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垴战斗,为何说亮剑中的3600颗手榴弹非常奢侈
关家垴战斗,为何说亮剑中的3600颗手榴弹非常奢侈?
1937年8月22日,中共洛川会议召开的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丙种师,即第115师、第120和第129师,每师下辖两个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
成立初期的八路军,由于队伍迅速扩编,除了不缺人手,缺的就是武器和弹药,每师皆不足1万条枪,所以有三分之二甚至一半的士兵手中没有步枪,只能以砍刀、标枪、红樱枪等冷兵器来凑数。
子弹也是非常稀缺的,每人每月只配给5发,电影《董存瑞》就有所表现,手榴弹也顶多分配到2枚,且还是边区土造的,不是一炸四分五裂,而是一炸有可能成两半,所以爆炸威力非常感人。
因此,不要小看八路军,就是凭借这些破枪,还缺枪少弹,硬是采用零星战斗敲牛皮糖一般与日军周旋,以时间换空间,以小胜积大胜,逐渐消耗了日军的大量兵力,用第386旅旅长陈赓的话来说,这场战争我们耗得起!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中国必胜的信念。
《亮剑》中打孤军深入根据地的日军山崎大队,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变的,也即著名的关家垴战斗,在八路军副总指挥的亲自指挥下,对日军冈崎支队500多人进行围歼,经过2昼夜血战,仍未能达成全歼目标,第129师伤亡600余人,日军战场遗尸100多具,另外400余人突出重围。
当然,艺术来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在《亮剑》中第386旅程瞎子有正式番号的772团,八次进攻都受阻,旅长只得让李云龙率没有番号的独立团上。
最终,李云龙采取了全团土工作业,迫近山崎大队防线,360人每人在2分钟内扔出10颗手榴弹,随着3600颗手榴弹的爆炸,一营长张大彪率敢死队集中全团捷克ZB-26轻机枪扫射开道,全团手持刺刀、马刀、砍刀、菜刀压上展开白刃战,全歼了一个大队500余日军。
《亮剑》中尽管全歼500余日军的一个大队,并非历史事实,属于小说和影视剧的艺术提炼,但李云龙一个独立团1000余名战士,都将手榴弹集中起来,加上李云龙答应给后勤部部长张万和一把日军指挥刀,从而从其手中要来了30箱手榴弹,也凑得齐3600颗手榴弹,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关键时刻那3600颗手榴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以免山崎大队中心开花的战术得以实现,八路军必须尽快拿下山崎大队,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发起猛攻,只要能拿下山崎大队,再大的牺牲都在所不辞。
因此,即便八路军装备落后,使用3600颗手榴弹非常奢侈,但却用得非常值,用大量手榴弹的消耗,换来了宝贵的时间,即全歼了日军山崎大队,让日军中心开花,全歼八路军主力的企图彻底破灭。
如果亮剑中平安县由楚云飞358团来打?
