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回放(这里的制裁是什么意思)

2023-06-28 70阅读

奥运会回放,这里的制裁是什么意思?

美国制裁俄罗斯,这里的“制裁”实际上就是“孤立”俄罗斯,“打击”俄罗斯上层人物。

美国为什么有这个权力呢?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市场,他有这个实力。

奥运会回放(这里的制裁是什么意思)

打个比方来说:

世界就是一个村子,美国是村子里最有钱的人家,每天都要买许多东西;俄罗斯是村子里比较大的家庭,家里往外卖肥料、农具什么的。

美国制裁俄罗斯,相当于美国在村子里说:以后,凡是用俄罗斯肥料、农具种的蔬菜、粮食我都不买,你想,村子里还有人买俄罗斯东西吗?俄罗斯日子能好吗?

俄罗斯是个资源大国,在苏联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就是有名的“大号的沙特”。美国为了打败苏联,在石油价格上动了手脚,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大跌,结果苏联经济一下子跌到谷底。

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源于2014年克里米亚问题

现在,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源于2014年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事实上接管了克里米亚;4月28日,美国立即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这一次的制裁是全面的,的确让俄罗斯深感压力。首先,美国拉着欧盟一起“制裁”,不但对俄罗斯关闭了美国市场,还让俄罗斯最近的欧盟也把门关上。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一下子没有了市场,搞得国内货币贬值一倍。

因为世界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俄罗斯基本没有了这个创汇手段,即使零星地卖出去一点,差不多是“易货贸易”的状态,挺尴尬也挺难受的。

逼着欧洲一起制裁

德国其实不愿意跟在美国后面搞事,另外他们也想趁着美国制裁俄罗斯的机会占点便宜,默克尔和普京搞了个“北溪二号”工程。

德国人很精明,他们在大国冲突中总是一副“置身事外”的超然态度,私底下捞到不少好处。

美国为了逼欧洲跟在他后面制裁俄罗斯,宣布要收拾参与“北溪二号”工程的公司,吓跑了几个欧洲公司;另一方面,美国还用手段警告欧洲人:别看不清形势,收拾你们是分分钟的事。

大家还记得苏伊士运河一艘日本货轮出事故,堵塞河道的事吗?河道堵塞,冬天马上来到,没有能源的欧洲立刻陷入危机。

实际上美国在中间起到什么作用,世界各国都清楚。这次事故传达的意思很明确:不跟我后面制裁俄罗斯,你们分分钟没好日子过。

事故发生后,欧洲对“北溪二号”的声音立刻小了许多,默克尔也不再强硬,反正快下台了,只是在含含糊糊地表态。

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全面的

在政治上,美国拉着盟友抵制俄罗斯的索契冬奥会,就是在世界孤立俄罗斯。把体育政治化,美国是开先河的,苏联时期就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

在军事上,美国支持北越东扩,激化乌克兰局势,让俄罗斯吃下克罗地亚后,如鲠在喉。黑海经常出现北约的演习,搞得俄罗斯不胜其烦。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搞颜色革命,让俄罗斯周边动荡不堪。

不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制裁”,美国还制裁俄罗斯官员,很多人小看了这个制裁的效果,其实这个制裁的杀伤力不小的。

不管俄罗斯总统普京如何强势,他总要一些精英落实他的指示,而美国制裁这些官员,让俄罗斯执行面的精英们不能专心致志落实工作。

精英吗,多少都是向往西方的,他们不能在美国西方存款置业、不能送子女去就业读书,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是有影响的,它让俄罗斯经济得不到增长,让俄罗斯周边局势更加混乱,让俄罗斯的外贸陷入困难,让俄罗斯边界安全处于紧张。

更要命的是,它还让俄罗斯内部陷入焦虑,一些关键位置的官员焦虑自己的利益和未来,从而影响俄罗斯政府的决策,弱化俄罗斯人坚决和美国西方对抗的决心。

有人可能会说:对俄罗斯官员的制裁效果夸大了。其实真没有夸大,当年俄罗斯全面向西方靠拢,使精英层几乎都和西方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美国对他们制裁的效果非常大。

