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足球队长参军(俄国海军为何打不赢日本)
亚美尼亚足球队长参军,俄国海军为何打不赢日本?
日俄开战前,俄国国内曾有人狂言:“扔帽子就能把他(日本)压倒”,这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认为日本是个“蕞尔小邦”,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的对手。
这场战争可谓是“狗咬狗,一嘴毛”,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地盘上开撕,结果是看不起对手的俄国被日本击败。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日本为什么敢动看似体量巨大的俄国?又是怎么获胜的?让我们回首一观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吧!日俄战争
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冲突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日俄战争自然也不例外。同为世界列强,日俄双方都想在中国东北分一杯羹,当你觉得他分的多了,你就会心里不舒服,或者你压根就不想和他一起分,矛盾就由此产生了。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日本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并且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从奴隶制国家形成开始,日本的军国主义就逐渐崛起,吞并朝鲜和中国就成了日本的梦想。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了资本主义强国,随着国力的急剧增长,日本急不可耐的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改变其岛国的各种劣势。从1874年开始,日本先侵台湾,再攻朝鲜,得到的战果是吞并了琉球,打开了朝鲜的大门,算是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然而,俄国的一个动作却让日本认为其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远东修筑铁路,这让日本产生了通过战争打败俄国的想法。中日甲午一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辽东半岛也由此落入了日本手里,这下俄国有些坐不住了。俄国自古侵略成性,早已把中国东北是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眼见自己的“囊中之物”进了日本的口袋,俄国主导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的当日,俄国联合法德两国对日本提出交涉,要求日本势力退出辽东半岛。日本想通过与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抗,但遭到了拒绝,无奈只能妥协。从这时起,日本和俄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开始了在远东地区的肆意妄为,先是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强迫中国把旅顺和大连租给他,把铁路延伸到这两个港口并向东直到鸭绿江边,又趁着清朝忙于镇压义和团,以“镇压骚乱,恢复秩序”为幌子,出兵20万侵略中国东北。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大肆侵略显然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不利,在其他列强进行干预后,俄国明面上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兵,暗地里却搞小动作,企图以保护铁路的名义合法占领中国东北。另外,俄国扶持本国在朝鲜的势力,企图替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对于俄国的狼子野心,日本自然看的一清二楚,这时的俄国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假想敌。经过甲午海战后近十年的发展,日本各方面实力有了巨大提升,距离通过对俄国一战称霸远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疯狂扩张引起其他列强不满,俄国陷入孤立的境地“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在中国的局势被彻底打破,俄国在中国东北一家独大,实行军事独占,引起了其他列强(以英、日、美为主)的不满。
为应对此情况,日本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而美国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想借日本来遏制俄国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也对日本表示支持。
至于其他列强,德国和俄国由来有复杂的矛盾,自然不会为俄作战,英日同盟,法国也不会为了俄国和英国敌对,这使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世界主要列强或是支持日本,或是基本采取中立,而没有一方表示支持俄国,在这非常利于自己的国际局势下,日本下定了对俄发动战争的决心。
日本不宣而战,俄国屡战屡败发动战争前的1903年,日本就日俄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分配对俄国提出交涉,但屡次交涉没有任何进展。
1904年,日本照会俄国表示不再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袭俄国在中国旅顺港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日军炮击旅顺要塞
