在波罗的还舰队和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展开了强大的进攻。

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歼灭德军3个整师,重创23个师,同时苏军向西推进了220~280公里,彻底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威胁。

右岸乌克兰战役(1944年1月24日--4月7日)

这是苏军针对德军曼施坦因元帅“南方集团军群”的一次突击,德军在这里集中了96个师120万人,火炮16800门、坦克自行火炮2200辆、飞机1460架。苏军为了彻底歼灭战场南翼的德军集团,解放整个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苏军集中了朱可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2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3、4方面军,总兵力260余万人,火炮28654门、坦克2015辆、作战飞机2600架,兵力为德军的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比德军多2倍。

此次突击歼灭德军10个师又1个旅,重创56个师,同时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战争已经开始转移到德国本土。

克里米亚战役(1944年3月--5月12日)

这是由托尔布欣大将指挥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叶廖缅科大将指挥的独立滨海集团军,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的配合下,为解放克里木实施的进攻战役,同时也是苏军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三次。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德军部署了埃内克上将指挥的德军第17集团军的21个师,2个航空队的700架飞机,此外德军在黑海有100余艘军舰。苏军于3月26日至4月14日实施了敖德萨战役,于从4月8日开始实施克里木进攻战役。

在这两次战役中,苏军歼灭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军缴获。德军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占了苏军守卫的塞瓦斯托波尔,而苏军仅在5天之内就夺回了该城,解放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保障了苏军的黑海控制权。

维堡战役 (1944年6月--8月)

随着盟军在法国北部开辟了第二战场,这就使德军处于两面夹击的困境,这时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已经减少到43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开始了这场针对德国的仆从国芬兰军队的突击。此战苏军投入了戈沃罗夫元帅指挥的第21集团军和第23集团军,苏军的兵力比芬兰军队多一倍,火炮坦克多5倍,航空兵多2倍,并有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

因此,此次的突击进攻顺利,至8月25日,芬兰政府要求与苏军和谈,9月15日苏芬停止军事行动,9月19日签订停战协定。

白俄罗斯战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

白俄罗斯是德军在苏联最重要的一块立足之地,因此德军在这里配置了66.5个师,共计120万人的庞大部队,火炮1万门、坦克1000辆、飞机1400架。此战由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集结了了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罗斯第1方面军、扎哈罗夫上将的白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的白罗斯第3方面军的140万人,火炮31000门、坦克5200辆以及5个空军集团军的5000架飞机。

该战役共歼灭德军17个师又3个旅,另有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后期的增援),使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并在东普鲁士方向上越过涅曼河进入德国本土。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 (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

由于在苏军第二次突击在解放了大部分乌克兰地区,为了固守西乌克兰阻止苏军的进攻,为此德军修筑了三道完备的防御地带,纵深达40~50公里,担任防御的德军有40个师又2个旅,除后勤部队外有60万人的兵力,配备火炮迫击炮6300门,坦克自行火炮900辆,飞机700架。由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卡图科夫上将的第3集团军、第1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和巴拉诺夫中将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坦克第25军、近卫骑兵第1军)共计120万人,火炮13000门、坦克2200辆、飞机3000架。苏军于7月13日发起进攻。

此战役苏军击溃德军23个师,全歼15个师。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1944年8月20日--9月)

希特勒对苏、罗边境的雅西--基什尼奥夫地域非常重视,一旦失去这一地区,德军不仅会失去石油、粮食和供应基地,而且希特勒的反动联盟也会土崩瓦解,为此德军地域部署了共50个师、90万人,火炮迫击炮7600门,坦克自行火炮400余辆,810架飞机实力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苏军参战的兵力有马利诺夫斯基大将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托尔布欣大将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和多瑙河区舰队,共计10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的125万人,火炮16000门、坦克1870辆、飞机2200架,并有海军舰队支援作战。

苏军仅8天战斗就歼灭20个师,击毙俘虏士兵25.6万人,同时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退出希特勒的反动联盟,并对德宣战。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

对于德国来说,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既掩护着东普鲁士,又保护着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行动的安全,同时还可以从这里与北欧各国保持联系。因此德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这一地区,担任防御的是舍尔纳大将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拥有50个兵团,70万人,装备了火炮7000门、坦克1200辆、飞机约400架。

苏军于9月14日发起进攻,11月底结束,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大部分被歼。

布达佩斯战役(1944年9月28日--1945年2月13日)

此战由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托尔布欣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参战,共70个步兵师、3个坦克军、4个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1个海军陆战旅,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开始的第九次突击,主要战场是匈牙利境内的蒂斯河与多瑙河之间。德军为弗里斯纳上将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和“F”集团军群一部,共51个德国师和匈牙利师又2个旅,其中有9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1个摩托化旅、1个骑兵旅,还有1个航空队担任支援。

