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vs白俄罗斯(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
斯洛伐克vs白俄罗斯,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
1952年10月5日,苏共十九大在莫斯科如期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192名,列席代表有167名。另外,来自世界各地的4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组织也派出代表参会,我党也派出了以刘少奇同志为首的代表团。
作为苏共领袖,斯大林因为身体原因委派马林科夫代表自己向大会作报告发言,总结了过去的成绩和问题,展望了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最后,选举产生了由25名委员和1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主席团,从中又选出了5名书记处书记,包括斯大林、马林科夫、贝利亚、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算是第一次明确了他们四人的接班人地位。
在斯大林晚期,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权力重心由苏共中央书记转移到了部长会议主席身上。在十九大以后,他索性取消了苏共总书记的职务,甘愿成为五位书记处书记之一。这一变化,为日后苏联政局的不稳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为了杜绝原文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人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这两个自媒体平台,其余任何第三方均属于无耻的剽窃行为,敬请自重!
苏共十九大闭幕后,斯大林继续负责全面工作,其余四名书记处书记也进行了各自的分工。其中,马林科夫分管部长会议(政府),赫鲁晓夫分管苏共的党务,贝利亚分管内务部和秘密部门,布尔加宁则分管军队。
1953年3月4日,斯大林召集中央主席团在克里姆林宫开会,事后同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返回位于莫斯科近郊的昆采沃别墅内用餐。由于气氛融洽,大家在当晚都喝了不少的烈酒,然后全部留宿休息了。
第二天,斯大林却被发现倒在了餐厅的地板上,因为突患脑溢血而身体偏瘫并且失去了语言能力。由于抢救不及时,他竟然在众人的陪护中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的政治部署和遗嘱。
斯大林生前虽然安排四个人进入书记处,相当于确定了他们接班人的地位。不过,究竟由谁来成为领导核心却并没有任何明示,以至于苏联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怪异的过渡阶段。就这样,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被称为“三驾马车”。
最初,贝利亚虽然排名不占优势,但却长期掌控着情报部门和内政部门,通过拉拢主席团的其他成员而掌握了主动权。在此背景下,他对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开始无情打压,甚至还剥夺了他们的实权。
在此不利条件下,赫鲁晓夫选择了以退为进,一面公开与贝利亚虚与委蛇,一面暗中联络马林科夫结盟。在他的积极穿梭下,“反贝同盟”正式形成,主要成员除了马林科夫以外,还有莫洛托夫、卡因诺维奇和朱可夫等人,大家静待时机懂事。
1953年7月,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突然发难,矛头直指贝利亚,控诉他背叛了斯大林的政策,甚至背叛了苏共和人民。由于准备充分,由于配合得当,完全被打懵圈的贝利亚当场就遭到了逮捕,秘密审理后竟然还被处决了。
从此以后,“三驾马车”变成了“两马同槽”,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开始相互攻讦。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极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斯大林的忠实拥护者和支持者,还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对方高度的评价:
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中最强的一个,他的逻辑、他的力量和意志,对于干部和党的工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955年2月,赫鲁晓夫通过一系列的阴谋和阳谋,一举解除了马林科夫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改由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取代。之后,任命自己的铁杆支持者朱可夫接任国防部长,借此掌控了军事力量。
在自己“一把手”地位刚刚确立后,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地与斯大林切割,在苏共二十大突然发表了一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秘密报告”,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他不仅以史无前例的口吻痛批了斯大林的种种罪行,而且还贸然抛出了所谓的“三和主义路线”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
内政方面,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集中在农业领域和工业领域,希望可以改变僵硬的计划经济格局。不过,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他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步履维艰,基本上属于雷声大雨点小。
外交方面,赫鲁晓夫单方面宣布苏联退出了《波茨坦公告》,极大地动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石和战后的国际秩序。对此,西方国家的反应也非常强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甚至警告切勿“玩火”,否则将会引发东西方世界的全面对抗。
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赫鲁晓夫一改过去的朴实低调,将内心的狂妄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到了不加约束和掩饰的程度。1958年7月31日,他在访问北京刚刚见到毛主席后,竟然非常突兀地当面表示:
台海的局势非常紧张,美国第七舰队也活动频繁。为此,苏联海军舰队已进入太平洋随时戒备,但还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长波电台,然后再组建一个两国联合舰队。
按照外交惯例和传统方式,每当涉及重大议题时两国对口部门都会提前沟通,等到趋于懂事时才会逐级上报。可是,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竟然在如此重大的决策前直接询问我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着实不恰当!
