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末日2(俄军再度轰炸乌克兰)

2023-09-13 56阅读

撕裂的末日2,俄军再度轰炸乌克兰?

俄军再度全面的轰炸乌克兰。大有卷土重来之势。让乌克兰人从上到下都是非常恐慌。其实乌克兰老百姓有很多时候都没有听到防空警报声了。让战争在普京此前打得被很多人诟病为太仁慈了。以至于很多乌克兰人还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撕裂的末日2(俄军再度轰炸乌克兰)

然而看起来基辅当局者中西方的毒实在太深。光是打了这230天,效果并不明显。尽管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已经公投入俄了。但乌克兰上下依然不依不饶的,要想夺回全部的失地,还包括克里米亚。甚至在克里米亚大桥上实施了爆炸案,炸毁了炸断了克里米亚的公路大桥,也破坏了克里米亚的铁路大桥。

幸亏俄罗斯的建设者也很了得,当天就恢复了克里米亚的铁路、公路的通车。当然公路只是通车了一半,另外一半被炸毁的修复可能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或许现在普京以及俄罗斯上下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给乌克兰全境以很大的打击,俄军的百万大军如果不能够全面的踏入乌克兰的领土。我想达到他们所谓的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目标,让乌克兰脱离北约脱离欧盟,重新加入独联体,加入欧亚经济联盟难度是很大的。要么把乌军打得只剩下一兵一卒。要么斩首行动,在基辅更换统治者。否则其他折中的办法暂时都无解。#头条创作挑战赛##夏日大作战##杭州头条#

作者为高级#策划##创业##旅游##在头条看世界##写作##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家事国事天下事##俄乌冲突#

你知道哪几种中国古代的酷刑?

这个问题有点瘆人,但又真的很吸引人,很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行刑的方法也算得上有点“文化”的味道——就是有点血腥!

我试着来说说,尽量把这问题说得轻松点、温和点,不让大家感到恐怖。

醢 (hǎi),又名菹醢(zū hǎi)——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成年人是不知道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估计会得到很多赞成;

如果我说这种残酷的刑罚,很多少年儿童是不陌生的或者是知道一点的,大家应该会很吃惊吧?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小孩子们,十有八九都会接受国学启蒙教育,在他们摇头晃脑背诵的《笠翁对韵.四支》中,就有:

菹对醢,赋对诗。

点漆对描脂。

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

沽酒价,买山资。

国色对仙姿。

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

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菹在这里当“酸菜、腌菜”的意思来用,醢在这里当“肉酱”的意思来用。但是这两个字不是常用字啊,很少有人会一眼认出,那就查字典呗,一查可不就看到了,原来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指肉菜的意思,还是古代的酷刑啊!

所以,无须讳言这些“血腥的文化”,大可以作为一种业余知识了解一下。

我最先看到遭受这种酷刑的人,是在我小时候偷看爷爷的藏书《封神演义》中看到的。这个人是商周交替之际的伯邑考——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哥哥。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这其中的“西伯拘而演《周易》”,背后的故事就有“伯邑考被剁成肉酱”。不止于此,剁成肉酱后还被做成“肉羹”,逼着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吃下去。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周文王因为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声望非常高,“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威胁到了商汤的统治,这引起了商纣王的警觉,于是就把周文王拘禁在羑(yǒu)里。

文王在被拘禁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并没有闲着,而是把上古伏羲氏开创的“八卦先天易”,悉心研究,最终演绎成六十四卦,并且流传下来,被人们称为《周易》。这就是“西伯拘而演周易”。

文王被拘禁,西周国内也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呀,要想方设法把文王接回国,于是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就带着“宝物(贿赂品)”,来到成汤的都城朝哥(今天的河南淇县),希望能贿赂纣王,进而把自己的父亲救回去。

但是这次朝哥之行,虽然救回了父亲文王,却也丢了自己的性命,被“醢”了!

当时伯邑考应该属于“小鲜肉”,非常水灵,这就吸引了纣王的老婆妲己的春心萌动。但是伯邑考是正人君子,没有理会妲己的勾引,这让妲己恼羞成怒,用诡计让纣王把伯邑考杀了。

仅仅杀了伯邑考还不解恨,纣王还把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肉羹,让人送给文王吃,用以试探文王是不是真的“圣人”。其背后的逻辑是“圣人一定不会吃自己的孩子”——好笑不好笑?

