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7比1(德军有几个集团军)
德国7比1,德军有几个集团军?
从军事专业角度,问题应该是“德军出现过多少个集团军的番号”,因为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尤其是苏德战场都是大兵团会战,集团军级部队被歼、新建和番号转移是家常便饭,而不是所有集团军的番号与部队同时存在的。
(曾任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
比如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法国战役时期的番号曾是“第10集团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上到司令官下到90000残兵都成为了俘虏,这个集团军实际已不复存在,但是希特勒很怀念这支精锐部队,其后重建了两次,这样就比较混乱了。
综合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军共编组了33个集团军的番号,兵种分类也比较杂乱,基本可以分为:普通的步兵(合成)集团军、党卫集团军、装甲集团军、党卫装甲集团军、伞兵集团军和山地集团军六大类。
(曾任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
其中国防军带有序列番号的集团军有20个集团军,番号排到了数字第25,但缺编第5、第13、第20、第22、第23五个集团军的番号,另有驻防北欧的“挪威集团军”和战争后期在意大利北部成立的“利古里亚”集团军,共计22个步兵(合成)集团军的番号(特别要强调番号)。
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共组建了四个“装甲集群”,在部分欧洲电影或者文章里也译为“军团”,这四个装甲集群在第二年升格为“装甲集团军”,序列番号仍然是从1到4。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
隆美尔的非洲军后来被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1942年底为挽救北非战局,又临时组建了第5装甲集团军,在突尼斯被歼,但这个番号后来又出现在阿登战役期间,由西线装甲集群升格而成,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在西欧战场上再组建第6装甲集团军。
同时,党卫军在欧战后期编组了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和党卫第7装甲集团军的建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迪特里希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是由国防军“第6装甲集团军”改编而来,虽然作战序列稍有调整,仍然得视为一支部队,总结来说,二战时期纳粹德军共出现了8个“装甲集团军”的番号,虽然有个番号重叠,却同样有个番号重建,仍然还是八支部队。
(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
武装党卫军还有一个“党卫第11集团军”的番号,组建于1945年2月,在德国北部参战。1945年5月投降,集团军总司令为费利克斯·施泰纳。因此,武装党卫军共有三个集团军的番号,其中两个装甲集团军、一个步兵(合成)集团军。
德国空军编有一个“伞兵第1集团军”也参与了地面战斗,在意大利北部、在阿纳姆都曾经让盟军闻风丧胆,赠送绰号“绿色魔鬼”。它是1944年初,由德国空军第11航空军司令部改编而成的,最初只作为训练司令部。1944年秋升格为作战集团军,首任司令官是号称“德国伞兵之父”的库尔特·斯图登特将军。
(伞兵第1集团军司令斯图登特)
单独列出了一个“第20山地集团军”,虽然也属于国防军战斗序列,但比较是特殊兵种,该集团军的前身是德国在芬兰北部组建“拉普兰集团军”。1942年夏改编为德国第20山地集团军。1941年至1944年,在苏德战场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地区作战,战争后期撤入挪威北部直至投降。
集团军是二战德军的重要“战役级兵团”设置,一般下辖两个以上的军,再由两个以上的集团军组成“集团军群”负责某一战略方向上的战事。战争期间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德国一共组建了19个以上的“集团军群”司令部,但其中若干番号是重复的,要根据具体时期加以区分,比如进攻苏联时分为南方、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后来则变成了以英文字母排序,与本题无关就不展开了。
(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曼陀菲尔)
二战德军的“集团军群”总司令一般由陆军元帅级别的军官出任,比如隆美尔元帅在西线的“B集团军群”、凯塞林元帅的“G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等。
因此,类推下来集团军一级的司令官大多军衔为兵种上将或一级上将(大将),比如霍特、曼陀菲尔和武装党卫军的迪特里希等等,曼施坦因一级上将就是在第11集团军司令任上,因攻克塞瓦斯波托尔而封帅,不久晋升为集团军群总司令。
(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
农村养殖散养鸡选什么品种好利润高呢?