面对这种事关主权和有辱国格之事,毛主席自然不会答应,这令赫鲁晓夫非常不满,简直可以说碰了一鼻子灰。就这样,他草草结束了访问就气呼呼地离开北京,中苏两国从此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伟人曾经这样表示:
中国同苏联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想在军事上控制我们,我们不干。
1959年7月,艾森豪威尔为了真正解决“柏林危机”,向赫鲁晓夫发出了访美邀请。对此,无论是赫鲁晓夫本人,还是苏联高层都显得有些意外,毕竟美苏之间始终都矛盾重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居然接受了访问邀请。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乘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客机“图——114”降落在了美国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成为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不过,他的这次美国之行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就在“盛情招待”赫鲁晓夫的同时,艾森豪威尔从来没有放松过军事围堵,执意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境内部署了弹道导弹“雷神”和“朱比特”,从而实现了对苏联的军事优势。为了扳回这局,苏联开始积极拉近与古巴卡斯特罗政权的联系。
“猪湾事件”后,美国阴谋颠覆古巴政权的图谋失败,卡斯特罗彻底与之决裂,开始铁了心跟随苏联反美。于是,赫鲁晓夫秘密在古巴境内部署携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直至被美国发现并且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上台不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非常恼火,立即要求赫鲁晓夫撤走所有的导弹和核武器。同时,他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命令携带有氢弹的空军中队全天候待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核大战。
最终,赫鲁晓夫率先妥协,灰溜溜地撤走了已经完成部署的所有导弹和核武器。这件事,令苏联在全世界颜面扫地,也令赫鲁晓夫的国内支持率大幅下降。
趁着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后的灰头土脸,苏联国内的反对派们一拍即合。终于,他们以推翻赫氏为目标而紧密团结在了一起,伺机扳倒这个“倔强的农民”。而且,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降临的赫氏,在解除朱可夫元帅的职务后并没有找到合适人选掌控军队,导致军方也不再支持自己。
通常认为,当时反对并且准备推翻赫鲁晓夫的反对派集团主要有两股势力。一是谢列平和谢米恰斯内等人,前者是少壮派代表,后者是克格勃负责人;二是主席团成员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和波利扬斯基等人,他们都受够了赫鲁晓夫的独断专行和刚愎自用。
1964年10月上旬,赫鲁晓夫在访问完印度尼西亚后没有返回莫斯科,而是径直抵达黑海之滨前去度假了。13日这天,正在黑海度假的他突然接到了电话,负责留守克林姆林宫的苏斯洛夫竟然要求迅速返回莫斯科开会,否则后果自负。
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竟然被别人通知参加紧急会议,而自己却在事前一无所有。这,正常吗?合理吗?
赫鲁晓夫尽管已经感觉到事态不对,但还是太过于盲目自信,既没有联络亲信求助,也没有联络军方求援,居然乖乖登机返回了莫斯科。果然,机场迎接他的并不是党和政府的高官,而是冷冰冰的克格勃特勤人员。
当晚,一场精心策划的中央主席团会议悄然召开,赫鲁晓夫亲手提拔的下属们纷纷发言,一致抨击自己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和个人言行。除勃列日涅夫外,谢列斯特和沃罗诺夫等人的发言更具有攻击性,火药味十足。为了缓和气氛,他只好降低调门进行辩解:
我一直都把你们看作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同志,很抱歉!我有时候的确容易发怒,希望能够得到原谅。
不过,为了防止赫鲁晓夫秋后算账,反对派势力显然并不打算给出喘息之机。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最终在第二天早上投票通过了决议,要求他以“自动退休”的方式体面离职。
赫鲁晓夫终于意识到自己太傻太天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落败。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已经准备好的辞职报告上签下了这段话:
鉴于年已古稀,并且考虑到身体的健康状况,我请求苏共中央同意解除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和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赫鲁晓夫被迫辞职后,勃列日涅夫以全票当选为新的苏共第一书记,逐渐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很多人质疑,他能力不出众,资历不出众,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反对派中的核心人物。
经历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强势”和“霸道”,苏联领导层内部都在呼吁出现一位能够倾听各方声音和统一各方力量的人物。或许,正是勃列日涅夫的这种“平庸”和“无能”,使他成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选。
不过,就是这个看起来软弱可欺和中庸不争之人,却在真正掌权后一反常态,不断排除异己,不断安插亲信。可以说,他将苏联原本就存在的个人崇拜之风推向了更高潮,从此执掌国家长达十八年的时间。
赫鲁晓夫“退休”后,依然享受着原来的保镖、专车、住宅和医师等各项服务,只是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基本上,他每天除了阅读官方的报纸外,只会在花园中散步或者种菜,偶尔也会和老伴儿出趟门,但全程都要接受监控。
1971年9月,赫鲁晓夫因为心脏病复发而紧急住院,终因抢救无效而走完了自己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三天以后,苏联《真理报》才刊载了一则短讯:
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特别养老金领取者赫鲁晓夫逝世,终年78岁。
看得出来,对于赫鲁晓夫的过世,苏联国内给予了低得不能再低的关注,少得不能再少的评价。除了没有正式的讣告外,甚至就连葬礼的时间和地点都没有提及,这对于曾经的最高领导人,的确有些过分。
9月13日,赫鲁晓夫的葬礼在新圣母公墓内举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没有一个现任的高官到场,只有退休和赋闲的米高扬前来悼念他。就这样,这个从乌克兰走出来的工人之子,在走过权力巅峰后以这种静悄悄的方式离开。
现如今,在俄罗斯新圣女修道院的公墓内,赫然存有一处由三块白色花岗石和四块黑色花岗石拼合而成的墓碑。而这个墓碑的主人,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赫鲁晓夫,“三白四黑”也象征着后世对他的评价。
勃列日涅夫当权后,终于创造了属于他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说白了就是彻底否定赫鲁晓夫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所采取的怀柔政策。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把苏联最后的一丝温柔也全部撕掉”,全面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和对抗的方式。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了最巅峰,更是在“美苏争霸”中实现了由守转攻。但是,对他的评价也只能止步于此,没有更进一步的褒扬之词。因为,他对一系列的国内外矛盾都缺乏深刻的认识,更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魄力,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重大隐患。
在“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之下,看似强大的苏联开始在勃列日涅夫之后彻底走向了衰落,终于在1991年12月底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文史不假
二战中有哪些骚操作?
(伯格曼和车组合影)
(油画:奋战在诺曼底的伯格曼和帝国师掷弹兵)
(油画:伯格曼之角)
(油画:《雪夜突袭》,描绘了阿登反击战中伯格曼突破美军战线的情况)
(晚年的伯格曼和儿子,在自家的庭院中)
谢邀,今天就来谈谈二战中德军豹式坦克的王牌,恩斯特.伯格曼
1919年8月25日,伯格曼出生在荷尔斯泰因的泽格贝格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准备让他子承父业,于是伯格于1936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卡尔滕基兴农业专科学校就读,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将整个德国社会逐步纳入战时动员体制,所以在毕业后,伯格曼加入了帝国青年义务劳动军,前往南通德恩县参加义务劳动,由于表现突出,他以志愿者身份被选入了武装党卫军的前身,党卫军特别任务部队日尔曼尼亚旗队的第27新兵连,在汉堡受训。
闪击波兰战役爆发后,伯格曼正式入伍,作为一名机枪手参加了战役,因在战役中表现出色,被晋升为党卫军分队长,获得了一枚铜制步兵突击奖章,波兰战役结束后,武装党卫军特别任务部队正式扩编为武装党卫军“帝国师”,随后,伯格曼跟随部队一起参加了西欧战役,随后,伯格曼跟随日耳曼尼亚旗队离开了帝国师,成为了第五武装党卫军“维京师”的一员。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维京师也参加了行动,7月23日,伯格曼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渡口争夺战中第三次受伤,获得了银质战伤奖章,并被送回本土休养
