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品有哪些?
中国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品有哪些?
你好,非常激动现在这样的话题能经常提起。不知道各位有没经常经常关注现在的一些综艺节目,记得央视近几年好像是挺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的。比如古诗词大会、朗诵大会等等形式的综艺节目,邀请一些文学专家学者来聊一聊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工艺品,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物质类传统文化。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无论是出于对生存的需求还是对艺术的追求,传统工艺品的诞生与发展都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除了体现中国人民的智慧之外,也是我们龙的传人代代相传的见证。
而再具体一点,说到传统手工编织工艺品,首先想起的就是传统手工编织毛衣。从遥远的男耕女织时代说起,手工编织就存在了。人们用麻线、棉线编织衣服,后来在材质库里又加入了毛线。一件件精致的手工毛衣就这样被编织出来。
时至今日,要说手工编织毛衣还有没有市场?以一件工艺品的视角来看待手工毛衣的话,在机械化的今天,它确实没有以前那样是居家必备的必需品。但传统手工艺自有其得以生存发展的道理,因为它承载了历史,使其变得与众不同,这也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
对手工编织毛衣来说,在国内依旧有市场。只要心怀传承这项手艺的决心,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手工毛衣也能受到现代年轻人的喜爱。加上现在很多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8090后小时候大多穿过长辈亲手编织的毛衣,对手工毛衣其实是很有感情的。
所以,在如今越发重视传统手艺的今天,很多中国传统手工编织工艺都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重新收获关注,重新拥有市场。
书法类协会除了中国以及地方书法家协会?
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去世后,社长宝座已经空了两年多。
一个让人垂涎欲滴的位子,空了两年多,对觊觎者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但对中国美术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西泠印社不同于中国书协,书协一开始就是官办的,官办的协会就按官方的规矩来办,主席给谁,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当然,选举的程序还是有的,但这种选举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西泠印社像“怪胎”——这里不含贬义,只指它的组织形式。它本来是纯粹的民间社团,社里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都是私人产权,后来鸠占鹊巢,成了全民所有,成了一个事业单位,既有产业,又有会员,西泠印社这个“四不像”,想把它准确归类都很犯难。另外,人人又都看重它,把它当作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如果沦为像中国书协一样,惹得神怒人怨,真是一种罪过。所以,社长让谁担任,绝对不可草率。
西泠印社社长是终身制,坐上这个宝座,肉身不死,位子不退。所以选社长没有纠错的机会,更应该慎之又慎。
西泠印社自1904年已过百年,社长却只有七位,他们是: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七个社长都享高寿,但好几位都在耄耋之年才当上社长,所以任期都不算太长,像张宗祥和启功,当了两三年社长就离世了。首任社长吴昌硕担任社长的时候相对年轻,所以任期最长,从1913年到1927年,一共十四年。社长少,主要因为这百年间,国家多灾多难,“抗战”、“内战”、新时期的“那十年”,都不可能使印社正常运行。百年间,有社长的时间少,没社长的时间多,从这点来看,有没社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宁缺毋滥,社长位置空着,正好显示西泠的庄重。
其实,在挑选第七任社长的时候,已经颇见为难了。启功离世后,道德、才学都堪称楷模的耆老,无处可寻,社长位置空缺了六年,直到2011年,不得已才聘请了香港的饶宗颐接任社长。
饶宗颐离世后,第八任社长由谁担任,是世纪难题。好几个副社长都虎视眈眈,都明争暗斗,坊间流传的有关他们争抢位置的故事,层出不穷。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争斗的招数会很多,而他们的德才都不过尔尔,让谁上位呢?这应该很考验上级领导的政治智慧。
西泠印社如果是纯粹的民间社团,产权归私人所有,选谁当社长毫无困难,大家都知道趋利避害。1947年,西泠印社选第二任社长的时候,创社元老丁辅之、王福厂等人都在世,以他们的名望水准,当社长不是不合格,但 最终把马衡 推上了社长的位置。印社归公有,那就变成一块唐僧肉,谁有机会都想咬一口。这种情况下,事情就变得异常复杂,选社长想干净透明,想杜绝暗中交易,几乎不可能。
吴昌硕篆刻作品
有没有社长其实无足轻重。西泠印社的基业是什么?一是杭州西湖边那一片地产,一是百年来网罗的人才。
