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之父,体育颂歌作者?

2023-06-30 63阅读

奥林匹克之父,体育颂歌作者?

皮埃尔·德·顾拜旦

体育颂的作者是;

奥林匹克之父,体育颂歌作者?

《体育颂》是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创作的,他是法国教育家、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的奥运会上举行了一场文学竞赛。文学竞赛是由彼埃尔·德·顾拜旦·德创办的,顾拜旦先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当年他凭借著名诗作《体育颂》赢得了文学比赛的金质奖章。

奥林匹克创始人是?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顾拜旦 顾拜旦男爵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 生平介绍: 1863-1937 出生于法国,于日内瓦过世 1894-1925 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1894-1896 担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 1896-1925 出任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 1925 以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身份退休 重大业绩: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史学家,教育家,致力于文艺活动,顾拜旦1863年1月1日诞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里,受过良好的教育。1894年在他积极努力和多方筹措下,召开了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促进了国际奥委会的成立,任职期间对有关奥运会之举办、组织等完成详尽规划,堪称现代奥运会之父。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另著有《运动心理学试验》(1913)和《竞技运动教育学》(1919)等。1937年9月2日病逝于日内瓦,其遗体葬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心脏则埋在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奥林匹克亚。

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

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

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是古代希腊文明,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今天,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奥运圣火的来源?

奥运圣火

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原动力,也是先民们心中的圣物。而火炬作为运动会的重要环节出现,已经有了2700多年的历史。传说古希腊的奥林匹亚山是众神的栖息之所,当地人为了纪念为人类盗得火种的火神普罗米修斯,每隔四年都要在祭台前举行一次祭祀仪式。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古希腊人类自上天盗取火种的神话,在奥林匹亚宙斯Zeus神前,按宗教的仪式在祭坛上点燃火种,然后持火炬跑遍各城邦,传达奥运会即将开始的讯息,各城邦必须休战,忘掉仇恨与战争,积极准备参加奥运会的竞技比赛,因此火炬像征着和平、光明、团结与友谊等意义。

依据奥运的传统,火炬应该于开幕前一天抵达主办城市,于开幕式当天引燃。火炬在旅途中,或是抵达主办城市的各项庆祝活动,必须遵守奥林匹克的礼制仪式,不得被利用而作为广告宣传之用。然借着奥林匹克火炬,各主办国常在最后一段路程中,安排具有代表性与特色的人物,如为国争光的奥运金牌选手等,在狂热赞赏的观众前高举火炬,绕场一周后,跑上圣火台点燃圣火。

圣火必须位于大会场的明显位置,并应具有良好的视野,最好在大会场外也能看到圣火为宜。在奥运期间,圣火不可熄灭,当圣火熄灭时,奥运会即告正式结束。

容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詹天佑,就是容闳(hóng)倡议的“留美幼童计划”中的一位。容闳出生于道光年间(1828年),家里是贫困的广东百姓。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听从邻居的建议,将他送到澳门读书,一所教会学校。容闳还有一个哥哥,按部就班的读私塾,念着四书五经。

图/青年容闳

7岁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孩童,见到教会学校那些外国传教士,惊惧的不知所措,拽着父亲的衣服,躲在身后。他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要把他送到这儿读书,后来在自传中,他分析认为,当时时代巨变,送一个儿子去学习英文,将来或许也是家里致富的一条路,而且家里已经有哥哥在考科举。

容闳父母不知道,他们的这个决定意义重大。此时距离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还有5年,距离《海国图志》问世还有7年。父母没有什么传统礼教方面的顾虑,贫困的他们只想多一个使家里富裕的可能。

可惜,几年之后,父亲去世,学校因故解散,容闳成了失学儿童,还要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凌晨三点起床去兜售糖果,一天只能赚2毛5分钱,收割的季节,去田里拾稻穗,又在印刷所里做了4个月的折页工。一位英国医生找到了他,受之前教会学校郭实腊夫人的委托,找到容闳,带他去马礼逊学校继续学习。

在这里,容闳接受的是美国老师的教诲,他感受着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当老师塞缪尔·罗宾·布朗(Rev. Samuel Robins Brown)宣布召集学生赴美深造时,容闳积极响应,他想去大洋彼岸看一看。

横渡大西洋,1847年4月,容闳在纽约上岸,曾经的幻想实现了。布朗先生安排他们在蒙森学校学习,筹集的资金只够两年时间学习的。容闳等一帮同学也在计划两年后怎么办的事?他和同学黄宽商量后决定继续留在美国深造,那么学费哪儿来呢?

他们的香港资助者回复,如果想继续学习深造,那么两年后,要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完成一门专业课程。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两年后1849年,同学黄宽前往苏格兰学习,而容闳却不想离开美国,他想去耶鲁大学学习。

蒙森学校建议容闳申请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的应急基金,但是申领这项基金必须承诺日后担任传教士,回中国传教,相比那些扣押毕业证或者毕业后还资助金的学校,这个条件也不算苛刻,然而容闳再次拒绝了。

当时容闳没钱,没工作,没有谋生技能,如果能拥有一份教会的工作,收入还不错,也是衣食无忧而且非常体面。他坚定地拒绝了,相信他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予虽贫,自由固所有。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若限于一业,则范围甚狭,有用之身,必致无用……况志愿书一经签字,即动受拘束,将来虽有良好机会,可为中国谋福利者,亦必形格势禁,坐视失之乎?