为什么要注意“裸官”,就是从这里得到的教训。很多政策不是拍脑袋出来的,而是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化作自己的工作方法。

美国的实力是他能制裁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美国有这个权力,包括他们那无恶不作的“长臂管辖”为什么能管,原因很简单:他们有这个实力。

像上面说的例子,他不和你做生意就已经让你难受了;他再发动别的国家不和你做生意,将使你更加困难;他又给你内外找事,将让你难上加难。

这个世界是讲实力的,“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句话永不过时。没有实力,你只能在家里关起门来生气;如果有实力,你可以和他互怼,“你制裁我,我也制裁你”。

互相制裁互相抓,你抓一个我抓俩,比狠呗,谁怕谁。“你们早就没有资格和我们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和我们打交道。”

玩政治,有很多层次,有个教授说“道、法、力、术”,最高级的就是“道”。

“术”,现在日本人玩得比较溜;“力”,这是俄罗斯人的作风;“法”,凭着实力制裁别人,不就是美国玩的“魔法”吗?

“道可道,非常道”,这仅仅是《道德经》入门的几句,其中的意义就包罗万象,美国人好好想想吧,要知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如何评价电影夺冠?

最难拍的,就是这样的电影了吧:《夺冠》。

什么都被彻底剧透了。

八十年代的往事,我们都经历过;女排的历程,我们都是旁观者;郎平的生平故事,无法篡改——她才刚刚六十岁,还在给中国队当主教练,第32届东京奥运会结束,她才有可能退役。

当事人都还在世,甚至还在赛场上,体育管理机构在盯着,几代体育观众也都虎视眈眈。

具体到故事里的三场重要比赛: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3:2险胜日本女排,获得世界杯冠军,为中国夺得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2008年8月15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女排以2:3憾负美国女排,小组赛失利;2016年8月17日,第31届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女排以3:2险胜巴西女排,晋级半决赛,中国女排在时隔8年后再度打入奥运会半决赛,并且最终夺冠。

都有影像资料,谁当的教练,谁做的决定,谁进的球,谁做的解说,每场比赛穿的啥队服,全都有据可查。甚至,不用钻进故纸堆和影像资料馆——和这些比赛有关的讨论热度都还没彻底散去。

我还记得,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我们全家人,准备了足量的零食,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了好久的比赛,她们夺冠的那一瞬间,整个大院里都是一片欢呼。还有接下来的1985、1986年,她们又是两次夺冠。在那个迪斯科的年代,文学的年代,遍地夜校的年代,她们带给中国的振奋,言语无法尽述。

整个八十年代,到处都是她们的名字和形象,甚至连《大众电影》,都在1982年3月,用了周晓兰和电影演员龚雪的合影做封面,那是《大众电影》创刊32年,第一次用非电影人物作封面。

还有2008年,郎平带着她当教练的美国队,打败中国队,网上骂声一片。还有2016年,中国队和巴西队的那场比赛,多少人都是在比赛结束后,才回过头去回看这一场绝地胜利。

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编剧和导演要做的,首先是还原。还原事实,这个不用多说;还原当时的细节,街头的《庐山恋》海报,八十年代人们那种淳朴的性感,连电影里训练场的地板,都是漳州训练基地的旧地板;还原现场,三场比赛的细节,几乎是1:1复刻;还原人物,巩俐以方法派表演,还原郎平的神采姿态。

留给电影的余地在哪里?