有那一片地产在,才能聚得了人才;能聚得了人才,那一片地产才更有价值。
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丁辅之、王福厂、叶为铭、吴隐,非常有远见,草创之处,不是画饼充饥,而是专心致志的购买了地产,并修建了如今西泠印社的庭院。
西泠印社只在建社逢五逢十的年份,举办一些纪念活动,那些活动,不过是社员雅集,展出一些古玩字画供人观摩。晚清民国时期,其实出现了很多社团,像豫园书画善会、题襟馆书画会等,都有类似的活动,西泠印社的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些社团如今都不见踪影了,西泠印社却蓬勃发展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因为西湖边上那一块地。
百年过去,我们其实也记不得西泠印社曾经举办过什么活动,它声誉的积累,靠的是那些牛逼的人物,还有那些牛逼的作品。西泠印社有哪些牛逼的人物呢?——李叔同、黄宾虹、沈尹默、傅抱石、潘天寿、吴湖帆、陆俨少、陈巨来等等等等,几乎囊括了近百年来艺术界的精英。
西泠印社第一人社长吴昌硕
光荣是属于过去的。西泠印社创办至今百余年,社员人数仅有五百多人,很多都已逝世。艺术靠质不靠量,人数一多必然鱼龙混杂,靠官职也能入社,靠关系也能入社,就像中国书协、美协一样。这也是西泠印社仍能保持如此高声誉的原因之一。
社员是印社的无形资产。当然,资产也分正资产与负资产。
启功
过去,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的牛逼人物加入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才逐渐牛逼起来。现在,一个人要吹嘘自己牛逼,他会显摆自己是西泠印社社员。前者属于自带光芒的社员,后者属于揩油的社员,这两类社员差异极大:前者独立,后者依附;前者是正资产,后者是负资产。过去正资产多,现在负资产多。负资产越多,损耗就越大。
另外,独立的人敢批评,依附的人善吹捧。对于西泠印社来讲,批评的话多了,掌权者做事就有约束,言行就得谨慎,不敢胡作非为,人文的环境会越变越好。吹捧的话多了,掌权者一定飘飘然很受用,——人对幸福的感知会越来越麻木,一开始,含蓄的赞美可能就很受用,越到后面,口味就得越重,不是肉麻的阿谀,可能就挠不到痒处。——社会也罢,团体也罢,奉承拍马之风一盛,决不是好事。
如今的中国艺术界,不管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确实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能够担当此重任。与其随便让一个人坐上这个位置,不如就让它一直空着,直到有能够担此重任的人出现。
有哪些关于中国神话传说或者名人传说的民间小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长,网上看到的。
盘古是传说中的创世神,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盘古视为神话人物,并非有真人存在。但实际上,盘古并非是传说中的存在。
据古籍《述异记》记载: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述异记》记载盘古是万物始祖,日月山河、草木星辰都是为其所化。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而在《述异记》中,也言之凿凿地记载了盘古及其后人的一些事迹。
在《述异记》中记载: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非虚构人物,乃实际存在的人。
盘古真的不是传说?如果这个记载无误,那南海、盘古国和盘古墓又在哪里?盘古的后人又在哪呢?
地理学家研究发现,古时候的南海并非今天所指的南海,古时候的南海就是包括今天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广大区域。地理学家对珠江三角洲的地形进行了勘测,发现珠江三角洲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是断陷盆地地形。那时候的珠江三角洲由东莞、新会和三水三个断陷红盆地构成。
全新世时(大约在12000年前),海平面升高,海水灌入盆地之中形成了浩瀚无边的南海,最远距离抵达清远盆地。
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番禺很多地方的海水深达9米,4000年前广州的五桂山还是孤悬海外的岛屿,2200年前广州还是属于泥滩,1700年前的晋代,番禺地区的海水还深达4米。南宋末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还到处都是洲潭岛屿。
明清以后,随着上游泥沙的堆积和下游沉淀的加速,珠江三角洲陆地才形成。据资料统计,1849年至1917年间,洪奇沥口沙田以每年平均58.3米的速度向海延伸;直到上世纪 60年代,万顷沙陆地向海洋伸展每年105米。
在长达12000年的演变之中,古南海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当初的形貌基本消失,只留下了南海这个名称。可见,南海是当时包括珠江三洲在内的广大区域,那时候广州一带还是海洋岛屿众多,因而被称之为南海。
瑶族一直将盘古作为自己的祖先,在当今存世的大量瑶族传说和文书记载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现象:瑶族人的祖先都来自江浙,主要是南京的十宝山或者会稽山。瑶族人祖先从江浙迁移到广东,住在“南海”之中数千年。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瑶族人先祖又渡海迁移到粤北乐昌一带陆地居住,在往后数千年的历史中,瑶族人开始迁移到广西、湖南、云南、越南、老挝等国家,最后走向世界各地。