感谢邀请,我是三熊小短剧。很高兴能回答您的提问,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个问题,作出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因此散养的土鸡这几年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散养的土鸡活动量饲养周期长大肉质细嫩紧密,吃的是五谷杂粮以及山林里边虫子,营养价值及口感要比商品鸡强太多、今天给大家推荐几种适合农村散养的土鸡品种。 1、三黄鸡 因羽、喙、脚皆为黄色而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赐名‘三黄鸡’在《中国家禽志》中排名首位,三黄鸡的生存能力强,产蛋量高。成年鸡体重大约三到4公斤。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因此,三黄鸡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土鸡品种之一。 2、芦花鸡 卢花鸡是我本地品种。属于蛋肉兼用,芦花鸡适应能力极强,食物链非常广山间的野草鲜花、飞蛾、昆虫、蝇蛆、蚯蚓等均可以作为它的食物。芦花鸡活动量大攀登能力强,飞行距离长。因此它的抗病能力比较强、肌肉发达、体态健美,芦花鸡的肉质紧凑,细腻而劲道。它的嫩滑不腻嘴,低脂、低胆固醇的肉食,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高,产蛋量高,是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庞大,价格是普通的家鸡一两倍。另外芦花鸡的认巢性非常强,白天不管游食多远晚上都会归巢,非常适合散养! 3、乌骨鸡 乌骨鸡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不仅全身羽毛是乌黑色,就连皮肤肉质、内脏、骨骼均为黑色。肉质口感和营养价值都要比一般的商品鸡要高很多。而且乌骨鸡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很多人吃过的乌鸡白凤丸,其主要原料就是乌骨鸡。乌骨鸡生长发育快,但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弱,在采食中中应以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粗纤维含量低为宜。乌骨鸡的抗病能力及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危害。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更要提供其适宜的环境来保证它的健康生长! 4、绿壳蛋鸡 绿壳蛋鸡主要是因蛋壳为绿色而得名,以产蛋为主。其抗病能力及适应能力比普通家禽要强,多喜欢吃青草蔬菜,饲养管理上和一般家禽基本一致,年产蛋量在180枚左右,蛋中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硒,铁等矿物质。氨基酸含量是普通鸡蛋的七至十倍。适合我国农村散养的肉鸡和蛋鸡品种较多,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第一类,我国地方有色羽(黄羽、麻羽)优质肉鸡散养效果好,鸡肉产品深受我国居民的欢迎。例如,广东惠阳鸡和清远麻鸡、海南文昌鸡、浙江萧山鸡和仙居鸡、江苏狼山鸡、上海浦东鸡、福建河田鸡、山东寿光鸡、河南固始鸡、北京油鸡、内蒙古自治区边鸡、福建和江西丝毛乌骨鸡等。 第二类,利用我国的地方优质肉鸡品种选育的配套系肉鸡适合散养。例如,岭南黄鸡、京星黄鸡、江村黄鸡、康达尔鸡、“882”优质黄羽肉鸡等。 第三类,国内引进的专业化高产蛋鸡也适合农家院庭式饲养,例如白来航鸡、罗曼蛋鸡、海兰蛋鸡、海赛克斯蛋鸡、依莎蛋鸡等。 第四类,利用引进的蛋鸡品种选育的高产配套系蛋鸡适合散养。例如,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京白鸡、新杨白(粉、褐)蛋鸡等。 第五类,绿壳蛋鸡适合散养。 (1)惠阳鸡 又叫三黄胡须鸡(黄毛、黄嘴、黄脚、胡须),产于广东省惠阳地区,是我国著名优质黄羽肉鸡。短身、矮脚、易肥、骨轻、白皮、玉肉(又称玻璃肉)。