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VS德国交战记录,德国总是跟英国处理不好关系?

2023-10-11 56阅读

英格兰VS德国交战记录,德国总是跟英国处理不好关系?

德国与英国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时好时坏。无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德国与英国的关系都是在变幻中走向了对立。为什么德国不处理好与英国的关系?因为英国与德国的国家利益冲突不定。资本主义德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但原料和市场都在英国手中;德国想主导世界秩序,但世界规则的控制权在英国手中。虽然德国与英国的意识形态一样,但德国与英国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决定了德国与英国的关系必然是走向敌对。

为什么一战前的德国和英国的关系走向了敌对?因为德国想要夺取英国所占据的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好坏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好坏是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如果英国与德国合作能够推动两国利益的发展,那么两国关系一定走向友好;如果英国与德国的对立能够推动两国利益的发展,那么两国关系一定走向敌对。

英格兰VS德国交战记录,德国总是跟英国处理不好关系?

一战前,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其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英国。德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决定了德国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但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已经被日不落帝国占据了。怎么办?抢占英国的市场。

为什么德国不通过谈判的方式进入英国的殖民地市场呢?因为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皇权和军队的强大决定了德国遇到重大事情会以军事手段解决。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会以自己最擅长的手段解决问题。

为什么二战前的德国和英国的关系走向了敌对?因为德国想通过战争和夺取市场的方式来缓解经济危机。

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受到了战胜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德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德国人民不得不过着屈辱的低质量的生活。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屈辱和低质量的生活?打败世界规则的制定国——英国。

当德国的经济有所恢复时,德国人民又悲剧地遇到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开始与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扩展到了全世界,当然也影响到了德国。本来德国人民的生活就非常不好,经济危机又使德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怎样才能摆脱经济危机?扩大出口。怎样才能扩大出口?通过战争进行扩张。

德国的扩张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因为英国是世界秩序的控制者。任何挑战世界秩序的行为,都是对英国利益的损害。英国会允许这种行为一直持续下去吗?当然不允许。所以,德国与英国必然会发生战争。

二战后的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转变为两极格局。做为战败国的德国自然是毫无国际地位可言,做为战胜国的英国也已沦落为二流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没有把英国放在眼里。于是,英国想到了与德国等国家进行联合。

德国和法国和解后,欧洲国家走向了联合。无论是欧共体还是欧盟,英国都加入了。但是,就是在今年,英国却退出的欧盟。这反映出了什么?这反映出德国与英国的关系仍然没有处理好。

总而言之,德国与英国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其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反映出的是德国和英国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国家利益的变化则决定了德国和英国关系的好坏。德国和英国的关系处理不好,是德国和英国的国家利益发生的严重冲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通过谈判来解决利益冲突,而不是通过战争来激化矛盾。

英国和苏联在欧洲的主要政治冲突是什么?

意识形态,苏联输出革命,英国祸水东引。结果伟大人物成群的出现,德国出了个大野心家,将替双方暂时调和了矛盾。当然,别以为二战中双方为了共同的敌人就无私奉献了,其实二战早都可以结束,但在感觉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会坑队友,尽量消耗对方实力。

二战英国能打过苏联吗?

二战时期的苏联如果与英国交战的话,英国只有败没有胜算。主要原因:—是苏联幅原面积世界第一,拥有辽阔的战略纵深,进退自如。英国面积狭窄,无可依赖的战略纵深,明显难守易攻。

二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好办事,战略动员能力强。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君主立宪制政治,力量集中不易,国防动员能力弱。

三是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重创英国,使其国力削弱,战争实力弱。

苏联没有受经济危机影响,工农业生产产值位列世界前茅,战争实力雄厚。

四是英国军队只有海军强,陆军空军弱,进攻实力弱。苏联军队陆军空军强,海军弱,进攻性强。

二战德军把英法联军挤压在敦刻尔克了?