好在,这个故事留给了让我们放心的人。导演陈可辛,编剧张冀,主演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郎平的女儿白浪扮演母亲的青年时代,女排运动员朱婷、惠若琪、丁霞、张常宁、徐云丽、林莉,演她们自己。就连唱片尾曲的,都是那英和王菲。

在被彻底“剧透”的前提下,《夺冠》给出了强大的观看理由。

梳理女排这四十年的征程。

写故事,拍电影,都一样,是一种整理能力。我们熟悉的女排故事,始于1978年,至今42年,42年时间,加上她们所在的位置,一个国家,一个重要体育项目的代表性队伍,可以用来写进故事的情节,山呼海量。如果拍成电视剧,大概可以凭借长度申请世界纪录。

但《夺冠》做了这样几件事。首先,它确立了一种表达方式,清淡、克制,但却结实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戏剧化的、煽情的、浓墨重漂亮的表达方式。

它是反戏剧、反高潮的。

比如,故事带着回忆基调,比如,演员表演很收敛,比如,节奏经常受到干预,每到现场情绪即将步入沸点的时候,每到故事马上要步入倾诉衷肠的时候,每当阶段性的情节结果就要出现的时候,就戛然而止,或者用闪回来打破这种即将到来的尴尬。情绪停在已经走出趋势,但却并没真正明朗的时刻。这和陈可辛与张冀合作的《亲爱的》非常相近。

在这种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它选取了几个情节要点:中国女排在这四十年间,重要的三场比赛,郎平的职业生涯,郎平和另外两位中国女排主教练的友情。以女排故事的重点信息,带出女排四十年。

这种平实的表达方式为基础,重要的情节点为情绪爆点。就足够了。做减法比做加法难。

呈现了中国体育心态的变化。

一个彻底被“剧透”的故事,如果有了观念的线索,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夺冠》是呈现了一个观念的,这个观念,就是中国体育心态的变化,确切一点说,是中国女排体育心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还可以延伸一下,延伸到中国人的心态变化上。

《夺冠》故事开始的19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中国人憋着一股子劲,想要追回失去的时间。因此,从体育到电影,从文化到科技,都带着一股子狠劲,每件事都意味无穷,被捆绑了重重的集体荣誉、家国情怀。

就像故事开始时说的,“中国队和美国队的比赛,永远不是一场球赛那么简单。”

吴刚扮演的主教练,是这种观念的执行者。每逢关键时刻,动员球员,他都和家国精神捆绑在一起,“(运动员)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在中日女排那场比赛前,他对姑娘们说“中国人太需要这个冠军了。”时也,势也。

到了彭昱畅和黄渤(两人一个扮演教练的青年时代一个扮演中年时代)扮演的主教练登场,情况有了一点变化,但变化并不激烈。他缩小了集体的概念,已经很少提家国精神了,而更多地提集体荣誉,让姑娘们和老女排队员比,和老女排的苦干精神比,和老女排所获得的荣誉比。

他常常提起老女排队员,“现在的女排和80年代的老女排没法比”。在新一代女排步入低谷时,黄渤带着女排队员们重返漳州训练场,给她们看老女排队员在墙上留下的训练印迹,鼓舞士气。

到了郎平担任主教练,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身为职业运动员,她知道运动员最需要什么,身为女性,她知道女性运动员最需要什么,在美国执教的经历,又让她接受了更先进的体育理念,从训练到管理,从现场策略到心理激励。她要带着女排改变。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女排,管理和训练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连连在重要的比赛中失利,管理部门,因此不得不接受了她提出的改革方案,例如她对女排选人用人的绝对话语权、搭建复合型教练团队、打造大国家队模式,乃至改变国内职业联赛规则。

所以她说:“如果我的出现只是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希望,他们错了。”她是要从根子上改变中国体育的僵化体制。

而她用来激励队员的,已经不是家国,也不是集体,甚至不是“我”了,而是“你”。

“你”!对于运动员来说,尤其对于女性运动员来说,这个字真是石破天惊。

她告诉朱婷,打球不是为了爹妈,也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更不是为了成为郎平,而是为了自己,而且要喊出来。“为了自己!”

