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现在在做什么,金色冰刀鞋拥有者目前有几个?
王濛现在在做什么,金色冰刀鞋拥有者目前有几个?
三个,金色冰刀鞋,全国仅有三个人拿到,需要满足奥运冠军和世锦赛全能冠军才能拥有。带着金战靴的王濛也祝福冬奥健儿在北京冬奥的赛场上,能所向披靡,一起“金”光闪闪!
中国冬奥赛史上共获得13块金牌,其中王濛一人贡献4枚金牌,是冬奥史上当之无愧的四金王。王濛展示的金战靴同样大有来头
短道速滑武大靖出局后不满误判十分激动?
短道速滑武大靖被误判出局,真的对于这届冬奥会的裁判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在本届冬奥会开始的前几个比赛日,短道速滑中国队发生过很多误判,其中就包括范可新在女子500米中被判犯规,之后的男子1000米中,也是中国韩天宇和许宏志被判犯规出局,当天的比赛中国队连续被误判,当时所有的中国体育迷都有一个疑问:难道裁判只盯着中国选手吗?结果在今天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中,武大靖再次因为误判出局,所以真的对于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的裁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在今晚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中,我是一直看着比赛的直播,当时的情况是,武大靖在之前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在最后武大靖想要超越前一个选手,从内道超越,当时的情况武大靖已经超过前一个对手半个身位了,这完全是对中国队有利的,而且武大靖身体上几乎没有动作,被对手影响滑出赛道。当时央视的评论员都再说肯定晋级了,但是最后结果出来之后还是判武大靖犯规,最终出局。
这个判罚在之前看完全是不会这样的,当时应该都是觉得武大靖是肯定晋级了,但是最终却发生这样的情况。对于平昌冬奥会对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这一系列误判,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了,中国队目前能做的就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实力,让其他人无话可说。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支持我们的中国队!
您的订阅,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冬奥代表团加油,助威!感谢您的关注,点赞!同时祝大家新年快乐,新的一年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王濛将出任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主教练?
那么为什么说王濛担任速度滑冰是意料之外呢?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方面因素
第一,此次王濛担任的是速度滑冰集训的主教练,不是自己擅长的短道速滑项目,虽然王濛在短道速滑上取得巨大的成就,4枚冬奥会金牌,7破500米世界纪录,生涯128枚奖牌,但也无法改变王濛不是速滑运动员的事实,让一个从事短道的去教速滑,很多人当然会感觉有点没道理。
而事实上,短道和速滑其实并不冲突,此前国家短道集训上,就将人员分为4组,其中第三组就是短道和速滑的兼顾组,短道与速滑相互训练,提升技术,更重要的是可以短道转速滑,2014年索契奥运会为中国实现速度滑冰金牌“零”突破的张虹之前就是短道运动员,2008年后,张虹放弃短道,转攻速滑,终于华丽蜕变。
第二,就是王濛性格,众所周知,王濛出生黑龙江省,虽然是一个女孩子,但身上却有着男孩在的个性特征,除了直爽,仗义典型东北人性格外,王濛更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队内骂男运动员,长春亚运会怒摔冰刀以及云南丽江与保安冲突,青岛与领队王春露挥拳相向等等,特别青岛事件直接导致巅峰期的王濛被开除国家队,不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很大遗憾,更给中国短道造成巨大的损失,正因如此,王濛的性格再次让人担心会不会出现类似事件。
至于说情理之中,王濛生涯创造的无数荣誉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世界短道速滑最出色运动员之一,王濛的技术,能力,天赋都足够胜任这项任务,随着平昌冬奥会的失利,中国短道目前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想要获得好成绩,就必须抓好青训,培养更多年轻队员,除此之外,就需要懂这项运动的专业优秀人员来指导,王濛作为中国冬季项目第一人,自然呼声最高,能担任也是理所当然。
故意阻挡他人视线结果自己摔倒?