1.俄国国内对对日战争的看法
在对日战争问题上,俄国国内意见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俄国最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认为应先采取妥协,等到西伯利亚铁路通车,战略物资能得到保障,远东的堡垒修筑完善时再对日决战。
而另一派主张对日强硬,他们对日本非常轻视,认为日本这个“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是俄国的对手,“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以便制止革命”,他们认为战争能为当下俄国的困局寻找出路。
对于俄国备战不足的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心知肚明,但他却觉得“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认为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沙皇主张对日强硬,俄国国内因此掀起了战争热潮,到处叫嚣着“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声音,虽然俄国的战争准备进展非常缓慢。
2.日军积极攻取,俄军散漫自负
1904年2月6日,日军舰队开赴黄海,袭击停在旅顺和仁川的俄舰。
对于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俄军总督早已知晓,但没有命远东的俄军采取任何应变之策,在被袭击的前几个小时,俄军还完全处于麻痹状态,其舰队参谋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战争打响后,为了防止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而日本最先制定的战争策略就是先夺取制海权,尽快登陆辽东半岛和朝鲜,速战速决歼灭辽东的俄军。
日军侦查骑兵
被日军袭击后,俄军新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不幸在海上被日军所设的鱼雷炸死,后上任的俄军司令不再采取积极措施,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
为保住旅顺,沙皇政府继续派兵增援,增援部队在途中与日军遭遇而一败涂地,之后旅顺的俄军节节败退,直至龟缩在堡垒不出。俄军败退之快,连日军都没有想到
战争变成了日军的攻坚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决定放弃强攻,改为长久围困。
在攻占旅顺的同时,日军对辽阳、沙河的俄军发起进攻。
3.俄军指挥官指挥不利
由于俄军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利,日军最后用约10天的时间和较重的伤亡击退了俄军,进入辽阳。辽阳会战结束时,俄军的大部分预备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
两军在沙河交战时,日落间谍在俄军军官的尸体上搜出了俄军的进攻计划,俄军丧失主动性,但日军也没占到太大便宜,双方各自撤回阵地,沙河之战成了一场持久的阵地防御战。
日本意识到,时间过的越久,俄军的增援部队就会源源不断的赶来,这对自己很不利,因此日军做出调整,临阵换将,更擅长运用炮兵的将领上场,一天内就攻克了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也基本决定了旅顺战局的胜败。
随着被俄军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德拉钦科将军被日军击毙,俄国很快签订了投降文书。
战争结束时,俄军损失了4.4万余人,而日军损失6万余人,俄军还剩余3万名多官兵。
日俄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在哪里?在于制海权,这也是日本如此重视攻占旅顺的原因,只要旅顺的俄国军舰还在,就可以切断日军补给,而俄军一旦从旅顺败退,其海上补给也将被切断,进而直接影响战争局势。
俄国在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沙皇也派其波罗的海舰队前往远东增援,但舰队从欧洲开到远东何其难,俄军舰队需从波罗的海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继而北上才能到达远东,走过了半个地球的距离,路上严重消耗了精力。
俄军舰队到达远东时,日军舰队指挥官根据事前的对策,先放对方通过,很快就把俄国舰队击溃在对马海峡。
对马海战失败后,俄军再无一丝获胜的可能。
俄军增援舰队行驶路线
总结日俄战争,体量巨大的俄国败给小小的日本,原音不外乎三点:
1.地理上,俄国腹地东欧距离远东战场过远,海上补给很难到位,而日本本土距离战场很近,这使俄国很难控制制海权,日军的补给显然比俄军容易的多。
2.指挥能力差距,远东的俄军思维懒散,谈判失败后不采取任何应变策略,认为“打不起来”,被日本夺得了战争先机。除此,俄军的指挥不足在后续的争夺中也有所体现,而日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显然要比对方强得多。
3.心理上,俄国藐视对手,骄兵必败。远东地区一直是俄国的次要战场,而俄军总参谋部却一直没有制定对日作战的统一计划。
俄国的陆军大臣还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我们只需要14天就能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我们击败日本所需兵力的三倍了,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合适。”
也算给了俄国一个惨重的教训,失败后的沙皇政府迅速被国内革命力量推翻了。
最后,日俄战争的历史对我们中国有什么教训呢?我想大概就是“自强不息”四个字了。绝不能让清朝这段他国在我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主人却以两国“均系友邦”为由保持“中立”的历史在中国的国土上重演了。
欧洲人就得冻死为什么成为笑话?