她也告诉女排队员:

“我希望我的队友不只是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一个优秀的人”,“以前打球总是背着个大包袱,拿冠军拿冠军,我现在就是要轻轻松松地去打比赛”,“以前外国人说,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好好地去享受体育,开心地去打球。”

事实上,她并不是凭空说出这些话的。在她担任国家队主教练之后,有几位年轻的女排队员,表示不想当运动员了,想去考大学,退出了国家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年轻队员的退出,引起了巨大轰动和争议。但她接受了她们的选择,没有阻止,没有劝说。

这一代的运动员也已经变了。

事实上,中国人的确也不像以前那样,内心不够强大了,比如,2016年后的女排,又接连获得了重大的胜利,但是,国民关注度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也许,这种关注度,才是回归正常,是正常的关注度。

还有,吴刚那一代的教练,不了解电脑,也无法接入科学的方法训练队员,只能土法上马,把球网提高15厘米,用苦干来抵消科技带来的进步。但,三十年后,中国队的训练和比赛,已经有了科技力量的佑护,赛场上和赛场外,已经同时进行着两场比赛,赛场上,运动员在比赛,赛场外,科技工作者搭建的竞赛数据库、运动员数据库,也在发挥作用。

四十年时间,中国人的体育心态,甚至国民心态,都在发生变化。不论是激烈还是缓慢,变化已经发生了。

当然,《夺冠》最强大的观看理由,是它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电影表达。我尤其喜欢的,是表演和节奏。

巩俐演了郎平,一个演员,扮演一个同时代的运动员。这非常难。

但巩俐的表演,几乎是这几年看到的,最具说服力的表演。

以现在的电影技术,完全可以用特效化妆,让她在外形上接近郎平。但事实上,特效用得极少,除了郎平回国,在媒体面前亮相那场,应该是对她的身姿加了特效,以便更接近郎平的身高和身长比例。

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近乎素颜,披着郎平的经典发型,戴着郎平的眼镜。在微弱的外形调整帮助下,她却还原了郎平的标志性动作,和一系列微表情,以及郎平的气场。当她出现的时候,我没法不觉得,她非常恰当,毫不违和。

我还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块、点、面、线结合得非常好,新闻素材和当事人的前因讲述,各种穿插、闪回,干净、克制,点到为止。

我还喜欢它在叙事方面的高效。时代的变化,命运的浮沉,都用很松松的方式完成。对赛场上的兵法、规则的解说,直接在现场完成,对队员的调配,场上布局,都是在它说出来的同时,我们就理解了。

因为它做到了这些,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也变了,不是为某种情怀,不是为了集体荣誉,而是为了,我。

为了十岁少年坐在电视机前,看女排比赛的时光。为了被她们激励的片刻,为了从郎平身上领会到的,那种做事情的人所特有的魅力。

以及,在一个电影里,领会电影的魅力,那种干净、克制的魅力。

那种,“你们以为我会煽情但我偏不”的魅力。

为什么陈中和那届女排每个人都那么优秀?

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排成员被球迷们称为女排“黄金一代”。而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连续20年在奥运会的赛场没有获得金牌了,因此她们的夺冠故事也将被载入了中国女排的史册。

2004年的夏天,女排姑娘们与教练陈忠和来到了希腊雅典参加奥运会。然而到了雅典之后,中国女排的签运不佳,她们与俄罗斯,古巴,美国,德国,多米尼加队分在了“死亡之组”B组。

然而,女排姑娘们并没有因为对手强大而自暴自弃。小组赛的第一场,中国女排就以3:1的比分击败了老对手美国队。虽然中国在之后的比赛中一度以2:3的比分输给了古巴队,但是零封德国,俄罗斯也向世人展现出中国女排的气势。小组赛结束后,中国队以4胜1负的成绩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出线,晋级淘汰赛。

到了淘汰赛之后,中国女排面临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虽然日本女排队员的身高普遍不高,但是防守技术出众的她们依然是中国队不可轻视的一个队伍。虽然比赛的结果是中国队以3:0的比分完胜,但是日本女排每局的得分也超过了20分,由此可见日本队的顽强以及中国队赢得并不轻松。