单冠直立,胸肌饱满,后躯发达,育肥性能良好。成年公鸡体重2.1~2.3千克,母鸡年产蛋108个,平均蛋重46克,蛋壳浅棕色,有就巢性。 (2)丝毛乌骨鸡 以其白色丝状羽,皮肤、肌肉和骨膜乌(黑)色而得名。主要产区有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现在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丝毛乌骨鸡被认为是药用型品种。中药“乌鸡白凤丸”是以丝毛乌骨鸡为主要原料配制的营养性中成药。该鸡体型小,头小,胫短,骨骼纤细,行动迟缓,眼、喙、趾、内脏及脂肪亦是乌黑色。小鸡抗病力弱,育雏率低。成年公鸡体重1.35千克,母鸡1.20千克。年产蛋量80枚左右。蛋重40~42克,蛋壳淡褐色。就巢性强。 (3)仙居鸡 主产区是浙江省仙居县,现分布很广,属于小型蛋用鸡品种。仙居鸡体形较小,动作灵敏,易受惊吓,单冠,眼大,胫长,尾翘,其外形和体态与来航鸡相似。毛色有黄、白、黑、麻雀斑色等多种。胫色有黄、青及肉色等。140日龄开产,年产蛋量180~200枚,高产鸡可达到269枚。蛋重35~43克,蛋壳棕色。成年公鸡体重1.44千克,母鸡体重1.25千克,有就巢性。 (4)白来航鸡 原产于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蛋用鸡品种。鸡体形小而清秀,白色羽毛,单冠,冠大鲜红,公鸡直立,母鸡倒向一侧。喙、胫、皮肤均为黄色,耳叶白色。性情活泼好动,易受惊吓,无就巢性,适应能力强。140日龄开产,72周龄产蛋220个以上,个别高产鸡的产蛋量可超过300个。蛋重56克以上,蛋壳白色。成年公鸡体重2.5千克,成年母鸡1.75千克。 (5)罗曼(褐、粉)蛋鸡 是德国罗曼公司培育的四系配套杂交鸡。父、母代雏可利用羽色自别雌、雄,商品代雏可利用羽色自别雌、雄。1989年我国上海首次引进了曾祖代蛋种鸡。罗曼褐商品代蛋鸡72周龄产蛋285~295个,平均蛋重64克。 (6)海兰(褐、粉)蛋鸡 是美国海兰国际公司育成的四系配套蛋鸡,突出优点是产蛋量高(72周龄产蛋290个),抗病力强,对马立克氏病和白血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7)依莎褐壳蛋鸡 是法国依莎公司育成的四系配套高产蛋鸡品种,体型中等偏小,生产性能优良,但要求条件较高。父母代、商品代皆可自别雌、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祖代鸡,商品代蛋鸡72周龄产蛋量289枚,平均蛋重62克,料蛋比2.45∶1。 (8)巴布考克鸡 原为美国巴布考克公司育成(该公司后被法国依莎公司兼并)的白壳蛋四系杂交鸡。北京于1987年引进曾祖代繁育推广。商品代蛋鸡72周龄产蛋275个,平均蛋重65克,料蛋比2.45∶1。
我是三熊小短剧,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果大家有更好的看法,请留言,谢谢阅读!
有什么游戏是不需要网络也可以玩的?
游戏,一种娱乐方式,大多数的游戏都是需要网络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网络的游戏呢?答案是有的,有很多不使用网络的游戏,这里我要推荐几款好玩的游戏。
僵尸榨汁机:
听起来是不是很恶心?这个游戏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水果国度,这里有很多的僵尸,有一天,一辆外星飞船开到了这里,看到什么就插吸管喝,最后不小心插到了僵尸的脑袋里,纳尼!竟然这么好喝,从此就有了一个职业:僵尸猎人,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玩家抓住僵尸,将僵尸放到榨汁机里,卖给顾客(黑心店家),还有很多的工作场地,可以让僵尸工作,总之就是很好玩,快下载看看吧!
阿瑞斯病毒:
一支名为z的小队在城市里虐杀僵尸,却出现了叛徒,最终只剩下一人存活,而这个人就是主角!这个游戏里会考验你的人性,究竟是和土匪死拼到底,还是抢劫农民?一切由你来决定!
饥饿鲨,饥饿龙系列
两款一样的游戏,在里面玩家要躲避比自己更强大的怪物,或者人类的捕杀,在大海或天空中存活下去!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好了,我是黄黄,一个
超(le)级(se)的游戏大(cai)师(niao)!
美国与德国的第一次交战?