“俄罗斯不给天然气,欧洲人就得冻死”,显然太夸张了,当然没有俄罗斯的天然气,欧洲人确实不好过也是事实。
欧洲90%的天然气需要进口,而俄罗斯天然气只占40%,就是说欧洲进口的天然气不是全部来自俄罗斯,那就没有冻死的说法了,毕竟天然气又不是只有你俄罗斯一家生产,我进口别国的天然气不就解决了嘛!俄罗斯断供天然气后,欧洲也确实向美国,北非,亚美尼亚和中东的卡塔尔等国进口天然气来弥补进口俄罗斯的份额。当然美国等一些国家肯本趁机抬高价格,欧洲就只能被宰了!因为俄乌之战欧洲经济已经损失不少,没有太多余的钱去购买高价的天然气,因此欧洲民众天然气使用就变得紧张了,就是说以前取暖不愁天然气,现在只能省点用了。当然欧洲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取暖嘛,砍木柴烧火取暖也行嘛,反正人是活的,有各种办法应付天然气紧张的难题。其实俄罗斯断供欧洲天然气,一切都是美国乐意看到的,也是美国背后做手脚造成的,欧洲不会因为天然气而死,但也可能因为天然气而衰落!
“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被炸毁,也是美国背后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欧洲用不到俄罗斯便宜的天然气,从而狠狠打击欧洲的工业生产,美国从中把欧洲的工业搬到美国就更好了!俄罗斯断供欧洲天然气,欧洲就只能买美国等国高价的天然气,美国更是狠狠赚一笔!赚欧洲的钱是次要的,美国想搬空欧洲的工业才是最大的企图!欧洲进口的天然气绝大部分是用来取暖和发电,欧洲已经取消煤炭发电了,说是为了环保!民众生活要用到电,而欧洲的工厂更是电力的巨大用户,以前欧洲用俄罗斯便宜的天然气发电,让欧洲的企业生产成本不高,生产出来的商品自然有竞争力!现在用不到俄罗斯便宜的天然气了,欧洲企业一下子生产成本暴涨,这谁受得了啊,出路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破产,而是搬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这时美国趁机出台补贴计划,只要欧洲的工厂来美国,美国政府就提供大量的美元补贴,让你生产无忧,因此许多欧洲企业都搬到美国那边去了,美国不是工业空心化吗,这一波操作,不仅狠狠宰了欧洲,也把欧洲的制造业掏到美国去,填补工业空心化的坑,美国真是阴险啊!一旦欧洲企业都搬去美国了,你欧洲不穷才怪呢,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工业啊,欧洲之所以是发达国家,不就是靠制造业嘛,制造业没了,欧洲不衰落才怪呢,所以欧洲没有天然气,一时三刻不会冻死,但接下来的“工业的冬天”正在进行,欧洲未来没有好日子过了!
哪一条真正让赵构动了杀他的心思呢?
都不对。我给大家讲个新鲜的。
南宋初年,一个名叫王继先的医生因医术高超,大受赵构宠信,“日渐贵宠,累官至荥州防御使、昭庆军承宣使”。一时间,王继先红的发紫,成了火箭式干部。
历史上的医生与现代不同,既无红包可拿,也不是受人尊重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下,“医,重任也,贱工也”,担的责任大,身份却卑微。东汉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正史中却名不见经传,其他人可想而知。虽然宋代的医生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学医出身的官员仍不得换授文资,免得“伎术杂流,玷辱士类”。赵构虽然宠信王继先,也不敢坏了规矩,只能授予他武职。王继先自然也明白夹紧尾巴行医的道理,但他的升职速度实在太快,就算行事再低调也会引得朝野侧目。台谏官员发扬风闻奏事的传统,纷纷上表章弹劾。
有的说王继先无照非法行医,有的说他出售假药坑骗消费者,更有人说他借行医之便,曾对隔壁王婆行非礼之事……
眼见的群议沸腾,赵构不得不出面维护,公然宣称:“桧、国之司命;继先、朕之司命!”