文王已经从卦象上推断出自己的儿子被纣王杀了,纣王派人送来的肉羹就是自己儿子的肉做的。但是文王含泪把这肉羹吃下去,骗过了纣王,再加上其它方面的工作,纣王终于放了文王。

文王在回到自己的国土界后,一下子就承受不住了,失子的心痛、吃子的悔恨交织在一起,让他连吐三口, 吐出三只小白兔,这三只小白兔就是伯邑考三魂所化,它们跑向文王的住处,拜见文王的夫人和母亲。之后,它们被清福神柏鉴接引到封神台。

姜子牙代玉虚元始天尊封神时,念伯邑考的忠孝之心,封他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命为尊贵之神。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醢”这种刑,是非常残酷的,它不是仅把人弄死这么简单,还要让人“死无全尸”!

而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对身体的完整性是非常看重的,即使是死了也追求“全尸”。

“醢”就有在人死后也得追加刑罚的意味,也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安生”!所以说它够残酷。

历史上有记载的受到“醢”刑的“名人”:

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子路,他是因为参与了卫国的政变,被当做乱臣,砍成肉泥。孔子听闻后极为悲痛,于是就将家中的肉酱倒掉,不再食用。子路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梁王彭越。这个事情在《史记.黥布列传》中有记载:“夏,汉诛粱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看到没有,刘邦也是个狠人,他学着商纣的做法,不仅把彭越剁成肉酱,还把这肉酱当作赏赐品,送给其他的王侯。这哪里是赏赐,这分明是恐吓——这就是和我作对的下场。彭越

范疆、张达,这两人是三国蜀汉佞臣,他们曾被张飞鞭笞羞辱,怀恨在心,合谋杀害了张飞。后来被张飞的儿子张苞抓到,处以醢刑磔(zhé )——把肢体分裂

“磔”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古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会肢解牺牲,分裂祭神,以除不祥,这叫磔禳,杀牲以祭神就叫“磔”。

后来,取“肢解”这个意思,把“磔”引申为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也就是分尸。

所以说“磔”这种刑罚脱胎于祭祀。

人们习惯把砍头、腰斩、枭首、弃市这类杀死犯人的刑罚称为“磔刑”,再后来,又渐渐演化出“磔裂(车裂人体)”、“磔诛(凌迟处死)”。

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或者牛,分别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被处车裂刑罚的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商鞅。不过商鞅幸运的是,他不是活着被车裂的,他是战败身死之后,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的,避免了被活生生撕碎的痛苦。

商鞅

还有很多被“车裂”的名人,比如:吴起、苏秦、嫪毐(lào ǎi)等等。

吴起的“被车裂”同商鞅一样,也是在身死之后。吴起是大军事家,一生“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曾先后辅佐魏国、楚国。在楚国的时候,因为他的“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权贵们必欲除之而后快。楚悼王去世时,吴起前去吊丧,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他用楚王的尸体作掩护,也没能逃脱被射杀的后果。要知道,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但就这样也没有阻止这些人射杀吴起,可见弄死吴起的决心有多坚决。 吴起被射杀后,他的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

苏秦的“被车裂”应该说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当时被人刺杀了,虽重伤但未死。苏秦主动要求齐王以“苏秦是奸细”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捉到了刺杀苏秦的凶手,并杀了凶手为苏秦报了仇。

吴起和苏秦都是有才、有能、有胆、有识,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神。他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光荣”。

嫪毐,这哥们被车裂,可以说是这种刑罚的“耻辱”。只因为这哥们走的是旁门左道,凭“异能”被人称为“轮哥”。大家都戏称,别人的车裂是“五马分尸”,而这哥们得用“六马分尸”才行。哈哈哈哈……嫪毐

扯远了,回到主题上来。

再来看看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的处刑方式很残忍,大致是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让犯人在极度疼痛中,慢慢死去。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

凌迟是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可能是割十六刀,也可能是割三十二刀、六十四刀、三百六十刀,还有可能是数千刀,总之是“力气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

因为过于残忍,所以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不会被凌迟。

哪些罪是罪大恶极呢?以《大明律》作参考,大约可以表达为: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

而实际上,遭受凌迟之刑的人,也并不全是大奸大恶之辈,有很多人或多或少是因为触碰了统治者的利益,而被当成了牺牲品,成了帝王立威震慑的工具。

历史上被处以凌迟的名人非常多,其中以宋、元、明、清之际为最。

《水浒传》里的王婆,被凌迟120刀;《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凌迟120刀处死;明初名臣方孝孺,因为拒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下令“磔诸市”并被诛十族,此处的“磔”便是凌迟;明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崇祯时进士郑鄤两人均被“寸磔”,也就是凌迟,据传刘瑾被割了3357刀,郑鄤被割了3600刀。明末名将袁崇焕,袁崇焕被整整割了3543刀,大约有近万人抢到了崇焕之肉而生食之,并以此炫耀为能事。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救部下性命,坦然引颈受戮(凌迟)。行刑之际,石达开大义凛然,毫无惧色,身受千刀万剐而不吭一声。围观百姓无不落泪,连清军士兵也为之折服,可谓一时人杰。方孝孺

