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白金岛十胡卡挂开挂(详细开挂教程)
网上有关“全景式数学-不一样的教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全景式数学-不一样的教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咨询加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1.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2.咨询软件加微信【】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 在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三月,柔柔的春风吹醒了沉睡中的万物森灵,蒙蒙细雨滋润着山坡及田园的草木及禾苗。恰巧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三月,迎来了教学新流派“全景式数学教育”专场观摩活动。大学时就听闻过号称“数学疯子”的张宏伟老师以及他的全景式教学,这次在组织的安排下有幸见识了什么叫全景式数学教育,也刷新了我对数学的认识。
? 孙慧敏老师在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引导学生找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发现量角角、拼凑、折这三种方式都可以找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但是却避免不了误差,于是孙老师让学生操作用一支笔围绕三角形的三边旋转,经过三次旋转,笔回到了起始位置,更加形象直观的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当我们以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只有四种方法,不料孙老师又展示了另外一种缩放的方法,让我们大吃一惊。没想到找三角形的内角和,方法可以多样化,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最后孙老师追本溯源,提问为什么把角放大、缩小,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变,学生理解了角的大小只与它张开的角度有关。在这堂课中,孙老师给学生讲述数学史,介绍黎曼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欧几里德几何学,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个平面的内角和才为180度。
? 孙老师在做分享时说:“一个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思劳这些问题: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思考?是否在尽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整个教学过程能给孩子们的思考力带来哪些增量”?。反思很多老师的课堂,忽略了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大多时候的课堂提问都是无效的,只是一味的教,丢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细细品味这堂课,她一直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 郑秋平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明白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也能迎刃而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反复询问转化过程中什么不变,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能够运用转化解决问题,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计算++++++.....+,郑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分数有什么特征,然后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计算,其中有学生提出了裂项相消法,也有同学画图,把长方形看作“单位1”,进行分,最后郑老师尊重学生意见让他们进行尝试。对于这种题目,大多数人都会采用列项相消法,包括我自己,记得的只是一个公式。计算过程中和没变,原来还可以凑成单位1进行计算。条条大路通罗马,借助转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转化为简单,让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优策略。
? 《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数学四大模板之一的综合与实践,郑老师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全景式设计与实施让人大开眼界。她在开发综合与实践全景式课程时,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他们的数学内部领域的全景综合,不一样的测算,可以称面积、称长度、称块数、量时间、称角度,除了量时间,其它的闻所未闻,简直亮瞎了我的眼。原来测算也可以多样化。在跨越学科领域的全景综合中,他们将音乐和数学整合打造出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在数学与生活现实的全景综合中,学生对钱有了清晰的概念,学会如何理财、变废为宝等等。这样丰富多彩全景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充沛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厚了他们的智力背景,完整孩子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完整认识物体,完整认识这个世界。完整认识数学,继而完整认识他自己,涵养多方面的素养……
? 谈有恒老师执教《交换律》一课,借助情境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加法中位置交换了,得数却没有变。这让我回忆起了我的大学专业老师讲1+3为什么等于4?在一年级讲加法时,学生学了位置,了解了左右。根据一年级朋友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必须借助实物、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1+3=4,,教材里的情境图是一个小女孩左手拿了3个气球,右手拿了1个气球,两只手合起来就是4。反观我们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数学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教材不熟悉,也不重视教材情境图的作用,很多农村小学数学老师无论是教一年级的加法还是四年级的加法交换律是让学生死死的记住,学生根本不理解是怎么来的,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双基”的数学教学,大部分数学老师觉得小数数学教学小菜一碟,注重的只是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熟练,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于是在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的眼里,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数学的规律是讲出来的。