官家的话既然都说这个份上了,再弹劾王继先就是不识相了。众官员混迹官场,都是人精,当下都沉默了。
王继先(1098~1181)是开封人,祖传医术擅治各种疑难杂症,伯父在开封城中悬壶济世,开封城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贴满了他家的小广告“黑虎丹”,因此有“黑虎王家”之称。
王继先“医术之精,罕见其比”,史料中有许多关于他行医用药的记载:
宋室南渡,小朝廷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赵构却仍要坚持行郊礼宣扬自己继统的合法性。哪知道万事俱备,距离正日子还有两天,脑袋上突然生了一个大粉瘤(赵构坏到头顶生疮,没有脚底流脓,说明还不是那种坏到不可救药的),一戴皇冠,就疼痛难忍。皇冠不是寻常物,何况非常时期不是说换就有的换的东西,而郊礼又是国之大典,穿戴服饰有严格的礼仪制度,丝毫马虎不得。
群医束手,赵构命人物色良医,有医托推荐了王继先。
一番望闻听切后,王继先笃定道:“官家不必多虑,明天就好。”
一剂汤药下去,那瘤子就象长了腿一样,从脑袋上移到了肩膀处,不一会儿,就消失的不见踪影,似乎从来没有生过一样。老王牛刀小试,很快药到病除,从此成了赵构的首席御医。如此神乎其神的治疗手段,令人称异,惜乎其治疗方法不传。
又有一次,赵构腹泄不止,王继先奉召入宫诊治。到了宫中,他却并不急着治病,而是“乞先赐瓜”,吃完后再静心治疗。赵构见他走的额上汗津津的,立即令左右取瓜来。见王继先吃的香甜,赵构忍不住大吞口水,犹豫再三问王继先:“我能不能也吃几块瓜?”
王继先听了连称死罪,道:“微臣罪该万死,刚才我吃瓜正是为了‘启陛下食也’。”
赵构吃了几块瓜后,腹泄的病不治而愈。左右人见状大惊,赵构问起究竟,王继先这才说明原委,原来赵构是中暑了。
从这则记载来看,其他医生见赵构腹泄,就不敢让他乱吃东西。王继先医术高明,只是让赵构吃瓜宣肺利尿,就治了他的中暑。
有人认为,赵构吃的瓜是西瓜,因为西瓜有“多食致泄”的药效,但考虑到西瓜传入南宋与否尚不确定,即便传入南宋,也在试种阶段,味道很一般,其医用价值是不是为医家所重视更是不得而知了。将赵构当成小白鼠试药,王继先似乎不会将身家性命视为儿戏。至于这瓜究竟是什么瓜,留待有心人考证好了。
后来,王继先被贬夺官,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已是太上皇的赵构年迈体弱“苦脾疾”,孝宗皇帝命御医诊治。王继先的继任者王泾斟酌再三,开了一剂泄药,赵构吃了万寿,僵。
一样是泄,同样是御医老王,一个是谈笑间立起沉疴,一个是虎狼药送人归天。倘若做尸体解剖,肯定赵构的肠子是青色的。
王继先还经常为赵构生母韦太后治病,据说每次都是药到病除,他的名声大噪绝非浪得虚名。
抗金将领韩世忠病重,王继先奉旨前往诊视。当时韩世忠已经休克假死,因为王继先拯救及时,措施得力,病情得到控制,韩世忠转危为安。
这种情况,在现代医院的急诊室中每天都有发生,但事情是发生在八百年前,王继先的中医急诊手段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王继先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成就也斐然。他钻研前代本草典籍,看到其中有许多错讹不足之处,于是呈报赵构,要求修改。在高宗的允许下,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继先会同御医张孝直、柴源、高绍功等人检阅校刊,在《证类备急本草》《大观本草》的基础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修订校补成《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