一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平安县城有多少日本守军。在《亮剑》原著中是这么写的:城内驻扎有日军一个步兵中队,一个宪兵队,加上伪军一个大队,合计1000多人。
不管是李云龙的独立团,还是楚云飞的358团,在当时都成为有5000多人的加强团。以李云龙当时的部队最后都能拿下平安县城,楚云飞的358团是进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如果去攻打平安县城,自然是没有问题。
但问题在于师出无名。李云龙带兵去攻打平安县城,是为了救自己的老婆,给政委和赵家峪的乡亲报仇。
李云龙可以不计代价的去攻打平安县城,楚云飞没有晋绥军阎锡山的命令,是没有权利主动去挑起一场战争的。
二
楚云飞毕业于黄埔五期,回到山西后自然是阎锡山的嫡系人马。他担任358团团长,这是一个加强团,有5000多人。有四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组成,还有一个机枪连,他自己的警卫排全部是清一色的美军m3冲锋枪。
由此可见,楚云飞部队的装备是明显比李云龙部要好得多。火力配备得当,各种弹药装备充足,可以说是富得流油。
并且正是因为楚云飞的炮兵轰炸了日军的据点和山本的汽车,重创了山本特工队,才迫使山本向平安县城靠拢。
但问题在于平安县城是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的,城墙非常的宽,上边甚至可以供马车驶过。
对抗战历史熟悉的人都知道,日军的防守比进攻更加犀利,他们能很好的结合自己武器装备的特点和地形,构建180度无死角的防守体系。
在抗战中日军占领国军防守的城市和山头就比较容易,但国军如果想抢回来就非常麻烦,要付出近十倍的代价。
三
也就是说,楚云飞率领自己的部队,能够攻下平安县城的。但是惨胜如败,自身也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对于战争来说,这是不可取的。
再加上共产党领导的战争,就是全民皆兵。李云龙之所以能够攻打下平安县城,非常依赖周围友军的配合,包括县大队区小队,他们对日军援军的阻击,也是李云龙能够攻下平安县城的重要保障。
很难说楚云飞部队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打人的部队会不会像八路军这么坚决和彻底。如果搞不好,就会被日军包了饺子,围起来打。
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就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军事主官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
况且战场上的战机稍纵即逝,对于管理严格的国军来说,所有的战役都要提前汇报,经长官部批准后才能执行。
这就是李云龙经常说的,报告到师部后,黄花菜都凉了,还打什么仗?
综上所述,楚云飞358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攻打一个区区的平安县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没有理由去攻打平安县城,有必要以那么大的伤亡代价去换取一个县城。
哪部电影的结局最让你意难平?
我是一个从小跟爷爷长大的孩子,爷爷辈他们爱看的电影现在基本都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在我印象当中最常看就是(刘三姐)这部电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我看过之后意最难平的就是剧中所表达的爱情故事。特别是结尾那段,那羞涩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朴善良,没有一点做作。现在的爱情要是能延续这部电影里的爱情故事一样的话,离婚率就不会那么高,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基本能长相厮守。所以我最不能平的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爱情变了,为什么没有我们父辈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呢,这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丁伟孔捷倘若有向总部联络的通讯设施?
一
在平安格勒战役打响后,八路军总部副总指挥彭德怀,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
身边的参谋说,咱们的电台只能发放到师旅一级,下边的部队根本就联系不上。129师和386旅都打电话过来问,是不是总部越过他们直接指挥了一场战斗。
丁伟的参谋也在说,我们是不是请示一下总部?丁伟回答说:咱们不是没有电台吗?战机稍纵即逝,靠请示打仗,黄花菜都凉了。
早在这场战斗打响以前,晋西北的铁三角就在一块儿吃过饭,他们就在强调一个问题:三个团呈品字形布防,日军向他们任何一个团进攻,都要从其他两个团的防区经过,到时候根本就来不及汇报,直接打就行了。
这就为平安格勒战役的全面打响,埋下了铺垫。
二
不要说丁伟和孔捷有电台的话,会向总部请示,就是李云龙独立团有电台也会向总部请示的。
如果在总部统一部署下,打这场仗就会更加顺利,成果也会更大。
问题就在丁伟说的那个地方,团一级的作战单位,根本就没有电报,没有办法及时向师部和总部汇报请示。
如果副总指挥亲自来部署这一场战役,不仅是在八路军内部,甚至在二战区的晋绥军和中央军都会投入战斗,甚至有可能歼灭更多的日军,收复更多的地方。
三
然而战争年代就是这么残酷,看上去是不起眼的电台,在八路军内部却也做不到每个团都有。
自从百团大战后,重庆政府就对八路军停发了经费和弹药补给。八路军的部队就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弹药奇缺,部队不得不化整为零,转化成武工队进入敌后乡村工作。
由于没有电台,相互之间很多消息没有办法及时通报,八路军各部队就错失了不少战机。甚至还有一些部队受到日军攻击,却没有办法寻求友军的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能够在三个团长的共同约定下心领神会的发起这一场战役,是非常难得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协助,李云龙的独立团很有可能在这场战斗中被日军围歼,伤亡惨重。
杀猪抓尾巴,各有各杀法。虽然没有电台,但优秀的军官总是会创造性的找出一些土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不便。
古今中外历史上谁才能称得上是第一猛将呢?