袁崇焕

石达开

新中国成立之后唯一受凌迟之刑的是汉奸张百奎,此事在《巨鹿县志》1993版上有记载:

张百奎先是投靠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投靠蒋介石,他亲手及亲自下令杀害共产党干部28人、党员7人、抗日战士27人、群众74人,被人们形容为“六亲不认,畜牲不如”。

解放后,潜逃隐藏在上海的一个杂货店里的张百奎被抓捕归案后,押回巨鹿县审判。

前往审判现场控告张百奎的群众成群结队,个个苦大仇深,他们一致要求要将张百奎千刀万剐,不能让其“好死”。

可是“千刀万剐”的刑罚早已废止,我党更是严令禁止使用——不管犯人的罪恶多大,执行死刑只能枪毙,不许使用刀砍、绞架、凌迟等酷刑。

经过审判,张百奎被判处极刑,立即执行死刑。

枪决张百奎的行刑人员枪打偏了(故意的?),子弹从张百奎的裤裆处穿过,政府人员一撤离,民兵将刑场围了起来,现场的大喇叭传出维持秩序的声音:

“大家不要挤,一个个站好队!现在宣布一条纪律:在拉张百奎时,一律先从下往上的拉,每人限拉一两肉!”

排队等着剐张百奎的队伍足足有一千米长,连张百奎的亲戚也在队伍之中,足见其民愤有多大。愤怒的群众纷纷用自带的刀子剐了他,张百奎每被拉一刀,身子就像麻花一样扭动,当他双腿的肉被拉去半截的时候,他就一命呜呼了。

上面讲的“醢”和“磔”都是把人弄死的刑法,也有虽不弄死人但也非常残酷的刑法。

比如:墨、劓、剕、宫等等,这些刑法看似没把人的肉体直接弄死,但是对人进行了精神上的打击,或击垮人的意志,或让人“社死”,让这些受刑之人“生不如死”。

墨刑,也叫黥(qíng)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以后再也擦洗不掉,以此表示犯罪的标志。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之一的英布,就是受过黥刑的,所以又被叫做黥布。劓(yì)刑,就是割鼻子,把鼻子割掉了,再美貌的容颜也毁了。这在没有整容技术的古代,可以说是判处了一个人在容貌上的“死刑”。受过这种刑的人,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同一个人“哈迷蚩”,对《说岳全传》里的人物。剕(fè)刑、刖[yuè]刑、膑刑。古时“剕”和“刖”的意思相同,就是断足(砍去双脚),而“膑”是挖去膝盖骨。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军事家孙膑受到的刑罚就是膑刑。孙膑

宫刑,就是阉割,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这是修炼《葵花宝典》的不二法门。但是作为一种刑罚,这真的是非常侮辱人格的处罚。“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就受到过“宫刑”的刑罚,好在司马迁的心理够强大,才给我们留下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

还有很多刑法,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

比如“请君入瓮”,大约应该是准备把犯人活活煮了。来俊臣摆了同事周兴一道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

比如“点天灯”,大约是把人当成“蜡烛”,活活烧死。《三国演义》中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死之后就被点了天灯;

比如“梳洗”,这个可不是梳妆打扮,而是指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比如“金瓜击顶”、炮烙(páo luò)、虿盆(chài pén)、抽肠、骑木驴、剥皮……

有兴趣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我就不再细述了。这种东西看多了,会影响心情的愉悦程度,建议大家不要沉迷其中。

如何评价电影碟中谍6?

必须承认,《碟中谍》这个系列,越来越依靠伊森·亨特的个人拼命秀,或者说,依靠主演汤姆·克鲁斯的搏命成果展示。

如果想否认这一点,那不如去想想,大家都是靠什么去分辨《碟中碟》第三部第四部和第五部?