增修本草,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哪知给事中杨椿却诬蔑王继先此举是“欲得节铖”。杨椿回执地认为,不想当将军的王继先不是好医生。好在赵构并不是好欺哄的主儿,《绍兴本草》得以刊行,惜乎后世并无官方版本遗存。
王继先医术高超,为他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妻儿也夤缘而上,得封美职高官。
赵构在位期间,王继先圣眷优渥,据史料记载,赵构将国事委任秦桧,以家事委之宦官张去为,将自己的保健护理工作则交给了王继先。秦桧早已被贴上了卖国奸贼的标签,而太监也被扣上了柔佞的大帽子,王继先与这二人为伍,被指为“凭恩恃宠”,千夫侧目也是情理中事。
有读史不求甚解者,将王继先的发迹说成是走了秦桧的门路,认了张去为干爹。对于这种想当然,有识之士懒得反驳。
张去为是韦太后身边的亲信太监,韦太后回銮是绍兴和议达成后的事情,其时,王继先早已经是赵构的首席御医,让王继先去拜一个没卵子的太监当爹,这个联想必须点赞;秦桧权倾朝野,王继先与之有来往不足为奇。既说奴事秦桧,又说与秦桧妻子王氏结为兄妹,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无须辩驳。
然而,被赵构视为“司命”的王继先,最终被弹劾贬职、夺官、抄家,押往福州居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史书讳言赵构患有隐疾之事。王继先从一个江湖郎中到首席御医,就是因为他擅长男科,最擅长的就是治疗男性的难言之隐。
建炎三年,金兀术率女真大军南侵,兵锋直指赵构驻陛地扬州。消息传来时,赵构正在一名宫女的身上大展雄风,听到这个消息,惊恐万分,立即率左右亲信逃离是非之地。人虽然逃过女真人搜山检海的追杀,却从此罹患心因性ED。赵构彼时正是龙精虎猛的年纪,面对无数后宫佳丽却只能...(此处情节,读者须自行脑补)。
赵构得了这种病不便声张,也不能到电线杆上找老军医治疗,只得偷偷地向王继先请教解决之道。王继先祖上即善于治疗各种的疑难杂症,黑虎丹,或者就是一千年前的大宋“伟哥”。在王继先的悉心医治调理下,赵构得以重振男性雄风。这种事情,当然不足为外人道,所以无数台谏官员累章弹劾,赵构只是不予理会。
赵构虽贵为九王至尊,但也是个普通男人。失去了原动力,不但皇帝做的无趣,活着也是生无可恋。赵构患有ED的事情属于国家机密,王继先所以得宠,不但与其帮助赵构恢复了男性功能,更因为他知道三缄其口,保密工作做的好。
南宋中兴四大将中,惟有岳飞被杀,原因之一,也是他公然建议赵构立储。明明知道赵构无子嗣,却建议立储,这个说的好听一些是不懂政治,不通人情世故,说难听,则是……。让赵构立储,等于是要一个而立之年的人写遗嘱,世人只知岳飞冤死,却从来无人算过赵构的心理阴影面积。
莫说一个一言九鼎的帝王,就是普通男人,你说他肾虚,他都不会高兴。唠叨的多了,说不好还会恼羞成怒,和你当街打个头破血流。
赵构自从用了王继先的伟哥,重振雄风,希望江山社稷有个继承人。这一等就是三十年,赵构努力耕耘,可是后宫的妃嫔始终无法受孕。就在他对王继先的医术产生怀疑的时候,有大臣指出王继先其心叵测、其心可诛——原来,王继先为赵构调制的药中有仙灵脾这味中药。
淫羊藿虽然壮阳,但久服会导致死精少精。如此一来,赵构这么些年地辛勤耕耘全是白忙活了。
虽然恨的牙痒,却不能不教而诛,只好将王继先贬官、抄家,稍泄其愤了。
许多人误以为,岳飞的死只是“莫须有”三字,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岳飞之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越职言事,建议赵构立储。不举、无嗣是赵构最不足为人道的隐私,建议立储,等于是当众打官家耳光。这个不论是皇帝,还是庶民,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小民百姓都知道打人不打脸的浅显道理,圣明天子没有生育能力的事情,身为臣子怎么可以四处张扬呢?
如何评价美剧切尔诺贝利里的那位副部长?
