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善,诸葛亮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张良善,诸葛亮谁的军事才能最厉害?
肯定是韩信无疑
首先军事才能厉害不仅要才谋出众,更要杀伐果决,临阵决断。
才谋、实战指挥、临机决策、个人魅力、御下能力、后勤补给调度等等方面缺一不可
张良:属于谋臣,运筹帷幄,出奇谋,古今第一谋士,张良唯一一次有记载的独自领兵的记录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记载“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这句记载的意思就是项梁派张良去找到韩成,说立他为韩王,张良当司徒,一起率军1000人夺取原来韩国的城池,连下数城之后,谁知道秦军回来了,张良等人只能逃窜到颍川一带游击作战。
虽说1000人连下数城,但是要考虑到当时秦末烽烟四起,很多不重要的城池可能根本没有守军在,基本上就是传檄既定的情况,就是我部队打过来了,然后就吼一声,这城是我的了,就直接进驻了,但是等到秦军的守城部队回来,张良只能带着人去打游击了。
从此可以看出,张良根本没有任何一场大型战役指挥经验,独自带领军队的能力更是不足,秦末有韩王和贵族身份加持,硬是只能拉出来1000人的队伍,可见一斑
从另一个角度看,张良在楚汉争霸时期是一直追随着刘邦左右的,但是前期刘邦的部队还是节节败退,屈身项羽之下,如果张良有将帅之才,为何看着刘邦一路败退?彭城之战50万汉军被项羽三万大军击溃,此战,张良就在刘邦营中。
所以张良只是谋略第一,汉初三杰也不是白叫的。张良过人之处在于掌控全局,调配大军后勤补给。
还有一种说法是刘邦在防备张良,刘邦不敢让张良单独发展,所以始终带在左右,因为张良擅长架空领导,有王者之才,自己出去发展说不定就把刘邦架空了
诸葛亮:诸葛亮是神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三千年,后知100年,但是这不代表他的军事才能很厉害,一个五次北伐都失败的男人表示北伐到死还没伐出来个完整的天下,倒是死后被老对头司马懿的后人灭了国。蜀汉灭国诸葛亮是有责任的,五次北伐,基本耗尽了盘踞天府之国的蜀汉的物力,人力,财力的,但是说他军事才能不厉害的话好像也说不过去,以巴蜀一州之地敢硬刚曹魏集团还不吃亏,让司马懿都打不进川蜀。
但是和韩信比,那差距,确实有点大,同样从蜀地起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带汉军奇兵出蜀、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打的天下共主的霸王无还手之力,一生无一败绩,相比于五次北伐失败的诸葛亮,高下立判,“兵仙”不是白叫的
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等人?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与周文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天下八百年;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打败秦朝与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天下四百年;诸葛亮,辅佐刘备东征西讨,虽然最终功亏一篑,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三国末年的政坛上呼风唤雨。
每每提到这些人,我们总会思考一件事儿,那就是他们既然拥有改朝换代的强大能力,为何还要屈居他人之下而做一个副手?毕竟能做老大,谁又愿意做老二呢?难道说,姜子牙诸葛亮,张良等人,都是有些相同且特殊的癖好,所以才不愿意自己创业争天下,而必须要给他人帮忙打工争天下?
如果还有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就笔者个人认知,这些在各自时代能够做到呼风唤雨的强人们,之所以不愿自己“创业”而要给他人“打工”,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个,风险太大以留侯张良为例,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他的先辈们曾担任过五次韩国国相,所以张良对韩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在秦朝灭亡韩国后,张良立志诛灭秦朝,恢复韩国社稷。但可惜的是,尽管他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没能完成梦想,反而使自己千金散去并成为了一个可怜的通缉犯。