? 史宁中老师曾说:“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因为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不仅会“看”、还会"悟"。会“悟”会“看”的底蕴是让学生把握数学思想,会“悟”会“看”的教育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思考。会“悟”会“看”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统一。唯有如此,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 雷皓老师的《五进制》一课,着实惊艳到了我。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组成,让学生猜想为什么阿拉伯数字是由这十个数字组成,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阿拉伯数字跟十进制有关,十进制跟我们的手指头有关。紧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五进制。在判别五进制和十进制时,有学生不敢确定自己的答案,雷老师鼓舞学生说:“也许你的错误会造就别人的成功,简单的一句评价让学生消除了胆怯。对于五进制的读法,让我增长了见识,比如说五进制31,不读三十一,读“三一”。为什么同一个东西可以用五进制和十进制表示,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明白它的数量没变,只是进制变了。最后课堂小结时,雷老师与学生谈及书上没有五进制的内容,考试为什么也不会考,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学生说:“可以更好地数数”。雷老师告诉小朋友们换种眼界看问题会有所不同。
? 雷老师分享的数学绘本,也让在场的人大饱眼福。雷老师想培养一批高考不撕书的孩子,至少,不撕数学书的孩子。所以开发了数学绘本课。他开发的数学绘本课,并不仅仅是绘本课,而是以数学绘本为载体,融故事、写作、写绘、戏剧以及生活一体。他的数学绘本课注重创设情境,借助情境进入知识线,设计层次递进的提问,淡化了学科知识概念,凸显了学科思维品质。比如说低段数学绘本课《女巫的神奇罐》,依据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再观察——验证猜测——总结规律的全过程,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神奇罐子的规律(多一个、多一个几)。喜欢比学会更重要,丰富有趣的绘本课培养了小朋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热爱数学的种子。
? 张宏伟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让我膜拜不已,四年级的学生超前学五年级的内容,且相遇问题一直是小学阶段的难点。首先张老师出示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让学生思考文字表达的意思。许是因为陌生的老师,陌生的题目,学生很拘谨。张老师说:“只有胡说八道,才能能说会道;只有“胡思乱想”,才能奇思妙想;只有“胡作非为”,才能“有所作为”。学生在张老师的鼓励下。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相向”大家看法不一,张老师问学生怎样验证“相向”二字要表达的意思,有同学说查字典、查百度。可数学课没有带字典,于是张老师出示手机的百度。数学课借助字典、百度来理解文本意思,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之后张老师请学生演示“相向”,细想两位同学随时间的关系位置会出现哪些情况?课堂行云流水,师生全情投入,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张老师为学生营构了思维碰撞,畅所欲言的互动交流场所。为了让学生掌握极其复杂的相遇问题,张老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体验、情绪,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数学学习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留恋,也让听课的我回味无穷。
? 张老师的课堂由一个接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一轮又一轮的师生对话向前推进。在这节课上,学生由最初的迷茫、懵懂到遇到一个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一双双眼睛开始渐渐明亮起来,在师生对话中以及教师用真诚而有力量的的评价语言回应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则悟出了规律。
? 高丽君老师执教的《舌尖上的分数》,让听课的我如沐春风,原来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这样子教。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意义,高老师先是通过分马卡龙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取走一份就是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通过分铜锣烧、果汁,进一步体会了“单位1”的含义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分数是吃出来的,她的课让学生恋恋不舍,让听课者回味无穷。这节课她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学习体验,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当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不断被引爆,她让学生遇见的不再是知识,而是成长,她所做的不再是教学,而是教育,她所关注的不再是学科,而是育人本身了。
? 全景式教学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以建设更为全面、完整、跨界和文化的综合性数学课程为核心,建设“以学程为中心,以主题项目为推进单元的全景式数学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学习平台”,力图更大程度实现学生个性定制化学习,使其数学素养得到充分、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更为丰富、有趣、饱满、多元、完整、深刻地认识和思考数学,认识和思考他所处的这个世界。细细品味几位老师的课堂,他们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他们用学习的乐趣吸引学生,他们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用数学做教育。全景式教学团队站在整个知识谱当中去面对教材,通过建设更为丰富、完整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育,培养全面、完整发展的人”,即“全景”育“全人”。他们的课堂真正诠释了全景式教学的含义,也刷新了我对全景式教学的认识。
? 对于一个大学学了四年小学数学的人来说,观摩了全景式教学,发现数学可以这样子教,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正如张宏伟老师所说:“一个人一辈子都不要停止自己的生长”,全景式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小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教学反思
全文长 6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在教学论中,教学方法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一般的教学论著作中,“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一些方法。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高效课堂建构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等方式方法被广泛地应用起来,课堂“活”起来了,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但是一些课堂虽有温度,却没有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活跃,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畅想、各抒己见、辩驳争议、论证事实,碰撞出无数个“精彩观念”,让学习过程幻化为奇妙的“生产之旅”,才会真正产生“课堂生命活力”。不顾学生创造力,不顾教学生产力,只是形式创新的知识搬迁,这样的“课堂活力”怎么会有“生命力”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深度领悟和操作策略的熟练实施,导致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等学习活动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那么,如何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呢?