不就是因为能说出来:第三部阿汤哥在上海跳了大楼、第四部在迪拜爬了高塔、第五部在一开头就扒了个飞机。

对这个动作戏的重要性强过惊悚悬疑气氛的特工系列电影来说,这绝对是积极的,只要敬业的阿汤哥一直愿意挑战自己。

《碟中谍》就一直会有让人过目不忘的代表性场景出现,即使记不清每一部发生了什么故事、几位特工到底在对抗哪位反派,只要有几段戏如同gif图一样砸在脑子里,《碟中谍》就会是那种“永远留在记忆中的电影”。

到了最新上映的《碟中谍6:全面瓦解》,这样的标签丝毫不改,几乎整条故事线,都要靠伊森·亨特的动作戏去推动。

但不一样的是,不管是阿汤哥本人,还是从《碟中谍5》延续到这一部的导演,都卯足了劲儿把每场戏、乃至整部电影做到极致,动作戏的难度,加大!动作戏的危险程度,加大!动作戏的密度,加大!比起几年来几乎不变的电影票价,绝对的加量加料不加价。

《碟中谍6》没有什么独特的视听语言,也没有什么构思精妙的故事人物,但它从一开始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要做一部真正应该在大银幕上被看到的电影,一部观众值得专门去电影院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

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给自己留下丝毫余地,节奏分布是:阿汤哥真人表演高跳低开超难度跳伞—阿汤哥厕所和亚裔硬汉飙血肉搏—阿汤哥和美艳白寡妇双人双器(枪和刀)杀出重围—阿汤哥为了抢走救出的反派全巴黎市中心玩儿大规模飚车—阿汤哥为了追上超人沿着伦敦泰晤士河跑酷—阿汤哥为了阻止核弹发射顺着绳子扒直升机—阿汤哥在飞机上玩儿特技。

在阿汤哥带着伊森·亨特一路开挂,展示各种“不可能的任务”时,观众会一直发问:他到底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当一个高潮的惊魂尚未散去,下一个高潮又迎着头扑过来时,观众甚至忘了自己攥得紧紧的拳头;当片尾字幕终于滚出时,银幕下的人们终于想起来自己一直没有刷手机,这时候可能会拿出手机打出这句评论:别的动作片还能怎么拍。

这就是故事会被一些人诟病“老套”的《碟中谍6》的堪称“标杆”一样的意义:它把动作大片拔到了一个新高度,用的却不是巧妙的剪辑和高级的技术,而是最笨的方法—人工拼命,挑战演员的极限。

这次汤姆·克鲁斯在电影中跳伞的一幕,他做到了演艺圈中的“第一”——第一个在电影里成功做出高跳低开跳伞(HALO)的演员,七千多米高空坠落、极低处打开降落伞,这样的过程他跳了106次,没有一次使用替身,就是这样完成了电影里不到两分钟的戏份。

能清晰看到头盔里的脸就是汤姆·克鲁斯,也能随着空中摄影师的镜头,看出他是实实在在从几千米高空飞下来。而这场戏只发生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距离所谓的“高潮”,还差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巴黎闹市区追车的戏份,也是汤姆·克鲁斯亲身上阵完成,能看到他在那个美丽城市多个代表建筑中间,不戴头盔、不用安全装置地狂飙重型机车;他在高空中垂吊在直升机下,顺着一条绳子往上爬然后极速坠落到飞机下方的包裹的一刻,片场的人甚至以为“我们失去了汤姆”。

而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狂奔的一场戏,更是早在影片拍摄期就被泄露出,阿汤哥为了完成从一个建筑飞跃到另一个建筑顶楼的镜头,现场脚踝骨折受伤,导致剧组停工六周。

表面上,这个系列电影似乎在用“苦劳”来博取观众的关注和好感,但实际上,它做到了好莱坞大片本来应该做到的——创造不可能,但又和漫威超级英雄片那样的天花乱坠截然不同。

它让享受到最强瞩目的超级明星,宣告自己能靠超出99%演员能做到的高危特技表演,让一部电影独一无二;它让动作片不靠现代手段也能创造出这些视觉奇观;也让如今风头不再的电影院重新证明自己——只有大银幕,才是观看电影的绝佳地点。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那么它对角色的刻画,确实在系列中算不得上乘。

比如,《碟中谍6》中再次回归的女主角伊尔莎(丽贝卡·弗格森 饰),对她境遇和心理的描写,还比不上她第一次亮相的《碟中谍5》来得更加丰富。上一次,伊尔莎身在辛迪加组织心在军情六处,要完成军情六处的任务,她必须对辛迪加首领莱恩表现得忠诚;但为了重回军情六处,她又要找机会窃取辛迪加的秘密,做出违背莱恩的事。在这样的两难下,这个角色的一切行为都显得合理又严谨,并且具备其独立性。

而到了《碟中谍6》,为了用最大的篇幅展现阿汤哥的超难特技,压缩了一切对角色的细微刻画,伊尔莎这个人物的出场,第一就是为了杀莱恩——给伊森·亨特的行动增加难度;第二就是为了阻止核弹发射——帮着伊森·亨特完成最终的英雄行为。

为了同样的原因被挤压掉的,还有这次新出场的角色——亨利·卡维尔扮演的沃克特工的层次,这个在CIA部长口中“锤子”一样的男人,在前半段表现得一半强势一半蠢萌,身份令人怀疑。然而当他开始和CIA部长诬陷伊森·亨特,逐步亮出身份之后,这个人物却越来越单薄,仿佛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出那场高空中的直升机决战有多刺激。

不过,对一部电影来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最开始的使命——在银幕上震撼到所有对其抱有怀疑的观众,这些问题,也就绝对称不上“毛病”了。

家谱中世系怎么排列?