因而,当时的张良想要拉起一支能够推翻秦朝的队伍,还得能从秦朝末年的群雄中脱颖而出,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张良选择了一个最为稳妥的方法,那就是“借力打力”。说得直接点,就是张良投身于群雄之中,并借助群雄的力量来推翻秦朝。这样不但最安全也最保险,毕竟作为创业者的他需要冲锋陷阵,但作为加盟者的他,只需要在后面挥斥方遒即可。
第二个,文人太难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在斩白蛇起义之后,对于勇猛的武将是非常珍惜的,但对于文人却非常的不屑一顾。比如他就曾将文人的帽冠摘下来往里面撒尿,虽然说这是酒醉之举,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乱世当中,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
我们仔细看一下姜子牙、张良和诸葛亮三人,如果严格按照史料的记载来说,他们三人其实都是彻头彻尾的文人。但如果非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三人可不是传统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都是农夫出身)。
还是以张良举例,张良在投奔刘邦之前,就曾自己拉过队伍,而且也有过冲锋陷阵的举动。但最终不但自己受伤,连队伍都是被打得灰飞烟灭。
第三个,追求不同这点我们不说姜子牙了,因为他后来被周武王封为齐王(史上第一任齐王),也算是个小点的一国之君了,所以这里就用张良和姜子牙举例。
张良家族五世相韩,而且从始至终的想法就是恢复韩国社稷,此外再无任何他想。而诸葛亮一直将管仲乐毅视为自己的偶像,也一直将恢复汉室社稷当作自己的终生梦想。所以我们通过这些不难发现,张良与姜子牙的追求就和创业者不一样。
比如说刘邦,刘邦的追求就是推翻秦朝,创立属于自己的基业。又比如说刘备,刘备的追求就是推翻曹魏消灭东吴,并以此将汉室江山继续传承下去,并且也将这个作为自己的梦想。因而,不是说你有能力就可以去创业,最起码的,你得有这个想法有这个追求才行。
第四个,没有资本我们将这三人甚至连同后世的刘伯温(明朝开国功臣)都算上,经过仔细观察后其实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没有原始资本。先说姜子牙,他的祖上虽然是辅佐过夏禹的能人干臣,但到了他这一代什么都不是,所以姜子牙直到70岁还是个一无所有的农夫。如果没有周文王的赏识,姜子牙别说创业,就是保证不被饿死都是很难的事情。
再说张良,张良确实是豪强贵胄,但因为他之前已经行刺过秦始皇和拉起过一支队伍,所以他们家的积蓄已经消耗殆尽。如果不投靠刘邦,可能不会被饿死,但要想在创业在从头开始,那也是不可能的。
还有诸葛亮,诸葛亮祖上也是名门贵族,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已经灰飞烟灭,因而诸葛亮说到底也只是个躬耕的农夫而已。或许他很有本事,别人也知道他很有本事,但没有资本他依然不可能创业,毕竟他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最后是刘伯温,史料上没有记载刘伯温的显赫家世,而且从后面的遭遇来看,刘伯温应该也是个穷苦人家出身,那就与上文一样,虽然有本事,但却没有创业的资本!
最后,姜子牙、张良和诸葛亮等人之所以不自己创业,而要给别人打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魄力,没有渴望成功的追求和能力,以及最不可缺少的,创业所必需的原始资本。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哪张照片惊艳了你?
能惊艳到我的照片就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照片,个人有个人风格喜好,所以喜欢的照片可能也不同,下面就分享给大家我喜欢的照片。这些都是能经验到我的照片,不过都不是我太喜欢的风格,我个人前期喜欢风景类照片,到现在我开始喜欢纪实类照片,因为这些照片不但有拍摄者的感情,而且还有被拍摄者的情感在其中,深深地看着这些照片,你会发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照片,而是感情。
这些纪实类的照片已经不能叫做照片了,我个人感觉这些叫艺术,表现情感的艺术,而这些简简单单的照片,都是一个快门拍摄出来的,而惊艳我的不是这些照片有多好看,而是他们的内在感情。
总结一下惊艳到人的照片未必是照片有多好看,而看的是他是否能表达拍摄者内心中的感情,和被拍摄者内心中的感情,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
以上就是小编对我喜欢的一些照片的看法,不喜勿喷,如有更多更好建议,请下方留言指正。
关注清城摄影,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摄影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刘邦废除太子刘盈为什么没有成功?