1942年8月底,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经过短暂的休整,向英军阿拉曼防线发起了新的攻势。然而,他的快速进攻战术遭到了英军的层层阻击,进攻只进行了4天就草草收兵。原来,新到任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是一位阵地战专家。
他以大纵深的防御体系化解了隆美尔的战术,终于赢得了他到非洲的第一场胜仗,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丘吉尔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求他乘势反攻,扩大胜利战果。但是,隆美尔不仅一次次地“戏弄”他,还让美军第一次尝到了德军的厉害。
这还要从盟军准备登陆非洲开始说起。自美国参战以来,丘吉尔就极力推崇“先欧后亚”的战略。然而,他却利用美军的实力,来维护英国的权益。于是,就有了“失信于”苏联,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忽悠”美军到非洲,确保苏伊士运河的安全。这就是盟军的“火炬行动”。
就在蒙哥马利的大纵深“阵地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等隆美尔来进攻,不仅可以“抵消”非洲军团的攻势,还让其本就不多的物资储备消耗殆尽。然而,丘吉尔却急于让英军发起反击,而且是越早越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增强美军进军非洲的信心。丘吉尔十分清楚,非洲并不是“先欧后亚”战略的一部分,他的“私心”让美军将领们十分反感。仅凭与罗斯福的“私交”,不足以让他们对非洲产生多大的兴趣,只有一场胜仗,才能让其觉得“有利可图”。
其次,改变英军在盟军中形象。自二战爆发以来,英国失去了远东利益,非洲也一路颓势,成为美军同行嘲笑的理由。尽管顶住了隆美尔的攻势,但不能说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要想提高英军威望,就必须趁势取得一个“像样”的胜利。
更关键的是,作为昔日大英帝国,不能沦为美国的“跟班”。尤其是他主导的“火炬行动”,更要体现出英国的分量和地位,那么阿拉曼战役,就是留给英军表现的最后机会,这是英国人挽回颜面和荣誉的最佳时机。
丘吉尔为了这场胜利,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兵力总数,都是德军的2倍,他希望蒙哥马利能取得“摧枯拉朽”般的胜利。然而,反攻头5天,就损失一万人,依然没能突破德军防线。这个“耳光”打过来,顿时火辣辣的。
更有甚者,一场所谓的“胜利”追击,成了隆美尔的“撤退”教学课。1942年10月,就在蒙哥马利久攻不下,人们开始质疑他战术水平的时候,隆美尔主动撤退了。原来,糟糕的后勤补给让他彻底地失去了耐性,尽管德、意两国首脑都不同意撤退,但只剩下24辆坦克的非洲军团,撤退是唯一的活路。
12天的阿拉曼战役,英军大获全胜,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涌向蒙哥马利,他成了盟军的英雄,也是其人生中最“闪亮的”荣耀。但他知道,隆美尔并没有完全被击垮,他要趁胜追击,赢得更多的荣誉。
“要想成为强者,就要打败强者”。隆美尔成了他登上军事生涯巅峰的“铺路石”,他要将一场围歼非洲军团的“胜利”追击战,变成自己的“个人秀”。然而,他想多了。接下来的战斗,非但没能遂愿,而且让其胜利者的“光环”黯然失色。
此时,大病未愈的隆美尔,一心想着如何将7万多部队撤往安全的大后方。他的步骤是:一是,部队成梯次队形撤退,靠两条腿走路的非机械化部队先行撤离,阻击部队以顽强的斗志迟滞英军的追击,甚至以反冲锋给予对方最大杀伤;
二是,利用工兵部队,铺设地雷场。隆美尔知道,对其真正有威胁的不是英军士兵,而是对方的坦克,只要阻止装甲部队,就能安全撤退,埋设地雷成了最好的武器。同时,他要求仅剩的坦克、火炮对陷入雷场的英军,进行轰击一番后撤退。
为了“戏弄”蒙哥马利,隆美尔还“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就在英军准备进攻前,部队悄然撤退。结果,一场“轰轰烈烈”的攻城战,成为没有俘虏的空城,白白浪费了大量的炮弹。这样的胜利,不仅脸上无光,反而遭到同行们的耻笑。
当然,好像“老天爷”也在帮助隆美尔。眼看着蒙哥马利布置的“圈套”得逞,一场大雨让包围圈漏洞百出;就在没有燃料的时候,海面上飘过来上千桶汽油。不管怎么说,非洲军团几乎“全须全尾”地撤走,让蒙哥马利得到的声誉,化为乌有。
与此同时,讽刺英军的美军将领们,也领教了隆美尔的厉害。1943年1月,德军近7万部队行程3200公里,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行军,到达了突尼斯,显示了隆美尔卓越的战术水平,但他一再的违令撤退,被免除了总司令职务。就在等待交接的期间,不甘就此离开的隆美尔,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美国人。
随着盟军实施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美军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解决了维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正向突尼斯进军。他们在看到蒙哥马利出尽笑话的同时,大踏步地向前推进,希望通过先攻入突尼斯,表明自己的实力。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隆美尔正“憋着一口恶气”没地方撒呢。他敏锐地观察到,“冒进”的美军第2军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一个军拉出了160公里的防线,而且兵力分散,他决定趁此机会将这支美军歼灭掉。
他投入非洲军团的先遣队,以及临时指挥的第10、21装甲师,向凯塞林隘口发起突然进攻,一下子将美军打蒙,毫无还手之力,纷纷丢下武器逃跑,甚至忙着炸毁弹药库等设施,随时放弃驻守的塔莱镇。这就是“凯塞林山口战役”。
由于其他德军部队不配合,隆美尔进攻4天后撤退。美军第2军遭到重创,阵亡300人,4000人成为俘虏,损失坦克260辆,彻底没了当初的嚣张气焰。他就是要通过这场胜利告诉英、美两军,撤退后的德军依然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
首次与德军作战的美军,被打的“丢盔弃甲”,让艾森豪威尔等人羞愧难当,他派巴顿到第2军,经过11天的整顿,恢复了该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当然,巴顿也十分渴望能与隆美尔交一次手,但造物弄人,两人始终没有在战场上“碰面”。
眼看大势已去,隆美尔做了最后努力,希望将长达740公里的防御线,缩短为170公里,但遭到了拒绝。再加上日益匮乏的物资、弹药,以及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意大利人,他在一次反攻无果后,决定以看病为由,离开了非洲,再也没有回来。
如果巴顿和隆美尔交手,谁的胜算更大?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德国闪击波兰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参战兵力:
德军投入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波军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
战争结果:
波军亡6.6万余人,伤13.3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亡1万余人,伤3万余人,失踪3400余人。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的第一战,此战标志着大战在西方的爆发。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
