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手机上打双扣一直输有办法吗(详细开挂教程)

06-30 30阅读

网上有关“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咨询加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http://www.boyicom.net/sheng/1.jpg
1.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2.咨询软件加微信【】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我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3)班有学生43人,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少数民族黎族生和难侨的学生,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难的事情,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关键问题。

 本班学生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学习的时刻。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试商和调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能判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几位数,能估计商的最高位是几。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乘法与加减法、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初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脱式计算两步运算的式题。

 3、经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这些运算律,会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加法和乘法的简便运算。

 4、初步认识射线和直线,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体会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5、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表示角的符号和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的角。

 6、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7、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数据分段整理,填写统计表,能对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8、在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进行有关的口算、估算的过程中,发展类比迁移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9、在认识射线和直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在研究角的度数,认识平角、周角,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习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1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或者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或者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交流,体会合作的益处,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

 1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初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13、在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理性精神。

 1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正确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行笔算;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位是几。

 2、运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3、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4、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难点。

 1、利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有关问题。

 2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分析。

 3、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

 4、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判断、创新等能力进行培养。

 五、进度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2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习(5课时)

 六、教学措施。

 1、学期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落人后。

 4、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3)班的数学,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辅导使这部分学生得以进步。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四大领域。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单位之间的转化。

 3.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转化。

 教学关键: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转化的方法。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

 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九单元:总复习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方法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直线的位置关系》优秀教案

对于《口算除法》这一节内容要如何去坐好备课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课时(第71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口算除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包含了整十数和整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以及相应的估算,它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本课重点就是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口算方法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经验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既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

 3.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数学思考:理解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问题解决: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

 数的口算方法。

 情感态度: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本课知识点梳理

 1.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三种方法:借助小棒计算、想乘法算除法、转化成表内除法进行计算。)

 2.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一般把算式中不是整十数的被除数或除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它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进行口算。)

 3.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三种方法: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想乘法算除法、转化成表内除法进行计算。)

 4.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算式中的被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然后进行口算。)

 备课资料

 除法的由来: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

 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的。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掌握口算和估算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渗透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态度、学习能力以及价值观得到培养。

 首先,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其次,设计多样化练习,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教学中组织碰碰车、小组对抗赛、速算大PK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课前准备

 一、 课前学情检测

 检测目标:复习表内除法和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检测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学习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检测内容: 18?3= 56?8= 54?9= 36?4= 42?6=

 450?9= 6400?8= 280?4= 2400?3= 560?7=

 二、教具学具的准备

 小棒、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范老师准备给大家编写一份口算比赛题,计划一共出80道,每列20道,

 排成几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习以为常的口算比赛题的编制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认真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预设一:每10道为一小组,80道就是8个小组,每列20道就是把2个小组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4组,所以80?20=4。(可以配合小棒图进行介绍。)

 预设二:4个20是80,所以80?20=4。(也就是想到4?20=80,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计算除法。)

 预设三:8?2=4,所以80?20=4。(也就是80是8个十,20是2个十,8个十除以2个十就得4。)

 (4)对比评价: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想乘算除或利用表内除法计算都比较方便。

 (5)总结归纳方法:

 (6)练一练:

 90?30= 60?20= 80?40= 60?3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让学生有意识进行对比,使得算法得到优化。之后,及时进行优化后的方法总结和应用,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2.探究几百几十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算式:150?50

 (2)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

 预设一:3个50是1500,所以150?50=3。(也就是想到3?50=150,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计算除法。)

 预设二:15?5=3,所以150?50=3。(也就是150是15个十,50是5个十,15个十除以5个十就得3。)

 (4)总结归纳方法:

 (5)练一练:

 270?30= 120?20= 280?40= 360?60=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经验,这里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时,就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习新知。

 3.探究估算的方法

 (1)出示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如果老师现在挑选出来的是83道题,还是每竖列20道,大约可以写成几竖列?

 (2)全班交流:

 83?20,把83 四舍五入估成80,80?20=4,所以83?20?4。

 (3)改变问题,继续思考,独立列式计算

 如果老师现在挑选出来的是120道题,每竖列28道,大约可以写成几竖列?

