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将军,林姓名人有哪些

2023-12-11 49阅读

林虎将军,林姓名人有哪些?

林虎将军,林姓名人有哪些

崇敬军人,宣传将军。介绍几位林姓解放军高级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林虎,山东烟台招远人,空军中将。毕业于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空军中将军衔,长期参与组织指挥国土防空作战。 历任军区空军军训部部长、空军副军长、空军指挥所主任、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副司令员。退役后任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

△林基贵,山东烟台人,空军中将。1930年4月出生。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东北老航校,历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林向阳,福建福清人,解放军中将。1964年10月出生,毕业于南昌陆军学院。历任解放军第47集团军军长、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军长、陆军第72集团军军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

中国三代机会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苏27战机的话,我国的战斗机会出现的还会有歼10和歼20,不过重型多用途战机大概率还会是飞豹战机。像什么歼11和歼16战机大概率还是会出现,但是要比现在晚一段时间,具体这个时间是多久,还真的不好说。我们来复盘一下我国没有进口苏27的话,空军发展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个困境又会在什么历史机缘下被破解!

沈飞和成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有技术分工的,沈飞负责的是吃透苏27的技术,而成飞则负责吃透F16的技术!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时间很高,但是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之后。中国航空工业就面对着被全世界封锁的困境。多年以来虽然研发了几款战机,但是都没有成功。这里面有发动机的困境,还有航电系统性能落后的现状。在80年代之前,军队虽然非常不满意歼8战机的性能,但是这是一款唯一可以依赖的飞机,所以我们不得已只得在这款设计并不成熟的飞机上持续的进行改进。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美蜜月期的来临让我们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航空技术。当时我们对美国军购的等级是盟友级别,说点直白一点就是只要我们有需要,想买什么装备人家都卖给咱们。像过去出口的明星战机中的F16,法国幻影2000之类的战机,都曾经卖力的向我们推销。只不过当时我国外汇储备不足,没钱买最终没有获得战机的成品。

不过作为对抗苏联的盟友,具备更强大军事实力的中国对美国来说是需要的。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发现我们没钱买武器,于是就提出了给我们改装歼8Ⅱ航电系统的建议。说白了就是将我国的歼8Ⅱ战机改进到早期三代机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个项目美国有所保留,费用也非常昂贵。对于我国的航空工业来说,可能除了苏27的引进,就要数这个和平珍珠计划花了最多的钱了吧?和平珍珠计划最后虽然并未成功,但是我们从中还是学到了美国很多航空技术的。尤其是最后美国还给了我们两套AN/APY-66脉冲多普勒雷达和1553B数据总线,可以说为我国的机载航电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巨大的参考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我国迅速派出了代表团访问苏联,这其中最大的诉求就是求购先进武器装备。随着中苏军贸协议的达成,也宣告了美国以华治苏的政治诉求破产。所以美国迅速将我们从盟友降级,虽然不是敌人,但是是美国在军事领域封锁的目标。所以美国联合西方,开始了无限期对我国的军事禁运。

我国在获得苏27之后,当时被苏27深深折服,甚至高层一度要用苏27战机作为我国的主力,而放弃掉歼10的研发。最后还是在宋文骢的争取下,歼10项目才得以继续。这也是为何歼10战机在1993年匆匆生产了一架样机的主要原因。

在成飞争取到10号工程不下马的承诺之后,沈飞的11号工程也随之全面展开。至此,成飞负责歼10项目的开发,沈飞负责歼11项目的开发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了。两家飞机制造企业其实一家在研究吃透苏27的技术,另外一家则在吃透美国F16的技术。虽然F16我们没有飞机,但是因为数年的学习合作,对于F16的性能还是非常清楚的。加之巴铁那里就有现成的F16可以参考,遇到问题了就去搞一下联合演习就是了,所以成飞在歼10项目上也算得上是进展顺利!

假如我们没有进口苏27,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会遇到哪些困境?最终又会在什么条件下突破这些困境呢?