楼主提出的问题背景应该是当地时间10月7日,本赛季国际滑联短道世界杯荷兰站男子5000米接力半决赛,中国队在交接棒时被韩国队犯规挡道,虽然仅获得小组第三,但通过研究慢镜头回放显示:韩国队员徐一拉试图阻挡身后的武大靖,但却把自己的队友黄大恒带倒,徐一拉和黄大恒摔倒在冰面上。
裁判最终判定韩国队犯规被取消了成绩,中国队则是被判进入了决赛。其实,韩国短道队的“盘外招”近些年并不少见。
先说说大杨扬的遭遇。1999年亚冬会1500米决赛中,身后的韩国选手金文贞情急之下手推大杨扬,助队友金润美渔翁得利获得最终的冠军。四年后的世锦赛,同样是在1500米决赛中,大杨扬一人单挑三位韩国女将,结果对方故技重施,卞千思恶意犯规使得大杨杨最终只收获了一枚铜牌。
王濛也遭到过韩国队的“盘外招”。都灵冬奥会女子1500米决赛中,王濛直面三名韩国选手,又是卞千思,她不得不为韩国队的整体“考虑”,阻挡犯规让王濛成为受害者,陈善友和崔恩景则是包揽了冠亚军。
再说说两次更为严重的犯规。2008-2009赛季世界杯日本站1500米第一次,韩国选手郑恩珠用手推头盔干扰的方式,将周洋直接推出了赛道,这也导致周洋脑震荡和后颈椎错位。郑恩珠的成绩被取消了,但金敏贞和申新春包揽了冠亚军。
2010年世界杯上海站500米半决赛,韩国选手金炳俊在试图超越未果后,直接对韩佳良施行犯规,二人都摔出了赛道。更严重的是,韩佳良的手腕、手臂和腹部等多处被金炳俊的冰刀划伤,血溅赛场。这个行为也引起了主教练李琰的强烈不满,她直斥韩国队员的做法和影响极其恶劣。
如何评价桓温?
桓温的一生都在践行他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
公元312年的一天,宣城内史桓彝的家里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和男人们畅快的笑声。原来是温峤前来祝贺好朋友喜得麟儿,听着婴儿洪亮的哭声,他转头对桓彝说:"此子非凡品,日后必成大器。"桓彝听后喜出望外,回道:"既然太真(温峤字太真)如此看重犬子,那我就将他取名为桓温,希望他以后能成为像你一样的国之重臣。"
桓温在父亲的殷切期望和严厉教导中慢慢长大了,果如温峤所说的一样,生得风流伟岸,英气逼人,而且文武全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排兵布阵了然于胸。称得上是人中翘楚,龙凤之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桓温十五岁时,东晋发生了苏峻叛乱,父亲桓彝因受泾县县令江播陷害,守境力战而死。桓温知道真相后,立志要为父报仇。可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江播却死了。仇人虽然身死,好在他还有三个儿子,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桓温的确是个牛人,假扮宾客身藏利刃孤身前去吊唁。江播的三个儿子知道桓温有报仇之心,所以一直都防范着他,连孝纬中都藏着武器以防万一。好个桓温,在吊唁时突然暴起,出其不意先将老大刺死,而后提剑追杀另外两个,一直追出了二十里路将人杀死。
此事之后,时人无不称道桓温英勇果敢,不负孝名。后来晋元帝更是将南康公主下嫁于他,并任命他为琅琊太守,此时的桓温才23岁。
桓温快速的成长着。桓氏本是东晋二等世族,门阀观念根深蒂固,而桓温却能辟举寒门士人,重用中级世族子弟,任贤使能。
同时他一边拜访隐逸之士,陶冶自己的情操;一边时常和高门贤达及当世名士聚会清谈,学习治政的本事。但是他与这些士大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会将自己的所学所谈落到实处,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将理论用于实践。故而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寒士阶层,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公元345年,永和元年,荆州刺史庾翼去世。死前他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继任荆州刺史,百官怎么可能同意!侍中何充就认为荆州乃是国家西面的门户,地势险阻,"存则吴存,亡则吴亡",十分重要。所以只能托付给像桓温这样英明神武,智勇双全的重臣。
同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桓温的时代开启了,这一年的桓温33岁。
所谓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弄潮儿总是会得到历史的青睐。仅仅过了一年,位于蜀中的成汉就一片乌烟瘴气。皇帝李势不理朝政,却荒淫无道,滥杀忠臣,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民间自然怨声载道。
雄才大略的桓温怎能放过这等开疆扩土,树威立势的天赐良机。
然而军队的大部分将领还是有所顾虑,毕竟不是什么人都会有战略家的眼光,所以出征前做通部队的思想工作成为了桓温的头等大事。
于是,桓温的手下名叫袁乔的就在全军将领面前做了一次"论为什么伐成汉必胜"的演讲,大致意思如下:
“现在我们晋朝的敌人就是成汉和后赵。成汉虽然地势险要,但是它比后赵弱得多,我们当然应该先讨伐弱的国家。”
“如今李势在成汉搞得人民怨声载道,与他离心离德,军队也完全没有战斗力。我们只需要派一只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快速的突进,等到他察觉时,我们早就过了险要之处,深入成汉的腹地了,一战就能成功!”