这一票,我投给皮定均将军。
中原突围,解放战争的启点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原军区共产党的数万部队,打通国民党军向华东、华北和东北进军的通道。
经中央批准,在李先念等中原局领导和策划下,1946年6月29日,我军主力向西,冲破国民党重兵封锁的平汉线,胜利实行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
以中原突围为起点,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皮旅:打不死、走不死、拖不死、锁不死一纵队第一旅,受命迷惑敌人,掩护主力突围。纵观当时的时局,为了主力部队的安全,第一旅必然成为诱饵。
到现在都可以想象,那是怎样一幅羊入狼群的场景,恐怕从中央到中原局,包括李先念等领导同志,都已经了做好了弃车保帅的思想准备。
皮定钧率部向东转移,迷惑、牵制国民党军对主力部队的追击。
六月二十四日,一纵队第一旅接受任务后,皮定均旅长立即布置一、二两团向东、东南、东北方向移动,摆出与敌决战姿态,吸引敌人的兵力。
二十六日,敌军向我猛烈进攻,一旅在西余集、泼阪河、自雀园等地顽强阻击。激战十小时后,留少数部队坚持前沿阵地,大部分转移至白雀园以南集结。
二十八日,第一旅插到敌人背后,摆出向南突围态势,然后突然向东进到小界岭以东,顺利通过国民党经营半年之久的潢川、麻城公路封锁线。
国民党急令进攻我主力的七十二军调头东来,衔尾追击,将四十八军布防于岳西、舒城、潜山,并从阜阳、安庆抽调两个师,到商城、金寨一线堵击,形成一个口袋形,妄图将一旅歼灭在大别山东麓。
一旅不顾艰险,不怕疲劳,英勇机智地与前堵后追之敌周旋。
七月一日,一旅攻占豫鄂皖三省的交通咽喉松子关。
七月十日,进抵霍山大化坪,激战后抢夺了陡峭险峻的青风岭。
之后到达磨子潭,又击退四十八军一个团,强渡澳河天险,跳出了合围圈。
七月十三日,一旅分三路纵队前进。
七月十五日,一旅攻占六安至合肥公路线上的官亭镇,进抵离淮南路不远的吴山庙,得到淮南地下党的援助。
七月十八日,一旅安全通过定远地区,到达国民党重兵据守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津浦铁路附近的池河镇。
七月十九日,一旅击溃从明光、管店、滁县出动的五路敌军,杀开一条血路,全旅五千人由石门山胜利越过津浦路,在盱眙西面三界东北与赶来迎接的淮南大队会师。
至此,一旅历时二十四天,行程两千里,大小战斗数十次,胜利进入苏皖解放区。
最终,这个诱饵,不但没有被群狼撕裂,孤军作战的第一旅,在足智多谋的皮定均指挥下,抢关夺隘,穿插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经20余天连续奋战,打不死、走不死、拖不死、锁不死的第一旅,冲破10倍于己的敌军的堵截、封锁,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
这张图叫作第一旅突围线路,这个说法在战略上没错,在战术上绝对不正确。这本来是一条赴死之路,硬生生被皮定均打成了胜利的道路,想起来,实在是惊心动魄。
《亮剑》开篇,李云龙的正面突围,就有一点点皮旅的味道,但是李云龙是主动正面突围,而皮旅完全是被动接受任务,真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图中那一根孤独、坚定、强壮、飘逸的东向红线,就是了不起的第一旅,了不起的皮定均。
从此,这支部队被称为"皮旅",成为名震华夏的英雄部队。
皮有功,少晋中解放后,1955年,我军对将领授衔。
以皮定均的地位及资历,本应授予少将军衔。但是毛泽东主席专门指示,这就是著名的“皮有功,少晋中”,至今传为美谈。
林总彭总都为帅,粟裕基本上也相当于元帅。
在解放军中,能征惯战的将领无数,但是皮定均这股胆气与智慧,生生把鱼饵变成了猛虎者,史上实在并不多见。
关注行学组,给你不一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