瑶族人的大量过山文书都记载了瑶族祖先在从南海来的故事,在湖南当地收集的大量瑶族人古文书里有大量的记载:“瑶人子山跪在船头,许上歌堂良愿宝书,保佑子孙。天风顺意,吹船到南海上岸。”
在广西来宾的《圣牒榜文》里记载:洪武王分瑶民子孙下广东进南海八万山瑶水洞八万里,随山耕种田地水塘,养活瑶姓儿孙性命。
在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流传的《十二姓瑶来路总图》记载: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飘湖过海,各分眷内,就在南海小南渡各写路途下山落业。
广东连山县下必冲流传的古文书《过山榜》记载:景定元年,一十二姓瑶人子孙,商议过南海,诚新拜许盘王愿,以得度生。一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日,飘湖过海,各分村内,就在南海小南渡,各写路途下山落业。
从今天能够找得到的广东、湖南、广西、云南数省的瑶族人过山文书都惊人的相似,都表明了瑶族人的确居住在南海,12姓瑶人从小南渡出发,漂湖过海,各自安家落业续写瑶人历史的事实。
由此可见,古南海就在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域,盘古国就是今天的珠三角一带。历史学专家又从渡海地小南渡、瑶族人口耳相传的故事和考古发掘证明,今天的花县、狮岭就是当年盘古国的核心区域。
在花县的深山之中,有一座已经毁掉的盘古庙被记载在明朝时期的地方志中,在狮岭有盘古神坛,神坛历经千年风雨,一直都是当地人祭祀的重要场所。
明朝中叶之后,明朝多次对广东一带的瑶人用兵,土著的瑶族人开始向外大量迁徙,盘、蓝、雷、钟姓氏为土著瑶人显姓,但由于大量土著瑶人迁移、逃亡,最原始的瑶人记录反而在广西、湖南等地。
狮岭的盘古神坛,最早在清代被人发现记录,但历史非常久远。盘古神坛并非神坛,而是盘古之墓。盘古之墓在南海,这在宋代以来的古籍中都有相关记录。狮岭盘古神坛修建在半山之上,气势磅礴,起祖结穴,以山为陵,有帝王之姿,周遭多有名人古墓傍葬,当地人称之为“圣龙口”、“生龙口”。
由此可知,盘古并非虚构之中的人物。在上古时代,盘古(又称盘瓠)应是东夷族部落的首领,后来因为变故其子孙才迁移到南海的岛屿之中居住,并建立了盘古国,盘古国和盘古后人的事迹广泛记载于古籍之中。
后来由于海水退去、地貌变化,盘古国人开始纷纷渡海上岸迁移到粤北乐昌一带居住,再往后其子孙继续向广西、湖南、云南等地迁移,留在广东本地的土著瑶人,也因为战争而迁徙,盘古庙与盘古神坛等从此倾毁,淹没在了荒山杂草之中,不为人所知。
如今,盘古后裔瑶族人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和江西等地,越南、老挝、缅甸也有部分,以广西为最多,主要分布地域与当年瑶族人从南海盘古国迁移的路线基本一致,总人口达到了270多万人。
参考文献:《盘古及盘古国》
中国有哪些古镇?
中国有哪些古镇?古镇是指拥有百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大规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有很多,其中江南和西南地区的古镇最多,保存也最为完好。
下面我把自己这几年旅行途中去过的几个古镇分享给您,仅供参考。
江苏:河下古镇
我们是2015年旅行途中路过这里
奔着土特产来的
可惜我们到了的时候店铺大多已收摊
浙江:南浔古镇、乌镇
南浔古镇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古镇
既有江南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
又有西式建筑风格的楼房
室内的装潢和摆设至今保存完好
欧式风格的花园
乌镇
江西:徽州婺源古村镇
篁岭
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安徽:徽州古村镇
宏村
月沼湖
南湖书院
福建:云水谣古镇
贵州:青岩古镇
背街
古镇主街道两侧店铺林立
古城楼炮台上的大炮至今保存完好
湖南:芙蓉镇
瀑布后面有玄机
穿过瀑布就是芙蓉镇
为什么我国民间把喜鹊当成一种吉祥鸟?
首先缘于他们不怕千辛万苦在鹊河为牛郎和织女搭建的那座鹊桥而受到了人们的流传和称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人们在眷恋这对情侣时也会想起这只神女鸟,也因此人们又给他取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又名鹊、客鹊、飞驳鸟、干鹊、神女等,而我们这边还有一个名字叫鸦鹊。这个喜鹊一年四季几乎都会出显在我们身边,加上他又是一种益鸟,每年都会吃掉大量的害虫,黑白相间的羽毛十分鲜艳亮丽,叫声十分清脆响亮、欢快委婉,加上喜鹊喜欢在晴朗的天气出来活动,这就让人们觉得很是喜庆、愉悦,都愿意称他为吉祥鸟了。于是便有了“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鸦鹊吖喳喳,有客到你家”这些谚语。
此外古人的字画中也有许多关于喜鹊的作品,他们都象征了吉祥,喜事等好的寓意。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最广为流传的,数梅开为百花之先,是报春的花,喜鹊立于梅梢,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所以人们最喜欢说“喜上眉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