什么是一本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毫无疑问就是“世系表”。“世系表”是说明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表格,但是世系表”制作起来十分麻烦,流传千年后主要有4种编写方式,分别是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古代封建思想,所有女性名字都不会出现在族谱中。

父亲是一名村长,小时候我家正厅有一个用软布包裹的盒子,父亲从小就不允许我们孩子乱动这个盒子,说里面存放的就是家谱。我是汉高祖刘邦第六子刘友的第78代后人,去年我们村庄进行家谱编修时候,我就是主要负责人。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氏的家谱保存在哪里?据我所知,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家谱依然存在,基本交给村庄中德高望重的家庭保管。

我的父亲当了20多年村干部,所以我从小就在家中看到刘氏家谱。

那么农村家谱到底长什么样子?家谱编修的时候,如何确定自己的祖上是谁?城市里的人如何能找到自己的祖上名号?别着急,这些问题我将以一个曾主修家谱的负责人身份对你一一解释。

家谱的历史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家谱作为家族的重要文化传承起到很大作用。

西方有一本圣经,是从古流传至今很多人的启蒙书籍,东方在文化典籍上唯有家谱可以媲美圣经。

早在魏晋南北时期,那时候士家大族文化非常发达,士家大族掌控全国大部分土地资源和教育资源,社会上很多官员都是出自士家大族。这些大族间与平民交往很少,为了维护不同大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他们极为重视门第关系。

当时编写族谱的目的就是维护门第,只有士家大族才有机会参与朝廷官员的选拔。

魏晋南北的士家大族有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陈郡谢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兰陵萧氏、陈郡袁氏。其中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来自琅琊王氏一脉,而清河崔氏的后代几乎包揽了唐朝宰相职位,唐朝历史中总计有12任宰相来自清河崔氏。

在古代社会,只有大家族才有资格修建家谱。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很多有钱的商人,这些商人也开始效仿达官贵人修缮家谱。这些富甲一方的商人,其中不凡有一些出生贫民,祖上并没有值得称赞的人物。为了粉饰自己家族,他们往往会找一个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充当祖先。

现在农村家谱几乎都是后期重修的,家谱的内页材质一般都是宣纸,这种纸张历史悠久,而且不容易掉色。只要保存得当不让其接触水,可以保持上千年的时间。家谱的外壳很多都是采用硬纸张,也有不少家谱外壳是牛皮纸制作。

一般家谱都会有一个木质锦盒,里面用软布点缀,平时家谱放在锦盒中,只有每年的特定日子会打开,供后人参观。

那么家谱中极为重要的“世系表”,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这四种格式的编写到底哪种比较合适?

欧式编写格式

传闻这种编写格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创立的,欧阳修才高八斗但是出生贫寒。小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跟随母亲投靠叔叔欧阳晔。

欧阳晔当时在北宋朝廷担任一名小官员,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其妻子却出生名门望族,是前文所说到魏晋南北的士家大族之一。小时候的欧阳修就是在叔婶教导下,学习儒家思想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家。

欧阳修创建的族谱编写格式,后人将其称为欧式编写格式。

欧式编写格式在族谱中每一个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主要记录此人干过哪些大事,获得什么官位及出生日期和去世时间,甚至包括其配偶名字。

苏式编写格式

传闻这种编写格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创立的,苏洵不仅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培养出两个出色的儿子。

苏洵与前文所说的欧式编写格式创始人欧阳修是好友,其儿子苏轼、苏辙是宋代杰出的文化词人,父子三人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苏洵家境优越,所以早年性格放荡不羁,青年时期不爱读书喜欢游山玩水。后来直到其母亲去世,苏洵才可是发奋读书。

苏洵创建的苏式编写格式,主要特点是族谱中世代直行下垂,中间没有任何横线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直观明了。

宝塔式

这种族谱的编写方式把人名由上向下划分,结构类似宝塔,故取名宝塔式。

这种对后代比较少的家族来说比较合适,但是对于人口繁多的大家族,容易造成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

牒记式

这种记录族谱方式不用图表,直接用文字记录。

每个录入族谱的男子名字下都有其生平简介,牒记式形式固定,但阅读感体验感不强。

最后总结

不管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这四种族谱的格式编写,都有不同的缺点和优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族谱的记录方式也不例外。

不知道读者,你家的族谱记录方式是哪一种?亲眼见过自己家族的族谱小伙伴,欢迎在文字结尾留言评论。

听说长按点赞按钮,会有好看的神奇特效哦!