敦刻尔克: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

敦刻尔克陷入德军重围的盟军

似乎逃不掉了!1940年5月24日,40多万英法盟军被逼退到法国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佛兰德斯海岸。希特勒的坦克先遣部队只在10里之外,两军之间几乎毫无屏障。然而,被围困的部队终究获救了。到了仅仅12天之后的6月4日,超过33.8万名官兵在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拯救行动中,安全撤回到了英国,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之一。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碑

敦刻尔克,将永远作为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而被铭刻在勇气与不屈服的纪念碑上,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敦刻尔克,唯有奇迹,才能改变历史;能存活下来,才是胜利!影片《敦刻尔克》中的撤退场景

在2017年,有两部以敦刻尔克为背景的影片《敦刻尔克》、《至暗时刻》,分别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奖项。

而英国名演员加里.奥德曼更凭《至暗时刻》中扮演的温斯顿.丘吉尔首相角色,获得当年奥斯卡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演奖。一切,就如他在《至暗时刻》中所说:“如果英国悠久的历史必将终结的话,那就让历史随着前赴后继的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彻底终结吧。”“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是坚持前进的勇气。”敦刻尔克战役地图

敦刻尔克战役

敦刻尔克战役,又称敦刻尔克大撤退,是1940年5月26日—6月4日,盟军在欧洲大陆所作的一次战略性撤退。纳粹德国军队在瓦解法国马奇诺防线后快速包抄英法盟军,盟军撤至敦刻尔克(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一线,为避免被德军围歼,执行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名为“发电机”行动。

此役,德军投入兵力约80万人、盟军约40万人。盟军总计68,000人伤亡、俘虏或失踪,其中34,000人被俘、6艘驱逐舰及200艘以上小船沉没。在撤退过程中,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177架飞机被击落(106架战机、60名飞行员阵亡)。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德军方面有10,252人阵亡、42,000人受伤、8,467人失踪。德国虽获得压倒性胜利,但最终英国仍得以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近40万名盟军士兵传奇般的撤离欧陆。

大英帝国通过这次史诗性的撤退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身经百战的兵力,他们成为4年后盟国反攻欧洲大陆的根本。但盟军所有的重型装备都遗留在敦刻尔克海岸,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严重不足。由于许多地勤人员无法及时备战,亦导致不列颠空战初期的失利。德军进攻波兰

战役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借“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柏林宣战,但英法联军主要守在马其诺防线后,除了萨尔攻势外,没有积极出兵支援波兰。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沦陷,此时英法两国只是空洞的谴责德国。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出动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悄然绕过马其诺防线,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大举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西欧低地国家和法国。

德军的主攻,由左翼A集团军群麾下强大的装甲力量担负,它们迅速穿越之前被视为坦克无法通过的阿登森林山区,朝马其诺防线北端猛攻,这大出正向比利时进军准备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盟军所料。

仅10多天时间,希特勒的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腹地,直击英吉利海峡岸边,部署于法国北部的盟军被围困在佛兰德斯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名英法盟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方向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此时成为盟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希特勒与德军将帅

希特勒命令德军装甲师“停止前进”

当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朝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合围,德军装甲师最近的坦克距离港口仅10英里之际,5月24日,势头正猛的德军虎狼之师却接到了元首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

这道命令后来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二战战史学者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二战时期不该犯下的战略性错误之一。但从德军统帅部角度而言,希特勒的“停止前进”命令也不无道理。

首先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已遭较大消耗的装甲部队实力。德军统帅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完成最后包围,盟军反击的战果虽不大,但足以加重保守的德军最高层将领对部队损耗的担心,而且快速突进的装甲师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希特勒在视察A集团军司令部后,得出有必要令突前的装甲师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

其次,纳粹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元帅夸口只凭空军足以消灭包围圈中的盟军。

还有,可能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是,元首担心德军会困于敦刻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地带陷入阵地战,从而无法快速阻截英法主力部队的撤退。

最后,一种推断是希特勒有政治上的盘算,他有意放让一部分英军撤回本土,创造与英国议和的条件。

但是不管怎样,元首的命令受到了前线德军装甲师指挥官的反对,他们坚信应该继续前进。

结果,英法盟军在德军B集团军的压迫下被迫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欲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尽管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完成包抄。