刘邦没有成功地废掉太子刘盈,自然就不能改立三子刘如意,这并不是刘邦不够宠爱戚夫人,而是多种原因的结合,造就了这件事情的失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刘邦和戚夫人的爱情故事。
戚夫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刘邦被她迷得神魂颠倒,自从戚夫人跟了刘邦后,经常跟随刘邦随军打仗,陪伴在刘邦左右,其地位就像项羽之于虞姬一样。
再看吕雉,她是刘邦的正妻,在刘邦离开家乡,南征北战期间,她与妹妹吕嬃一起照顾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年幼的鲁元公主和长子刘盈以及吕太公等人,甚至,她还与三千子弟兵的父老相处得非常融洽,经常帮助他们,从而帮助刘邦稳定了大后方,可以说,刘邦的军功章,有他自己的一半,也有吕雉的一半。但是,与如花似玉的戚夫人相比,吕后年老色衰,人老珠黄,再加上,战乱中的长期分离,刘邦对吕雉早就没有了昔日的爱情冲动。
如此看来,刘邦宠爱戚夫人,更胜于宠爱吕雉。
那么,刘邦如此宠爱戚夫人,为什么没有成功地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呢?@读史三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功臣集团的反对太子的废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不仅会影响国家的运转和走向,也会对朝廷百官进行一次洗头革面,可以说,影响非常深远。只要太子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一般是不会废太子的。
虽然刘邦表面上说刘盈太过软弱,不像自己,将来难以掌控复杂的朝廷局势。实则是,戚夫人在刘邦身边吹了耳旁风,哭求刘邦废掉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
其实,刘邦也不傻,他也知道废掉刘盈的方案会遭到群臣们的反对,但是,他很相信自己,他觉着凭借自己的皇帝威望,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服那些固执的大臣,尽管这些大臣之中包括昔日的大功臣。
可惜,刘邦想错了。
公元前197年,在一次廷议大会上,刘邦公开提出要废掉太子刘盈。此时,汾阴侯周昌第一个站了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结巴地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也就是说,周昌坚决不同意废太子一事。
后来,刘邦讨伐英布凯旋归来,再次提出废掉太子一事,此时,张良好言相劝,希望刘邦不要废掉太子,可是,刘邦不听。
然后,太子太傅叔孙通,坚决地反对说:“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也就是说,叔孙通宁愿去死,也不同意废掉太子。
朝中出现这些不同的声音,是刘邦意料之外的,他没有想到这些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功臣们会反对自己,坚决不同意自己废太子的事情,纵然刘邦是皇帝,也不能一意孤行,置大臣们于不顾,尽管刘邦心里还是想废掉太子。
二、吕氏一族的大力争取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最为恐慌的不是刘盈,反而是他的母亲吕后,因为吕后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刘盈被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势,也意味着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会随波流逝。
考虑来,考虑去,吕后认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去为自己和儿子争取最大的利益。
首先,吕后安排自己的哥哥吕泽去找刘邦眼中的红人张良,希望张良能够帮助自己。虽然张良不愿卷入太子之争,但是,为吕后推荐了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
其次,吕后极力拉拢朝中重臣。像前面提到的周昌,吕后曾经亲自跪在周昌面前,感谢周昌为太子说好话。至于萧何,曾经与吕后统一战线,除掉韩信,两人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说樊哙是吕嬃的男人,吕后的妹夫,在争太子一事上,樊哙自然会站在吕后这一边。
再看吕氏子弟,吕后的哥哥吕泽,被封为了周吕侯,从刘邦在沛公起兵时,就拉了一支队伍追随刘邦,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且,他与刘邦阵营中的众多功臣都有深厚的友情,大家愿意帮助他去维护外甥刘盈的太子之位。
因此,即便刘邦想废掉刘盈,也要考虑考虑吕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
三、商山四皓的出山商山四皓是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黄夏公,刘邦非常尊重这四位老人,曾经绞尽脑汁请这四位老人出山辅佐自己,可是,事与愿违,他们宁愿隐居在深山,也不愿意辅佐刘邦,这让刘邦非常无奈。
后来,张良出主意,让吕泽备好礼品,以谦恭的态度,请来了这四位老人,让他们来辅佐太子刘盈。
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凯旋归来,有一次,刘邦安排了一场家宴,让刘盈在旁边伺候,这四位老人便跟着刘盈一同前往。
刘邦见刘盈身后站着四位胡须花白,衣冠奇特的老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四位老人答道:“我们就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黄夏公。”
刘邦听后,感到非常惊讶,问道:“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可惜,各位都躲着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愿意跟我的儿子交往呢?”
四位老人便说:“我们听说,太子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没有人不愿意争先恐后地为太子拼死效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言外之意,太子刘盈在民间的威望很高,大家都非常拥护他。
刘邦听后,说了一句:“那就请你们好好辅佐他吧!”
商山四皓便向刘邦敬酒,然后,离开了。
刘邦指着他们离开的背影,给戚夫人说道:“我想换太子,可是,如今太子由他们四位辅佐,可见,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换了,以后,吕后就是你的主人了。”
其实,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感到非常震惊,并不是因为商山四皓有多么有能力,而是,刘邦感到了商山四皓以及太子刘盈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势力,这股强大的势力可以帮助太子刘盈控制天下政局,却不能为刘邦所用。
因此,商山四皓的出现,从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刘邦废太子的劲头,甚至是让刘邦彻底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
四、总结细细翻阅西汉之初的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西汉政权大抵可以分为3股势力,一是,以刘邦为首的皇族,像刘邦的同姓族人,这些人是刘邦的家人,自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二是,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像吕后的两位哥哥吕泽和吕释之,曾为刘氏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三是,功臣集团,像萧何、张良、周昌、樊哙等人,他们为刘邦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这3股强大的势力相互牵制、相互协调,共同维护着刘氏天下的稳定。
但是,吕后凭借多年来与功臣们的交往,编织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关系网,将自己与功臣们牢固地编织在了一起,以至于,在废太子刘盈一事上,吕氏和功臣集团可以统一战线,互相支持,想法设法地阻止刘邦废太子。
反观戚夫人和刘如意,并没有这些政治优势,也没有过人的手段,他们娘两唯独指望刘邦,依靠皇权,来争取太子之位。
而刘邦之所以要废掉太子,就是因为戚夫人的枕边风,让他发生了情感转移,将对刘盈的关切转移到了刘如意身上,直至商山四皓的出现,才让刘邦清醒地认清了当时的局势,从而让自己的理智战胜了自己的情感,彻底放弃了废掉太子的打算。
这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各位朋友,您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吐槽、补充!