我是一名农村女孩,创作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评论,你的一个评论我都会认真回复,你的每一个点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有哪些特效做得非常好的美国大片?

1. 阿汤哥被胖子将军派去前线,他不去,还威胁胖子,胖子把他当逃兵抓了。2. 阿汤哥把蓝怪(就是叫阿尔法的那个大怪)炸死了,获得了重生的能力。3. EB说唯一解决的办法是:Winning the War.

我认为,是第一个。

因为真正将他抛入环境的是被抓这个事件,获得重生,和Winning the War 都是转折点,改变了剧情走向,但就其根源还是被抓事件。产生的结果和他以前平衡的生活完全不同了:阿汤哥顿时懵逼了,本来是贪生怕死的美国军方宣传官员,这一下瞬间变成了要被送上战场的大兵炮灰,不仅受人歧视(逃兵),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连武器的保险都不知道在哪里。打怪就打怪吧,我认了,你告诉我咋开枪啊!但是他是逃兵,大家都懒得理他,你死不死关我屁事!

为什么要这么纠结这个问题呢?我们接着看。

好了,激励事件定下来了,首要问题认清了,那要定一下终极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不对,应该是确定他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欲望。自觉的欲望很好找,就是回到以前的生活,做做广告,喝喝小酒,泡泡小妞…… 这个设定很讨喜,因为主角人设很low,大家很容易接受。人设的事一会儿说。

那不自觉的欲望呢,我觉得这里没有不自觉的欲望。有朋友说,他的不自觉的欲望是拯救世界。因为最后他确实是牺牲了自己,拯救了世界,他没有再继续追寻以前的生活。而之所以回到最初是一个附带效果,不是他的主动的目标。这个问题确实不是很好判断,比如《飓风营救》救女儿就是自觉欲望,驱动故事的核心。他没有不自觉欲望这一说。

但是我要说,我仍然不把最后拯救世界当做他的不自觉的欲望。原因有这么几个:

1. 一开始这种欲望在他身上不成立,或者说直到第一幕结束时候,我看不见这种欲望的影子。我更倾向于这是人物弧的变化,而不是不自觉的欲望。

2. 回头看看激励事件。激励事件一定会产生一个价值或是境遇的巨大变化,这个境遇的反面一定要是主角的欲望,不然故事脊柱会坍塌。这就是我认为,认清激励事件的重要性,它是判断故事方向的灯塔。它产生的戏剧目标,编剧一定要时时刻刻地记清楚,不然剧情会跑偏。左倾盲动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都是要不得的。

下面这个问题,激励事件的产生时间。

这部片的这个时间是很早的,第三场,113分钟的片子,第5分钟发生了激励事件。鉴于这是全篇改写率最高的一场,我们来看看这一场的节拍。

1. 动作:听将军介绍明天的行动计划,要为将军立传。反应:将军告知他要去前线报道战争。2. 动作:他说我是美国宣传军官,不参与前线。反应:将军说你归我管,这是命令。3. 动作:他威胁将军。反应:将军让人抓他。

大致上是三个拍子,细小的不算。这里面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把激励事件提前到5分钟。就是将人物的建制部分提前到了这一场戏里。

前面第一场用新闻镜头简单地介绍了环境:外星人入侵,EB在凡尔登大胜,机甲是制胜法宝,人类只需最后一战。之后直升机是第二场,让阿汤有个睡觉的机会,为最后留了伏笔。

然后就是这一场。这个人物需要有两个前提:1. 他贪生怕死。2. 他根本不是一个士兵,从未接受训练。

这两个缺一不可,不贪生怕死就不会想逃跑,就不会求助于EB;如果他接受了训练,能自己换子弹,也不会炸死蓝怪,得到S/L能力。同时,这样的条件就与后来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树立起了足够的矛盾。

这里完全可以看出,5分钟的建制部分,编剧用最短的时间,给你了足够信息。多余任何你不用知道的事情都绝不会出现,也绝不抒情,不复杂化。人物没有内心冲突(当然后面稍有一点);也很少有个人冲突;直接将主角丢进了人与外界的冲突,干脆利落,很快入戏,也减少了深度。