当时,盟军正为生存苦战,于是大力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带的防御阵地。到5月27日,德军为阻止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有组织的顽强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盟军得以迟滞德军攻势,并且为主力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的盟军

敦刻尔克大撤退过程

1940年5月20日,德军切断了法国北部英法盟军与南部法军的联系,盟军3个集团军约40个师被分割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斯地区。随后,德军抵近英吉利海峡沿岸,盟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

其实早在5月20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子爵(John Vereker, 6th Viscount Gort)就提出撤退,希望每天撤退10,000人。5月26日,皇家海军下令启动撤退行动。

但是英军的撤退计划面临着严峻复杂的难题。德国空军在敦刻尔克港区内击沉许多船只,威胁进出水道的安全;在附近海域出没的德军潜艇也大幅威胁水面船只的安全;敦刻尔克西面的沙滩区水深不足,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和运输舰只能停泊在滩头1英里之外的海面;而最严重的问题是,英国能够动用的船只数量实在太少。影片《敦刻尔克》撤退场景

盟军的撤退计划由驻节多佛的皇家海军伯特伦.拉姆齐中将指挥执行。他的第一个军令是调动车辆,将食物和医疗设备送往多佛,策应不日撤回的大批军队;接着,加紧建立通讯网,以维持海上行动的顺利。

5月27日,戈林元帅的空军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将港口炸成一片废墟,盟军撤退艰难。英国海军军舰又因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撤退速度较慢,第一天只撤出了7,000多人。

此刻,危局正如影片《敦刻尔克》中两位皇家海军军官的一段对话:“丘吉尔想带回多少人?丘吉尔想带回三万人,拉姆齐想带回四万人。可这片海滩上有四十五万人,我们尽力而为吧。”

伦敦当局最乐观的估计是,能够将45,000名部队于德军占领海滩区前安全撤出。然而以第一天的作业效率来看,至少要40天才能将所有人员撤离。影片《敦刻尔克》中赶来救援的英国民间小快艇

情急之下,拉姆齐中将紧急呼吁英国平民火速提供船只,加入到海上营救行列。一夜之间,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应召而来,他们驾着超过850艘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四家游艇、内河船只等,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炮火打击,穿梭于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之间,将一批批盟军官兵送回英伦三岛。

同时,丘吉尔首相命令英军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来支持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

5月28日,敦刻尔克地区恶劣的天气,阻止了德军空袭,近17,000人撤离。德军发觉盟军开始撤退后,立即加强地面攻势,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

在影片《至暗时刻》里,见证这惨烈一幕的是丘吉尔首相从伦敦白厅作战室给前方发去的一道冷酷的电令:“致尼科尔森准将及三十旅全体将士,你们每存活在世界上一小时,都是对敦刻尔克我军的最大支持,很遗憾,你们不能撤退。我重申,你们绝不能撤退。”拼死阻击德军重兵的英国士兵

英军竭尽全力地坚守其东、西侧战线,以保持向海峡沿岸撤退的通道,并加紧部队登船工作,各式各样的小船充当摆渡,还将卡车沉入海中,作为海滩延伸入海的登船栈桥。德军投掷的炸弹在海边沙滩上爆炸威力大减。

5月29日,撤出了47,000人,每小时有2,000名官兵被送离法国海岸。

5月30日,雾气导致能见度降低再次阻止了德军突袭,盟军撤出近50,000多人。

5月31日,撤退人数达到68,000人。登上军舰准备撤回本土的英军官兵

德军沿着敦刻尔克的包围圈在逐步缩小,却无力遏止盟军加快从海上撤走部队。英国皇家空军为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展开空中掩护,强有力的反击了德军空袭。德军空军的攻击虽造成惨重损失,6月1日,仍有60,000多人撤出。