随后到了半决赛,此时中国女排再度面对小组赛中曾经击败过自己的强敌古巴队。比赛中,赛前做了相当多功课的陈忠和指导在场外大声的提醒着队员注意古巴队的一传与副攻,确实这两个环节是他们的强项,一旦封死,中国队便可轻松取胜。事情也如陈忠和指导所想,努力做好教练指示的女排姑娘们在前两局中完全压制了古巴女排,总比分也是以2:0遥遥领先。

然而,比分落后的古巴女排却准备放手一搏,她们的主教练先是调整了球队的打法,随后又派了29岁的老将蕾格拉托雷斯上场。不得不说,老将就是老将,曾三次夺得奥运会金牌的托雷斯上场之后,古巴队整体也变得团结了起来,球队在攻防两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随后的两局内,古巴队以小局25:17,25:23的比分强硬的扳平了比分,将比赛拖入到了决胜局。

决胜局开始前,女排姑娘们的心情都很失落,明明就差一局就可以晋级决赛,却打成了这样。此时,站在一旁的陈忠和指导发话了:现在这是小场面,我们当时打球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多了,决胜局,就放手去拼!

决胜局开始后,受到了教练鼓舞的中国女排队员突然振作了起来,以5:1的比分进入第一个暂停,古巴女排也不得不让还没有得到足够时间休息的托雷斯重新上场。不过,这时的中国女排已经是势不可挡,再加上托雷斯的体力下滑,随着女排队员杨昊的一记重扣得分,中国女排最终还是以15:10的比分赢下了这一局,总比分3:2取得了胜利,成功晋级决赛。

与此同时,球场的另外一边,俄罗斯女排同样是苦战五局,击败了巴西女排挺进了决赛圈。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女排虽然在小组赛中一度被中国队零封,但是她们阵中的两位主攻手加莫娃和索科洛娃却是本届世界杯最出色的两位主攻。

决赛开始的前一天,由于前面的比赛打的实在太艰苦,教练陈忠和决定让女排姑娘们集体休息一天。而俄罗斯女排却是丝毫不敢懈怠,认真备战了一天。

决赛开始后,俄罗斯女排并没有像小组赛那样一开场就大比分落后,最终惨遭零封,而是尽力打好一个球,死死紧咬着比分,反倒在关键球上处理不佳的中国女排,开局就以28:30,25:27的微弱分差输掉了两局。

此时的中国女排就犹如半决赛的对手古巴队一样,陷入了绝境。局间休息时,看着眼睛里流着泪水的女排姑娘们,观众们也是十分着急。确实,她们不仅代表个人,代表中国女排,更是电视机前几亿观众的希望,国人盼望女排夺冠已经期待了多久,而冠军明明近在眼前,却又是那么的遥远,女排姑娘们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时候,陈忠和指导对她们说:你们放开打吧,打好每一球,赢了拿金牌,输了不遗憾就好!听完了陈忠和指导的话,女排姑娘也是如释重负,第三局以25:20追回一城,第四局更是在22:23落后的情况下,连得三分扳平总比分。

决胜局中,俄罗斯的两位主攻加莫娃和索科洛娃已经累到体力透支,进攻也渐渐失去了威胁。与俄罗斯强大的主攻相比,中国女排姑娘们则是多点开花,杨昊,张萍,王丽娜,周苏红,刘亚男都有得分。最终,张越红接到了来自冯坤的传球,打下了赛末点的致胜一球,这一幕也成为了中国女排的传世经典。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夺冠的喜悦,带给大家的更多则是感动。那一年的中国女排从领队到教练再到球员,整体相当的团结,即使球队中没有突出的明星球员却依然凭借着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赢下了奥运金牌。不得不说,中国女排“黄金一代”真的是实至名归,她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被大家所铭记!

男篮无缘东京奥运会谁的责任最大?