好,搞清了激励事件和自觉欲望,求索之路自然而然的显现了出来。被抓到战场上了,阿汤哥应该怎么办?三步走战略,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哎,不对,那接下来重要的结构是高潮,Orgasm…… 哎,不对,应该是Climax。这里我指的是幕高潮。

有几幕就要高潮几次,那么这部片子有几幕呢?我感觉有四幕。(这个方面我就不是那么肯定了,确实有的部分有点模糊。但这个没有激励事件那么重要,究其根本是重大转折,所以见仁见智吧。)

第一幕高潮是,Cage炸死蓝怪,死亡重生。这一段结构工整,惊奇不断,当他第一次重生醒来的时候,整个剧情的走向和观众用以判断故事的标准全盘打翻了。战无不胜的阿汤居然在开场24分钟挂了。整个世界崩塌了,难道他不是要屌丝逆袭,艰苦奋斗,升级打怪么?是,当然是,只不过这一次他有存盘。

第二幕高潮(这个有待讨论),是EB说现在唯一的方法是Winning the war。因为这一刻开始,已经不能逃避了,Cage必须打赢那些外星怪兽才能解决自己的终极问题。没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在这里剧情完全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一个点肯定是序列高潮无疑,但算不算一幕,这就不好说了。这个事件发生在39分钟。

第三幕高潮应该是76分钟,Cage独自杀去了大坝,发现之前看见的Vision 是Bullshit,大Boss设下的圈套。唯一的方法是去司令部抢那个追踪仪器。这里的转折是说,前面的努力方向是错误的,而应该直接去拿追踪仪器。

第四幕高潮也是全篇的高潮,就是J Squad全部牺牲,Cage炸掉Boss欧米伽。这个事件发生在102分钟。

四幕高潮的结构一出现,那么整个剧本的骨架就搭起来了。这就好比是烽火台,这一个点亮了,该到下一个了。这个站点就是保证了观众不会离开,不会走神,一路跟着你的故事,跟着主人公走下去直到结尾。

下面着重聊一聊第一幕和第三幕,一个是最工整,一个是难度最大。

这部片的第一幕堪称工整,转变重大而且快速、有趣。第9分钟激励事件结束,到24分钟第一幕高潮,中间阿汤哥的行动节拍和环境介绍的比例掌握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15分钟怎么分配。两个序列,八个场。这两个序列分别是军营序列和战场序列,这两个序列要在后面的40分钟里不停地循环出现。这就很有难度,一样的场景,一样的事件怎么让他好看,有趣?答案是人物弧,这里按下不表。

军营序列从Cage被踢醒到女主出场上飞机结束。大致是第9分钟到17分钟。这里面只有一个阿汤哥的主动节拍,就是:

动作:他说要打电话。反应:他被扔进了如狼似虎的军营

这样做的好处就会显得主角在这个环境里是多么无助,只是要打个电话,这样简单的动作。却遭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声讨,中士不准他打电话,欺负他;队员嘲笑他,不告诉他保险怎么开,也欺负他;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把环境的压力给的很足。

第二个序列也是一样,主角的两个主动节拍是:

1. 动作:打开保险杀了一个小怪。反应:引来一只蓝怪。2. 动作:拉了炸弹。反应:死了,并获得重生能力。

作用也是一样,环境的压力和主角的被动。在接下来的重复故事里,主角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控制全场。这就是环境困境不断被克服的荧幕体现。先把他塑造的很弱,打个电话都做不到;而后来他逐步成长为一个英雄。

例如:在第一幕,他问那人保险在哪里;第三幕,同一处,他告诉那人要三个点35子弹弹夹和一块备用电池,赶紧拿来。

在第一幕,众人被沙坑里跑出的小怪吓傻,他也吓疯了,乱开枪。第三幕中,同一场景,众人被吓傻,他却毫不停留地杀光了周围所有的怪。众人看到他的恐怖的攻击力还打听他叫什么。这种对比的张力就对塑造英雄很有效。

那第三幕为什么最困难呢?因为长。从46分钟第二幕高潮结束到76分钟第三幕高潮开始,足足三十分钟。有五个序列:训练序列、二人战场序列、喝酒序列、感情戏序列和独斗序列。

其中这一幕又有一个中间点。中间点就是喝酒序列。

喝酒序列,根据西德菲尔德的剧本理论,第二幕(对三幕剧而言)中间一定会有个中间点。用以勾连上下,过度和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什么转折呢?是Cage的态度。从这里他开始绝望,开始灰心丧气,一方面给了我们一个训练序列的结果,怎么都打不赢,灰心丧气;