为什么陈平功成不退还升官呢?
刘邦能打败不可一世的项羽,完成一统天下的功绩,离不开这四个人的帮助。韩信用兵如神,百战不殆。萧何治政有术,筹粮抚民。张良运筹帷幄,料敌于先。陈平心思缜密,计计诛心。
将军本是太平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古代历朝历代皆如是。于是张良明智的选择了功成身退。韩信未退,终遭长乐宫之祸。萧何未退,也曾受牢狱之灾。可为何单单陈平一人,虽然置身漩涡之中,却如置身事外一般,非但没有受到灾祸,反而青云直上,一路升迁呢?
这是因为陈平不具备韩信跟萧何对汉室王朝的威胁,同样他又具有韩信跟萧何没有的优点。
韩信是统军大将 陈平只是一个文士韩信被刘邦金台拜将之后,出陈仓,降三秦。征南战北所向无敌,顺利帮刘邦扫清了诸侯国。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彻底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
纵观韩信一生的军事生涯,可谓是逢战必胜,遇敌必克,是一个天才般的军事家。刘邦打天下时正需要这样的大将。但天下太平之后,这样善战的将军就成了他的威胁。韩信昔日的战功自然也就成他的罪证。
君王都是无情的,刘邦注定容不下善战的韩信。
而陈平则不同,他只是一个谋士文人。出谋献策他可以,但领兵作战他不行。因此对刘邦的江山构不成威胁。
萧何深得民望,陈平无德萧何一直担任内政之职,将大小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也因此深得民心。但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刘邦生疑忌惮。
还没有打败项羽的时候,刘邦就曾多次怀疑萧何: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刘邦为什么忌惮萧何,因为萧何一直都留守后方。刘邦在打仗的时候,萧何在替他安抚百姓。长久下去,天下百姓岂不是只服萧何,而不服刘邦。
民意归属正是国家兴亡关键。所以刘邦才会借题发挥,将萧何关入大狱之中。这不光是在警示萧何,更是告诉全天下人你们是我刘邦的臣民,不是他萧何的。
而陈平呢,非但没在百姓那里得到好口碑,反而为人所不耻。陈平盗嫂的典故不论真假,但遭人非议是难免的,自然在百姓心中也没有好形象。
陈平的智慧乱天下者,一为兵伐,二为民心。陈平二者皆无,所以能在刘邦这场充满政治意味的屠杀跟清算行动中得已免难。更重要的是,他还有着韩信跟萧何没有的优点。
1足够的低调
陈平为刘邦屡献奇计,可是在刘邦封赏他的时候,他却推功于人:
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有才而不傲,有功而不骄。在刘邦看来陈平不光是感恩魏无知,更是感恩自己对他的重用。这样低调而又不忘本的一个人,对刘邦而言自然不会成为隐患。
2 圆滑的机变
陈平奉命去斩杀樊哙时,便盘算着樊哙是皇上的故交,又是吕后的妹夫。如今杀了他,恐怕皇上以后会后悔,还会被吕后记恨,便将樊哙押而不杀。
启程返京时,刘邦已经去世。陈平见状,赶忙先去奔丧。当着吕后的面哭的撕心裂肺,以示对先帝之忠,也趁机启奏了刘邦欲杀樊哙之事。
就连蛇蝎心肠的吕后,也被陈平感动的起了恻隐之心,让他回去好好休息。可陈平的表演还没结束,坚决请求留在宫中,担任警卫。
自此以后,吕后对陈平深信不疑。在曹参去世之后,陈平就被升为左丞相。
不得不说陈平不漏痕迹的明哲保身,确实高明,他的这份低调跟圆滑也是韩信跟萧何学不来的。这就是他经历两朝天子,依旧平步青云的原因。
Ad说陈平跟后世的贾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擅长毒计,杀人诛心,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去保全自己。
所以他们虽身处乱世之中,伴身君王之侧,但依然能够得到善终。
谈古今历史,看天下英雄。我是Ad哥哥 ,期待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