苏军于1944年9月28日开始进攻,于1945年2月13日,解放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1944年10月7日--11月1日)

该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最后一次打击,苏军通过第四次和第八次的成功突击,已使苏德战场的北翼战略形势有利于苏军。由于德军从1944年9月开始把军队撤向了挪威北部,并在那里修建了完备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阵地,该防御阵地由三道防御地带组成,正面宽约60公里,纵深达150公里,兵力为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所属第19山地步兵军的5.3万人。苏军参战的是梅列茨科夫大将指挥的卡累利阿方面军所属第14集团军,兵力为9.7万人、2100门火炮和725架飞机,兵力比德军多0.8倍,火炮多1.8倍,坦克多1.5倍,飞机多5.3倍。

该战役于25日结束,德军损失3万多人。

苏军的十次突击不但解放了苏联的全部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至德国境内,而且使希特勒的法西斯国际联盟彻底崩溃,其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等国先后退出战争并对德宣战。可以说,真正令苏军翻身并将德军赶出苏联本土的战役,是这著名的“十次斯大林突击”。

德国的闪电战为何败给了苏联?

说到闪电战,二战时期要用的游刃有余的就是德国了,德国的勇将古德里安则是是闪电战之父。

▲上图为闪电战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所向披靡的“闪电战”

下面枪花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何为闪电战,以及此战略为德国占领他国带来的惊人效率。闪电战是通过利用坦克飞机,以及机械化部队的重型火力配置的优势进行突袭作战。

▲上图为德国发动闪电战突袭他国

从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战役,到1940年6月基本结束法国战役,9个月间德军迅速击败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如果具体一下,27天灭亡波兰,1小时迫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兼并荷兰,18天鲸吞比利时,而打败数百年宿敌,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只用了39天,可见德国将闪电战发挥的淋漓尽致,闪电战的丰富胜利也让德国一雪了一战的前耻,德国不得不说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德军的所向披靡只能让它国臣服。

▲上图为德国占领法国后在巴黎境内的照片漫长的战线使“闪电”难以有效作用

然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希特勒在“海狮计划”搁浅后,决定把矛头对准苏联,准备向东线进行战略进攻,精心策划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战斗之初,苏军节节败退,200万苏军瞬间被击溃。可见德国的闪电战在初期对苏联还是有显著地效果。

▲上图为“巴巴罗萨计划”战略示意图

二战初期威震世界的“闪电战”,既可以说是先进战术思想的产物,亦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德国实质上和日本差不多,资源相当匮乏,石油产量每年也就几十万吨,消耗量却高达数千万吨,虽然濒临北海的油气田,但英国海军守卫在波罗的海,这对德国开采油田是极大的战略障碍。

▲上图为二战英国“皇家方舟号”

所以说“闪电战”的本质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对手,因为德国耗不起。德国全是靠仆从国或被占领国的资源,如罗马尼亚的普里什蒂耶油田,捷克的兵工厂,瑞典的铁矿石等,要不是德国人早就被拖死了。

不过苏联就不一样了,先不说斯拉夫人在文化传统上就与大部分欧洲人不同,苏联过于辽阔的国土就是最可怕的噩梦。从柏林坐火车出发,八个小时差不多快过两个国家了,你试试在苏联,八个小时弄不好还没出这个市。这样德军不得不把大量宝贵时间用在调动和运输上,刚刚打下一座镇子,就要出发去攻击下一个村子,多远?50公里!50公里?坦克没修好,油也不够,等油上来再说吧。结果等到油上来,坦克修好了,德国人开过去一看,苏联人已经在那个村子集结了两个师等着你。这样越打推进速度越慢,效率也越低,士兵越来越疲惫,根本谈不上实施真正有效的闪电战,纵使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这样的天才,也没法让师老兵疲的装甲部队发动有效的进攻。

还是石油在德国心脏插上了最后一刀。1943年盟军开始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重点关照了克虏伯、梅塞施密特、保时捷、亨舍尔等军火巨头的兵工厂,以及各个炼油厂、轴承厂和齿轮厂,最最重要的,包括普里什蒂耶在内的油田都遭到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苏军陆续攻克被德军占领的高加索诸油田。直接后果就是德国引以为豪的装甲部队再也不能驰骋疆场,王牌遍地走的空军只有有限出动,闪电战最终要了德国的命。

并非权威解答,欢迎批评指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具体来源见图片水印,若有侵权立即删除。我是枪与火花,讲述硝烟弥漫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战哪些国家参加德国?