苏27的引进,是我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11号工程的投入金额之大,甚至超过了新中国在之前航空工业发展上的全部投资。假如没有苏27战机的话。我们的战机研发项目将会仅剩下一个歼10项目。也就是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沈飞,如果没有11号工程的话,只能在歼8的基础上修修补补。随着时间的推进,将歼8战机升级到三代机的水平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成飞的歼10项目本身,就是我国独立研发的项目,所以正常的推进还是会继续下去的。只不过会因为航空发动机的缺陷,延迟研发的时间而已。我国基于歼10需求开发的涡扇10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机,其实是中美蜜月期美国卖给我们的CFM56。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我国的涡扇10项目还是会向前推进。只不过因为没有飞机发动机可用,可能我国涡扇10项目会加快,而且因为无发动机可用,可能涡扇10在所有的问题解决之前就会提前进入试用状态而已。

当然了,这中间会不会出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无法解决有无的时候,我们的涡扇10系列只会成长得更快。可能前期期歼10的战机性能会因为发动机不可靠而存在问题,但是其后会随着需求索引,加速涡扇10的成长。

接下来歼20隐身战机的研发也会在歼10完成之后就全面铺开。这里说明一下,歼20的理论研究其实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已经开始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雏形。如果大家结合歼20的外形再去回头看宋总的论文《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就会发现,歼20早在歼10尚未研发成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了!所以成飞的歼10和歼20项目在没有苏27引进的基础上,一样会推进下去,苏27项目对成飞飞机项目影响相对比较小!

但是还是要说,因为发动机的限制,我国涡扇10项目即便加快,可能也要到2010年前后才能成熟。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战机研发还会继续,只不过因为没有一千多架俄制发动机的采购,空军大规模生产可能要延后十年的时间而已。因为没有苏27就没有AL31,没有这款发动机,歼10A的生产就要等国产发动机成熟,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对于成飞而言,苏27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假如没有苏27,我国重型战机的研发可能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同时海军使用的飞豹战机或将成为我国深度改进的多用途战机之一!这就是我说的困境所在,但是我国最终在本世纪初,还是会研发出歼11战机和歼15,歼16战机。只不过时间上晚了十几年而已!

这个问题我们展开来说。苏27项目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这款零配件规模巨大,维护保养困难的重型战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在引进之处所不堪重负的。但是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虽然花费了极大的代价,但是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苏27,我们简单依靠外形是根本就仿制不了苏27战机的。所以沈飞要么重新研发一款重型三代机,要么就在歼8的基础上继续升级。总之,重型战机发展我国不可能这么顺利。

没有苏27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歼16,作为我国下一代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歼16是用来取代飞豹战机而研发的。作战定位上非常高大上。假如没有苏27的话,我国只能在歼轰七的基础上持续升级多用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飞豹的性能提升。因为没有更好的,就只有将飞豹改得更好这一个途径了。所以飞豹装备的斯贝发动机会被涡扇10取代,这将增加飞豹的起降性能和载弹能力。飞豹战机的雷达也会向着相控阵方向进化,因为我们需要依靠这种飞机作为多用途的主力机型。然而这种改进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依然会在2010年代研发出自己的歼11战机,在2020年前后做出歼16战机。因为我国还有航母发展这条线没有摆出来,这个军工发展路上的小意外,其实一样可以替代11号工程!

苏联解体之后,我国从乌克兰买到了还没有建成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当时舰载机的首选是从俄罗斯购买。不过因为苏33舰载机的生产线早已废弃,所以俄罗斯也只有狮子大开口。我们转而向乌克兰买到了苏33的一架原型机。歼15的发展看上去似乎没有多大的波澜,顺理成章地就完成了。但是如果没有苏27来华的话,我们在获得T10原型机之后,一样会开启11号工程,原因无他,我们需要一款高性能的三代重型战斗机,无论是T10还是苏27,都是我们航空工业发展路上的借鉴而已!

假如没有苏27的话,T10会在2005年前后到中国,这样一款重型战机一样会获得空军的惊艳。这个时候可能歼10都还没有研发成功,如果得到一款苏33的原型机,沈飞马上会投入对这款战机的仿制中去。所以我们一样会有自己的歼11,一样会有自己的歼16.只不过因为时间比苏27的引进晚了十几年,国产化的过程不会那么快而已!这就是我说的解除这个困境的历史机遇!

小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我国都是一个幸运的国家。因为我们在苏联解体之前,获得了美国航空工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和部分的航电设备。在之后又遇到了苏联解体,让我国有机会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大量前苏联的军工技术和科技人才。这两项叠加在当时什么表现都看不出来,但是经过我们三十年时间的孵化,现在的我国空军,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强大空军。

苏27无论是不是引进,我国的战机发展都会沿着一条相对平稳的路向前。在我的想法中,苏27的引进虽然意义重大,但是还是没有和平典范项目中从美国获得的先进机载雷达更有意义。因为俄罗斯航电技术的落后,导致俄罗斯空军战斗力非常拉跨。在战机态势感知能力成为战机性能的核心因素之后,超视距空战能力俄罗斯明显落后了。咱们是不是有空也可以展开一个叫做“如果没有和平典范计划,我们的战斗机会有多落后”的主题呢?