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互动行为,教与学是整体统一而不可分离的,“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两者彼此依存、辩证统一。“教学合一”的根本旨趣就在于,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有效联合。在教学实践中,勤勉敬业的教育者总结出了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导学式”、“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等。不同教师有不同称呼和说法,但方式大同小异。这些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启发学生思维,涵养人文。
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目的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虽然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教学有律”,必须对课堂心存敬畏,谨慎而为,不能随心所欲。有两条基本“定律”:教师学养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学生收获要扎实、感悟要深刻。那么,怎么确定或选择教学方法呢?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应是教学目标——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层次都影响着教学目标,进而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工具可以呈现出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而我们的教学内容类型多种多样,性质也千差万别。有的用文字叙述更深刻,有的用表达更直观,有的用声音传送更形象,有的用视频或动画播放更生动。教师可以不断探究、反思适合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知识内容,对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不同课型、不同学段,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不一样。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单一的授课体制下,教师最擅长的一般是讲授法、提问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许多学校为建设特色课程都在探讨课型创新,方法和策略革故鼎新。由单一课型走向多元课型后,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型特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展示对话法、思维训练法、问题生成法等新型学习法。
分享复习课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各异,但要有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通”,融会贯通,左勾右连、前后迁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消除“碎片化”,使之“竖成线”、“横成片”;(3)“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诊断易错点,扫描盲点,消除疑惑,强化巩固,使学生得到提高。
(三)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折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并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实际特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心理特征,二是知识基础特征。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的适应性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成熟速度的不同个体,并以此为依据,允许孩子按自己的发展速度来获得重要的技能。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如课内外相结合,讲授与自学、作业、资料收集、问题研究、调查考察、实验实习、分组讨论、汇报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配合运用的教学方式等。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采用教学方法时并不是选择某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总和。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相配合,突出教学的整体性。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课程宜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宜用多种教学手段。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
(六)结合文化背景,理性取舍中西方教学方法。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概括地说,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中国的基础教育相反。最大区别:中国培养的是考生(只注重解决“已知”的问题,而国外发达国家,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探索未知问题”)。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已知答案的问题不需要重复解决,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瑕疵和失败之处。尝试和体验与灌输和强压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投射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本质、教育效果迥然不同。正确的、理性的做法是中西方教育教学优点的兼收并蓄。
不同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类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段和学生有不同的措施,不同的问题情景有不同的教学策略。策略方法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有适切。
二、有效的,才是值得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千变万变,唯一不变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增值的指标有4个:一是怎么让学生更想学——兴趣浓,二是怎么让学生更会学——方法实,三是怎么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得更多、更好——效率高,四是怎么让学习更有意义——可持续。从此出发,不论形式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增值的策略和方法都可采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树立一个理念:思考比记忆重要,想像比背诵重要,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比背诵与记忆知识重要,批判创新比模仿照搬重要,人文涵养比分数等级重要。
课堂教学改革最受关注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支持者以“改革派”的姿态极力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学习方式建构,并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反对者则以“经验派”的身份强烈维护和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有效做法”,极力发掘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对新的学习方式。其实,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应该从本质上审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由与方法,探寻学生“到底缺少什么和需要什么”,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短板。比如,“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究竟是什么?”“学生不情愿不喜欢学习的根源在哪?”“什么样的学习才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什么是发展,什么样的学习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没有明白“是什么”,所以不知“为什么”,当然不懂“怎么办”。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有效的?“我听过的我会忘记,我看过的我会记得,我做过的我才会理解。”课堂是最应该具有生命活力的地方,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对事件、事实的感受和体验,来自对问题的兴趣、好奇,来自情不自禁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来自探究过程对困惑的思考和理解。
“以学定教”当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逻辑起点。“以学定教”的基本精神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实现有效教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其魅力就在于它非常精辟地概括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活动逻辑,具有启迪、鼓舞和警示作用。这种“生本论”、“学本论”的教学改革思想的根本旨趣就是“因材施教”。《学记》强调:“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是压抑个性发展,开而弗达——启发诱导学生但不是简单告诉答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具有如下特征。
1)逻辑性强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循序渐进,逻辑性强,知识建构具有层次性、系统性,。
2)启发性强 ——运用启发诱导和有效的提问技能,设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新、实践。
3)通俗性强 ——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内容讲授和学法指导简单明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易被学生接受。
4)开放性强 ——不闭门造车,不照本宣科,内容开放、方法开放、过程开放,不压制灌输,尊重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有异议、“走弯路”、“范错误”。