我觉得主教练应该是最大责任吧。原因如下:

1.战术是你定的,赛场上的临场指挥也是你,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球应该打到什么位置,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这些都是教练去决定的。当球队打不出来,得不了分,那就应该及时改变策略,要知道球场上时间一分一秒的还在走,你不能慢慢想。等你想要了比赛都结束了。所以要反应速度快,而且马上能找到对方的弱点。

2.球员是你选的。很多时候比赛输了,大家会说这批球员不行,怎么样的。可是大家可知道国家队,那是从中国几百名运动员中选出来的12个球员。选人的正好就是主教练,人是你选的,再打不出成绩你能怪谁,还在怪球员不行吗?你为什么要带5后卫呢,这在当时已经引起争议了。

翼装飞行的死亡率高吗?

翼装飞行(Wingsuit Flying)分为有动力翼装飞行和无动力翼装飞行两大类,本词条将以无动力翼装飞行作为文献描述,无动力翼装飞行,国际称之飞鼠装滑翔运动。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飞行者运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

翼装飞行方法原理

这项运动的装备主要由翼装飞行服和降落伞组成,飞行者需要从一定安全的高度跳下,借助翼装飞行服进行飞行,当达到一定安全高度后,再打开降落伞减速降落到地面,在这里降落伞只是起到最后安全缓冲降落的作用,整个过程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翼装飞行服进行滑翔飞行,这才是这项运动的精髓和乐趣。

翼装飞行全球仅600人敢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疯狂的极限运动,翼装飞行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由极限跳伞演变而来。挑战者通常身着翼装,从山谷、高楼、悬崖等高处起跳,借助翼装特有的翼膜构造,即在腋下和双腿间的冲压式膨胀气囊,进行无动力飞行。经过计算,翼装侠下落时的最大速度可达到50公里/小时,前进速度则为200公里/小时,即在每前进4米的同时下降1米。

由于飞行高度低,用于调整姿势和打开降落伞的时间十分短促,翼装飞行运动的危险性和难度极大,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600人敢尝试,而且大部分人只是玩票,真正称得上是“翼装飞行员”的只有一百来人。

因此,翼装飞行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疯狂的极限运动,堪称极限运动的极限。它在中国还有一个称呼,“背死跳”,尽管这是从其英文名“Base Jump”中音译而来,但也很形象地传递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已经有很多翼装侠在和天空的亲密接触中,最终殒命。有资料显示,从翼装运动诞生到现在,已有30%的翼装勇士丧命,甚至连翼装服饰的创始人都在1998年的一次飞行中因失误而摔死。

对于低空翼装飞行而言,挑战者飞行高度有限,用于调整姿势和打开降落伞的时间仓促,飞行的危险性和难度极大,截止到2012年,全世界只有不到600人敢于尝试这一冒险行动,于是,翼装飞行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疯狂的极限运动,堪称极限运动的极限。

瑞士的劳特布龙嫩是翼装飞行迷的圣地,已有28个人在那里因这项运动而丢掉了生命。对于劳特布龙嫩人来说,翼装飞行是从天而降的瘟疫。

全球翼装飞行最近的死亡事件发生在2013年10月8日下午三点的第二届世界翼装飞行世锦赛,匈牙利选手在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试飞过程中,由于落地前降落伞没有打开,不幸坠落山间遇难。

翼装飞行投入需上百万元

翼装飞行完全是一项高富帅运动

翼装飞行这项运动虽然玩起来超级帅,但由于技术要求非常高、装备昂贵,因此也是极限运动里的“高富帅”。

首先翼装飞行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对云层、风力等飞行条件有着苛刻的要求之外,任何技术上的失误,都有可能让挑战者殒命山崖。世界翼装联盟主席伊罗就指出:“不是买了翼装等装备就能飞了,在此之前你首先需要高空跳伞几百次,完成后才能进行定点跳伞,又是数百次的循环练习,到最终成为翼装飞行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大致最少需要几十万美金的投入。”

另外,此后的飞行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据悉,一套翼装飞行装备包括降落伞、头盔、报警器、高度表等,要数十万人民币。2011年穿越天门山的美国“翼装侠”杰夫·克里斯的顶级装备,则要上百万人民币。因此从技术、装备等综合角度来看,翼装飞行天生就是一项小众运动,绝不是一般人能玩得了的,没有超人的勇气、精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是不可能涉猎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