我国为什么不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

为什么不同时引进苏-27和米格-29,拉开一个高低搭配的新格局?特殊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国情,造就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手中没铜,二功能冲突,有限的资金要买就买最好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段历史,在谈判初期,前苏联一直向我们大力推荐的正是米格-29,而非新锐的苏-27,主要原因是苏-27性能先进,苏联似乎并不想卖给中国,同时中国在提出采购意向时就确立了引进生产线的考量;另一方面中国一二代机都是米格家族的产品,如最早引进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战机,歼-5仿制于米格-17,歼-6脱胎于米格-19,歼-7也是纯正的米格-21血统,出售米格-29似乎更顺理成章一些。

所以双方的谈判进展并不是很好,直到90年代苏联巨变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家业,鉴于手头是在太过于紧张,故而放开了苏-27出口中国的权限,我们才最终如愿所偿的引进了苏-27SK,后续又拿到了上百架的国内组装授权,一直到2003年歼-11B诞生,才结束了引进俄制苏-27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空军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两款战机的设计上来看,米格-29和苏-27虽然今天被很多人认为可以构建“高低搭配”的装备格局,但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手中主力机型还是歼-6、歼-7典型的二代机,自研的歼-8系列战机装备数量并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填补缺乏三代机的空白是个现实问题,哪有精力再考虑作战体系建设,先解决有无的问题,是最适合当时实际国情的选择。

看中苏-27除了优异的机动性之外,大航程、大载弹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当时,我们的歼-8战机因作战半径太近,所以空军在轰-6的基础上改装了轰油-6加油机,给歼-8Ⅱ加装了机头受油装置,从而实现作战航程拓展。毕竟我国不仅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国土,同时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战机的腿长短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苏-27设计在整个航空界也是一个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首次实际运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使得这款重型战斗机拥有不比轻型战斗机差的机动性,同时将整个机翼部分空间涂上密封胶,成为战机的油箱,无形中进一步增大了战机的载油量,极大的拓展战机的作战航程和作战半径。机动性和大航程成为对中国空军最具诱惑力的性能指标,从而奠定了引进苏-27的核心。

两款战机的性能摆在眼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也验证了这一选择的合理性,成为我们后续发展比较倾向于重型机的一个核心因素。重型机具有航程远、载弹量大的优势,这在现代空战中具有重大意义,从历次的国内空战对抗金头盔比武中来看,重型机获胜的几率要更大一些,这也是中国空军作战理念以及装备建设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综合上述,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空军迫切需求下,我们以极有限的能力去采购新型战机,无法考虑到所谓的高低搭配体系建设,用中国俗话说,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我们只能选择最好的,苏-27性能指标要远比米格-29好,自然选择苏-27,就算是不存在经济因素,在当时同时采购两款三代机的可能性也不大,中国历史上就从未有过先例。

另外,之所以讲功能冲突,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因素,那就是我们国产第三代歼-10中型战机的研发工作在当时已经开始了,只不是进度上有些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既然已经有了中型机的选项,且歼-10又是当时空军的重点型号,所谓的“9号弹(红旗-9)、10号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同时引进米格-29,在功能上本身就有冲突,最终历史事实正明我们当时的选择是最科学的。

因此,没有同时引进米格-29和苏-27,并没有多大的遗憾,也不是主要因为囧困的经济条件限制,就算是当时经济允许,同时引进两种三代机的可能性也不大,因而米格-29与中国空军擦肩而过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酒量多少算一般水平?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也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认识非常多的喝酒人。和这些喝酒人接触之后,如果说一般水平应该在三两到半斤,处于一般水平,半斤以上属于中等水平,一斤左右属于高等水平,也有的人能够喝两斤到三斤,这种属于很厉害的水平了。

我是做纯粮小烧的,做了20年的固态发酵高粱原浆酒,在这20年当中,我接触的喝酒人可以数以千计。其中经常能碰见喝一斤以上的人。我也是个喝酒人,但是我更喜欢喝白酒品酒的味道,并不是贪杯的人,我每次喝酒只是一两左右,这也是我最大的量了。