8月,伤愈的伯格曼成为了派驻在荷兰阿纳姆的日尔曼尼亚补充兵训练营的一名教官,但到了1942年4月,也许是嫌训练新兵的工作太过轻松单调,他志愿加入了法林波斯特尔的武装党卫军装甲部队训练营。稍后,帝国师来到法国进行整编重组,升级为装甲掷弹兵师,编组了一个装甲团,伯格曼成为了帝国师装甲团一营二连一辆III号坦克的炮手。1943年1月,整编完毕的帝国师前往哈尔科夫,参加了著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伯格曼因表现突出,成为了该营2连221号坦克的车长。
1943年2月4日,是伯格曼成为车长后的首次出战,部队的任务是攻击一个名叫奥尔赫瓦特卡的小村,伯格曼的战车冒着苏军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枪的密集射击前进,成功地摧毁了一门隐藏在农舍建筑中的反坦克炮。第二天的战斗中,天降大雪,伯格曼的座车陷入了积雪无法动弹,就在牵引救援车即将到来的时候,大批苏军步兵和反坦克炮发现了他们,对着221号车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借助两挺车载机枪,伯格曼成功地阻止了苏军步兵靠近,又不断转动炮塔,击毁了三门试图向自己开火的苏军57毫米反坦克炮,直到增援部队和牵引车抵达之时,大家才发现,221号车只剩下5发炮弹了。
随后,在围绕哈尔科夫进行的战斗中,伯格曼又获取了7个战绩,3月帝国师装甲团第一营再次被调换回国,接受全新的黑豹D型坦克。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发动了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堡垒行动”,也许是黑豹D型坦克是一款瑕疵严重的新式战车,再加上德军采用了以装甲兵力正面攻击苏军大纵深防御阵地的不利态势,在整个堡垒行动中,驾驶401号黑豹的伯格曼只取得了5个战绩。随后,他和帝国师一起,在东线经历了一系列边打边撤的艰苦防御战,最终在1943年12月撤退到了东普鲁士的斯塔布拉克,进行休整。
1944年2月,补充完新兵和装备的帝国师开往法国北部,准备迎击盟军即将实行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在波尔多,伯格曼和第一营的战友换装了新式豹A坦克。
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实施了代号“霸王”的大规模两栖-空降协同登陆作战,由于德军最高层的误判和盟军的绝对空中优势,帝国师直到7月初,才抵达集结地,此时美军第9,30步兵师已经越过卡朗唐附近的维尔河,第3装甲师也在圣洛西北发动突破,德军战线危在旦夕,帝国师师长海因茨.拉默丁少将受命发动反击。
7月8日,德军在圣塞巴斯蒂安-塞特尼东北发动攻击,伯格曼在当天首开纪录,击毁一辆谢尔曼以及两辆美军半履带装甲车,9日,伯格曼再次击毁3辆谢尔曼,13日,伯格曼不仅单日击毁4辆谢尔曼,还带领战友一起发动反击,救出了被美军俘虏的数十名战友。
7月25日,帝国师转移到圣昂宾附近,接替因轰炸而元气大伤的装甲教导师,第二天凌晨,驻守在勒洛雷村的伯格曼,听到一些向后撤退的德军步兵带来情报,美军装甲部队已经接近库唐斯,准备向帝国师侧后迂回,大胆的伯格曼决定单车出击,拦截美军。
在库唐斯-圣洛公路上的一个十字路口,伯格曼决定在此进行埋伏,将坦克停在一棵大橡树下,车体两侧还各有一堵攀附着爬山虎的矮墙,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隐蔽点。很快,美军坦克和其他车辆的纵队在公路上出现了,根据伯格曼的命令,炮手波根多夫命令从左到右,依次对进入射程的美军坦克进行射击,第一炮,就掀掉了美军车队第一辆谢尔曼的炮塔,第二炮,第二辆谢尔曼的侧装甲也被洞穿,燃起了冲天火焰,美军其他车辆顿时陷入了混乱,试图原地掉头后撤或者绕开前2辆趴窝的坦克继续前进,伯格曼命令连续射击,美军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卡车和吉普纷纷爆炸。
突然,伯格曼发现有两辆谢尔曼离开了主干道,试图穿过田野向自己靠近,立刻命令波根多夫调转炮塔至11点方向,2发炮弹解决了第一辆,但在炮弹装填的间隙,第二辆谢尔曼开炮击中了伯格曼424号座车的侧装甲,幸亏谢尔曼75毫米M3型(L/40)主炮威力有限,且射击距离太远,没有对424号车造成什么致命损伤,波根多夫再次开炮,将第二辆谢尔曼送上西天。
惊慌的美军,立刻呼叫了战斗轰炸机,对424号车的藏身之地进行了密集轰炸,大橡树也被掀倒,最近一枚炸弹在距离伯格曼座车只有5米左右的距离炸开,这辆黑豹如同大海中的小舟,在爆炸气浪中急剧颠簸,美军其他谢尔曼继续从侧面向伯格曼座车逼近,但由于射术太差,没有一发对车体造成致命损伤,伯格曼立刻命令反击,波根多夫再发3炮,又解决了3辆谢尔曼。
但稍后,谢尔曼打来的一发炮弹,击碎了一侧的驱动轮,造成履带卡顿,其他谢尔曼炮弹的轰击,也破坏了战斗室内的通风系统,舱内烟雾弥漫,装填手克雷勒有点惊慌,和驾驶员海多恩一起试图打开驾驶舱舱门弃车,但此时,驾驶舱门也因为美军炮弹的轰击而受损卡住,绝望的他们拿起大锤,试图砸开舱门。伯格曼大声呵斥组员,保持镇静,然后发出指令,慢速倒车,424号黑豹坦克利用一条完好的履带,沿着一条斜坡缓缓下退,在此过程中,他们又陆续击毁了两辆谢尔曼,迫使其他美军坦克不敢上前继续追击。