世界大战参加德国的国家也比较多,欧洲主要有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这几个国家亚洲是土耳其和日本他们形成一个轴型的集团,共同侵略世界,于是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将德国打败,后来,意大利和土耳其反过来又打了德国,所以说战后他俩总是比较小。

为什么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

德国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普法战争之前并没有德国,只有德意志这个地理概念。奥地利之所以没有加入德国,是因为奥地利与当时德意志地区的诸侯国,尤其是普鲁士,在建国理念上有很大的矛盾很大。最后普鲁士打败了奥地利,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于是一个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德国宣布成立,而奥地利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与匈牙利成立二元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打遍了欧洲无敌手,原本在德意志称王称霸的奥地利也被拿破仑打服。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德意志地区原本臣属于奥地利的十六个成员邦一起签订了新的《莱茵邦联条约》,脱离了奥地利主导的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法国的附庸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其结果就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了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的帝号。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奥地利原本想恢复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但是当时德意志北部的普鲁士崛起,与奥地利展开了对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之争。

不过奥地利毕竟是老大,因此在战后分配领土的时候,奥地利强硬把普鲁士侵略波兰得来的领土送给了沙俄,作为补偿,又把德意志地区的几块领土划给了普鲁士。奥地利当时想的是削弱普鲁士的力量,结果没想到阴差阳错,反倒帮助普鲁士成为了一个德意志人占比很高的国家。为后来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领袖,奥地利被德意志人抛弃,埋下了一个祸根。

备注:德意志西部有一个汉诺威王国,是英国国王的领土。奥地利用德意志西部领土补偿普鲁士,是想借用英国在西德意志的影响力制衡普鲁士。结果没想到英国确立了光荣孤立的政策,放弃了汉诺威王国。普鲁士不仅没有受到英国的制衡,反而在英国退出德意志后,吞并了汉诺威王国,成为了整个北德意志的老大。

又过了十几年,普鲁士养精蓄锐后,在影响力方面已经与奥地利相差无几。两个国家一北一南,分别在北德意志和南德意志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需要注意的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超过了民族认同感。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当时说德语的日耳曼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德意志人。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日耳曼人,虽然这些人在血缘文化方面与普鲁士和奥地利接近,平时说的也是高地德语,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法国人,与德意志没有关系。同理,散居在其他国家的日耳曼人也一样。瑞士德语区的人民认为自己是瑞士人,荷兰人德语区人民认为自己是荷兰人,比利时的弗兰德斯人认为自己是比利时人或者弗兰德斯人。

看到那么多的同族同胞被邻国归化,认同自己是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就着急了。于是一场关于建立德国的计划被拿上了台面。时间到了1848年,德意志宣布召开制宪会议,全德代表齐聚法兰克福共商大计。讨论德国建国的问题。在这个会议上,代表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德国的范围怎么界定?

第二、由谁来领导新的德国?

那么德国应该怎么界定呢?按照与会代表达成的共识:语言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前提。那些不讲德语,不属于日耳曼人的地区,就不要划入德国了。于是在会议上,关于统一后的德国领土问题,代表们又就产生了三派不同的意见:

德意志联邦主张“大德意志方案”,也就是包括了原莱茵联邦、奥地利的德语区、普鲁士的德语区。

奥地利王国主张“大奥地利方案”;也就是包括了原莱茵联邦、整个奥地利帝国、整个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王国主张“小德意志方案”,也就是包括了原莱茵联邦、普鲁士和普属波兰、不包括奥地利。

如果按照德意志联邦代表的方案,奥地利帝国的利益损失最大,要放弃起码百分之七十的领土。普鲁士也有损失,不过没有奥地利大;如果按照奥地利代表的方案,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没有损失,但是德国的民族就不是纯粹的日耳曼人了;如果按照普鲁士代表的方案,普鲁士没有任何损失,奥地利则被直接踢出局。

本来在会议上,普鲁士代表的方案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没有奥地利那还算什么德国?但是奥地利皇帝佛朗茨约瑟夫一世牛逼轰轰宣布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非德语区领土。而大多数的代表都反对囊括过多外族人进入未来的德国,这样一来,联邦代表就跟奥地利之间起了矛盾。

但是联邦小国又打不赢奥地利,于是德意志联邦就把希望放在了普鲁士身上,因为只有普鲁士才有势实力跟奥地利掰腕子。支持普鲁士的方案,虽然未来的德国也会有波兰人加入,但是外族人的比例会小很多。于是普鲁士提出的小德意志方案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建国方案。

看到大多数人都支持自己,普鲁士国王的内心是欣喜的。但是当时普鲁士还不是奥地利帝国的对手,于是普鲁士国王没有表态,只是说德国建国的事情再缓一缓。一直到三十年后,普鲁士打赢了普奥战争,奥地利才正式被踢出了德意志。而普鲁士则成为德意志的领导。这样一来,第二个问题顺理成章的也解决了。德意志由普鲁士王国所领导,奥地利失去了德意志的领导权。