但是我喝酒有一个前提,我只在自己家里喝,而且一个人喝,我不喝外面的瓶装酒多少钱呢?我都不喝,我只喝自己家酿的纯粮小烧。因为我的身体比较敏感,只要喝瓶装酒都会头疼,就会口渴,第2天都会难受。反而和这种自酿纯粮小烧没有任何问题,而且醒酒的速度也快。

其实白酒啊,主要是达到心情放松心灵愉悦的程度就可以了,不管你能喝多少,千万不要贪杯,个人建议,普通人每天喝一顿,每顿喝二两就可以了,如果酒量特别大的最好也不要超过半斤,因为白酒少喝是对身体有健康的。而多喝的话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会伤肝脏。

云南腾越创始人?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人物事迹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云南杂志》社经理。宣统元年(1909)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0”斗争等革命运动。 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吴淞战事”起,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1926年春夏时,游遍横山、尧峰、皋峰、穹窿、邓尉、天池、渔洋、支硎、天平、灵岩、阳山诸山,《吴县志》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历时3月,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建阙茔精舍,经营“松海”十景。1931年,担任《吴县志》总纂,并撰冢墓、金石卷。同时,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还创办“善人桥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学校,凿井筑路,绿化山岭,深为乡民称颂。1936年,为营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不久离苏去内地。 从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的五绝。 第一次是1932年4月朔日,在苏州城西15多公里的吴县藏书乡善人桥北马山麓。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妄图侵占我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派其所谓的“和尚”与我三友实业社的工友打架,制造祸端,藉词挑衅,为他们进攻上海制造一系列事件作为借口,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和无理要求,并不断增兵上海。27日,日本侵略者布置就绪,便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上海市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威吓压力下,完全屈服。28日晚上,日方又无理要中-队撤出闸北,不等答复就向闸北发动进攻。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士(总指挥蒋光鼐、军长兼副总指挥蔡廷锴)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在暴敌侵凌下,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淞沪抗战,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孤军奋战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迫使敌军四易司令,死伤万余人。而十九路军兵无后继,补给艰难,陷入危局。当时,退隐藏乡小王山的李根源先生再也不忍袖手旁观,他老骥伏枥,拍案而起,为抗日保国,重新披挂上阵。沪战一结束,他即献出善人桥北马岗山麓的一块墓地,并由他发起,带领爱国人士将牺牲在淞沪抗战中的这78名烈士安葬于马岗山麓,命为“英雄冢”。“英雄冢”坐西向东,封土高1.5米,墓的左右侧矗立石碑两块。阳碑阴刻“英雄冢”4字,为李根源所题。其旁有碑记云:“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日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阴碑镌刻郑伟业书抗日阵亡战士王得胜、梁林等78人姓名。另一碑,由张治中将军著文:“李印泉先生在苏集前第十九路军及我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于马岗山之麓,命名为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前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并于碑上题:“气作山河”4个径尺大字。碑之阴镌刻着奉化俞济时篆书和北路军第四路军、第三纵队指挥官、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楷书题记各一段。营葬烈士那天,李根源手执掸绋,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心情极为悲忿。 第二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再次向我国发动了全面性大规模进攻,不久于八一三又进攻上海。李根源再次与苏州爱国绅耆做好后方供应工作,组织红十字会赴前方抢救伤员,殡殓忠骸。这次仍是运往苏州藏书善人桥“英雄冢”安葬,共1200多具。