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鼓动vs横滨水手,过年回家亲戚一直劝我赶紧买房?
清水鼓动vs横滨水手,过年回家亲戚一直劝我赶紧买房?
没出去打过工的人哪里知道在外打工的辛苦,都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遍地黄金等你去捡呢。
04年到的上海,如果当时买房子到现在自然是翻了几倍了,可是初到上海工作都没着落,即使有了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哪敢买房子?有几个人有那眼光,有那魄力?
哪像外人说的那么轻松方便?你买了房子他们嫉妒,你不买他们暗地里又嘲笑你,他们只摆弄着自己的那点小心思,有几个是真正关心你的人!
让别人去说他们的吧,但我们自己心里还是要有个小规划。只要能凑齐首付,那就尽快把房子买了。哪怕远一点,偏一点,以自己的每月工资作为还贷核算标准,来决定买哪里的房子,市中心一点就买小一点,稍远一点可以买大一点,哪个城市都有便宜的房子,先买一套作为过渡,以后有条件再换,毕竟有了房子感觉就会不一样。
就算家里人各怀心事地问来问去,你都可以很从容滴应对了。
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
很多人都觉得李鸿章遇刺让大清省下了一亿两白银,因为李鸿章遇刺引起国际舆论关注,日本害怕列强干预,想早日平息风波,结束谈判。
其实李鸿章被刺为大清减少了一亿两白银,这个说法是春秋笔法,是美化李中堂;也太高估了日本人的道德水准,高看了列强,低估了日本人的胆略和气魄。日本在甲午战争时不但占领朝鲜,而且进攻大清本土,一是说明日本人有魄力,二是说明日本人有恃无恐。
李鸿章根本没有心思跟日本人打,把希望寄托在列强干预。
俄国是对日本态度是最坚决的,因为日本侵华破坏了俄国吞并东北的计划。
俄国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希望日本收手;但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然俄国碰了钉子。
李鸿章转而哀求英国干预,英国人却对日本人说,只要不影响到英国在华利益,怎么做我们不管。德、意、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等列强,也纷纷宣布中立。
其实在甲午战争初期的高升号事件中,大清就被国际社会抛弃。
一场战争死伤那么多人,日军攻城略地,列强都选择袖手旁观,为一个人遇刺而跟日本撕破脸皮,显然是高估了列强。这就像一个壮汉暴打一个弱夫,将其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围观者没有人阻止;将其四肢打残也没有人阻止,临了壮汉向弱夫啐了一口唾沫,围观者会出来阻止吗?
如果日本害怕国家干涉,甲午战争根本就不会爆发,有人显然低估了日本人的胆量。
所以李鸿章遇刺为大清生下一亿两白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李鸿章遇刺一事却是真的。
1895年3月24日,春风拂面的日本马关,一队中国长袍大辫子的中国人抬着一顶轿子,在日本大街上显得不伦不类。
但是轿子周围却跟着很多同样有大辫子的中国人,还有不少现代化装束的日本警察和宪兵。
明眼人都猜得出,轿子里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
大家没有猜错,轿子中坐着一个年逾古稀的中国老头,此人神情凝重但器宇轩昂、气度不凡。
他不是别人,正是大清第一权臣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是跟日本人谈判的,希望跟日本签署停战协定。
要知道此时,日军还杀气腾腾,登陆中国领土,大有杀到北京,推翻大清之势,形势危如累卵。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惊恐万状,从1894年10月起便不断通过欧美列强向日本求和。
而战争后期,日本也打得筋疲力尽,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去,媾和谈判的时机早晚必会成熟" ,所以也想见好就收,同意媾和;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
但是日本国内好战分子不愿意政府跟大清进行和谈谈,他们认为大清腐败无能,军队不堪一击,希望日本不要停战,继续前进,一举推翻大清,征服大清国,刺杀李鸿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因为刺杀李鸿章,就能让惹恼大清,让没脾气的大清发一次脾气,跟日本人中止谈判,日本也可以找到扩大战争的借口,所以日本好战分子就策划了对李鸿章的刺杀。
就在李鸿章的轿子快要到达自己住处时,从路边人群中忽然窜出一人,冲至轿前,说时迟那时快,还没有等周围人作出反应,此人对着轿中李鸿章拔枪便射,李鸿章左眼下部脸颊被击中,顿时血流如注。
这时候日本警察和宪兵已经反应过来,他们一部分人维持秩序,一部分人保护李鸿章,一部分人则前去追捕凶手,在街边店铺将凶手抓获。
日本这时候担心的并不是李鸿章遇刺会引起国际干涉,而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要融入国际社会,处处要遵守国际准则,这从高升号一事的处理,就能看出日本要维护自己国际形象,不想当不守规则的另类。
(高升号事件发生后,日本积极邀请西方记者了解事实“真相”,在西方报纸上发表声明阐述日本的立场,都是日本“遵守”国际准则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高官,在本国土地上遇刺,作为东道主肯定是失职的,心有愧疚的,要有所表示的。
日本虽然侵略成性,但是外交上还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会像大清那样,公然允许自己的百姓军队向外交官发动进攻。这就是为什么大清被国际社会抛弃,而日本被接纳主要原因。