另一方面启动了下面的感情序列。他开始关心EB的生死,向英雄转变。单单力量上变强不足以成为英雄,英雄都是内心的转变。所以这个场景在人物弧中也是重要的场景之一。

但是这个场景非常的短,从54分钟开始到56分钟结束。

前两个序列很简单,就是训练、死亡和上场杀敌,死亡的循环。这样训练会很单调无聊,于是整个序列都是喜剧时刻。

还没开始训练之时,就用中士罚斯金纳做俯卧撑来制造笑料。然后是时态的笑料,sex笑料直到死亡笑料。

训练序列整个是喜剧序列。但二人战场序列就是不断循环,走不出去的绝望。这样在观众情感调动上构成了一个转折,让其情绪出现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来抓住观众。

感情序列是非常缓慢的一个序列,所占的时间也很长。一方面发展主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舒缓观众的情绪,为后面的紧张做一个铺垫。同时直接导致了后面他要独自承担任务。这在情绪动机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落在了行动上,就是后来的独斗序列。

但是这个部分并没有多么出彩,除了Middle name的细节之外,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而且在EB必须死的部分,看起来也略显牵强。但基本的戏剧任务是完成了。剩下的幕就不一一分析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人物弧。人物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以及在什么时候体现,为什么?谈人物弧要谈表现:Cage是何时开始改变的?

32分钟他做了第一个主动救自己的举动,他第一个从飞机上跳下去了。

这是一个标志,主角接受了自己所在的世界并且开始选择克服障碍,直到最后的终点。这个细节极其重要,这一次很快就死了,死后,剪辑速度明显提升,背景音乐也燃了起来。

因为这个节点主角“接受世界,作出努力”的改变需要让观众体会到力量,体会到振奋,所以剪辑和音乐都配上了,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之后是40分钟,EB说Winning the War。他也马上接受了这个事情,但在训练室又开始反悔。此时人物开始逐步由懦夫向英雄转变。

接下来是54分钟喝酒,然后是67分钟,他阻止EB去开飞机。他开始关心别人的生死,他会为救EB而用尽方法。他不再是那个逃兵了。

最后88分钟,他给J Squad训话,说碰到蓝怪的话,需要为了全队牺牲自己。这里他已经成为了能为了全队而牺牲的人,这是整个人物弧轨迹。全部是用戏剧意义的动作来展现。

看全篇也只有这五个非常明显的点,大致上分为接受、转变、绝望、关心和牺牲。间隔是8分钟,14分钟,13分钟,和11分钟。平均11.5分钟一次转变。第二幕一次,第三幕两次,第四幕一次。不论从荧幕时间和幕来看,都是大致平均的。

这能让观众在一定的时间内,看到人物的改变,跟上人物的改变,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剧本前期规划和后期修改的时候,这个人物弧必须被清楚明白地用具有戏剧意义的动作来表现出来,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要有一定的考量。不能间隔太久,也不能太短。

这里说一说前面的重复场景的问题,面对一样的场景,阿汤哥的人物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一样的困难,他越来越游刃有余,应对自如,变得主动。这就是一直重复场景却还能抓住观众的原因。观众很乐意看到主角变强,因为他们的移情都在主人公身上。

最后,聊一聊喜剧效果。

这部剧有很多极具喜剧效果的点。来大致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部分能够奏效。

1. 反客为主。法莱尔中士要罚他俯卧撑,他提前说出了50个。明明是法莱尔罚人,但他丝毫没有快感。还有就是前后对比,之前瞧不起他的战友,最后都打听他的名字。这是正面的。

2. 弄巧成拙。他解释了半天,试图说服大家。结果一切,下一幅画面他被封住了嘴。大家都在想,万一信了他呢,结果他被更粗暴的对待了。这一个点是要用镜头的。上一幅画给了一个推,特写,仿佛在画面中他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权利了。忽然,他被封住嘴。这就是镜头的把戏。

3. 死成了无关紧要的小事。训练折了腿也要被打死。妈的,算了重来吧,咣叽,打死他。好像他的死变成最无足轻重的事情。Cage又一副,你打死我能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的绝望脸。这种反差是很好笑的。

综上,这部片设定有趣,结构比较清晰,脉络清楚,元素也很丰富,情感态度庄谐杂出,主人公变化轨迹清晰。从剧本上就可以看出是一部很有潜力的商业作品。另外,我看了原版剧本《All You Need Is Kill》(这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剧本我看的似乎是First Draft,So......),绝没有现在这版这么清晰完整、干脆利落。所以,好剧本还是改出来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