由于营葬较前紧张匆促,所以有些烈士的遗体只能合棺埋葬。 因为“英雄冢”墓地局限,难以全部安葬,于是,李根源只得重新筹划墓地。他的义举得到了陈文肃公(仁锡)后裔的无私支持,捐其灵岩山下石码头砚山祖茔地40余亩,作续葬阵亡将士忠骸之所。李根源相地规划毕,即于11月5日,躬亲运送阵亡将士忠骸82棺(营长4人,连排长多人)至砚山,率乡民学生近万人,披麻致祭,负土安葬。同时写下了那首催人泪下的五绝。该处墓地沿称“小山头”。当地乡民统称打仗身亡的将士为“伤兵”,故而该山墓葬抗日无名英雄后改称为“伤兵坟山”。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民国26年11月)落葬时,棺材内外都没用石灰,两棺上下相叠,成行排列为长方体,用泥土把棺材堆埋成丘,周围用石头砌筑,镶嵌水泥。整个无名英雄墓墓地呈长方体,长约30米,宽约4米,高2米。1943年,画家徐悲鸿先生在重庆读到李根源作的上述那首五绝,闻知李根源在苏州两次披麻为抗日阵亡将士送葬的事变后,深为感动,当即补绘《国殇图》画卷。图中绘李根源执绋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满怀悲愤,栩栩如生。徐悲鸿先生在图上题:“三二年六月十六日,在化龙桥为李印泉先生造像,国殇中执绋者像。”他把作画的时间、地点和动机都写得十分清楚。这个画卷是徐悲鸿先生得意之作。可惜这幅画卷散佚不全,现仅存李根源的画像,陈列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 第三次是1942年夏,英勇牺牲在缅甸抗日前线的二○○师师长戴安澜之灵柩运送回国,抵腾冲,绕道怒江上游,然后交八十八师接运过江,到漕涧,举办隆重的公祭仪式。时为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亲自主持了迎接戴师长灵枢的公祭仪式,并同时向云南保山至安宁各县发出通电,令各县长率民众“敬谨郊迎,公祭忠烈”的电文。 第四次是1945年初,抗战胜利,李根源辞去了云贵监察使之职,回到家乡云南腾冲,即积极倡导修建腾冲国殇墓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国殇墓园完工了。园中建了忠烈祠、纪念塔、纪念碑。国民党要人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及二十集团军将领都题了词。腾冲抗战中牺牲的军队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 遗著有《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 李根源-活动年表 1898(光绪二十四)年中秀才。 1903(光绪二十九年)入昆明高等学堂。 1904(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 1905(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 1909(宣统元年)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 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 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0”斗争等革命运动。 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隐居吴中。 小王山石刻 “吴淞战事”起,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 1926年春夏时,游遍横山、尧峰、皋峰、穹窿、邓尉、天池、渔洋、支硎、天平、灵岩、阳山诸山,《吴县志》书影摩崖题刻访古探幽,历时3月,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 次年葬母亲阙氏于藏书小王山,建阙茔精舍,经营“松海”十景。 1931年,担任《吴县志》总纂,并撰冢墓、金石卷。 同时,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还创办“善人桥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学校,凿井筑路,绿化山岭,深为乡民称颂。 1936年,为营救“七君子”而奔走。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65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 李根源-退隐姑苏 1923年,时值44岁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政府后,即带领全家离开了上海,悄悄地来到了苏州。当时,他们全家就住在城中心的十全街。在李根源心中,苏州是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山清水秀,小巧玲珑,有着数不尽数的名胜古迹,是个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鱼米之乡。 李根源在苏州城内住了3年,把城内的虎丘山、狮子林、拙政园等十几个古典园林都考察遍了。1926年4月,他开始把目光转向城郊的天平山与灵岩山。天平山是范仲淹的故乡,在那里有这位北宋名臣的衣冠冢;在灵岩山有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享乐的馆娃宫以及囚禁勾践的观音洞。1927年,李根源的母亲去世,他将母亲殡于苏州城西5公里的吴县境内的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故乡)治平寺,并住在寺内为母亲守灵。在守灵期间,李根源曾发誓在服中不出吴县县境一步。