所以日本高层对李鸿章的探视,是一个正常国家的正常表现,不能解读为日本政府害怕李鸿章,害怕此事引发列强干预。
在时候的谈判中,李鸿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少赔点银子,只当是给自己留点路费。
伊藤博文却毫不客气地说,你只能选择“是”、“否”,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
战败者跟战胜者谈条件,本来就是天方夜谭;所以千万别高估了李中堂。
何况日方在1894年7月,就破解了清政府的电报密码,对大清的谈判底线了如指掌,一切都在日方的掌控之下。
因此所谓李鸿章挨枪,价值一亿两的说法没有根据,只是主观臆测。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后来怎么样了?刺杀李鸿章的日本愤青,名叫小山六之助,又名小山丰太郎。他1869年出生于群马县,是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后代,父亲从政,他也算官二代,根红苗正,所以才会那么关心国家大事。
“良好”家庭环境和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成为一名愤青,他非常希望日本成为大国,消灭大清征服中国,所以他希望扩大清日战争,才奋不顾身做出了刺杀李鸿章的举动,成为“ 青史留名”的“英雄”。
李鸿章遇刺后,日本为了显示自己跟西方列强一样遵守国际准则,天皇派出侍从武官左卫特使前往慰问探望李鸿章,并下诏书要求将刺客交“由有司官员,依法严惩不贷”。
天皇下令,法庭从重从快判处小山六之助无期徒刑,被押往北海道网走郡服刑。
1907年,天皇大赦天下,小山六之助奉敕恩准假释。
出狱后的小山六之助开始写作,著有回忆录《旧梦谭》,回顾了他自己记忆中的清日战争,也回顾了刺杀李鸿章的经过。
1947年,小山六之助病死,终年78岁。
为什么还能住豪华酒店吃大餐?
说实话,历史中的康有为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有钱很多。
而这些钱,都是他打着光绪皇帝的名义在海外华侨中骗来的。
被康有为连累的光绪皇帝1898年,在变法遭受到慈禧阻挠后,康有为产生了一个很极端的想法,那就是杀掉慈禧这个变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在康有为产生这个想法之前,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处表面一片平和,在维新变法过程中,慈禧太后甚至还给光绪皇帝大量的放权,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在康有为产生这个想法并暴露了之后,以往的一切格局都开始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燃烧着怒火的慈禧太后派人疯狂追捕起了康有为等一众变法干将。
在慈禧的追捕中,谭嗣同等六君子不幸被抓。
至于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则因为提前做好了逃跑准备,所以很是幸运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而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慈禧对光绪皇帝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转换。
原本她虽然阻挠了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但那只是轻微的阻挠,实际上,她对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还是有着不小支持并想逐渐归还光绪皇帝权力的。
但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她完完全全改变了对光绪皇帝的态度,她无法容忍光绪皇帝和外人“联合”要杀自己,(光绪皇帝实际上不知道此事)于是在此事发生后,她就直接软禁了光绪皇帝,不仅把以往给予他的所有权力全部剥夺,还产生了另外策立一位皇帝的想法。
如果不是她遭受到了列强们的阻挠,光绪皇帝接下来就不仅仅是被软禁了,可能连皇帝位置都保不住。
康有为成立保皇会而在光绪皇帝于国内受苦的同时,康有为却在国外过起了他的逍遥生活。
康有为在逃到加拿大之后,他开始伪造了两件物品,其中一件就是很多人都看过的光绪皇帝合照。
在这张合照中一共有三个人,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有光绪皇帝,这张照片的出现,当时很是成功的欺骗了不少人。
但在这张虚假照片的背后,事实是光绪皇帝从来没有留下过任何照片。
另一件就是光绪的衣带诏,说是光绪皇帝给他委以大权、让他号召国外华侨合力回国救自己。
而实际上,光绪皇帝从来没有给康有为授予过衣带诏,光绪皇帝唯一给过衣带诏的人是一名杨姓臣子,那份衣带诏,最终被带到了四川。
不过由于那个时代信息流通不发达、华侨们也没有机会接触到被软禁起来的光绪皇帝,所以他们就受到了康有为的蒙骗,以为康有为真的是身兼着大任而来的。
于是,华侨们纷纷响应康有为的号召、加入了他的保皇会中。
而加入保皇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必须得缴纳两元当地钞票,只有交了钱,才能入会。
不要看这入费用交的不多,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有多少人加入了康有为的保皇会,我们就知道他当时到底赚了多少钱。
在保皇会的最巅峰时期,其一共在海外各个国家的华侨中发展到了将近100多万的会员,在这庞大的基数下,康有为最终筹集到了200多万元的巨额资金。