波兰位于欧洲的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是欧洲的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若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又可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便选定波兰为其下一步侵略目标。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通牒,要求波兰把但泽“归还”给德国,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纳粹德国的无理要求,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
为了实现速战的目的,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德施泰特指挥,下辖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赖歇瑙上将的第10集团军和利斯特上将的第14集团军,共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回华沙;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包克指挥,下辖屈希勒尔上将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上将的第4集团军,共5个步兵军和1个装甲军。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集结在那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面对德军的准备,波兰军队也相应的展开作战计划……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波军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波兰,乘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机,波军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除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打败德国。为此,波军共动员了40个师又22个旅,870辆轻型坦克,824架飞机和4300门火炮。组成了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可夫、喀尔巴阡、那雷夫7个集团军,沿北部边境部署了2个集团军,沿西和西南部边境部署了4个集团军,另外1个集团军部署在维斯瓦河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在波兰国境线上双方的兵力和兵器的对比表明,德国占总优势,在各突击方向上德军的优势则更大。此外,波兰军队的战斗素质,特别是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德军。显然,这一情况对德军极为有利。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军事大忌就是同时在东线和西线作战。希特勒即使再狂妄自大,也绝不敢违背这一原则。面对这一窘境,德国人想出了什么高招来解其燃眉之急呢?在战前最紧张的时刻,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戏剧性的变化,希特勒是如何下定决心将战斗日期确定在9月1号呢?闪电战的序幕又是怎样拉开的呢?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希特勒得到苏联的一纸保证后,当即下令于26日凌晨4时30分发起攻击。但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又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25日正式签订了互助协定,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鉴于这种情况,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建议希特勒收回进攻命令,以便争取时间,对局势重新考虑。虽然战争暂时没有发生,但是到了8月31日,希特勒还是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不惜冒与英法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年9月1日凌晨发起攻击。他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速战速决,不给波兰以任何喘息机会。他说:“如果部队停止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
德军进攻波兰成功地运用了闪击战的理论,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但是波兰人对机械化战争的作战样式及其理论几乎一无所知,结果坦克里的德国人觉得这已不是战场,而是靶场甚至屠场。战马与坦克搏斗,步枪与火炮对抗,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挣扎中,波兰大地上演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大屠杀。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伦德施泰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当德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挺进的时候,对于装备极度落后的波军而言,就是残酷无情的杀戮。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9月3日,德军对波军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下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的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想象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军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机械化“闪击战”的滋味。但是,此时的德国也存在致命的弱点,在西线,他们只有23个师的兵力,而另一边,英、法英法联军110个师却躲在马奇诺防线背后,按兵不动,宣而不战。那么,面对频频告急的波兰,其盟友英国和法国究竟想做些什么?这场战争为何会出现如此奇怪的局面?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
至9月7日,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国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波兰灭亡。
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在波德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而德军只伤亡4万人左右。德军“闪击战”的威力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那么,德军闪击战究竟什么样的全新战略和作战样式?这场匆匆结束的战役,究竟留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德军的“闪击战”,关键是进行突然袭击,并且以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为基本方式。在作战中,为保证首次突击成功,将预备队留得较少,并尽量把其他战略方向上的掩护兵力减至最低限度,力图在战争一开始就以绝对优势兵力彻底粉碎对方的抵抗。在德波战争中,德军把75%的步兵师,93%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用于第一梯队,使得步兵比波军多50%,飞机多35倍,坦克多14倍。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破灭了。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