翌年,他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吴县藏书镇小王山东麓后,才又开始在苏州访古编志的爱好。 访古考察的工作是艰苦的,这3个月内,李根源以船为家,忘记了家人。白天,他舍舟登岸,翻山越岭,访求古文物与古墓群;晚间,他返回小舟后,局促舱内,在一灯如豆的油盏下,整理记录,编写游记。在他的访古活动告一段落时,其《吴郡西山访古记》初稿也随之完成了。 李根源迁居苏州后,常与苏州文人有诗酒之会。在他去西山访古期间,几个月没有露面,便有人揣测说,李根源不甘寂寞,到北京去搞政治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在调查抢救苏州古迹文物。 《吴郡西山访古记》5卷(附《镇扬游记》1卷),曾于1926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铅印问世。前4卷为游历吴郡西山记,第5卷为《虎阜金石经眼录》,著录虎丘的石刻。 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记》为《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后来,李根源参加了民国的《吴县志》的编纂工作。1931年,总纂吴荫培去世,修志局另外成-员会,推张仲仁为主席,李根源、王謇等为委员,直到1933年编就《吴县志》40分册。与此同时,李根源还接任了吴荫培保墓会会长的工作。 李根源访记下的史料切实可靠,他从不轻信原有资料的记载与群众的口述,而是注重身临其境,亲自观察。有些地方,他一访再访,力争把事情弄清为止。这是他一贯的态度,例如,他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126幅及图说两卷,就是深入英军驻地险境后才写成的实况纪录,为1960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史料根据。这是余话。 李根源-山中宰相 直到如今,藏书镇一带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年李根源有个“山中宰相”的绰号,那是当地百姓送给他的誉称。 李根源在离其母亲阙茔数十丈处建造了一个祠堂,共有平房十余间。当中最大的一间名曰“阙茔村舍”,匾额上苍劲古朴的楷体出自张仲仁之手。同时,李根源为免客人陌路,还特意在路口树立了一块上面刻有“阙茔村”3个大字的大青石碑,其字出自云南大理王人文之手。阙茔村舍共有八间两隔厢加一披,高围墙,开两门堂。内分风木堂、书房、寝室、炊事房等。阙茔村舍的室内陈设雅致古朴,古色古香:瓷制圆凳,大理石的桌面,壁间除镶砌碑石的地方外,对联书画琳琅满目。中堂天然几上供阙太夫人像和李根源的瓷像。书架上放满了一排排的古籍书。李根源就在这里倾心结客,雅爱留宾,与当地百姓往来频繁,亲如眷属。 李根源始终把公益事业放在首位,阙茔村舍落成后不久,他便在村里建造了五六间平房,办了一个阙茔小学。本来,小王山附近的村子,如南竹坞、仰家场与塘冈头等均无小学,孩子们读书要步行几里路才能到藏书庙小学。风雨雪天,小学生们苦不堪言。李根源针对这情况即创办了阙茔小学(现改称为小王山小学),当即招收小学生多人,先后聘请徐光荣、马楚久、姚文登等名师任教。由于师资和经费的缘故,采用简易形式,即一个教师在一个教室里,教4个班级的学生。渐渐地,经李根源努力,学校初具规模,设备开始完善,有图书室、乒乓球台,室外操场上有单杠、跳高架、足球架、翘翘板、荡千秋等体育运动器具。每当李根源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活跃地运动时,往往高兴得在一边拍手哈哈大笑。 由于学生们都来自普通的山农之家,所以他们的名字往往夹着粗俗的字眼,有的还用小名与奶名。为此,李根源还兴趣盎然地为学生们取名字。他按照“志、祖、云”等字辈题名,不再被金木水火土传统排行选字框住,有了脱俗更新的开端。 当地老百姓称阙茔小学为“洋学堂”。 在学校教室旁边的乡公所,内设群众阅书报处。乡公所再下数十步处,李根源特意为乡民们建立了一所日本式的浴室,供大家劳动后洗澡。浴室是水泥结构,在当时农村是罕见的卫生设备。 李根源在小王山上,连年遍山植松数十万棵,据说当时以豆饼做肥料,勤加灌施,所以长势旺盛,三五年后,光秃秃的荒山很快变成了绿油油的“松海”。 “松海”这个名字,还是陈衍先生借黄山云海景色引伸命名的。李根源在松海的万绿丛中筑一瓦屋,名曰“小隆中”,同时还先后在山上开辟和建造了“万松亭”、“听松亭”、“湖山堂”、“听泉石”、“卧狮窝”、“灵池”、“梨云涧”、“孝经台”、“吹绿峰”、“可桥”、“水龙吟”等十余景。在对面的狱峙山上也建造了“狱峙山居”。自此以后,凡来谒墓拜访李根源的文人志士,都爱在松海与“小隆中”游山赏景,吟诗酬唱,借景抒情。阙茔村宾客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像黎元洪、于右任、李烈钧、章太炎、叶恭绰、孙光庭(李根源的老师)、邵元冲、张继、戴戟、张大千、蔡锷、林虎、张维翰、郑孝胥、沈钧儒、程潜等国民党元老、要人、名人等,都先后来到小王山,留词题诗。为了永久性地保存这些珍贵的墨迹,李根源特意雇用两名刻工住在小王山,用了几年的时间,把题字陆续刻在小王山和狱峙山的岩石上。还有更多的诗词文章,李根源无法把它们一一镌刻上石崖,就编为《松海》一书,内分“松海集”、“松海石刻”、“阙茔石刻”与徐云秋“穹窿杂写”4个部份。据不完全统计,仅《松海》一书中收集的摩崖石刻留题者与诗词文章的作者,就有五六百人之多。 小王山因有了李根源,而精华荟萃,盛况空前,这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到来,使当地百姓感叹不已,为此,他们赠送李根源一句“山中宰相”的绰号,实在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李根源-实验农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