因此,奥地利虽然与德意志同种同宗,南德意志与奥地利人也认同自己是德意志人,但是奥地利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加入一个由普鲁士主导的德国。所以奥地利不被北德意志人的认同,后来又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败北,失去了南德的领导权,最终无奈的被踢出了德国。

至于奥匈帝国的建立,这是因为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之前奥地利强盛,凌驾于普鲁士之上,是一个能左右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中欧霸主。但是自从拿破仑崛起之后,奥地利的国力被大幅削弱:

1806年,奥地利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从此之后,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统治名不正,言不顺,只能靠强权欺负人。

1848年,匈牙利革命,奥地利搞不定,居然向沙俄求援,于是在沙俄的出兵干涉下,奥地利国内的叛乱被平定,但是威严扫地。

1859年,奥萨战争,意大利和法国联军击败了奥地利,导致奥地利丧失了它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势力大大受挫。

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再次大败,被迫退出了德意志邦联。不仅失去了南德,同时还失去了延续了几百年的中欧霸主地位。

这四场大败仗让奥地利的威严扫地,拱手把中欧霸主的位置让给了普鲁士。此结果令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贵族对维也纳政府的统治非常不满。因为匈牙利的马扎尔人是奥地利帝国第二大民族,贡献了帝国面积的一半领土,他们对奥地利的贡献非常大。但是奥地利多次对外战争惨败,不能带领他们获得利益,这就让匈牙利人对奥地利的领导能力提出了质疑。同时匈牙利人在奥地利帝国中还是二等公民,贡献那么大,地位却出奇的地。贡献与所得不成正比,不闹独立才是怪事。

于是乎,匈牙利人就开始闹了,独立建国的呼声非常高。当时的奥地利弗兰茨皇帝在与奥地利贵族达成共识后,展开了与匈牙利贵族的谈判。讨论建立新帝国的方案,提出了七种建国方案:

方案一:建立二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方案。

方案二:建立三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的方案。

方案三:建立三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所有斯拉夫人的方案。(这是费迪南大公设想的方案)

方案四:建立五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

方案五:建立五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奥地利境内的捷克人和波兰人+匈牙利境内的克罗地亚人与罗马尼亚人。

方案六:建立七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罗地亚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

方案七:建立七元帝国,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乌克兰人等其余所有民族。

这七条方案,除了第一条以外,全部被奥地利皇室和匈牙利贵族的否定。因为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担心给予太多民族的自治权会导致他们最终独立成新的国家,而匈牙利贵族也担忧其他民族崛起,会把自己和奥地利德意志人的既得利益瓜分掉,所以除了第一种方案外,其余的六个方案都迟迟无法生效,以至于最终被宣布废除。

最终第一条方案被通过,匈牙利人被抬到了与德意志人同等地位,也就是一等公民。奥地利和匈牙利都建立帝国,两个帝国平等地位,然后宣布合并,组成了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制的帝国。至于奥匈帝国其他的少数民族嘛,就只能继续当二等公民了。

不过,也恰恰是因为匈牙利人与奥地利人沆瀣一气,导致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与德国和奥地利都被协约国视为战败国。

(深色为匈牙利割让领土,中间的浅色为仅存的领土)

根据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被迫割让了72%的领土,人口由二千零八十万大幅减到了几百万。

当时最开心的应该是捷克,因为按照第二套建国方案,他们本来也可以被抬到与奥地利和匈牙利同等的地位,并且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还是奥匈帝国最大的武器生产基地。他们生产的武器在一战中没少祸害协约国的军队。所幸最后法案没有被通过,捷克在战后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被协约国扶持建国的。并且还从匈牙利那里割走了一大块土地,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到了二战前夕,由于一战后的不公待遇,掀起了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民族矛盾以及报仇的心理。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建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匈牙利人也毫不犹豫的加入了轴心国,没少为纳粹出人出力。战后再次以战败国的身份被划为苏联势力范围内,惨遭四十四年蹂躏。

最后再说说搞笑的德国和奥地利。当年普鲁士把奥地利踢出了德意志,于是奥地利人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成功的拖下了水。一战之后德国割地赔款,普鲁士的固有领土割了一半给新成立的波兰。到了二战前夕,奥地利出身的希特勒成功混到了德国总理的位置,再次带着德国人大出血。

二战结束后,奥地利被划给了西方阵营,美滋滋的渡过了冷战;德国则再次割地,把当年普鲁士的领土基本都割给了波兰,普鲁士的发源地柯尼斯堡也被割给了俄罗斯。剩下残留的一点普鲁士领土则划到了东德,又被苏联蹂躏了四十五年。

当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意志,把奥地利赶出了德国。后来奥地利人用了八十八年,不仅把普鲁士也踢出了德国,而且还连根都给拔了。现在奥地利这个国家还存在,普鲁士则连影子都没有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