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研究难获诺贝尔奖

2023-10-30 68阅读

中国 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研究难获诺贝尔奖?

这个问题就是变相的“钱学森之问”。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育体制的问题

中国 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研究难获诺贝尔奖

中国的教育采用的是标准化教育模式,教学、考试都是标准程序、标准答案。不鼓励发展个性、不鼓励质疑权威、不鼓励思辩、不鼓励争论、不鼓励异想天开,这些都会抑制人的创造力,使人变得乖顺、谨小慎微、思想僵化。

2)科研体制的问题

科研过于强调“短平快”,以论文、以成果为导向,而不鼓励基于兴趣的研究。科研是为了完成各项指标,什么方向热就是一窝蜂,碳纳米管热、石墨烯热、冷冻电镜热,论文好发,影响因子高,但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相反,忽略了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因为基础性研究耗时长、成果慢,甚至是无果!谁也不敢去冒险!

3)学术风气的问题

学术作假,导师不务正业,不好好指导学生,没有以身作则,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科研本领。

4)社会风气的问题

社会对科研失败的容忍力差,以成败论英雄!让搞科研的人倍感压力!不‬敢‬去‬碰‬具有‬开‬创‬性‬和‬颠覆‬性‬的‬基础研究。

5)评奖的问题

诺贝尔奖的评选程序也对中国不利,因为都是西方的科学界在把控,提名、推荐都是他们在掌握,很少把目光和名额投向中国。

为何教育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是中国学生的智商虽高,但对问题的思维方法式与西方不同,解决问题的结果可能是先进的,但难获西方认同。二是作为西方人设立的诺贝尔奖,中国人的学术成果难被其认同是预料之中的事。三是国人在西方搞科研的人不竞是少数,而在国内的又受制于条件等原因(近年来虽有大的变善、质的飞跃,但时间太短)故获奖机率远远低于西方或亚洲其他国家。四是学术环境也是一个不忽视的的问题,当然,现在好多了!此外,个人的创新意识、中文在西方的普及程度以及对高质量中文科研成果转换成英文的水平等都无不受到影响。

120年621名获奖者?

1.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创开拓性成果少。这是硬伤,也是事实。

2.西方国家的傲慢和偏见,更不用说现在对中国的打压。这是现实。

3.不要唯诺贝尔奖论,它也只是代表着学术的某些方面,更何况还有比诺奖更难更高的奖项,中国也不是没人拿过。不卑不亢,不妄自菲薄。发展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2021年诺贝尔奖即将公布?

基本可以肯定,中国人依然不会出现在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上。至于为什么,因为诺贝尔奖早已违背了诺贝尔设立奖项的初衷,成为西方国家手中的政治工具。这一特征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谁反对共产主义,谁反对中国,谁就能引起评委会的特别关注,获奖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不缺乏优秀乃至于天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但面对中国时,就会选择性失明。中国目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两个人,莫言并不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屠呦呦获奖的成就也是很早以前的成果,他们获奖只是西方对中国痴迷诺贝尔奖的一种安慰,依然消除不了西方对中国顽固的偏见。与其关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倒不如继续壮大自己的科研队伍,扎扎实实做好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放弃对诺贝尔奖的迷信,得奖勿喜,不得奖勿悲,要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人有些谁?

1. 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 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4. 朱棣文,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 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 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 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 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9.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0. 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