当然,这个规模并不是康有为的最高追求。
康有为在自己所留下的传记文字中说过,他认为当时世界上大概有500多万华侨,他那时候的想法就是把这500多万华侨全部发展成自己保皇会中的会员。
这样,单凭收会员费用他就能筹集到5000多万的美洲货币,如果把当时的美洲货币换算成清朝二两多银子,那么他的保皇会就可以筹集到1亿多两的白银,这时候,完全可以拿这些钱来办银行、修铁路、造轮船、开矿,做一切强国之事。(说是这么说,但要是拿到钱,谁也不知道他会拿去干什么)
土豪康有为康有为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些海外华侨们缴纳的会员费,康有为在拿到这些会员费之后,他并没有实行自己的诺言去拯救光绪皇帝,而是拿这笔钱在世界各地买起了文物、古董,置办起了地产。
因为听说开办银行赚钱,他甚至还在墨西哥开办了一个华墨银行,反正当时就是什么赚钱他就去参与什么。
而可能他天生具有过人的商业细胞,所以在他经过一番运作之后,他的资产开始迅速翻倍了起来。
正是由于这些资产的保障,他才拥有了在国外住豪华酒店、吃山珍海味的资本。
在瑞典游行的时候,他甚至还直接买下了一座岛屿,让人在岛屿上给自己修了一处豪华的园林住宅,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富裕程度。
(康有为曾经在瑞典买的岛屿)
在民国时期回国后,除了当地政府赔给他的广州豪宅之外,他还拿着自己坑蒙拐骗以及投资得来的钱在民国地段最好的青岛、上海、杭州一共置办了四处别墅,这点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拿巨资购买一岛命名为康有为?
人们知道康有为大多是因为他参与了戊戌变法,他也作为一个比较正面的人物出现在历史课本上,但就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一个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康有为岛”是康有为自己在瑞典买的,还以自己的名字命了名,能在瑞典买下一个岛说明那个时候的康有为积攒了不少钱财,资产比较雄厚。
到这个买岛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回头看看,一是因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后积攒了不少名气,可以说在当时是很有名的,有了这个名气来钱就很容易了。
但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七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软禁了光绪帝,杀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到海外,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就停止了。
二来,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逃到了海外,先是跑到日本后来又跑到了很多国家流亡,流亡的日子或许是很艰难的,但他也没有忘了投资房产,良好的投资头脑也对他赚了这么多钱起了很大作用。
当然重中之重的原因是康有为是个很有才的人,他只被光绪帝召见过一次,但他就拿这唯一的一次召见大做文章,大肆宣传他是一个被皇帝重用的人,同时也利用了光绪帝被软禁的这个现实,打着营救光绪帝的幌子到处筹钱,自称拿着所谓的“衣带诏”,也就是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除此之外,他还编了一个光绪帝“瀛台泣血”的故事,列出慈禧太后十大罪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
康有为在日本流亡的时候,孙中山也同样在日本流亡,还托人求见康有为,但是被康有为拒绝了,理由是他是光绪帝派在海外的钦差,孙中山是朝廷钦犯,俩人不可以见面。
后来孙中山多次登门拜访也被他拒绝了。后来,清廷跟日本协商不让他们收留康有为,所以康有为就跑到加拿大去了,基于康有为的名气,加拿大的华侨很欢迎他。
就这样,受到了当地华侨的鼓励,他创建了保皇会, 打着保皇救国的口号,让信任他的华人华侨捐款,当时入会的条件是要交一圆美洲银来做为公司使用,都可入股。
并且如果捐了万元以上可以当世爵,可以世袭;如果能捐五千元以上的人,开办工矿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等可以享有优惠权,都最后也可以当世爵;如果这些人谁救驾有功还可以提高身份地位,平民百姓也可以做官。
这些条件也说明了康有为仍然在沿袭封建帝制,并没有认识到推翻封建王朝的重要性,思想是局限的。基于以上这些,海外华人华侨都慷慨解囊,就这样康有为就有了钱去游历各国。 无论康有为走到哪里仍然把这一套拿出来,并且也让保皇会的成员去招揽钱财,就这样公司吸引了大量资金,但最终因管理不善破产了。
康有为有了钱以后,之后的16年时间去了30个国家和地区,直到后来到了瑞典,觉的这个地方很不错,就斥巨资在瑞典买下了一个岛,这就有了“康有为岛”,岛上房子也装修豪华,他在岛上住了三年后就没去过了。
现在“康有为岛”怎么样了呢?距离康有为买岛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只有当地的华人还称之为“康有为岛”。由于这座岛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距离陆地比较近,岛上也适合游客游玩观光,因此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去,成为了瑞典的黄金地段。
除此之外,康有为每到一处,都住高档酒店,吃最好的美食,也不忘纳妾,深挖这段“康有为岛”的历史,你是不是觉得这跟你印象中的康有为有所不一样呢?感觉他的形象倒塌了呢?