5)体验性强 ——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实质性领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学习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被动接受,没有对现存知识的质疑与反思、思辨与否定,就不可能拥有创造性。如自主探究,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的“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的“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在——(1)好奇心,(2)怀疑精神(批判精神),(3)求证精神。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显得虚无飘渺,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以操作,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化和虚化。缺乏后者,前者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那么怎么促进学生学习?怎么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关键是信息的自我转换与创新。在信息社会,课堂根本不需要教师灌输式、填鸭式传递信息。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信息的自我转换,加工信息、理解信息、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自我加工、在我处理、自我体验、自我创新。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切合的,才是有收获的——注重学生体验建构
课堂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我们要清楚,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教师的许多活动设计,还没有“以学定教”,没有“以教促学”,仍然“为了自己的精彩”,仍然以“教材、教师、教案为中心”。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教学目标是“学生获得”而非“教师出彩”。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经常发牢骚,归因为学生“笨”、“不努力”。
一堂好课,学得好才是真好,教得好不是真好。 教师教得好,如果学生没学,就等于无效教学。所以,就一节课而言,我们要关注学生有没有真获得,不是教师有没有全讲完。比如课堂对话交流互动,从精神的角度说,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从交流的效果看,高效课堂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交流的真实性是指学生交流的问题有价值。一节课其实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属于判断对错的简单问题,无须交流学生就能自己解决。有教师为了让课堂看起来活跃,会采取竞赛等形式去解决,没有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充分的交、深度宽裕的合作,仅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实际上是对高效课堂的误解,这种做法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益。实践上,却有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
课堂活动究竟是否切合教学目标,指向高效课堂,应当注重如下两大方面。
1.学生活动:(1)学生动起来了没有?(关注少数与全体的效应);(2)是不是自主地动起来了?(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3)是内心里动起来了?还是表面动起来了?(关注思维与精神领域)。
2.教学效益:(1)教学资源优质利用;(2)教学潜能有效开发;(3)实践过程有机展开;(4)有用信息动态生成;(5)发展需要适时满足。
死记硬背,只能巩固知识,并不能使知识丰富和增值,也不会使人聪慧。案例中的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需要自己思考,需要同伴讨论,需要网络查找,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引导孩子们去思考社会历史现象,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对人文、人性、人道产生深度思考,培养质疑思辨的精神。这些问题偏离教学目标了吗?非但没有,而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有人会说:方法多样,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具有共性。只需确立三点教学认知:一是教学内容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的情感投入和学习效度才是评判的依据;二是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取舍有度,某些教学任务没完成,并不意味学生没有收获和成长;三是知识为中心时代已经转变为素养为核心的时代,情意情感(价值观)的引领、品德品格的(必备品格)塑造、处理问题的高阶能力(关键能力)的培育更为突出和重要。
作者 | 王贵,法学学士、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甘肃省王贵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西北师大硕士生导师、兰州新区高级中学校长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王 贵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
小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课中,我利用自制学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操作——发现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过程,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找到了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办法,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首先出示两组数据(1)1.028 1.0280 1.02800(2)1.028 10.28 102.8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将四个相同数字分别排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通过“考一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知: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直接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并提出的问题。学生面临的问题,又是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向左移或向右移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大家的交流来印证每一种情况;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证明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学生的方法非常多,在此过程中,不怕花时间,目的在于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有用的教学资源,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理解问题的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用儿歌形式总结:小数点作用大,左移小右移大,右移一位扩十倍,右移两位扩百倍……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得十分之一,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有现实意义的,但本部分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组织有效的学生合作学习能改进课堂内学生的心理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作为新课程提倡运用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在众多的公开课、优质课、教研课,甚至是常态课中,老师都喜欢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然而,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而不是一种摆设呢?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及做法。
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学习素材。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限制,刚刚步入校门不久的他们,或许并不具备合作的意识。到底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精心设计,引导运用小组合作的相关问题。以难易适度、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其合作的内在要求。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周长一节课时,我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概念后,请同学们借助工具袋里的工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它的周长。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自由测量。一方面,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能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材料进行测量,使用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有话可说。此时,合作交流就不只是优等生的“表演赛”,这就为合作交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皮尺、带子、半圆纸片等学习材料的介入,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多样化的测量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合作交流的冲动。同时,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周长”表象,对于深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大有裨益,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富有价值,更能深入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全课,再联系新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把这句话中的围成说成组成?”此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时机了,学生通过摆学具,画图形、讨论进行验证后得出:如果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不够严密,就变成错误。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问题,又通过操作、讨论回答了自已提出的问题,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学生用皮尺、带子等方法测量周长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些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当学生量得半圆的周长并不一致是教师并不要急于评价。当有学生提到这个问题时,教师顺势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解决。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探究、交流、体会到测量时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误差,在测量时要尽量精确,减少误差。比如,在讲授《圆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运用了启发式进行教学。上课开始,我就问:“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所见到过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答都是圆形的。因势利导,我马上又追问:“为什么车轮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它形状,而都是圆形的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就激发了出来。他们互相讨论、争辩、试验,最后得出答案:圆形的车轮,车子走得平稳,人们坐在车上才会感觉舒服。