首先要告诉大家几个并不算秘密的秘密:
第一、《切尔诺贝利》里面这个人物并非杜撰,而是真名实姓地刻画苏联政治家、工程师,部长会议副主席、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建设部部长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谢尔比纳(Борис Евдокимович Щербина)。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劳模。另外,他分管油气能源的职务是部长,但是还有个头衔是部长会议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副国级干部。戈尔巴乔夫在这样一个1919年出生的老干部面前其实只是个婴幼儿。
第二、这是西方媒体少有的没有吹没有黑,而是给一个苏联高官,权力的代表极为正面的刻画。
第三、这个人是个官僚,但同时又是典型苏联时期的劳动者,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在《切尔诺贝利》五集里,谢比纳是从第二集出现的,而这个角色是一直在升华的,抢戏程度爆表。
第二集,官僚形象示人,外行领导内行。
接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报告的时候,他选择的是相信直接对自己负责的下属,下属说只是火警,那就只是火警。这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原则,对下信任,对上让领导放心,他这样操作本没有什么可喷的,表现的是一个职业官僚的专业性,但同时,官僚这个特征也很遭人恨,当他在侃侃而谈的时候,观众肯定是唾弃的。
然后要到事故现场去指挥救灾,也是立刻就去,甚至无知者无畏,要飞到4号反应炉上方看清楚。这也表现了他工人阶级出生的质朴,勇敢。真实历史中,谢比纳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当天,就飞到了基辅,并且立刻赶到了现场。
高潮是,官僚脾气,他让科学家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他解释反应堆原理。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外行领导内行。但是,他很快就搞懂了原理,到了现场也很快就能用自己在飞机上学到的一点点物理学知识去判断是非。
官僚比科学家更复杂的是,科学家只需要面对理论,面对物体,官僚需要面对现实,面对人,面对变化。科学家只管一个原子,一个部长可能要管国内国外一堆事情,然而谢比纳很快就变通了——他听了科学家的反驳知道事故很严重,于是就带着科学家去现场,他知道了反应堆原理,到现场马上就判断了是非。这些地方都表现出来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领导。
在第二集末尾,给了这个人物一个升华,动员潜水员去反应堆下方冒着生命危险放水的时候,科学家瓦列里·列加索夫选择了欺骗——不告诉工人辐射的危害。而谢比纳直说——先说民族性中的牺牲精神,这是理想主义,然后说如果不去就是毁灭,这是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总结——接受现实。这也是懂事的政治家的表现。
在这种世界级大灾难面前,皿煮有用吗?自由有用吗?人权有用吗?真理有用吗?
在切尔诺贝利当场,如果大家都珍爱生命,那半个欧洲可能就被轰上天了。
政治家,想的只有如何现实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集、给予救灾强力调度、大力支持。
这一集里谢部长最可爱的,自然是把列加索夫叫出去背着KGB的人问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是他知道了真相以后,是坦然接受的。他知道自己其实也是整个权力体系中的一颗棋子,他唾弃KGB的监视,也知道体制的问题,但是作为个人,他要做的就是不惧牺牲,大力支持科学家按照合理的方法去救灾。除了给科学家提供物资,也给他提供了自由,保护。
真实历史中,火灾被控制、反应被终止、后续清理发电厂顶部、建立石棺、清理灾难现场、疏散灾民、建立新城,这些都是谢比纳综合调度,得当指挥完成的。
第四集、摔电话
在这一集里谢比纳和列加索夫已经是亲密战友了,因为列加索夫已经称呼他鲍里斯了,而谢比纳也称呼列加所夫瓦列里了。他们是一同冒死在救灾,看到救灾有成效,是很欣慰的。
而摔电话这一幕,表现了部长内心的恨其不争的愤怒,一方面,他是觉得诺大一个“强国”,不要面子向敌人求救,支援来机器人,却也是因为要面子,最后搞了半天做无用功。另一方面,他知道代价是要牺牲无数年轻战士的生命和健康,更加愤怒。
第五集、火种延续。
第五集是这个人物的升华和高潮。在重要的法庭庭审上,他站出来支持列加索夫教授说出真相。实际上列加索夫在这一集中已经做好了准备牺牲自己捍卫真理,但是在苏联体制下,如果没有权力的保护,他根本开不了口,同样如果他牺牲了,没有权力的支持,他也是白牺牲。
所以,会间休息,其实是列加索夫和谢比纳最后的交接棒。列加索夫在准备说出真相之前告诉谢比纳,你才是那个最重要的人。看到自己的伙伴要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名誉捍卫真理,谢比纳这个时候蜕变升华了。
后面拍摄的那个毛毛虫的镜头,也就是寓意蜕变,升华。这个官僚在和科学家相处战斗的这些天,慢慢被他们的勇气和执着感化,外加自己内心本来就有的责任心,忠诚,他富有了科学家为了捍卫真理不惧死亡的灵魂。只是他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列加索夫可以选择飞蛾扑火,但是谢比纳还要保全自己,然后去把事办成。这让我想起了一位韬光养晦,几起几落的伟人。