因为德军持续空袭和日见逼近敦刻尔克海滩的炮火,6月2日起,撤退转而利用夜间发起。其后3天,盟军利用黑夜的掩护每天将26,000人撤往英国。

6月4日,德军总攻敦刻尔克,担任殿后而来不及撤退的40,000名法军不幸被俘。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法国撤至英国。其中英军约215,000人、法军约95,000人、比利时军约33,000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联合动用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各种舰船861艘,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炮火击沉。大家舍生忘死,短短10天就把近34万大军从危急存亡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精锐战力。涉过海滩艰难走向救援战舰的盟军

在撤退中,英法盟军将重装备全部丢弃,撤回本土的部队手中只剩步枪和数百挺机枪等轻武器。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盟军共丢弃了近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000辆汽车、75,000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000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及50万吨军需物资。

英法联军有40,000余人被俘,还有28,000余人死伤。在撤退中,一艘被征用的名为“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遭德军炸沉,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死亡,这次海难事故比“泰坦尼克”号遇难人数还多。英国老百姓走上街头欢迎死里逃生的子弟兵

在影片《敦刻尔克》里,这些惊心动魄的历险被高度浓缩成两段对话。一次是一名英国陆军军官和海军军官在敦刻尔克海岸边,“丘吉尔得到了他的三万人,还要加上一些,三十多万人。还不止,我要留下来帮助法国人。”另一次是死里逃生回到英伦三岛的士兵和欢迎他们的英国老百姓之间,“士兵们干得不错,辛苦了。我们只不过是逃了生而已,这就不错了。”发誓孤军奋战到底的丘吉尔首相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1940年6月4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到下议院发表了名垂史册的《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演讲。谈到敦刻尔克的历史意义时,他说:“但是我们必须十分慎重,切不可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援救却孕育着胜利。”影片《至暗时刻》中的丘吉尔

在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的国家沦为纳粹占领区的至暗时刻,丘吉尔以慷慨激昂的战士姿态,向自己的人民、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和全世界,雄辩的表达了大英帝国将独自奋战的不屈决心。他说:“即使是欧洲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文明古国已或即将沦于盖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纳粹机构之手,我们也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

对即将迎来的不列颠战役,丘吉尔发誓:“我们的空军将越战越强,越战越有信心,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捍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直到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到了,新大陆将挺身而出,以其全部力量支援旧世界,解放旧世界!”

二战时的德国和美国单挑?

这个问题问的好。

首先说明为什么会有一战二战?

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成了第1个日不落帝国。

后来就是荷兰和英国对和西班牙的斗法。

当荷兰和英国一起打败了西班牙之后,昔日的盟友立刻反目。

三次大战之后英国胜出。

第1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欧洲体系独霸世界。

到第2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德国和美国相继崛起。

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美国和德国已经获得了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值上面的优势,

但是世界依然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所以战争不可避免。

一次大战的时候,严重的削弱了以英法老牌帝国为代表的欧洲控制世界的体系。

但是并没有达到目的。

所以就像当时有人说

巴黎和会不是和平。

巴黎和会只是20年的休战。

接着德国和美国依然会寻求取代英法来获得世界霸权。

所以二战真的爆发了。

所以美国也很清楚,如果德国真的打败了东边的苏联和西边的英国,成立了大德意志国第三帝国。

那么下一场战争就是美国和大德意志国的战争。

所以在美国参战之前

美国不断的去资助英国和苏联。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

美国只对日本宣战,

但是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国

按照德日同盟的方针主动地向美国宣战

发电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从世界发电量图来看德国始终美国不在一个水平

当美国参加战争的时候,军事水平远超各个国家。

在海上美国迅速的取得了世界海军第一,并且远超英国和日本吨位总和。

在空中派了8000架战斗机,去英国驻扎,对德国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

在陆上不断的资助苏联去消耗德国。

即使在诺曼底登陆之后。

德国固然有当时优秀的虎和豹式坦克。

但是德国坦克一辆辆的减少。

美国可以在36小时之内

就把损失的坦克补充上来

所以德国无论如何也打不赢美国。

美国不会坐视是德国把所有的对手全部消灭,

然后去挑战美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