“巴蜀之地自古富饶多产,诸葛亮就是依靠蜀地的富饶才能和曹魏对抗,一旦我朝得到蜀地,对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我知道大家担心一旦我军进攻成汉,被后赵知道了就会来偷袭荆州。大家放心吧,后赵肯定认为我军既然敢万里侵袭,必然在荆州做好了万全防备,纵然派兵来袭也仅仅是小股部队,那么沿江的任何一支队伍都可以拒敌,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有理论有数据,有计划有成果,还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演讲完毕,掌声响起,大家一致同意:伐蜀。而且先锋就是你——袁乔,士兵嘛,拨你两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既然定下的是偷袭,那么时间就是生命。346年11月,桓温上表伐蜀,上表之日就是出兵之时,兵贵神速呀。
朝廷收到桓温上的奏章后,朝臣们基本上不看好这一仗,路途遥远,蜀道艰难,且兵力微弱,怎么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有一个叫刘惔认为桓温必胜,理由就是桓温精于博弈,非一定赢决不出手,所以这次他绝对是有把握的。只是灭蜀回朝之后,恐怕朝廷都要听他的了。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只有他是了解桓温的。
话说桓温溯长江而上,过三峡,出巴东(今奉节),在南溪(今宜宾南溪)转岷江北上,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的确没有成汉军设防,不得不承认袁乔情报侦查工作做得到位。
347年2月,桓温军开至青衣(现四川名山)李势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派出三支队伍迎敌。
3月,桓温军到了彭模(今四川彭山),离成都就只有两百里了。
桓温就地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留少数队伍在彭模留守辎重,其余部队全部轻装且仅携带三天的粮草直扑成都。
破釜沉舟!
会议结束,即刻出发!灭蜀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回过头来看成汉派出的三支部队,一支攻打彭模,被击退;一支遇上桓温本部,三战三败;一支情报失误,和桓温进军路线相左,在驻地傻等,等来的却是桓温军兵临成都城下的消息,于是军心大乱,不战而溃……
高歌猛进的桓温军怎么都不会想到在成都城下的决战,却差点失败。
这是此次伐蜀的唯一一场硬战,李势困兽犹斗,倾巢而出。
开战伊始就打得晋军前军不停后退,汉军的箭都射到了中军帅旗前面,晋军摇摇欲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乔来不及请示桓温,命令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晋军听闻越来越急的鼓声,重新抖擞精神,誓死力战。而汉军本就只有一时的冲劲,遭遇顽强抵抗后自然退却,最后竟然溃不成军,奇迹般地失败了。
晋军占领了成都,李势逃往了霞萌关,自忖无法再战,遂修表投降,四十六年的成汉就此灭亡。这一年的桓温35岁。
桓温灭蜀的消息使得东晋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可是偏安以来第一次的灭国之战,实实在在的开疆扩土。桓温的声望大大提高,他正在大步迈向权臣之路。
仅仅过了两年,历史的天平就向东晋王朝暗暗倾斜了。因为北方彻底乱了!
桓温等待的机会来了!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子侄们为了皇位杀得天昏地暗;
350年,石虎的干孙子汉人石闵废杀后赵最后一个皇帝,恢复自己的汉姓冉,自立为帝,后赵灭亡。冉魏初创,颁布"杀胡令",胡人大批被杀;
351年,氐人苻健击败羌人姚襄,割据关中,在长安建立前秦;
352年,冉闵兵败河北无极,被前燕擒杀。一片混乱中,许多原后赵的文臣武将也纷纷降晋。
这时机不可能再好了,感觉就像是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而定身打造的,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似乎明天就能定鼎中原,打回老家去。
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桓温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的。349年石虎刚死时,他就上表请求北伐,其时他治下已有八州之地,招募兵员、调配物资,均可自行安排,俨然一独立王国。
然而朝廷怎么可能再让桓温去通过北伐来提高声望呢?当然是驳回,然后另外扶持一股势力来牵制。
朝廷选中了扬州刺史殷浩,这可就所托非人了,因为殷浩虽然精读《周易》、《老子》,擅长玄言,是个清谈高手,能力却不怎么样。他是不可能驾驭得了北方大好却复杂的局面。
果不其然,殷浩从350年2月开始准备北伐到353年十月兵败,整整浪费了三年最黄金的时光,而且损兵折将达七万余,良机就这样被错失了。
桓温见殷浩兵败,其实还挺高兴,现在自己的拳头最大,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北伐?