真实历史中,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谢尔比纳1919年出生在一个铁道工人家庭,20岁就入党,随后参军,在卫国战争期间参与了对军用轨道交通的组织和建设,战后领导开发西伯利亚油田,然后靠实干一点点爬到部长位子上,这不是一个脑满肥肠不学无术靠裙带或者溜须拍马上位的官僚,这是一个出生于最基层,最了解民间疾苦,最能为国家奉献和牺牲,最身先士卒的劳模官员。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谢比纳多次深入辐射现场,导致他的寿命大大缩短,尽管如此,他在自己死之前,还奔波在岗位上,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谢比那协调全国资源,努力救灾。这时候他已经69高龄了,2年后,就去世了。这是一个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老百姓,献给了自己工作的人。更为伟大的是,在大厦将倾,破船要沉之前,他选择的不是理想主义去吐槽,也不是背叛,而是合理化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事实上,切尔诺贝利和亚美尼亚大地震如果被看做是苏联气数已尽,寿终正寝之前上帝降下来的灾祸,那么谢比纳就是天灾中仅有的那么一点人文关怀的闪光点,也是苏联人最后的人性的尊严。
谢比纳这样的官僚在现实里有太多,他们总是一副很不精致,很粗糙的样子,但是他们就来自普通的大众,有怎样的历史人文环境,就有怎样的集中代表的体现。
凌晨写完,原创不易,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日俄战争中日本到底有没有占到便宜?
1904年2月8日围绕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争夺日本和沙俄爆发了战争。战争前夕双方的实力对比为: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约有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然而沙俄是一个有着2280万平方公里疆域的大国,而沙俄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尽管沙俄整体国力强于日本,但在远东的军力部署是弱于日本的,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沙俄在远东部署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装备有148门炮、8挺机枪,部署在远东的太平洋分舰队有排水量合计19.2万多吨的60余艘作战舰艇;相比之下日军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部队有25万人,装备有1140门炮、147挺机枪,海军方面有排水量合计26万多吨的80艘战舰。考虑到日本本土距离作为战场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要比沙俄近得多,这意味着日本的战线要短得多,相应的后勤补给的难度也就小得多。这样一来在总体实力上呈劣势的日本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兵力、装备和后勤优势。
尽管如此沙俄方面对日本所具备的优势完全视而不见——他们痴迷于自己看起来强大得多的实力以及固有的白人优越论。尽管他们也嗅到了一丝战争的气息,但几乎整个俄国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事实上日本方面则自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来就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可以说这是日本方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准备充分的战争。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以偷袭旅顺港内的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这一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此时沙俄国内还存在着异常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这极大牵制了沙俄的精力。1905年5月27日-28日从欧洲远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几乎全歼,至此日本方面大体锁定了日俄战争的胜局。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两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那么《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究竟是否让日本占到了便宜呢?我们不妨先看看该条约的具体条款吧。
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政治军事经济上均享有卓绝的利益——如指导、保护、监理”的权利。凡是日本认为必要的措置,俄罗斯“不得阻碍干涉”。这条是说俄国放弃对朝鲜的企图,默认朝鲜为日本势力范围,日本就此消除了侵占朝鲜的最大障碍。在日俄战争结束5年之后的1910年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朝鲜半岛建立起殖民统治,此后日本统治朝鲜半岛长达36年。
俄罗斯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将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这条是说俄国将此前从中国获取的旅顺大连租借地及该地区附属的房屋、铁路、矿山等一切相关权益转让给日本,日本则在此地成立了关东都督府,将这里打造成为日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乃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地。
俄罗斯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这条是说俄国将1897—1903年间所筑中东铁路的长春至大连段支线以及铁路两侧地带的治外法权转让给日本。后来日本为管理这一新占领地区,设立了满铁守备队即后来的关东军。