甲午战败的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
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只有战败的原因搞清楚了,那么李鸿章到底该不该背锅这个问题,就顺理成章地搞清楚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正文
先分析战败的原因。
我一直非常欣赏这一句话:“想看见真正的地球,就要脱离地球到太空去看”。120多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战争,一个军事问题而已,但仔细思考,肯定不仅仅只是一个军事问题。所以,我不想局限于战争本身来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要从另一个更广泛,更宏大的视野来认识这场战争。
一、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可能比较复杂,它涉及人心、信仰和精神等等方面的内容。从清朝方面来讲,可谓是人心早散了,上层统治阶级存在“帝党”与“后党”之争,表明上层就不和,下层的人就会选边站,从而导致两派之间的诸多斗争,这种斗争就会蔓延到战争上来,比如,各派势力协调的问题、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及淮军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本地武装协同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另外,在李鸿章四路增兵牙山之时,清兵刚刚登上运兵船,唯利是图的老百姓就把这些情报出卖给了日本人,让日本人提前知道了清军的动向,这也表明下层老百姓的人心也坏了。还有信仰问题,我记得刘亚洲将军曾说过,清军背着枪就像是农民下地干活时背着锄头,愁眉苦脸;而日本军人拿着枪,趾高气扬,非常自信,这体现在战场上,就是战斗精神的天差地别。还有,从日军进入旅顺后的大屠杀,也可以看出,日军人数很少,却大量杀害当地的民众,中国人非常温顺,任由日本人杀头,并且还帮助日本人运送尸体,一点反抗精神都没有,这样的场景甚至连日本人也看不下去了。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
日军旅顺屠城
从日本方面来讲,从当时的内阁成员到前线军官,几乎都受过西方教育,要么留洋,要么接受过良好的西方军事教育。而清朝方面,尽管像以刘步蟾为代表的青年军官也留过洋,但李鸿章、丁汝昌这样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却是地道的“土鳖”,甚至连有些海军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这是军队人员的差别。还有日本民众是热情支持子弟上战场的,把这看成极光荣的事情,成群接队地为上前线参战的官兵送行。
日本老百姓为上前线参战的官兵送行
二、文化的问题。尽管历史上日本人一直在学习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传到这个岛国以后,慢慢地就被本土化了,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脱亚入欧,在文化上更趋近于西方,信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另外,日本还是一个海洋民族,海洋民族更加开放,天生的危急感也让其有扩张的欲望;而中华民族本质上是农耕民族,当面对浩瀚的海洋时,往往觉得它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自己的利益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由于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在战争中就会充满冒险精神 ,具有赌徒的心理;而农耕文化往往表现出求稳的特征,相对保守。在战略上的体现也会非常明显,比如,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取守势,从而导致战争序幕打开后的一系列战役的恶性后果。
背靠欧亚大陆的中国与岛国日本
三、改革的问题。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洋务运动;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后,进行明治维新,到1894年战争爆发时,改革或改良都是30多年。其实,这场战争,就是两国改革成果的大比拼。日本人的改革是全面的、彻底的、从头到脚的改革;而清朝的改革仅仅只是器物层面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表现上看是改革,但其本质根本没有进行改革,信奉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不思进取,不知道与时俱进,只有战败了才清醒,甚至战败了,还不清醒。这场战争不失败才怪。退一步讲,这场战争即使侥幸胜利,在第二场甲午战争中也会失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漫画
再说李鸿章应不应该背锅?
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李鸿章确实要背锅。但如果跳开军事层面来分析战败的原因,很显然,李鸿章不应该背锅。因为上面三个方面的原因,不是他能承担得起的,他不过是一个具体“办事的人”和中国人的一名“代表”。如果把全部战败的原因归罪于李宗堂大人,是不公平的、不理智的。
说实话,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总结,可谓是见仁见智。衷心希望各位朋友能补充、讨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