354年正月,桓温弹劾殷浩,要求将其废为庶人,朝廷无奈准奏。二月,桓温立即率领水陆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伐秦。
水军从襄阳上溯汉水上游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到南乡(今湖北均县);步兵从浙川(今河南内乡)向武关进发;同时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北上,越秦岭,至今长安县东)进军关中。
进军十分顺利,直到四月才在蓝田和前来拒敌的五万前秦军相遇。
蓝田是个好战场,地势开阔,适合两军布阵并展开大战。列阵完毕,双方开打,前秦军主力率先发起攻击。
其中秦将苻生非常耀眼,他单骑冲阵,在晋军阵中往来冲杀十余次,杀伤无数,给晋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晋军却并没有慌乱,在桓温沉着的指挥下与前秦军周旋,待等前秦军力竭之时拼死发动反击,打得前秦军主力溃逃;紧接着,桓温的弟弟桓冲又在白鹿原(蓝田西)击败前秦军侧翼苻雄部,晋军兵威大盛。
桓温趁胜进驻灞上,距离长安城咫尺之遥。而这时的长安城内兵力空虚,秦主苻健只带六千老弱守城,命雷弱儿等率仅有的三万精兵抵敌。关中的老百姓也群情振奋,纷纷前来劳军,有些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说:"没想到今生还能再见官军!"(关中已经陷落38年了)
民心可用,军心可用,正是一鼓作气拿下长安的大好时机,桓温却驻足不前了。后人多认为他已经达到了向朝廷示威的目的,政治资本也捞足了,故而也就没有了灭秦的决心。
我倒觉得这仅仅是最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能一举灭秦,政治资本岂不更足?我认为桓温还考虑了其它几个原因:
一、只见劳军却未见关中豪杰率众来附,不知道民心是不是真的可用;
二、策应部队司马勋部被秦军袭击无法会师灞上,自己不足四万的兵力感觉捉襟见肘;
三、千里远征,孤军深入,后勤难免不济,本打算割关中新麦补充军粮,谁知秦人清野,先割了新麦。军中日渐缺粮;
四、攻长安若不能一攻而克,那自己这支孤军则连撤走都成问题。
左思右想,桓温决定撤军。
撤军之前,在白鹿原又与前秦军干了一仗,这次双方的气势完全不一样,前秦方是殊死搏斗,晋军则已谋生退意,战果不问可知,晋军战败,损失兵力一万多。撤军之后,前秦军尾随追击,一直追杀到潼关,晋军又损失上万人。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在大好局面下虎头蛇尾的收场了。桓温对形势持重观望,当断不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进驻灞上后立刻攻打长安,关中的老百姓在局势明朗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军送粮的,长安反倒沦为孤城,形势马上逆叛,他的所有担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桓温只能称奸雄而无法成为枭雄。
356年,前秦内乱,冉魏的旧将周成占领了洛阳,羌人姚襄占了许昌后又北上来争洛阳,于是桓温上表要求:"移都洛阳,修复园陵",朝廷准奏。
八月,桓温自江陵北上,在洛阳城南的伊水与姚襄结阵而战,桓温披甲在前军亲自指挥,一战击败姚襄。姚襄西逃,周成投降,桓温进驻洛阳。收复旧都,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劳,桓温的声望又起来了。
而后几年,桓温与朝廷相安无事,没有大的冲突。直到363年,桓温实力越来越强,朝廷加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派兄弟桓豁领荆州刺史,兄弟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军事,长江上下游的军政大权(除京口外)都在桓家的掌握之中。
桓温取晋而代之的心则越来越强烈,但是他总觉得还必须北上中原,打一个大胜仗,然后回来再受九锡才能真正名实兼收。
369年4月,桓温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出发北伐前燕。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大军乘船由清水进入黄河,船队连绵好几百里,气势威武之极。
可是这次桓温又犯了和一次北伐同样的错误,他本来应该全军直逼邺城,速战速决,否则必然会因军需不足而败。
而桓温却徐徐前进,尽管晋军连战连捷,在七月就进逼到了离邺城仅200里的枋头,却在前燕名将慕容垂的抵抗下无法再进寸步。
九月,晋军粮尽且无冬装,桓温被迫烧掉船只,抛弃辎重,从陆路撤走,慕容垂紧随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大破晋军,斩首三万级。
桓温的北伐彻底失败了。
可是桓温的皇帝梦还想做下去,欲重新树立威望他只有发大招了。
371年11月,桓温带兵入朝,废除了司马奕的帝位。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晋朝立国以来尚未发生废立之事,所以百官震栗,桓温也紧张不已。
为了消除不和谐的声音,桓温大肆清除异己。他的威势达到了顶点。于是他在372年7月晋简文帝去世后,就不停暗示朝廷赐他九锡,以便禅位于他。
东晋的世家名士都是人精,知道桓温有病,故意找各种理由拖延,终于拖到373年七月桓温去世。
一代奸雄桓温陨落,终年六十有二。
他的一生没有辜负自己的愿望:"如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