三、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虽然学生有了合作的意愿,并不一定能开展好合作学习,因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技能,我们除了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向,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和合作方法。如在上面提到一节课中学生一个人用带子、皮尺测量硬纸片图形的周长不太好操作,觉得有些困难。这时他们自然地就会想到让同学帮忙,组成一个合作小组进行测量,学生在自发组织的合作测量过程中乐于倾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并不断完善自已的想法,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效果远比老师强硬地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好得多。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进行合理搭配。在分组的搭配上我从学生的表现欲、表达能力、思维差异等几方面进行考虑。分组的搭配上尽量避免性格、思维方面悬殊太大的现象,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等因素,把学生编成2—4人的小组,这样在合作的时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好带差,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因为我认为孩子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方式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比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容易实现得多。教学中我发现表现欲、表达能力强的与弱的搭配在一起,思维敏捷的与思维迟钝点的搭配在一起又不能差别太大,相差太远,给他们之间的沟通就会带来困难。总之,分组搭配得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五、明确小组合作规则,加强方法指导。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都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征制定相关的要求或制度。从合作学习的程序来看,个体独立思考的价值在于为有效的合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石,而当学生真正融入到合作学习之中时,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则会成为左右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已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经历合作学习过程,达到“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如小组内应该明确职责,每个学生都要被指导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和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过一段时间后应该轮流担任,实验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要求既要对自已承担的任务全力以赴,同时又要依靠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做到有分工更有合作。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旁听者的角色,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已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诸如此类规则,教师应在事先讲明,事中指导,事后总结,使学生能按规则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时不能达到理想目标时所采取的其中一种形式。一般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需要辩析的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感知、经历问题的讨论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与态度得以体现。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具备“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加深对合作学习实质的认识,使之在实践中落实,才能使学生多拥有一此些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教法选用: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师主导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把他们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他们主动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引探教学法进行教学。《引探教学法实验研究课题》是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核心思想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激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希望的火花,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探索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机会,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来。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操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说程序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算哪几个面的面积。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巧设情境、生活引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和内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多数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盒,新课就由此引出。首先出示两种包装的面巾纸,一种是漂亮的纸盒包装,一般价格都比较贵,一种是软包装的,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更适合普通家庭使用。但它的外观不太漂亮,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它漂亮起来呢?学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1、装在用过的盒子里;2、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大小合适又漂亮的长方体盒子把它装进去。这样就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做成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求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xxx作性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xxx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xxx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独立自主的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引导学生动手展开长方体纸盒,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使学生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表面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xxx作中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xxx作,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2)盒子做好后,想找一些漂亮的包装纸直接包在外面,如果底面不贴,那么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3)试一试:同桌合作求出带来的长方体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并进行汇报交流。
3、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求出手中正方体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
4、质疑问难
四、巩固练习,扩 展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认识身边熟悉的事物。
(一)书中习题
(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二)设计磁带包装
1、单个包装:同学们为一个磁带盒设计外包装,并把设计方案填写在设计表中。
2、两盒包装:两盒一套有几种摆放的方式,初步估算一下:哪种最省料,哪种最废料。
你认为上面三种中哪一种摆放设计外包装最好?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没有其他摆放方式?