在这场长达大约1个半小时,被称为“伯格曼之角”的作战中,伯格曼指挥424号黑豹坦克,单骑击毁9辆谢尔曼,以及其他一些美军车辆,成功迟滞了美军的攻势,但此时整条德军战线已经崩溃,帝国师也被迫全线后撤。在修好424号车后,伯格曼在后撤过程中,又遇到本方两辆受损无法开动的黑豹,伯格曼本着大无畏的精神,命令424号车拖着这两辆受损的黑豹,强行突破美军战线,用了一天半时间,沿途又击毁3辆谢尔曼,最终达到帝国师装甲团的集结地格兰佛尔,将三辆战车一起送进了维修站。
鉴于在库唐斯附近的作战中,伯格曼累计击毁美军战车15辆,他在8月27日获颁骑士铁十字勋章,并被晋升为党卫军上士。随后,在逃离法莱斯包围圈的行动中,伯格曼车组又取得了几个战绩,成功掩护了许多战友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包围圈。
1944年12月,伯格曼参加了阿登反击战,身为帝国师装甲团第一营4连连部排排长的他,驾驶着编号401的黑豹G型坦克,沿途击毁2辆谢尔曼后大胆的伯格曼单骑闯入了美军重兵占领的马奈镇,又遇到了美军第二装甲师的一支先头部队,伯格曼指挥401号直接碾过了美军设置的检查哨,接连压扁了两辆美军吉普,在一群呆若木鸡的美军注视下,扬长而去,然后沿途击毁了几辆美军后续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和运油卡车,黎明时分,伯格曼和车组抢先进入了攻击的首要目的地,格兰德涅尔村。
圣诞节当天,伯格曼和车组在马奈村附近和前来增援的美军装甲部队进行了鏖战,在击毁两辆谢尔曼后,一发谢尔曼的炮弹近距离击中了401号黑豹的炮塔后方,一块弹片击中了伯格曼左耳后的头部,等他再次醒来,已经身在科隆的陆军医院病床上。
伯格曼参加的最后一站,是1945年3月在匈牙利巴拉顿湖地区发动的“春醒攻势”,虽然伯格曼再次表演"一骑讨”,曾有单日内击毁4辆T34的表现,但德军大势已去,攻势在展开后就被迫停止,伯格曼和战友边打边撤,向奥地利境内后退。5月,伯格曼和忠实的炮手波根多夫,一起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被英军逮捕,和其他千千万万战友一起,走进了战俘营。
1947年12月27日,伯格曼获释,回到家乡的他重新开始经营自家的小农场,同时兼任镇上的义务消防员,1976年至1994年,伯格曼担任故乡基斯多夫镇的名誉镇长,2009年6月27日,这位孤胆黑豹坦克王牌,在位于自己农场的家中平静去世,享年90岁。
(原创打字找图不易,如果喜欢麻烦大家随手关注点赞!)
斯拉夫人分几种?
斯拉夫人分为,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代表的国家有,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各加盟国。
现今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主要分布于东欧和南欧。斯拉夫按照斯拉夫语族中的含义,有荣誉、光荣的意思。
俄罗斯经济论坛有哪些国家出席?
关于这个问题,俄罗斯经济论坛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官员、商界领袖、学者和媒体代表等,包括美国、中国、欧盟、中东、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代表。具体来说,2019年俄罗斯经济论坛的参会国家包括: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以色列、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埃及、南非、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士、挪威、芬兰、瑞典、丹麦、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希腊、葡萄牙、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智利等。
为啥俄国被称东斯拉夫?
西斯拉夫人客观存在,但没有北斯拉夫人一说。
按照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记载,斯拉夫人起源于波兰的维斯瓦河,从公元一世纪起斯拉夫人开始四处迁徙。
其中一部分斯拉夫人向东迁徙进入东欧大平原,这一支被称为“东斯拉夫人”,后来演变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国家。
而另一部分斯拉夫人则顶住了日耳曼人的东扩,留在了中欧地区,这一只被称为“西斯拉夫人”,后来演变成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
此外,还有一部分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并同化了当地的原住民,这一次被称之为“南斯拉夫人”,后来演变为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保加利亚7个国家。
到中世纪之后,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大分支基本形成,可为啥少个北斯拉夫呢?
因为斯拉夫人往北走,只有两个去处,不是北极,就是北欧。去北极?北极太冷,脑子正常的斯拉夫人都不愿意去北极生活;去北欧?北欧是维京人的地盘,只有脑子不正常的斯拉夫人才愿意去当猎物。
所以,自古以来斯拉夫人有东南西三大分支,唯独缺少北斯拉夫人。