这是他给学校的回复,他要行动自由,以便将来选择最有益于中国的职业,如果只限于一业,太狭隘,有用之人也会变得无用,签订协议后,行动受拘束,极有可能错失为中国谋福利的良机。

可见,容闳的理想是为中国服务,如果成为传教士布道,是废了。他放弃资助,想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也是不可能,根本找不到什么工作支付高昂的学费,就在走投无路,准备回国时,他的老师布朗先生四处奔走,找到了愿意资助他的慈善机构。

能获得老师和慈善机构的资助,相信也是容闳的学习和品质得到了认可,让人们觉得这个学生值得被支持。在耶鲁学习的几年里,容闳过的非常艰苦,他的朋友约瑟夫·特维切尔(Joseph Twichell)牧师后来说道:“求学期间,容闳一直和贫困作斗争。”

为了保证学业,他一度学习到深夜12点,还有许多兼职工作,担任食品俱乐部管理员、做过食堂服务员、“兄弟联合会”图书管理员,还是辩论俱乐部和划船俱乐部成员,刚入学的时候,他还是长衫和长鞭,不过很快丢弃这些,融入校园生活,数次登上光荣榜,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典礼,很多人观礼,就是想看看首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按照他的条件当时可以获得美国国籍了,然而同年他就回到了祖国中国,根据他同学卡罗尔·卡特勒回忆,容闳和他散步时,就讨论过中国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可以理解,容闳当时的想法大致是尽力让更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看看世界。

图/李善兰

回国后,容闳并没有飞黄腾达,相反频繁地换工作,因反对行业潜规则离开律所,因升迁无望辞去海关职员,甚至贩卖过茶叶等等。

予尝谓世上之事,殆如蛛网之牵丝,不能预定交友之中,究何人能解吾毕生之结。

面对纷乱的晚清,他不知道何人能解他的结,与他的“教育救国”计划同行,他甚至给太平天国递过改革意见。他努力扩大交际圈,去认识更多的人,翻译工作让他有机会认识名流李善兰。

李善兰14岁,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此时正帮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他没事就在曾国藩面前提起容闳。正是李善兰的引荐,容闳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曾国藩。两人1863年冬才见面,距离容闳回国将近十年,十年里容闳几乎在“流浪”,在找能解他结的人。

容纯甫……广东人,熟于外洋事,曾在花旗国寓居八年,余请之至外洋购买制器之器……。

这是曾国藩在日记里的记录,他对容闳十分满意,拨6.5万两白银让其从海外购买机器,委托他全权办理,用于建造江南制造总局。三年后,容闳完成任务,江南制造总局可谓当时最先进的机器工厂。

平时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朋友圈里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还翻译了《契约论》《格尔屯氏万国图志》等内容。

1870年,江南制造总局进入稳定生产阶段,曾国藩视察工厂,容闳指出洋技工不可靠,应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曾国藩立刻同意在制造局设立机械学校。江苏巡抚丁日昌与容闳已成为老朋友,他建议容闳把自己的计划写下来,他与军机大臣文祥关系要好,可以请他代为上奏朝廷。

彼当上之文相国,请其代奏。

奏书里,容闳写了四条计划,其中第二条就是:幼童海外留学计划。然而,文祥的离世使计划又搁置了。

“天津教案”爆发,容闳担任翻译,他再次借机向丁日昌提出他的教育计划,指出症结源自民众对西方的无知,无知生猜忌,猜忌生谣言,谣言生冲突。之后,丁日昌与曾国藩私下召集多位大臣会谈,最后决定联名上奏,恳请清政府重启留学计划。

……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

这是容闳得知联名上奏后的喜悦,很快曾国藩带来了皇帝的批复:普照所请。幼童留美的提议通过了。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容闳安排他们寄宿在美国家庭,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学习,他们中大多学习优秀,表现活跃。

这里有主持京张铁路修建的詹天佑,开滦煤矿的工程师吴仰曾;有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

晚年的容闳对清政府十分失望,他曾提出建立中国国家银行,修建津镇铁路。

……尊自太后,贱及胥吏,自上至下,无一不以贿赂造成。

他参加革命,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了通缉犯,余生就是在帮助各路革命力量,临终叮嘱两个儿子回国效力,两个儿子都是耶鲁大学毕业,在美国有体面的工作,表示不愿意回国。容闳训斥两个儿子:

吾费如许金钱,养成汝辈人才,原冀回报祖国,今不此之务,唯小人利喻,患得患失,殊费我所望于汝二人者。

两个儿子感佩父亲的精神,纷纷回国,参加革命。

容闳是坚定的爱国者,艰难困苦面前,丝毫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也许正是有许多“容闳”堆砌出了新生的中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