3、课后实践作业:按你喜欢的摆放方式设计并制作出两盒一套的磁带外包装盒,并算出至少要用多少材料。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设计制作盒数更多的磁带外包装,下节课我们进行汇报交流和展示。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篇2一、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三、教学设想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新课伊始,我创设了“纸箱厂要制作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盒和一种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包装盒.哪种包装盒要用的硬纸板少?”这一问题情景,接着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地方要用硬纸板?”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概念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充分准备。
2、借助教学媒体,提高学习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我通过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引导学生思考把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之后由多媒体电脑演示展开过程,要求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找到“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强化空间观念,增加学习趣味。
在此基础上“提问”: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本课难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问题,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允许各类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然后通过比较,进而到表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这样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数学要抓住解题关键,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3、适当应用拓展,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是凭借实物来完成的,练习部分我先安排了一组判断题,在第三小题中,学生思维的常规得到打破,相对于独立物体而言的,那么对于组合物体表面积又是怎样的呢?我将更多的时间与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让新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第二大题安排了看数字算面积的练习,与看图算面积想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可无论是包装盒实物,还是具体图形、或只是数据的表面积计算,解决的都是6个完整的表面积的计算,可实际生活中的也有不是6个面的表面积计算,那么对于不完整的包装面积又该如何计算?我安排了“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表面积如何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注重培养学生方法的发散,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培养学生个性。最后,我考虑到学生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感知水平上,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聪明题中,对于组合物体的包装,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比较、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样多方面联系,不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创造了合作的空间。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重叠面多,图形越接近立方体,表面积越小,鼓励学生进一步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包装现象,使学生明确:对物体进行包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要么使包装美观大方,吸引注意,要么简单小巧,尽可能省纸。从而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一旧知重温铺路搭桥
口答。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它的棱(),每个面()。它是特殊的()。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学生观看并思考。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 “” 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
1、学生动手操作。
2、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汇报。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自主探究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面积的表象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自读课本例 1。 尝试练习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你是怎样算的。
2、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宽20厘米,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课堂延伸。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课后思考。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方法一:方法二:6×5×2+6×4×2+5×4×2(6×5+6×4+5×4)×2上下前后左右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篇4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节课。
二)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1)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装潢时对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外包装,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情景引入,感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分组讨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全班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选择最优方案小组探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练习,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进行教学。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生活引入:
师:同学们,学校要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并决定本周三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募捐仪式。总务处的刘老师要制一个象样的募捐箱,他听说我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所以请我们帮个忙。请你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制呢?(生答)我们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生答)总务处备有硬纸板,那我们该去领多少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1、引导学生展开上节可课制作的长方体,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使学生明确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就求这个长方体表面积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
(2)小组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教师有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的方法有6个面的面积相加;三个不同的面每个面的面积乘2再相加;三个不同的面的面积相加再乘2。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从而抽象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3、募捐箱做好后,想找一些漂亮的红纸贴一下箱子的外面,观察一下哪些面需要装饰?(上面和四周)那需要多少红纸?(小组讨论解决)
通过这个例题的解决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这时启发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如木制的粉笔盒、煤箱子等)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师出示募捐箱的长宽高的具体数据,分别求出需要多少硬纸板和红纸。
5、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6、交流。学生可能有按照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的。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同时明确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乘6。
7、质疑问难。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书中的习题。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巧。
2、设计磁带包装
1)单个包装:同学们为一个磁带盒设计外包装,并把设计方案填写在设计表中。
2)两盒包装:两盒一套有几种摆放方式。初步估算一下:哪种最省料,哪种最废料。
你认为上面三种中哪一种摆放设计外包装最好?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摆放方式?
3、课后实践作业:
1)按你喜欢的摆放的方式设计并制作两盒一套的磁带外包装盒,并计算出至少要多少材料。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设计制作盒数更多的磁带外包装,下节课我们进行汇报交流和展示。
2)课后思考:如果按我们算好的硬纸板的面积去领正合适的纸板,能做出我们需要的募捐箱吗?为什么?
说教后反思:
学习本节课,如果学生在上节课会求指定的长方体的某个面的面积,学习本节课的时候问题不大。估计学习本节课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多利用实物让学生观察,逐步建立起空间概念。
关于“全景式数学-不一样的教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