俄罗斯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这成为美、英财团扶持日本在远东牵制沙俄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这一条更多反映的是作为调停者美国的利益,不过日本一则送了美国一个顺水人情,同时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俄罗斯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东起鄂霍次克海向西延伸到间宫海峡,全长130公里。极东端鄂霍次克海沿岸:北纬50度0分0秒,东经143度59分24秒;极西端 间宫海峡面:北纬50度0分0秒,东经142度9分16.25秒)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这条是说俄国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周边岛屿、海域转让给日本。
综上所述: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南库页岛等地获得了领土、矿山、铁路、渔业等方面的权益,但这并没满足日本的全部胃口——在此之前日本向沙俄提交的最初的议和方案中包含有索要30亿战争赔款和割取远东土地等内容,可最终日本这些目的并未能实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日、俄之间的实力对比是极其悬殊的:在日俄战争前夕俄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日本之所以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因为沙俄历来把远东看作次要战场,以致于俄军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的欧洲地区,而在远东战场俄军的兵力和各种战略资源只占俄军整体实力的10%;其二是因为这时沙俄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战争期间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内部资助和策动沙皇政府的反对派发动革命,把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尽管如此俄国的整体国力仍强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战死35122,其余为病死、饿死、冻死者)、伤153584人、被俘约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财政体系难以为继,可以说日俄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一场十足的惨胜。当时的沙俄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明确表示:一个戈比也不会赔偿,否则就继续打下去。对当时人力物力财力已捉襟见肘的日本而言已无力再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所以选择见好就收——毕竟获得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权益已令日本大赚一笔。
如果当时日本执意向沙俄索赔,甚至不惜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那么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只是沙俄这一个敌人——事实上早在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就对日本已有警惕之心。日俄战争时期欧洲的法、德两国自普法战争以来就一直关系紧张,而沙俄恰恰是两国景象拉拢的对象,正因为如此两国才在甲午战争后同沙俄一起联合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如果日本执意同沙俄继续交战,极有可能被法、德等国视为对欧洲列强的共同威胁而予以打击,在日俄战争中惨胜的日本根本无力同时与俄、德、法三个大国抗衡。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曾获得美、英的外援,然而如果日本执意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那么美、英也将站到其对立面——毕竟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英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暗助日本就是为了限制沙俄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势头以维持列强在这一地区的均势,如果放任日本过度扩张则意味着日本将取代沙俄成为这一地区新的强势地缘势力,进而威胁到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对当时的世界列强而言:日俄战争已削弱了沙俄的实力,从而抑制了沙俄的扩张势头,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已然实现均势局面,绝不能放任日本破坏这种均势。因此如果日本执意索要赔款并不惜诉诸武力的话,那么将遭到列强的一致抵制。
日本得到的只是战略利益,而非民众指望的大笔赔偿金。失望的日本民众于《朴茨茅斯和约》签署的当天聚集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反对《朴茨茅斯和约》。群情愤怒的参会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参会者一度猛烈袭击了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这场骚乱持续了3天,最终被政府军警镇压,然而此后骚乱又从东京迅速波及到日本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参加骚乱者烧毁2所警察署、219个派出所或警察岗亭、13座教堂、53户民宅、15辆电车。参加骚乱者被捕1700余,起诉 300余,被判刑者8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