 (4)全班交流:

 120?28,把28 四舍五入估成30,120?30=4,所以120?28?4。

 (5)巩固练习:

 从下面各题中任选一题估算一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

 90?31 121?40 160?38 222?70

 (6)总结估算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一般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被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四舍五入?的方法是学生三年级已经学过的方法,这里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和交流总结得出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表达的过程中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碰碰车

 60?20 63?20 90?30 92?30 40?20 41?20 100?20 103?20

 180?30 184?30 240?40 240?37 420?60 420?62 210?30 210?29

 2.速算PK(3分钟速算比赛)

 120?20 63?30 91?30 180?30 240?61

 141?20 200?40 102?20 420?71 212?30

 182?30 180?61 240?60 280?42 420?69

 420?61 270?30 540?60 720?80 564?80

 3.如果现在老师准备的速算比赛题一共有180道,我可以把它们怎么排列?请帮范老师设计一下排列方案。

 设计意图:三组题是三个层次,第一组题中的每小组两道是互相关联的,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第二组则是没有联系的,独立存在的一些题,意在为后续的试商做准备;第三组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可以较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教案的人还看:

1.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

 2.在辨析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平行与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理解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辨析的过程中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

 题纸、三角板、小棒、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一)对一条线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出示,回顾旧知。

 (1)出示(线段)。

 监控问题:这是(线段)。谁还记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2)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成为射线。

 监控问题:现在呢?(射线),它有什么特点?

 (生: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

 操作: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再延长线段的另一端。

 监控问题::它也是(射线)

 (3)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同时延长线段的两端,成为直线。

 监控问题:这是(直线)它的特点是什么来着?(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归纳:在这幅图上,你都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线?来给大家说一说,指一指。

 看来,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揭示课题: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有关一条直线的知识。如果在这个屏幕上画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将旧知进行了复习,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知。

  二、借助分类、学生辨析,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自主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请大家想像一下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画在纸上,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先摆一摆,再画下来。每张纸上只画出一种,画大点让大家都看得见。你能想出几种就摆几种,就画几种。开始!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搜集资源。

 监控:(1)这是同学们的想法,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种情况标上序号。(标号)

 (2)我们一起来看看,既然都是直线,又知道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咱们给这些直线延长延长,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学生来延长)(换一种颜色,让学生延长)

  (二)集体研讨,辨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引导学生分类,辨析。

 监控问题:这么多种情况,我们怎么研究呢?(先分类)

 请大家两人一组,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可以把序号写在题纸的背面,一会儿咱们一起来讨论,开始!

 2.集体研讨。

 ①相交与不相交

 ②引导学生分类,建立相交、不相交的概念,并板书。

 (板书: 不相交 相交)

 2.借助辨析,建立相关概念。

 (1)建立平行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师:我们先来看两条直线的这种位置关系,有人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叫什么吗?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不相交

 ②数学中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

 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平行线的概念)

 提问:跟我们说的意思差不多吧?刚才咱们说的和书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同一平面),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吗?为什么?(都在这张纸上)这两条直线呢?(黑板上画出一组),能再说说什么是平行吗?

 ④建立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与b平行,可以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2)建立垂直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不相交,也就是平行,那你们说这种情况呢?对,相交。

 提问:在这种相交的情况下,哪个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②建立垂直的概念。

 A.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垂直?

 B. 看书上的叙述。

 C. 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

 ③建立相交不垂直的概念

 那这种呢?相交了,但不垂直,形成了两组对顶角,每组的对顶角是相等的。追问:那垂直呢?相交之后也形成了两组对顶角,它特殊在每组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都是90°其实只要是相交就会形成对顶角,这些知识我们到了中学还会继续学习。

 ④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ppt)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行与垂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作业和课本中也能找到平行和垂直呢?)

 ⑤重合的处理:

 预设:A.如果学生画图的时候出现了“重合”

 监控问题:这个同学画出的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都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请画出图的同学介绍)演示:重合的过程 (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

 B.如何学生没有在画图中出现,教师给图理解“重合”。

 (3)小结:看来,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会有重合。对于重合的两条直线,我们到了中学之后还会对这样的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辨析,得到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新知。

 1、出示平面图形和组合图形。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在生活中看到了平行与垂直的例子,那如果是一个平面图形的呢?你还能找到平行或者是垂直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求:指出下面图形中的一组垂直与平行。(学生边指边说)

 (1)平面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

 追问:第五个,有互相垂直的两条边吗?

 过渡语:你们真了不起!也能在平面图形中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那如果是一个组合图形呢?还行吗?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在组合图形中寻找平行与垂直。

 看来,要想验证是不是垂直,三角板帮了我们大忙,真是数学学习的好帮手。

 2.深入研究平行与垂直的传递性。

 (1) 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过渡语:我们看了,也找了,那如果让你们动手摆一摆呢?行吗?来,小组合作,请你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开始!

 监控:①哪组把你们摆的拿上来给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②还有一个呢?先想象一下,猜猜看!然后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

 ③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吧!你们先猜的是什么?摆完之后呢?跟你们大家的想法一样吗?

 小结:看来,数学知识有的时候不能单凭猜测,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才能知道答案是否正确!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我们还会应用这些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相交 重合

 平行“∥” (对顶角)

 垂直 不垂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xx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关于“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